文学概论完整版.doc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

名词解释

1、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3、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5、文学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7、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8、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达之意作为观念意象。

9、叙事

简单的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10、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11、叙述者和作者

叙述者与作者是不同的概念。叙述者是叙述行为的主体,是虚构的人,而作者是指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是现实的人,叙述者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纸上的生命”。

12、叙述者与声音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13、抒情作品的结构:

抒情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14、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5、文学的时代风格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16、文学民族风格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17、文学地域风格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而形成了文学的地域风格。

※18、视野期待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19、隐含读者

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20、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21、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2、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消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23、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24、延留

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25、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6、叙事性作品

是以叙事效用为主的文学作品,具体说就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的一系列事件。

简答

1、谈谈文学言语层面的特点

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必须加以说明。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就文学活动而言,人们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如《金锁记》打翻酸梅汤,将细节无限放大,通过表面细节进入人物的内心——那一刹那,像是一百年,是一个终结,又是曹七巧疯狂的开始。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效用提到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如雪莱的《西风颂》中“春天”“风”已经被诗人的希望,神往,憧憬浸泡过,更加富于心理蕴含了。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将普通语言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某些语言常规,不轻易被人理解,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如《金锁记》中酸梅汤“一滴一滴”的流下来,将语言陌生化,同时赋予了某种含义在其中。

正是由于以上因素,文学言语成了审美性的言语,有这种言语组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2、谈谈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通常有如下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堂·吉诃德的善良的愚蠢,天真的癫狂。都会有别人不具备的特征,这些总特征往往贯穿全部行动。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为总特征服务。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性格侧面是聪明过人的,充满诗意的,又超凡脱俗,她性格中的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更显出有些有肉丰富无穷的艺术魅力。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值得说明的是,典型人物“灵魂的深度”,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如阿Q的灵魂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阿Q的背后分明站着一个爱恨交织的鲁迅,他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态度,犹如一个慈爱的母亲流着泪去鞭打她那个她倾注着厚爱的不争气的孩子。正因为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具有灵魂的深度,因此他们才具有了艺术魅力。

3、谈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可概括为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就是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如阿Q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但进了一回城,地位便得到了改观,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所以,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是一个整体性命题,不宜拆开来理解。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 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4、谈谈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由于意象本质上是“表意之象”,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如《变形记》中人变成大甲虫,表达了关于人性异化的哲理思考。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就是一种象征。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荒诞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是形象上的荒诞,比如神话中的刑天,狮身人面像。其二是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如流浪汉戈多的悲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本质是表达哲理为目的的,所以他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而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是受抽象思维即“意”制约的。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便使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人们一接触到审美意象时不断地要问“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从始至终,追问到底。这就是意象鉴赏的求解性。至于造成意象多义性的原因:其一是作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其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于作家来说虽是他为思想创造的“对应物”,但不同的读者便会“猜”出不同的意义来,有的甚至南辕北辙。

总之,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出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

5、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这是一切文学作品的配合对象。而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所指对象不同。一般话语的所指对象是在话语之外的世界中。6、叙事的构成

人们谈论的叙事学中的“叙述”这个词,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等。包括行动中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情节以及具体明确的场景。

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事实上,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同一个生活事件的叙述方式不同,其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方面是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如鲁迅《故乡》叙述动作可概括为: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人向读者回忆和批评他某次回故乡时的见闻和感受。

7、如何理解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1. 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性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抒情内容是指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既是稍纵即逝的,又是复杂微妙的。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效用,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因此,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因而话语的组织形式也就受到抒情诗人异乎寻常的关注,抒情诗也成为“最典型的语言创作”。

2.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它通过意义相对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而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效用,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效用,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效用。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一句,深深、款款与蝴蝶蜻蜓搭配,当时的情形传神的表达出来。

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效用,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如“泉水咽危石”流水的击石声音带有一定的感情,词人对字句做了特殊的提炼,“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加进诗人自己的感情有历史的沧桑感。

8、如何理解文学批评中的传统批评模式

(1)伦理道德批评

所谓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这样就使文学的伦理道德批评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其一,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在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伦理道德批评这种模式。

其二,伦理道德批评作为一种模式也具有了多样性,伦理道德批评模式在形式上似乎是恒定的,而在内容上则是流动变化的,即使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甚至同一阶级,由于道德理想的差异,伦理道德批评也是多样的。

其三,由于伦理道德批评的历史性和多样性,它在评价作品“道德”或“不道德”时便有了明显的差异性甚至敌对性。如《水浒传》究竟是“诲盗”之作还是“义归山林”之作,正是道德伦理评价的冲突性的一种突出表现。

(2)社会历史批评

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效和历史意义。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3)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做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美是文学的本质定性之一。其特点是:第一,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第二,审美批评又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这种批评往往具有“超功利”的性质。第三,审美批评还常常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9、简述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现实型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现实进行了如实的反应。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为理想型文学创造一种理想世界。如《红楼梦》第一回,写娇杏“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秀,虽无十分娇色,却也有动人之处。”虚幻性是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表现人物。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等。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如《在地铁车站》“”在一刹那间对生存真实的发现,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却有更大的真实。

总之,现实型文学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理想性文学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象征型文学或依附想象虚构,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

10、简述诗的基本特征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

1.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孩的生长历程压缩成30个字。

2.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如李商隐《锦瑟》意象、典故叠加将情感推向高潮。情感性决定了跳跃性。

3.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节奏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如果各诗句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

11、简述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侧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叙述语言、行动、对话、心理描写等。如《红楼梦》中,用行动描写刻画出王熙凤既端架子又故作热情的世故与虚伪。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现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如《故乡》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悲凉的气氛。

12、简述剧本的基本特征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的基本特征是: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舞台表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三个小时。舞台场景相对固定,不能随时换景。如《雷雨》将30年的恩怨化作四幕剧来表现出来。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戏剧的情节发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进行,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不慌不忙地展开。它必须一开始就抓住事件的起点,然后通过一些必要层次的发展,把事件尽快地推向高潮。《雷雨》中将周家与鲁家的人物关系错综在一起,最后繁漪是将剧情推向高潮的导火索,瞬间爆发。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雷雨》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形象不同,他们的语言风格也

不同。繁漪的泼辣,鲁妈的绝望,四凤的单纯等等。

13、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表面上这首诗句句都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透出对友人的祝福。

2.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登幽州台歌》在诗人“创然而泪下”中,我们可以见到意符历史画面。

3.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的狂喜,放歌纵酒,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是指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如《游园不值》,此诗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而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喜悦以及对满园春色的推测与遐想就是虚境。

(3)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总之,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所以意境成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4、简述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简单地说,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就是“讲故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这是一切文学作品的配合对象。而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它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和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所指对象不同。一般话语的所指对象是在话语之外的世界中。如小说《西游记》就区别于史书所记载的玄奘西行赴天竺。叙事文学是用话语来虚构的艺术世界。

15、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说,诗、舞、乐是一体的,诗与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曲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另一方面,抒情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又与音乐有别。首先,抒情话语的语音现象不同于音乐的音响组织。其次,抒情话语是由词构成的,词有声,又有义。尽管抒情诗中的词义已被审美地转化了,但与音乐相比,文学抒情的意义较具体和稳定。

2.声调与情调

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字音之间变化而有序的组合形成了和谐的音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四声的说法。作为一种声调的分别,平仄有高低、长短之分。中国古典诗词还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象声词来构造和谐的声调。

字音不仅可以组合成优美的声调,而且字音和声调还可以象征性地传达感受,加强了词语的抒情效果。如《凤凰涅槃》中“芬芳”“翱翔”“欢唱”等这是用了昂扬的“ang”韵,本身就有高昂舒畅、活泼健朗的情调。

为追求声调和谐,人们在总结了字词声调组合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了诗的格律。格律是抒情话语的声调组合规范,其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所谓“有规律”就是有序,不杂乱,这种规律性在连续展开的话语中以反复、对应等形式体现出来。有规律的运动形式构成一定的节奏型,把各种变化的因素组织成前后连贯的整体。

(二)景与情

1.诗与画

借描绘景物来抒情,是抒情诗的一个普遍特点。所以,中外文论中均有诗画相通的说法。在欧洲,很早就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的说法。中国宋代文人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曾评论王维的诗与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所谓“亦且景语皆情语”,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中有写景,也有诗人主观的感受,赋予了事物情感的经验。

真与幻

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变形、虚构和象征等手段,真实地反映生活。抒情性作品重在主观情感的表现,所以,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指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如李贺的《苏小小墓》,诗人体贴苏小小的心情,并通过她抒发了自己的忧郁和苦闷。“烟花不堪剪”的虚无之感,其实是李贺自己在冷酷的社会中的切身感受。

16如何理解文学接受发展中的还原与异变

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又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来自“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却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一)异变

首先是作品形象的异变。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中的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文本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

其次是情感的异变。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确定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再次是思想观念的异变。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然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却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合。

(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这种异变,除了由于文学语言本身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空白”之外,便主要是由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所致。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

2.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

3.某些预定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

4.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5.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论人们的期待视野有着怎样的差异,不论文本有着怎样的“空白”,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的限制,这种异变又是有着相应阈限的。即在正常情况下,不论如何异变,总会含有“第一文本”潜在意义的某些因素,而不会全然无中生有。比如尽管“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了解到的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别的什么人。也正因如此,文学接受虽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同时又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17、如何理解文学作品发展中的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作品某一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在这种认识、把握与探寻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可称之为“误解”。如鲁迅的《阿Q 正传》,作者本意是要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画出麻木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后来的许多读者是这样理解作品意蕴的,就是“正解”,也有一些人认为阿Q形象是对自己的影射,这便是“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比如从《红楼梦》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揭示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没落的趋势。但在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中,是不可能有这种认识的。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反误的另一种情况是对文学作品的非艺术视角的曲解。如有很多人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后,纷纷模仿维特,甚至去自杀。这就是反误。

知识改变命运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试简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一、法国文学 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 梅里美——《卡门》(小说特点:简介、含蓄、浪漫激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中短篇)《羊脂球》(长篇)《漂亮朋友》 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1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 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思。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

(完整版)5003-比较文学概论a卷答案

试卷编号:5003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春季学期开放教育本科期末考试《比较文学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6年7月 一、填空题(每个1分,共15分) 1.垮学科 2.比较文学评论 3.林纾 4.意象 5.原型 6.水平接受 7.新批评派 8. 双向诠释 9.希腊神话 10.抒情、动作 11.《摩罗诗力说》 12.文学理论 13.《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 14.超媒体 二、判断题。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每个6分,共30分) 1. 比较文学是从世界的角度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 错误。从世界的角度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是总体文学,不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跟总体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3.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正确。题旨是指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而题材又是在对素材剪裁的的基础上写入作品的部分,因此题旨与素材的关系密切。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一方面是作家通过作品提炼出来的,并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成成一个整体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显然主题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得更密切。 4.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因此,中西诗学在这方面的认识,应该说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尽管中西文论中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 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 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两个主流,无论是哪一种流派兴盛,都抹杀不了另一种流派的存在。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性。在没有学习这两种文学之前,也许只会简单认为这两种流派的区别只在其写作手法上,即现实主义比较客观简洁地描写我们的现实生活,浪漫主义则是运用一些夸张、虚幻的手法,但是认真学过之后,我们发现,这样想是肤浅的。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因此有很多作品歌颂自由平等,思想积极热烈。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因此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而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还是荷马史诗和神话,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很重视挖掘历史题材,尤其重视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其中的领军人物。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因其自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现实打破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浪漫主义惯用对比和夸张不同,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以现实性比较强的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繁荣昌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一、题材主题上 浪漫主义着力于表现理想化中自由平等的“未来型”社会,现实中不存在而在他们心中的生活。但是现实主义文学完全相反,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如实客观的描绘,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因为其真实客观地描写了法国上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揭露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贵族衰落史以及因之而出现的金钱统治一切所带来的悲剧。是对现实生活强烈的表现和批判。相比之下,《巴黎圣母院》着重于表现对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这两个美与丑对比十分强烈的人的心灵美,写出了一个悲惨的现实故事,并不是很重视对现实环境的仔细描绘。 第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浪漫主义文学将感情的表现体现在非自然的人或者事物身上,也就是传说中的神灵、伟人或者是英雄身上,赋予这些人物伟大崇高的品格和人道主义光辉以及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显得有些与生活脱节。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接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常常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以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雪莱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全篇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则不同,比如其中的列文,这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的

外国文学史(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卷1.doc

外国文学史(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卷1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7,分数:14.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福楼拜取材于中世纪宗教传说的作品是( )。(分数:2.00) A.《包法利夫人》 B.《萨朗波》 C.《情感教育》 D.《圣安东的诱惑》 3.《父与子》中塑造的新人形象是( )。(分数:2.00) A.格利沙 B.罗普霍夫 C.吉尔沙诺夫 D.巴扎洛夫 4.杜勃罗留波夫评价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的著名文章( )。(分数:2.00) A.《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B.《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 C.《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 D.《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5.称赞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心灵辩证法”的评论家是( )。(分数:2.00) A.别林斯基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皮沙烈夫 D.杜勃罗留波夫 6.裴多菲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 )。(分数:2.00) A.《贵族》 B.《大海沸腾了》 C.《自由与爱情》 D.《使徒》 7.与易卜生齐名的挪威剧作家是( )。(分数:2.00) A.斯特林堡 B.比昂松 C.卡尔曼 D.伊拉塞克 二、填空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8.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857年法国小说家_______出版了论文集《现实主义》,才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得以正名。(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倡导“客观而无动于衷”理论的作家是_______。(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福楼拜塑造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的庸人形象是_______。(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被伍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的作家是_______。(分数:2.00)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环节。了解批判现实主义,必须从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开始。现实主义是艺术领域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生活图景的一种方法。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是生活的形象反映,它忠实于现实,毫不粉饰和回避客观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历史上一切真实地记录、表现了生活的典型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 狄更斯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揭露剥削阶级的暴行,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他指责革命者的暴力行动,宣扬阶级调和,也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这正是狄更斯思想的两重性有人指出,狄更斯看到了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且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的表现出来,这一点值得中国的作家学习。“在这个写作的圈子里,投机取巧的写作比比皆是,有太多撒谎的作家和拍马屁的作家,许多作家并没有起到其作为社会良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经济繁荣之下却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作家在经历这种社会变迁时,应当用自己的方式将之记录下来,但当代作家做的远远不够。狄更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不回避,敢于如实表达,这恰恰是很多中国作家所缺乏的。 同样的现如今的文坛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的速生速朽。有的作家一年出六七部长篇,却难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换得一些金钱和一时的名气。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 也许当代的中国文学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少,但能够高于现实,而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太少。在当代中国,虽然有很多作品是批判过去的,但因为毕竟都是一些批判过去社会现状的,所以批判与不批判似乎意义不是很大。 无论古今中外,作为高尚的,且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学,应该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而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同时文学又作为人类最智慧的老人和清醒的哲学家,时刻叩问着现实和人生,而毫不留情地鞭策和挞伐着社会的丑陋、肮脏、污秽和难看的东西等等。然而,现在的中国还依然有这样的文学吗? 也许作为学校里的学生,可能愚拙浅见,然而,那些历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顶尖级的文学巨匠和泰斗们,他们又哪一位的作品不是出自于这样的正义豪情和博爱的良知才成功登上世界级文学的宝座上的呢?当然,中国曾经有一个文学巨匠是这样的,那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骨头“是最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斗士鲁迅先生了。也许自他以后,从此在中国大地,再没有出现过第二人,或把第二人也全部扼杀了。 文学的根本就是正义和良知,别人不清楚的,别人旁观的,别人正在犹豫或者优柔寡断的,等等,文学便象一把正义的钢刀,它会及时地,敏锐的,且极其准确而又毫不留情地刺向任何不正义之处。或者刺向任何存在缺陷、漏洞和问题的方面。严格来说,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效敬终身的。可是,我国的文学究竟怎么样了?又究竟都为了什么?又为谁而服务着?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如果文学脱离了豪迈的正义情怀和呐喊的先锋作用,文学就自己把自己束之高阁了,或故意装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味,于是文学便走向了末路和毁灭的边缘。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

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 家有阿尔封斯·都德。 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 第二节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 创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完整版)文学概论综合1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2011-2012学年度第1学期《文学概论》形考书面作业(综合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关系,下面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A、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对象,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B、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C、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客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目的。 D、现实世界是文学活动的目的,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产物。 2、“诗言志”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用的基本认识,它出自于() A、两汉时期的《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曹丕的《典论·论文》 D、钟嵘的《诗品》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 A、曹丕的《典论·论文》 B、陆机的《文赋》 C、严羽的《沧浪诗话》 D、刘勰的《文心雕龙》 4、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开先河之代表作品是()

A、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B、贺拉斯的《诗艺》 C、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 D、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5、西方文学理论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黑格尔 D、别林斯基 6、文学作品的倾向性最主要的是指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 A、思想认识 B、理想抱负 C、情绪情感 D、审美价值取向 7、历史上关于雅的表述方式是() A、寓庄于谐 B、阳春白雪 C、曲高和寡 D、文以载道 8、文学属于下列哪种艺术类型() A、视觉艺术 B、听觉艺术 C、语言艺术 D、空间艺术 9、抒情性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 A、抒情 B、叙事 C、写景 D、表现人物 10、文学的主题来自: A、作家的立言的本意 B、接受者发现和阐发的审美意义 C、蕴涵在文本形象中尚未揭示的审美意义 D、读者随意添加的意义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许多文学理论专家没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这说明文学理论不能指导文学创作。() 2、文学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影响文学创作活动,但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研究却不起什么作用。() 3、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所以文学创作对于社会生活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作家的创作只能是被动的,只能臣服于生活。() 4、幻想性文学作品的内容大都不是现实生活,所以不能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5、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活动。() 6、文学批评应该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 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 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 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拉辛与莎士比亚》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八二三年与一八二五年出版的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司汤达认为古典主义因循守旧,认为现实主义适合现在的时代。他提出“文艺像一面镜子”的著名主张,成为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2、人物再现法 又称人物复现法。是巴尔扎克艺术上的独创。他认为, 一个人物的一生在一部小说中往往难以表现完整, 仅仅是某个生活阶段或一个侧面的显示。因此他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3、私人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里风俗研究的一部分,私人生活场景是巴尔扎克描写风俗 研究的一个内容,它描写一些人的生活状况,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来展现《人间喜剧》一些人的生活。 4、风俗研究: 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把90多部作品构成一个宏伟的文学大厦,利用分类整理法将其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风俗研究是这三大类中最重要的部分,作品最多并又分为六大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农村生活场景、私人生活场景。 5、小人物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他们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6、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出身贵族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厌倦了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想要有所作为,但又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意志。最后既不能投身革命接近人民,又不肯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只能成为多余的人,例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 7、宪章派诗歌 宪章派文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最初成就之一。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主要成就就是诗歌。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和林顿。 8、威塞克斯小说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的小说都是以他的故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这些小说又统称为“威塞克斯小说”。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农村后小农经济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

完整版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填(20分) 1、比较文学具有( 开放性)、( 多方位)、( 动态性) 的特点。 2、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 认同) 和( 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3、过去常有人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简化为( 影响)研究,把美国学派简化为 ( 平行)研究。 4、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是( 戴克斯特)的学术活动。 5、被誉为法国比较文学喉舌的杂志是( 《比较文学评论》),创始人是(巴登斯贝格) 。 6、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1899年创立于( 哥伦比亚大学)大学。 7、德国古典语文学家( 霍普特)关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为德国比较文学开辟了道路。 8、东欧唯一译本自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理论性著作是(久里申) 的《比较文学研究》。 9、文化外求的三个方向是( 外求于他种文化;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外求于他种学科)。 10、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可以上朔到( 1897年) 年林纾翻译《茶花女》。 1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正式出现则是在( 20年代末30年代)(时间)。 12、三四十年代显示我国比较文学实绩的是( 朱光潜) 的《文艺心理学》、《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 二、名词解释(20分) 1、文学批评: 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文学批评在一定的文学历史中来进行,它必然是某种文学流派、文艺思潮的反映,因此又必然和文学史相联系。 2、文化转型: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了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3、文化离异: 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怀疑,甚至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和曾经被驱逐到边缘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 4、题旨(母题): 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题旨,或称母题。题旨或母题是可以从题材中读出来的某种意义,它是一种可以在各种主题中多次出现的因素。 三、简答题(30分) 1、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划分是指什么?举例说明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文学研究的两个不同层次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和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这两个层次之间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例如文学理论不仅可以进行某一国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可以进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对某一文艺理论问题,从世界的角度进行总体性的研究。无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都有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方面的内容。 2、简述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一书的观点? 答:(1)比较文学是一种没有语言、种族和政治界限的文学研究;(2)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历史上毫无关系的语言和风格方面的现象,同研究从阅读中可能发现的相互影响和平行现象一样有价值;(3)比较文学不能只用来研究文学史(渊源和影响),而且也要用来研究和评论和当代文学;(4)比较文学上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它认为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都有统一的一面,

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

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 摘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在世界文学史以及文学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章从社会学、哲学等角度分析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原因;创作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指以忠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和揭发、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特点的文学创作。它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在40-50年代达到高峰。其中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普希金等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批判现实主义是欧美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下,当时自然科学、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等都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产生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基础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势力先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资本主义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矛盾日益尖锐。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的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想王国”只不过是幻影而已;浪漫主义的激情已成强弩之末。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从更现实的角

(完整版)文学概论整理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直觉 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思潮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体裁 文学的不同类别或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称为体裁。 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的全部知识、经验和修养等所构成的欣赏背景,它对欣赏活动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一旦缺少这一参照框架,欣赏活动编号变得毫无意义。 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 “共鸣”原是从物理学吸收而来的概念,它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生的声音的共振,在文学鉴赏中则是指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它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二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三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情感的共振。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In Victorian period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 called critical realism. 1, Authenticity Realism in literature is an approach that attempts to describe life w ithout idealization or romantic subjectivity. Instead, the real details were portrayed by historic and specific life pictures to reflect social life. 2, Typification of images The core of realism is typification which is the difference from naturalism. Realism literature originates from the real life. They choose meaningful characters and events to serve for typical characters and environment, thus to reveal some of the deep life essences. 3, Objectivity The great period of the novel in Britain critical realists were all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common people.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s about scenes as well as the plots naturally reflect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rather than speak out by the author himself or borrow the lips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s.

文学概论完整版.doc

名词解释 1、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3、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5、文学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7、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8、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达之意作为观念意象。 9、叙事 简单的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10、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11、叙述者和作者 叙述者与作者是不同的概念。叙述者是叙述行为的主体,是虚构的人,而作者是指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是现实的人,叙述者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纸上的生命”。 12、叙述者与声音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13、抒情作品的结构: 抒情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14、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5、文学的时代风格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16、文学民族风格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17、文学地域风格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而形成了文学的地域风格。 ※18、视野期待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19、隐含读者 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20、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21、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2、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消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23、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24、延留 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25、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6、叙事性作品 是以叙事效用为主的文学作品,具体说就是叙述者按一定叙述方式结构起来。传达给读者的一系列事件。 简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