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讲稿肝胆 头痛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七章头痛

头部对疼痛敏感的结构
▪ 颅内结构:静脉窦及引流到静脉窦的皮层静脉;颅 底动脉环及其近端主要分支;支配硬脑膜的动脉, 如脑膜前动脉和中动脉;三叉、舌咽和迷走神经; 颈1-3脊神经。
▪ 颅外结构:头皮;颅外动脉;颅骨骨膜;头皮下组 织、肌肉;外耳、中耳;鼻腔和鼻旁窦的粘膜;眼; 牙。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七章头痛
【概说】
(3)《丹溪心法》则强调头痛需用引经药:“头痛 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 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阳细辛,厥阴吴茱 萸。” (4)《医林改错》开创血瘀头痛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七章头痛
4. 范 围
▪ 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 官等各科疾病中。本节所讨论主要为内科常 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 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 经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的 头痛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风,为治外感头痛之要药; 羌活、白芷:疏散太阳、阳明之风邪寒邪; 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祛风散寒解表; 甘草:和中缓急。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七章头痛
【概说】
(三)源流
1、命名: (1)《内经》称“头风”,“脑风” (2)《难经》提出“厥头痛”(气逆于上,痰逆于 上)、“真头痛”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七章头痛
【概说】
2、病因病机:
(1)《内经》责之于外邪(风邪)、寒邪及内伤。 《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 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 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五藏生成篇》“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中医内科学讲义第七章头痛
《中医内科学》_第一节头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节头痛_中医世家第⼀节头痛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头痛既是⼀种常见病证,也是⼀个常见症状,可以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般⼈群发病率达5%,流⾏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患病率之⽐约为1:4。
相当数量的病⼈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就有“疾⾸”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犯于头脑⽽致。
《素问·五脏⽣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
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
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
宋·《三因极⼀病证⽅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厥⽽疼者,有五脏⽓郁厥⽽疼者”。
⾦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臻完善。
《东垣⼗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虚头痛、·⾎虚头痛、⽓⾎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为头痛分经⽤药创造了条件。
《丹溪⼼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
《普济⽅》认为:“⽓⾎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于脑中,则令⼈头痛。
”明·《古今医统⼤全·头痛⼤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总结说:“头痛⾃内⽽致者,⽓⾎痰饮、五脏⽓郁之病,东垣论⽓虚、⾎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外⽽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另外,⽂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
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门,然⼀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
[医学]中医内科学头痛课件
![[医学]中医内科学头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fb009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f.png)
医学中医内科学头痛课件xx年xx月xx日•头痛概述•中医对头痛的认识•头痛的中医特色疗法目录•头痛的预防与护理•头痛的案例分析•头痛的学术研究进展01头痛概述头痛为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中医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包括前额、两侧颞部、头顶、后枕部疼痛。
头痛定义头痛类型•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内伤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外感头痛由外邪侵袭所致,与六淫邪气相应,病理机制为邪气阻滞头部经络,营血不和,脑失所养。
内伤头痛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理机制为脏腑失调,痰浊内生,上扰清窍,或瘀血阻滞脑络,不通则痛。
头痛的病因病理02中医对头痛的认识头痛的中医辨证分型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疼痛较重,通常伴有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等症状。
风寒型头痛风热型头痛风湿型头痛暑湿型头痛多由外感风热所致,疼痛较重,通常伴有发热、有汗、苔薄黄等症状。
多由外感风湿所致,疼痛较重,通常伴有身重、四肢酸痛、苔薄白等症状。
多由外感暑湿所致,疼痛较重,通常伴有身热、脘闷、苔黄腻等症状。
根据头痛的不同症状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或祛风散寒、或清热祛湿、或活血化瘀等。
中医对头痛的治疗原则辨症论治中医认为头痛与脏腑气血失调有关,通过调整脏腑气血,使气血畅通,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
调整脏腑气血中医认为头痛不是局部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需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饮食、环境等因素。
整体观念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头痛类型,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风寒型头痛可选用荆芥、防风等发散风寒的药物;风热型头痛可选用板蓝根、柴胡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头痛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推拿治疗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手法按摩头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
中医治疗头痛的方法03头痛的中医特色疗法针刺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缓解头痛的方法,具有调和气血、通络止痛的功效。
中医内科学课件-头痛

其病理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为气血亏虚,脑脉 失养,或阴精亏虚,脑髓失充;实主要是风、火、 痰、瘀阻滞脑脉,上扰清窍,或蒙蔽清窍,以致 元神失控,神机失用,发为头痛、眩晕、中风、 癫狂、痫病、痴呆等病证。
脑系病证既有常见病证,又有危急重症。病因较 复杂,既有外感,也有内伤,但总属脑窍失养、 脑脉瘀阻、清窍不利,治疗多用补益肝肾、活血 祛瘀、化痰祛风等பைடு நூலகம்法。心主血,血生神,心为 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人的 精神情志;肾藏精生髓充养于脑,因而脑之病变 常从心、肝、肾诸脏论治。
手足三阳经在头部交接,故在临床上,脑部疾病常配 合针灸、推拿、刮柄、拔罐等方法治疗。另外,情志 调畅、饮食有节、适度锻炼对脑系病证的预防和康复 均有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学习头痛、眩晕、中风、痫病、痴呆五个病 证,要求掌握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 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
头
痛
【学习目标】
1.感受外邪
中医内科学
多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邪气上犯于头,清阳 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以风邪为主,风 为阳邪,为百病之长,常夹寒、湿、热邪上袭。若夹寒邪,寒凝血 滞,络道被阻,而为头痛;若夹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 逆乱而为头痛;若夹湿邪,湿蒙清空,清阳不展,气血不畅而为头 痛。
3.头痛与真头痛
4.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
中医内科学
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 耗损,脑髓空虚,则可发生头痛;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 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亦可致头 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中医内科学
跌仆闪挫或久病后,气血瘀滞,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 痛。
《中医内科学头痛》课件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指 标。
3 切诊
4 辨证论治
医生可能会用中医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 切诊,以判断病情。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医生会对病因 进行辨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头痛的常见病因
外感病邪
头痛可能由风寒、 风热等外邪侵袭导 致。
内伤情志
长期情绪波动、精 神紧张等因素可能 引发头痛。
《中医内科学头痛》PPT 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内科学头痛》PPT课件。本课程将介绍头痛的概述,中医理 论与头痛的关系,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注意事项。
头痛的概述
定义
头痛是指头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症状。
分类
头痛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两大类。
发病机制
头痛的发生可能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神经调节等因素有关。
饮食调理
4
善头痛症状。
中医饮食调理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食 材和方法,来帮助缓解头痛。
预防与注意事项
1 日常预防和注意事项
2 温馨提示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均衡,预防头 痛的发生。
本课程旨在提供参考,如有头痛等疾病, 请及时就医。
中医理论与头痛
中医对头痛的理解
中医认为头痛是因为人体经 络被病邪阻滞,气血运行不 畅所致。
头痛的中医分类
根据脉证、舌诊等中医诊断 方法,头痛可分为风寒头痛、 气血不足引起的头痛等。
中医治疗头痛的原 则
中医治疗头痛的原则是调整 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 的平衡。
诊断
1 问诊
2 望诊
医生会询问头痛的具体症状、时间、频率 等情况。
饮食失调
暴饮暴食、食用过 冷或过热的食物, 可能导致头痛。
运动劳损
中医内科学头痛主题讲座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头痛主题讲座
6
内伤不足
• 饮食不节劳逸失度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中阻,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头痛。
脾失健运,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脑脉 失养而头痛。
• 久病入络,跌仆脑损
气血瘀滞,脑脉不通而头痛
中医内科学头痛主题讲座
7
综上所述
中医内科学头痛主题讲座
11
2.辨头痛所属部位
•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之阳经均循头面,厥 阴经亦会于巅顶。由于脏腑经络受邪的不 同,头痛的部位亦各异。
• 大抵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少阳头 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 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中医内科学头痛主题讲座
中医内科学头痛主题讲座
18
(2)气虚头痛
• 主症: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晄白;舌淡红 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
• 治法:益气升清。
• 方药:顺气和中汤。
• 加减:气血两虚—气血双补—加熟地、首乌、阿
胶等或用人参养营汤。
中医内科学头痛主题讲座
•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 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 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 3.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 脑电图、头颅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中医内科学头痛主题讲座
9
四. 鉴别诊断
• 临床应与真头痛鉴别。
• 真头痛: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或呈
中医内科学头痛主题讲座
14
1. 外感头痛 (三)分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第五章肝胆病症部分)宿松县中医院 熊翔

第五章肝胆病证
· 肝气郁结 1.主要脉症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得 嗳气则舒,或见梅核气,或见瘿瘤,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 经不调,苔薄白,脉弦。 2.证候特征本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情志不遂史和情 志抑郁症状;二是有两胁及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窜痛的气滞证 候。 · 肝火上炎 1.主要脉症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头晕胀痛,耳鸣如潮,便秘尿黄,或见吐血、衄血,舌红苔 黄,脉弦数。· 2.证候特征该证以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及火性炎上的面红 目赤等肝经实热证候为特征。
第五章肝胆病证
第一节黄疸 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脾胃肝胆 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 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男女老少皆可罹患,但以青壮年 居多。历代医家对本病均很重视,古代医籍多有记述,现代 研究也有长足进步,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对其中某 些证候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 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 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主要证候及特征] 肝位于右胁,主疏泄,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又主藏血, 具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开窍于目。肝病常见的证候有肝 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血亏虚、瘀血阻络等。胆 为六腑之一,内寄相火、因其内藏精汁,又称奇恒之腑,其 气以通降为顺,有助胃腐熟水谷之功。胆病常见的证候有胆 腑郁热、胆腑气滞、胆内结石等。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 胆管起源于肝,胆液为肝之余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 相通,所以胆的病变与肝密切相关,胆病可以及肝,肝病可 以及胆,可致肝胆同病,发为肝胆气郁、肝胆湿热等证。肝 胆证候以实证多见。肝木疏土,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 生于肾水,长于脾土,故肝胆病与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 切,临床证候如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胆胃郁热等即属之。 现将肝胆主要证候分述如下。
中医内科学 头痛 课件

中医内科学头痛课件中医内科学课件:头痛一、课程概述头痛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病症之一,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头痛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临床经验。
通过对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头痛的中医诊治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知识点1、概述:头痛的定义、分类及症状。
2、病因病机:外感、内伤、其他因素引起的头痛。
3、诊断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在头痛诊断中的应用。
4、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
5、临床经验分享:结合实际案例,分享头痛的防治策略及临床经验。
三、课程内容讲解1、概述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头部疼痛、颈强直、恶心、呕吐等。
头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紧张、疲劳、失眠、不良生活习惯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头痛被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种类型。
2、病因病机外感头痛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如风、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则由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包括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痰浊痹阻等。
其他因素如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气血不足等也可引起头痛。
3、诊断方法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判断头痛的原因。
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判断病情的轻重。
问诊: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等,找出头痛的诱因。
切诊:摸脉诊断,了解患者的气血情况,判断病情的虚实。
4、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
外感头痛以祛邪为主,内伤头痛则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
在针灸治疗中,常用穴位包括百会、太阳、合谷等。
同时,根据病情的虚实,采用补虚泻实的方法进行治疗。
5、临床经验分享结合实际案例,分享头痛的防治策略及临床经验。
例如,对于长期疲劳引起的头痛,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放松身心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对于失眠引起的头痛,除了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等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
四、总结通过对本课件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掌握头痛的中医诊治方法,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临床经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讲稿肝胆头痛
头痛
【概述】
一、概念:
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头痛是以症状命名,头痛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
二、沿革:
(一)《内经》中有“首风”“脑风”之名。
《素问﹒风论》言“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描述了“首风”与“脑风”的临床特点,头痛病因由风寒侵犯所致。
并且《内经》中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
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脑风——因风邪入脑所致,见项背怯寒,脑户极冷,痛不可忍者。
首风——指头痛因洗头受风所致,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遇风易发者。
(二)《伤寒论》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
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根据病因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厥逆头痛”等,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偏头痛——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目齿,其痛暴发剧烈,痛止如常人,又称“偏头风”。
真头痛——头痛剧烈,引脑及巅,手足逆冷至肘膝关节,系寒邪入脑所致,病情多属危重。
厥头痛——寒邪犯脑所致,病见头痛剧烈,连及眼齿,治宜温散寒邪。
(四)《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引经药的使用。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
”
“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
(五)《证治准绳》有头痛、头风之分。
“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病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以来而治之。
”
头风——指病程较长,病情较重,反复发作的头痛。
(六)《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头痛。
三、讨论范围:
头痛一症范围甚广,涉及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本篇重点讨论内科疾病以头痛为主症的疾患。
涉及西医学疾病范围:
(一)颅外疾患: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眼源性头痛、耳源性头痛(中耳炎)、鼻源性头痛(鼻窦炎、副鼻窦炎)、齿源性头痛等。
(二)颅内病变:血管性头痛(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等。
(三)其他:全身疾病性头痛(如中暑、中毒)、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遣症、神经官能症等。
凡表现以头痛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四)排除:在急性热病过程中引起的头痛,如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则属温热病范畴;当作别论。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外感:以风为主,多夹它邪致病
寒——风寒阻遏
风
湿——风湿上蒙清宫失司头痛
热——风热侵扰
故《医碥·头痛》云:“六淫外邪,唯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
火暑燥三者皆属热……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二).内伤:多与情志、体质,饮食和生活起居等有关。
1.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阳独亢,上扰头目而引起头痛。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痰湿阻遏,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阳被蒙。
2.久病体虚: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日久体质虚弱,或失血之后,气血耗伤,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或素质阴虚,肝失涵养,肝气有余,稍遇情志抑郁,阳亢于上,扰及头目,发为头痛。
3.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辛辣炙煿;或饥饱失常,伤及脾胃,运化不健,痰湿内生,上蒙清阳,发生头痛。
4.摄生不当:生活起居失常,如烦劳太过,或房室不节,损伤精气,精血不足,髓海空虚,或阳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致头痛。
(三)外伤:外伤跌仆,脑髓受到严重震伤,络脉瘀阻,亦每易导致头痛。
二、病机
(一).外感头痛因邪气乘客,经脉阻滞
因于风寒者——阻遏经脉,清窍失宣
外感六淫
因于风热者——邪壅络脉,清空失旷络脉气血不畅,发为头痛。
因于风湿者——上蒙清阴,经脉阻滞
(二).内伤头痛,肝病为多,涉及脾肾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阳
中气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荣内伤头痛肾精亏虚——髓海空虚——清窍失荣
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三).头痛日久,可致瘀阻于络,络脉不通:
久痛入络,络脉不通,瘀血停滞
跌仆损伤,脑髓受震,气血运行失畅瘀阻于络,引起头痛。
(四).外感头痛以实为主,内伤头痛以虚实相兼为多:
外感头痛,系外邪上干所致,病程较短,头痛暴起,故以实证为主。
内伤头痛,起因较多,由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
病程较长,且常反复发作,既有痰、火、瘀等实邪的存在,又有阴血亏虚,或阳虚气弱等正虚表现,故以虚实相兼为多。
虚实之间且可转化兼夹,如肝阳头痛,化火伤阴,可出现肝肾阴虚,或阴虚兼有阳亢。
(五)外伤所致,初期多实,病久则虚实夹杂居多。
跌仆损伤初期,瘀阻于络(实)——久则留瘀不去,新血不生,血虚络阻(虚实夹杂)
头痛病因病机示意如下:外感
邪袭三阳,上扰清空
内伤
情志失调
肝郁化火,肝阳上扰
头痛
饮食不节
脾虚失运,湿痰上蒙久病体虚气血亏虚,清宫失养
虚
摄生不当
精气耗伤,髓海不充外伤
瘀阻络道,清窍不利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