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优秀ppt课件

练一练
辨析说明文类型
1、《中国的石拱桥》 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苏州园林》 5、《向沙漠进军》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9
练一练
辨析说明文类型
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7、《统筹方法》 8、《死海不死》 9、《人类的语言》 10、《松鼠》
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
说明部分范围,因而是作诠释。
31
说明方法的辨析
• 作比较 VS 打比方
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 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 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 两者共同的相似来联系两事物。
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
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 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
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
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
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 拱时,诠释了这样设计的作用(好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中第四段对“游击战”、“阵 地战”的诠释。
25
下
定
义
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通俗点说接近于解释概念)。
如“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又如《食物从何处来》中对“自养”,“异养”的解
•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非常详细)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是一种理解和获取信息的阅读技巧,适用于阅读各种说明、解释、介绍或
描述事物特点、性质和过程的文本。
以下是说明文阅读的几个知识点:
1. 主旨理解: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以理解作者要传达的信息。
可以通过阅读
标题、首段和结尾段来获取主旨。
2. 文章结构:注意文章的段落分布、层次结构、图表或图像等,并掌握作者的思路和
逻辑。
3. 词语理解:遇到不熟悉的词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或者查找词典进行解释。
4. 时间顺序:留意作者对事物发展或过程的时间顺序安排,以便清晰地理解事件的发展。
5. 重点句子:将注意力放在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或关键信息上,以获取文章的核心内容。
6. 细节理解:辨别文字中的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7. 推理与推断:通过阅读和理解已有信息,推测出作者未明确提及的信息或建立因果
关系。
8. 评价与分析:对所读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发现文章的局限性、偏见或不足,及时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反思。
以上是说明文阅读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掌握了这些技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获取文章中的信息。
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技巧与语文备考方法

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技巧与语文备考方法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在备考语文时,积累知识点和掌握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技巧和语文备考的方法。
一、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技巧:1.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向读者解释或说明一些问题或一些事物的文章。
通常包括定义、分类、原理或步骤等。
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对说明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2.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说明文时,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准关键词和核心概念,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3.注意文中的关联词语:说明文通常使用一些关联词语,如因果关系、比较关系、递进关系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结构。
4.理解专业术语和句子结构:说明文中通常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和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
我们需要通过积累词汇和增强对句子结构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5.加强细节理解:说明文中通常会有一些细节信息,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义和论证思路。
二、语文备考方法:1.积累词汇和语文知识:语文备考中,积累词汇和语文知识是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背单词、背诗歌、背古文等方式来积累词汇和语文知识。
2.阅读理解训练:语文备考中,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语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练习:语文备考中,写作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写作题目,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背诵篇章和名篇:语文备考中,背诵篇章和名篇是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或名篇进行背诵,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做题训练和模拟考试:语文备考中,做题训练和模拟考试是检验自己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做题训练和模拟考试,提高自己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总之,语文说明文阅读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和核心概念,理解专业术语和句子结构,从细节中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论证思路。
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与阅读理解题答题方法技巧

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与阅读理解题答题方法技巧★★★说明文阅读(一)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目标:(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一、说明对象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 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二、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说明文阅读(二)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目标:(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基本知识(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2、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然后归纳小结。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说明文要点

说明文的学习【知识要点】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通常,依据说明对彖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的方法: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空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2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彳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目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彖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I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J 等。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说明文阅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阅读形式,它以解释、描述、指导为主要目的,通过对某一事物、现象或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使读者能够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将介绍说明文阅读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主题概括与段落概括在阅读说明文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通过抓住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要点和结构。
另外,段落概括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段落都有一个核心意思,通过概括每个段落的主题,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二、关键词的理解与归纳在说明文中,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往往代表了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主题。
通过理解和归纳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关键词的理解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积累,通过对关键词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要点。
三、常见的结构与组织方式说明文通常采用一些常见的结构与组织方式,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对比对照、分类整理等。
通过对这些结构与组织方式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思路展开。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来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四、插图与图表的理解说明文中常常会配有插图和图表,通过对插图和图表的理解,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
在阅读插图和图表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图形的标题、图例和坐标轴等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图形所表达的意思。
五、注意事物的定义与解释说明文中常常会对一些专业术语或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这些定义和解释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非常重要。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意关注这些定义和解释,通过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六、注意事物的描述与指导说明文通常会对事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指导,通过对这些描述和指导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描述和指导,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和目的,以便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所描述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基础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阅读理解——说明文专题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分类①事物性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②事理性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奇妙的克隆》,是有关克隆知识介绍的文章。
按写作语言特色分类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具体、科学、浅显易懂。
又称为平实说明文。
例如《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为生动说明文。
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如《桥之美》、《苏州园林》。
3、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4、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举例必须典型扼要,并力求生动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
例如:《中国石拱桥》就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等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把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从而突出了南国园林的特色。
④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状况、性质、特征、成因等进行简要的解说,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它不像下定义那样严格,只要揭示概念的内涵,把事物说清楚就可以了。
常在下定义之后加以诠释,二者结合起来,能对事物既有概括的认识,又有准确的理解。
⑤打比方:将XX比作XX,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比方来介绍说明人们陌生的、罕见的事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
例如:《看云识天气》,打比方是此文用的最多的说明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将变幻莫测的、抽象的云的形态特征说得具体、形象、生动,让人们对神秘的天象不再感到陌生,并激起人们的兴趣与遐想。
再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外形特点。
⑥摹状貌: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例如:《苏州园林》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例如: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是同义词。
凡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就叫反义词。
⑧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列数字是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严谨,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很难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事物的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⑩引用说明: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
古今中外的典籍极为丰富,适当引用典籍,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更有权威性,也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卢沟桥很早就以其优美的形式闻名于世而引用了马可·波罗的引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总分式:具体有三种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例如:《苏州园林》采用总分式,《看云识天气》是总分总式。
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的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以逻辑为序的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递进式结构。
承接式(连贯式):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工作程序等。
以时间为序,前后相互承接,多采用承接式的结构。
④并列式:说明事物的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有整体到局部,多采用并列式结构。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
简洁性: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平实性与生动性:在准确、简洁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平实见长,也可以生动活泼见长。
生动说明文中,作者会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方法,使本来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
例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繁华的气氛。
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相结合,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方法: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抓住首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答题方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考察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方法:运用了XX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参考上文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详细说明)4、段意概括句式:说明了……介绍了……答题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5、段落语句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答题方法: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6、语言准确性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方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例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④题型4: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方法: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7、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答题方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如:“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8、考察某说明语段的作用答题方法:结构、内容作用有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等。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9、发散创新题型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
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
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