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语文阅读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理解文章,还要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结合核心素养,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研读经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经典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情感和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经典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多读经典名著,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从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提高其文学鉴赏和文学表达能力。

二、拓展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拓展阅读内容,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形式的文本,如故事、科普文章、诗歌等,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并且鼓励他们分享阅读收获。

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针对阅读材料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还可以教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用理性的方式论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更具深度和广度。

四、开展合作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合作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阅读活动,让他们共同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

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摄取和输出,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与分析,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

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思考,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些小朋友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老师则应该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不管形式如何,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鼓励和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使其保持参与互动教学的兴趣。

可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

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阅读自学,在预习阅读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该生提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辩论题: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马克思主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具形象性的学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教学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而理解词和句的基本功训练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同时,对词、句、段、篇之间联系的认识,义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所以理解语言文字与发展思维的同步训练,应是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的。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语言文字与发展思维的同步训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它体现在阅读教学的所有内容,各个环节之中。

结合阅读教学内容,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发展思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求老师一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把思维训练自觉地纳入与语言文字训练对等的教学内容;二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中掌握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

1.在理解词义的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多种理解词义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有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参加,否则,词义教学就必须走向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启发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去揣摩、理解某一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思,既可发展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中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跳水》一课中,当爸爸发现儿子在高高的桅杆顶端要摔到甲板上时,马上用枪瞄准儿子大喊:“向海里跳!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跳到海里……。

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时,要让学生联系当时的危险情况,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如果不这样做,如果你是爸爸,如果当时的孩子是你,会怎样做怎样想,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爸爸当机立断。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听、说、读、练的全过程,通过思维训练带动语言训练。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1)提问导读。

例如教《十三岁的际遇》时,开始进行这样的谈话:什么是际遇?(生:机遇,时运……)课题中十三岁的际遇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

发现疑点是学生读书的起步阶段,引疑之后,教师要相机疏导,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2)辨析词语。

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表达,让学生分析、比较,激发其思考的兴趣。

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有一句: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学生知道这里的“透”是喘一下气的意思;“占卜他们的命运”是指询问米价。

我进一步追问学生,如果把“透”换成“喘”,把“占卜他们的命运”换成“询问米价”,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辨析,学生明白原句反映了农民丰收后心中很不踏实,是捏着一把汗去问米价的,所以“气也不透一口”像“占卜”一样,关注他们的凶吉祸福。

(3)创设情境。

努力把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环境变成可以感知的直观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蔚蓝的王国》一课时,通过画面、音乐、语言的描述方式把那种优美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通过眼看、耳听、口诵、心思,学生陶醉在屠格涅夫营造的蔚蓝梦幻的意境之中,展开联想,激发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言行来创设情景,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以激发其求知欲。

(4)分析综合。

对一些基础知识,应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思维过程进行教学。

如教《天上的街市》一课,讲事物和联想时,我边提问边板书,“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的第一个明星,第二个街灯是诗人看到的吗?(板书:联想)这些联想是看到什么才产生的?(板书:事物)诗中用来联想的词是什么?(板书:好像)教师通过这些具体内容,讲清了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什么是联想,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以及事物加联想的作用和常见的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呢?下面,笔者就谈谈其中的两种呈现形式。
一、并列式
例文一:
“熟悉”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放松警惕。
小时候喜欢游泳……(分论点+自身经历+结论)
“熟悉”是一种危险,因为它往往让人不能保持冷
静。秦王苻坚在建国之时与凉、燕等国展开了旷日持
久的战争……(分论点+历史故事+结论)
并列式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属于同一
呢?
《孔乙己》
《少年闰土》等作品都是直接以人物的名
了这些东西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在初
字来命名的,这样的标题不是很好吗?这篇文章为什
中学过的杨绛先生的《老王》为例,带领他们回顾文革
么不是《祥林嫂》,而是《祝福》呢?”之后,教师可以引
十年动荡对作者及其家人的影响,以及车夫老王所展
导学生抓住“祝福”这一关键词,深入地阅读文本,寻
丰富其阅读的体验,
培养其思维能力。
与孤儿的对话,询问事发之后的一些情况,着重表现
比如,在讲解《离骚(节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
孤儿当时的害怕与此刻的感恩;还有的在采访稿中设
将《渔父》作为补充材料,请学生在阅读材料、疏通大
计了与日本记者对话的环节,较好地展现了反对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意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扮演屈原或渔父,在不改变原文
三、组织学生开展对话活动
写采访稿的任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
当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后,教师应该
物对话。这一任务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适时带领他们跳出本文,与之拉开一定的距离,开展
有的学生写与聂荣臻的对话,询问事发之时的一些细
对话活动,让他们与作者、自己或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将从培养学生的阅读
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等三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
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他
们年龄和兴趣的读物,例如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

教师可
以利用多种媒体和技术手段,如电子图书、音频等,让学生享受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教师
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读书心得,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俱乐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和成就感。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让学
生进行问题解答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
性的任务,如让学生写一个故事的延续、设想一个书中人物的未来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和想象力。

三、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
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改编、编写新结局等方式,培养他们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个现象,让他们自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
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格式,鼓励他们发挥
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 中有这 样一句 话 : “ 有一 家外 国报 纸轻蔑 地说 : ‘ 能 在 南 口 以 北修筑 铁路 的 中国工程 师还 没有 出世 呢 。 ” ’ 我 让学 生说 说“ 轻蔑” 的意 思 , 学生知道“ 轻蔑 ” 是“ 看不起 , 蔑视 ” 的意
《 麻 雀》 一课 , 课 文短 小精 悍 , 情 节生动 , 引人 入胜 , 教学
堂 气氛 , 学 生便 有 了 新奇 感 , 便 会 集 中注 意 力 , 思维 活 动 就
如《 葡萄沟》 一课中 , “ 五光十色” 一词写出了葡萄颜色
的美 。 在 理解 这个词 时 , 我 先让 学生 说说葡 萄成 熟 时都有 哪
些 颜色 ?你 觉得这 些颜 色怎 样?而 后 引导学 生看 书 , 葡萄 的
中 国没 有 这样 的 人才 ……讨 论 中 , 学 生 通过 对 “ 轻蔑” 一词 的 理解 而掌握 了句 子 的意思 , 甚 至扩 展到 了对全 文 的理 解 。 由此可见 , 词语牵 动 句子 的理解 不可 小视 。
母 亲为 了女儿 的安 全 , 将 点是 让学 生体 会文 中包 含的 “ 为 拯救 幼儿 不畏 强暴 ” 的 思想 感情 。我 是这 样设 计导 言 的 : “ 同学 们 ,有 这样 一个 故 事, 一对 母 女走 在街 上 , 当 一辆 汽 车 向她 们冲 过 来的 时 候 ,
思 。我又 问学 生 : “ 为 什 么外 国报纸 看不 起我们 呢 ?” 此 问题 激起 了学 生激 烈 的讨论 。 有学 生说 , 当时清 朝统 治者腐 败无 能; 有学 生 说 , 当 时京 张 铁路 修 筑 有许 多 困难 , 外 国人 认定
千七 百年 以 前 , 有 一个 人没 有用 秤却 称 出了大 象的 重量 。

如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的内容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内容太简单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太复杂也会使学生失去耐心。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接受和辨认直观的事物。

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启发学生横向和纵向思维。

如:在教学U4I can play basketball(story time) ,学生对Sports的话题感兴趣,老师通过体育明星姚明入手,激发了孩自学习的兴趣,其实更应该着手于身边的学生,了解他们“W hat can you/he/she…do?.这样更贴切孩子的语言环境,也更真实。

二、设计疑问导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主题导入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写出标题,让学生猜内容,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出发,就主题展开讨论;教师、学生扮演角色,引入主题;放一首与主题有关的歌曲或谜语等。

内容导入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提示或暗示,这样会激起学生的想象与猜测,启发学习的愿望,使他们成为积极地阅读者。

通过设计疑问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发散思维。

同样在教学U4I can play basketball(story time)中,老师大胆尝试让学生根据课文图片来提问,其中有三位学生问题质量较高,和老师如初一辙:S1:Can Mike play basketball ? S2: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S3: Can Wang Bing play basketball ?这种自主提问方式,尤其在中年段,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能力。

三、想象情节的发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语篇教学时,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同样在教学U4I can play basketball(story time)中,在解决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时,并没有立刻让学生回答,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再读课文,解决另外两个问题1. Can Liu Tao play at first(首先)?A.Yes, he can.B.No, he can’t.2. Can Liu Tao play at last(最后)?A.Yes, he can.B.No, he can’t.四、创编故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教学内容,每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对所给语言材料进行文本或情境的扩充、延伸,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第一,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思考问题,不依赖于别人,不轻信于别人。

如《穷人》一课,文章的开头设计“看课文想画面的练习”,要求学生熟悉课文第一小结,设计三幅画面。

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反复阅读课文,然后自己动手找资料设计画面。

(一幅是汹涌澎湃的大海,一幅是温暖而舒适的渔家,一幅是惊恐不安的桑娜)。

在设计画面过程中,巩固了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对这篇课文的环境和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一课的尾句是“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那么拉开帐子是翻怎样的情景呢?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照料这两个孩子的呢?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有的同学说“桑娜拉开帐子,两个孩子酣然入睡,睡的那么香甜,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生活更加艰难,渔夫出海捕鱼的次数增多,终于有一次渔夫的生命被大海吞没……”。

也有的同学说“桑娜拉开帐子两个孩子眨着眼睛,好像在听大人说些什么。

西蒙的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以后,使本来有五个孩子的家庭陷入困境,桑娜和渔夫为了照顾好西蒙的两个孩子自己的一个孩子饿死了……”。

学生们围绕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这个中心,经过独立思考设计了一个个不同的结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求异性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朝着多方向推测,想象和假设的思维过程,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如果把课文内容改编为电影剧本,请想象一下影片的开发和结尾。

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了讨论,不一会设计了多种开头。

如以高山的青松为特写镜头,开头突出了五壮士的英雄形象,以硝烟弥漫,巨声轰轰的战斗场面开头;以五壮士跳崖时喊得口号在山谷中回荡的情景开头;以人们瞻仰五壮士纪念碑开头……一个学生想的更妙,连绵起伏的狼牙山慢慢地移上银幕(画外音:一九四一年秋……),介绍完背景以后,出现日寇大军进犯的场面,影片的结尾也是各不相同,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求异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得到了发展。

第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课堂上教师如能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向深层理解词句,即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其结构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找”线,一条是“变”
线,这两条线面为一体。

教学中要引导学.青蛙的全过程。

在初读课文以后教师设疑,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日子里,自己是怎样变化的。

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游,看、问、叫、跳、蹦、”等动词,深入思考: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理清这些词句的内在联系,就可以探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由小蝌蚪变成小青蛙。

学生的思维也就逐步深刻了。

第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表演也就是演戏,通过这种手段对课文进行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

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小壁虎挣断尾巴心里很难过,然后向小鱼、老牛、燕子去借尾巴,都没有借到,最后长出一条新尾巴之后,便找五名同学分别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妈妈,结合课文内容、模仿、想象五种动物的语言、动作、心情、神态进行表演,学生表演得特别象,通过表演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具有了形象的感受,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第五,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词句通过讨论,能对知识正确的理解和掌握。

《可爱的草塘》一文的“草狼一层赶一层涌向远方”这一句,一位教师利用了换词法,设置了讨论题,如果把“赶”换成“盖”字,“追”字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都寻找准确的答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认识到,如果把“赶”字换
成“盖”字就失去了草浪翻腾涌动的气势,换成“接”字草浪又失去了一浪赶一浪的起伏状态;如果换成”追”字,草浪又失去了接天连地的辽阔。

这里用“赶”字正好体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这样学生对“赶”字的含义理解就准确了,培养了思维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