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史论文文人音乐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唐宋时期开始,文人音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奏和表演形式,有着独特的性质和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精品之一。
古代文人音乐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
演变,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发展和文化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音乐表演主要是以礼仪为主,
并且在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国古代音
乐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到了唐宋时期,文人音乐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增强,成为当时社交、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也成为表达情感和抒发内心感情的娱乐形式。
此时的文人音乐不仅注重音乐效果,也更加注重音乐形式和艺术表现力。
在唐宋时期,文人音乐主要包括琵琶、筝、箜篌、笙、洞箫等器乐,以及丝竹合奏、
歌词、曲调等形式。
其中,琵琶和筝是当时最流行的器乐,被誉为文人音乐的代表作品。
筝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格和弹奏技巧,被用来演奏各种乐曲,包括宫廷音乐和
民间音乐。
与此同时,琵琶也在文人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音乐艺术方面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唐宋时期,文人音乐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音乐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
文人音乐注
重音乐的形式美和精神内涵,强调音乐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这种音乐风格在当时得到广泛
认可和赞扬,并且为后世的音乐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1. 引言1.1 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们开始在诗词歌赋的基础上创作音乐,并将音乐作为表现情感和抒发思想的一种方式。
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在宋朝时期,文人雅士们追求情感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挖掘,他们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也与古代文人的教育背景和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士们大多接受过严格的教育,他们精通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可以说是在这样一个文化艺术熏陶的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是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文人雅士的教育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这种音乐形式不仅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也体现了古代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古代文人音乐的特点古代文人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文人音乐通过音乐形式和歌词表达各种情感和情绪,包括爱情、友情、乡愁等。
在古代,文人音乐常常被用来表达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古代文人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人音乐在旋律、节奏、声音、音韵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文人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古代文人音乐多以古典文学作品为歌词,融合了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古代文人音乐强调审美追求。
在古代文人的眼中,音乐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
古代文人音乐注重音乐作品的美学特质,追求音乐的和谐、美感和内涵。
古代文人音乐的特点包括情感表达、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古代文人音乐的重要性古代文人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具有重要性。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人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风靡流传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高雅的气质,更在于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起初是在生活中的琴韵曲调的基础上,由一些文人雅士自行扩充创作而成。
到了汉代,文人们开始大量涉足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东汉时期出现了以琴为主的宫廷音乐,同时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开始涉足音乐创作。
直到唐代,文人音乐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文人音乐以词曲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音乐创作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艺术的完美。
由于唐代文人音乐的繁荣,导致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辉煌发展。
在宋代,文人音乐继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音乐流派和音乐理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元明清时期,文人音乐的繁荣达到了巅峰,并影响了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
文人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人音乐对音乐艺术的贡献。
古代文人音乐以琴、瑶琴、箫、簧管等乐器为主要演奏对象,其创作和演奏技艺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为中国音乐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借鉴。
古代文人音乐的词曲作品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情感和感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文人音乐对音乐理论的推动。
古代文人音乐家对音乐的研究和创作推动了中国音乐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化。
从古代文人音乐家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乐理、节律、旋律、和声等方面的深刻探讨,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文人音乐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古代文人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奠定了中国音乐的基本模式,其影响不仅体现在音乐形式上,还包括音乐的风格、曲调和表演方式。
古代文人雅士对音乐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式,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音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人音乐的特点以及古代文人音乐对于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谈。
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古代中国,文人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他们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文人音乐得到了文人的喜爱与推崇,成为他们表达情感、追求个性与审美的一种方式。
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人雅集,他们在游乐的同时也会进行音乐创作与演奏。
而到了唐宋时期,文人音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文人们会专门从事音乐创作并进行演奏,这种现象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古代文人音乐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独特风格与审美情趣。
古代文人音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文人音乐的内容与题材。
古代文人音乐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自然山水的田园诗意,也有抒发自身情感的抒情诗意,还有表达社会现实与寓意的政治诗意。
这些内容与题材的多样性使得文人音乐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与内涵。
其次是文人音乐的演奏形式与风格。
古代文人音乐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瑟、箫、笛、钟、鼓等乐器,以及歌唱形式。
文人音乐以悠扬、幽绮、凄美为主要风格特点,追求音乐的意境与美感。
文人音乐注重音乐的表演与情感表达,在演奏中注重音乐的表情与细节。
再次是文人音乐的创作思想与手法。
古代文人音乐的创作思想主要包括学习古人的音乐经典和传统,以及借鉴自然山水的艺术形象。
文人们致力于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中,追求音乐的个性与独创性。
古代文人音乐的创作手法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结构与表现技巧上,通过合理的音乐结构与丰富的表现技巧达到音乐作品的完美。
古代文人音乐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人音乐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容与题材,拓宽了音乐的表现领域。
古代文人音乐不仅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更注重传递社会的价值观与文化内涵,丰富了中国音乐的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孕育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
古代文人音乐以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为核心,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爱。
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宋代,文人雅士们追求身心的和谐平衡,通过音乐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在欣赏音乐的他们也重视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巧。
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以琴曲和词曲为主,琴曲一般由文人自己演奏,词曲则由专业音乐家演唱。
琴曲以其深沉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吸引着众多的文人雅士,他们常常在自己的闲暇时光里弹奏琴曲,表达内心的情感。
而词曲则以其婉约的词藻和抒情的曲调融合在一起,使人们在听到音乐的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到了唐代,文人雅士们对音乐的追求更加深入。
他们痴迷于音乐创作和演奏,对音乐有着更高的要求。
唐朝有很多音乐家,他们以演奏技巧娴熟和音乐理论精深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愈和刘禹锡。
韩愈以其独特的琴音和创新的演奏技巧,被誉为“琴魔”,他的琴曲《阳关三叠》被誉为古代琴曲的代表作。
刘禹锡则以其擅长写词和作曲而闻名,他的词曲作品以深情款款和明快抒怀为特点,被誉为古代词曲的经典之作。
在宋代以后,文人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文人雅士们开始尝试将词曲和琴曲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个性和创意的音乐作品。
宋代文人曲家柳永和晏几道的作品尤为出色,他们的词曲作品以其优美的词意和抒情的曲调而著称于世。
他们的音乐作品不仅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而且富有社会性和文化性,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和文化氛围。
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以文人雅士们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为核心,凝聚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们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人雅士们对音乐的创作和演奏的表达,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代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文人雅士们的情感和审美追求,领略到古代的音乐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摘要】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文人雅集活动,承载着文人的情感与思想。
在古代社会中,文人音乐具有特殊的地位,被用来表达文人的情感与态度。
古代文人音乐可以分为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不同分类,演奏形式多样,包括琴、瑶琴、笛子等乐器演奏。
其创作特点表现为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古代文人音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以保留其珍贵的价值。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底蕴和传统。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起源,社会地位,分类,演奏形式,创作特点,影响,传承发展,中华文明,重要性,启示,保护,传承,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们以诗词为中心,结合古乐器演奏,产生了最早的文人音乐形式。
在汉代,文人音乐得到了更为完善的发展,出现了琴、瑟、箫等乐器的演奏,音乐与诗歌交相辉映,形成了“琴瑟和鸣”的音乐艺术。
隋唐时期,随着文人雅士阶层的兴起,文人音乐进入了鼎盛期,形成了以琴为主导的音乐体系,并融合了各种乐器和声乐形式,使音乐表现更为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诗歌和乐器演奏相结合的形式,后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代表了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1.2 文人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音乐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文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表达文人情怀和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社会中,文人音乐被视为文人雅集的必备条件,是展示文人才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文人音乐与文人身份紧密相连,文人常常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来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筝曲《墨客》的文人精神探究

筝曲《墨客》的文人精神探究【摘要】筝曲《墨客》是一首反映文人精神的传统音乐作品。
本文从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入手,深入探讨了《墨客》的主题、艺术特点及其与古代文人情怀的关联。
文章指出,《墨客》通过独特的音乐表现方式,展现了文人气质与情感体验。
文中还分析了《墨客》对文人精神的启示和艺术价值,强调了其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墨客》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现了文人精神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和欣赏这首筝曲,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到文人情怀的博大和深厚,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关键词】筝曲《墨客》、文人精神、探究、艺术特点、文人气质、古代文人情怀、关联、体现方式、启示、艺术价值、时代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作者简介:《墨客》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古代音乐大师,其真实身份至今仍然成谜。
据传言,他是一位身世神秘的文人墨客,专注于音乐创作和文学写作,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
筝曲《墨客》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怀和文人气质。
1.2 作者简介《墨客》筝曲的作者是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琪。
张琪,生于1965年,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自小学习古筝。
经过多年的磨练和学习,张琪成为了一位技艺高超、音乐造诣深厚的古筝演奏家。
他不仅擅长演奏传统古筝曲目,还能创作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作品。
张琪的演奏风格独特,音乐感情丰富。
他在演奏时常常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使得每一首曲目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表达。
他对古筝音乐的研究尤为深入,不断探索和挖掘古筝音乐的潜力,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张琪凭借着扎实的技艺和独特的表现风格,赢得了广大乐迷的喜爱和尊重。
他的作品《墨客》在音乐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认为是中国古典音乐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
张琪以其卓越的音乐天赋和敬业精神,成为了古筝演奏领域的一颗璀璨之星。
2. 正文2.1 筝曲《墨客》的主题探究《墨客》是一首以古琴演奏为主的筝曲,其主题探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

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主体阶层是一个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由早期的贵族文化推进到后来的文人文化,直至一直延续至今的大众文化。
同理,中国传统音乐也是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文人这个阶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绵延了数千年,在社会文化平均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自然而然由他们领导和完成,这时他们占据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为代表的文人团体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儒家思想开始影响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阶层。
孔子曾云:“乐者通伦理者也”,其中深意已经对文人下了定义、也对文人的身份提出了要求,文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良好的素养与品行,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音乐成为了最能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标准,音乐的熏陶在这个时代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素养乃至于影响整个国家天下。
一、古琴音乐的发展与《胡笳十八拍》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据文献记载,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外,还盛行于民间,深受民众的喜爱。
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宴席之间,杯盏交错,宾客宴饮辅以琴乐,可见古琴至少在周朝时期就已盛行于民间。
古琴音乐发展至两汉时期繁盛起来,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著名的古琴曲目《胡笳十八拍》即在这一时期诞生,相传为蔡邕之女蔡琰所作。
《胡笳十八拍》所描述的主题为“文姬归汉”,蔡文姬即蔡琰,汉末战乱,匈奴入侵时被俘,与匈奴左贤王育有两子,困于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
相传《胡笳十八拍》即是其在归汉后所做,其中描述了对自我命运坎坷的悲叹、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以及归汉后又与子女的分别之苦。
也许痛苦就是文人们的创作源泉,就像悲剧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影像一样,正是这些旁人没有过的经历致使蔡琰做出了这传世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音乐史论文文人音乐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阳关三叠》——文人音乐
唐代民间音乐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它们是唐代音乐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和民间的文人音乐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人音乐是由文人自创并伴其自娱的音乐。
主要有七弦琴(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
七弦琴三千年来一直与文人雅士为伴,故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琴乐遗产极为丰富,据统计,历代所传琴曲,约有三千之巨。
另一种文人音乐是“词调音乐”,其中又包括用琴伴奏的“琴歌”和为文人词谱写的声乐曲。
南宋姜白石在公元十二世纪前后留下的十七首“自度曲”是词调音乐的代表。
琴歌是与相和歌、清商乐一脉相承的新音乐形式。
最初主要是乐工把文人的齐言诗填入曲调演唱演奏,以后这些曲调便逐渐成为“依声填词”基本固定的音乐形式。
齐言诗(五言和七言)在乐工入乐演唱演奏时,普遍产生诗句与曲调乐句不吻合的矛盾情形。
因为齐言诗的句式是整齐的,而曲调(无论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或外来音乐)的乐句则往往是长短不一的。
乐工们为了使诗能入乐演唱,便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弥补这个缺陷。
一个办法是用叠唱即在每句诗唱完以后,重叠诗句句末几个字,使之文字和曲调乐句的长短相吻合。
历史上留下来的琴歌《阳关三叠》就是这样的例子。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
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
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
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
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
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来宾。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这首乐曲产生于,是根据着名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因为诗中有“”、“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大约到了,《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
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
唐末诗人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
丞征戍词。
”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
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
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
而且有些诗人同王维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个世纪,可见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况。
《钦定词谱·卷一·阳关曲》:按,此亦七言绝句,唐人为送行之歌,三叠,非歌法也。
苏轼论三叠歌法云:旧传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
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
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无复节奏。
余在密州,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
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募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
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
查《阳春白雪集》,有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云:渭城朝雨,一霎挹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
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
莫遣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与苏轼论吻合,并附录之。
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之情,谱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
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
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
故称“三叠”。
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
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文人音乐是古代留给现代的瑰丽文化遗产,像这种优秀的国产文化,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并且加以重视,弘扬发展我国的本土文化。
部分文字摘自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概览》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