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中医针灸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中医针灸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1. 什么是针灸说到针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呀,那不是拿针扎人吗?”其实,针灸可不是随便扎扎就了事的。

它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源远流长,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老祖宗们用它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舒缓疼痛,甚至可以帮助改善一些慢性疾病。

针灸的基本理念就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调整身体的平衡,让你“气血通畅”,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就像开车的时候,堵车了,你需要找条小路绕过去,针灸就是为你指的那条小路。

2. 针灸的基本内容2.1 穴位在针灸的世界里,穴位就像是宝藏一样,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想象一下,每个穴位都是一个小小的开关,你按下去,身体就会发出不同的反应。

有些穴位在手上,有些在脚上,还有一些在后背上。

常见的像合谷、足三里、百会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宝藏。

对了,提到穴位,不得不提的是“经络”。

经络就像是城市里的交通网络,把各个穴位连接在一起,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

2.2 针具针具也是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过“针”这个字吧?其实,针灸用的针可不是普通的针,而是特制的,细得像发丝一样,扎下去几乎没什么感觉。

更重要的是,这些针都是一次性的,卫生又安全。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真的是因人而异、量身定制,让你在享受治疗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小小的神秘感。

3. 针灸的特点3.1 自然疗法针灸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一种自然疗法。

没有药物的“药水”,也没有什么激烈的副作用。

它强调的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调动身体的自愈能力。

这就好比你生病的时候,身体会自然发热,帮助自己抵抗病菌,针灸的作用也差不多,就是借助这些穴位来唤醒你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真的是让人感到一丝暖意啊!3.2 整体观念另外,针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整体观念。

中医一直讲究“整体”,人不是零碎的部件,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针灸治疗的时候,医生不会只看你哪儿疼,而是会考虑你整个身体的状态。

有时候,你的肚子不舒服,可能是因为你肩膀的某个穴位出了问题,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维,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绪论【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只考案例【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

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

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

【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

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名解】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等手段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名解】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习题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习题

第四节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习题一、填空题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2.穴位功能特异性主要表现为、、。

3.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一步及。

4.影响针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5.穴位主治功能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

二、选择题(一)A1型题1.天枢穴既可通便,又可止泻,体现了针灸作用的什么特点:( )A.良性、双向性B.整体性C.综合性D.功能性E.早期性2.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比完全失神经支配者效果好,体现了针灸作用什么特点:( )A.良性调整作用B.双向性C.整体性D.功能性E.综合性3.大椎穴可以退热,曲池、合谷也可退热,说明腧穴功能具有:( )A.特异性B.相对性C.整体性D.功能性E.良性调整作用4.足三里穴较其他腧穴有明显的促防卫免疫作用,可使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吞噬能力提高,说明腧穴功能具有:( )A.特异性B.相对性C.功能性D.早期性E.良性调整作用(二)B1型题A.个体差异B.心理因素C.腧穴特异性D.针灸作用的功能性E.针灸作用的整体性1.循经感传的差异对针灸作用的影响反映了。

2.暗示对针灸作用的影响体现了的作用。

3.针灸治疗面瘫对部分失神经支配者比完全失神经支配者好,体现了。

4.针灸治疗急性心梗,既可缩小梗死范围,提高心肌收缩力,也可减慢心率,改善微循环,体现了。

A.腧穴的功能特异性B.腧穴的相对性C.个体差异D.良性调整作用E.针灸作用的综合性5.足三里穴主治胃肠病,但还可治疗高血压、休克、心律失常等,体现了。

6.天枢穴可以通便,还可以止泻,体现了。

(三)X型题1.针刺麻醉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 )A.情绪B.暗示C.精神D.分心E.入静诱导2.心理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通过什么来体现:( )A.情绪反应B.循经感传程度C.自主神经功能的稳定程度D.痛情绪成分E.躯体神经3.机体对针灸效应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 )A.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B.自主神经功能类型C.皮肤的电敏感性D.疾病证候E.痛阈和耐痛阈的高低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包括:( )A.穴位特异性B.得气状况C.个体差异D.时间因素E.心理因素5.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有:( )A.良性、双向性B.整体性、综合性C.功能性、早期性D.单向性E.暗示性三、改错题1.腧穴功能具有特异性,在对膀胱收缩的影响方面,膀胱俞、次髎、中极穴没有三阴交、阴陵泉、阴谷穴有效。

针灸实验报告分析总结

针灸实验报告分析总结

一、实验背景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灸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实验旨在通过现代实验方法,探讨针灸治疗某些疾病的机制,为针灸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2. 掌握针灸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巧;3. 分析针灸治疗某些疾病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随机分组、对照实验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实验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疗效进行观察和记录。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显著。

2.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免疫指标、生物化学指标等进行分析,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生物化学指标。

3.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

五、实验分析1. 针灸治疗机制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或艾灸等方法,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本实验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免疫功能,说明针灸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2. 针灸作用特点(1)整体性:针灸治疗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良性、双向性:针灸治疗具有良性、双向性,即在治疗过程中,针灸不仅可以消除疾病,还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3)功能性、早期性:针灸治疗具有功能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同时,针灸治疗具有早期性,可以早期发现并治疗疾病。

3.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1)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正确的针刺手法可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2)穴位选择:穴位选择是针灸治疗的关键,正确的穴位选择可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3)患者体质:患者体质也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之一,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

针灸的功效与作用

针灸的功效与作用

针灸的功效与作用
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改善健康状况。

以下是针灸的一些主要功效和作用:
1. 缓解疼痛: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身体的痛觉神经传导,从而缓解各类疼痛,包括头痛、颈肩痛、腰腿痛、关节炎痛等。

2. 提升免疫力:针灸可以调节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毒、细菌等外界侵袭的抵抗力,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3. 调节内分泌系统:针灸对内分泌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平衡激素分泌,改善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问题。

4.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针灸可以刺激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胃痛、便秘等胃肠道问题。

5. 缓解精神压力:针灸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平衡,促进身体内部荷尔蒙的分泌,从而缓解焦虑、抑郁和失眠等心理问题。

6.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助于加速组织修复和康复过程。

总的来说,针灸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针灸的效果因人而异,建议在接受针灸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最佳效果。

中医针灸实验报告

中医针灸实验报告

中医针灸实验报告绪论实验针灸学定义: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实验针灸学是根据时代的客观要求及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汇聚我国中西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基础上而创立的。

它既丰富了针灸学的内涵,也促进了传统针灸学进一步与实验医学的结合,是针灸学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一、实验针灸学的任务1、与时俱进,跟踪生命科学的发展;反映学科交叉及内在联系。

2、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继承、验证和发展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提炼其学术内涵。

3、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去研究、探索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作用途径及原理。

4、促进针灸理论和实践发展,实现针灸医学现代化。

5、培养具有动手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

二、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根据实验针灸学所承担的任务可知凡是涉及传统针灸学范畴的内容,都可作为实验针灸学研究的对象。

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灸方法临床治疗使这些内容具有更加科学性。

例经络的命名是否属本学科的内容十二经脉命名结合了手足阴阳脏腑,例:手太阴肺经阴阳:阳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膈以上(为阳):肺、心、心包——手肺(阳中之少阴)—阴最多—太阴心(阳中之太阳)—阴次之—少阴心包(心之外围)—阴最少—厥阴膈以下(为阴):脾、肾、肝——足脾(阴中之至阴)—阴最多—太阴肾(阴中之太阴)—阴次之—少阴肝(阴中之少阳)—阴最少—厥阴(一)理论部分教学的基本内容1.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紧跟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借鉴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方法。

采用解剖及组织形态学、生理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影像医学等学科技术和方法。

2、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A、经络研究:经络现象(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皮肤血管功能反应、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感传的生物物理学等表现),经络实质(经络组织结构、经络作用途径)。

针灸什么原理

针灸什么原理

针灸什么原理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原理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特定的针刺刺激,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促进自身自愈能力的提升。

针灸的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血调节: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调节经络系统中的气血流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以改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2. 神经调节:针灸在穴位上的刺激可以通过神经传导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刺激或抑制神经元的兴奋,以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3. 激活自愈能力:针灸可以刺激身体的自愈机制,促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释放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多巴胺等,以加速组织修复和恢复健康。

4. 调节生理功能: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以调整体内的生理平衡状态,如改善消化功能、调节睡眠、缓解压力等。

总体而言,针灸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它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神经、自愈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针灸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和接受的原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
图6-4 针灸时效曲线示意图
潜伏期 针灸
效应期
撤针
.
后效应期
从图可看出,可将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 过程划分为潜伏期、效应期、后效应期三个阶 段。不同的针灸效应,其时效曲线的特征参数 可能不同,即各期的持续时间、效应的强度和 方向不同,但其曲线形态却是一致的,即都呈 现这三期的变化。
.
一、潜伏期: 指从针灸刺激开始到针灸疗效出现的这段时间
.
表5-3
不同病理状态的针
观察指标 肾脏泌尿 功能
膀胱收缩 功能
膀胱收缩 功能
病理状态
给家兔注射30%葡 萄糖溶液引起多尿 状态
给家兔注射垂体后 叶素引起少尿
紧张性膀胱排尿障 碍患者
松弛性膀胱排尿障 碍患者
膀胱处于高紧张状 态的家兔
膀胱处于低紧张状 态的家兔
灸效应
针灸方法
针灸效应
耳针刺激“肾区” 抑制肾脏泌尿 及“膀胱区”
.
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特点
针灸作用是指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 过程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体内引起的反应。 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或 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 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因此针灸效应 并不是针灸刺激直接产生,而是通过体内介 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这就决定了针灸 作用是调节作用,并具有以下特点。
(二)整体调节 针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针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 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图6-1a);二是 指针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该器官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综合 调节而实现的(图6-1b)。针灸对机体各系 统、各器官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环节、多水 平、多途径的综合调节作用。针灸的整体调 节特点是针灸具有广泛适应症的基本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4
31(25%)
33
53
7
85
3(3%)
16
46
20
脑血栓在3个月以内,针灸疗效明显优于3个月以上者。因 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措施。
小结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针 灸可将失衡的脏腑功能调节至正常状态,这种调 整作用的特点具有: • 良性、双向性, • 整体性、综合性 • 功能性、早期性 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对于掌握针灸治病 规律、提高针灸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个体因素对针灸效应有影响:
机体的体质差异
机体的功能状态
中医证型
(四) 心理因素与针灸作用
1.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的影晌 情绪(即情志)是人类一种情感反应,属于心理现象. 情绪反应时,可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内分泌变
化等现象.
2 心理因素对针刺效应的的影响及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 情绪紧张者针麻效果差,情绪安定者针麻效果好。
平、多途径的综合调整作用。
例1:针灸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急性 心肌 梗死
心肌收缩力下降 促进缺血区侧支循环
针灸
增加缺血区供血 全身供血不足 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改善心肌氧代谢、能量代谢 抑制或阻断
心室充盈障碍
心肌耗氧量增加
缩小梗死范围
提高心肌收缩 力,减慢心率
心肌坏死
恶性循环
防止冠状 动脉硬化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及影响因素
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 良性、双向性 • 整体性、综合性 • 功能型、早期性 • • • • • 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腧穴特异性 得气 个体差异 心理因素 时间因素
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针灸作用-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 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体内的反应。
良性、双向性
神经变性分类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完全失神经支配 14
7 (50%)
4
1
2
部分失神经支配 28
19(67.9%)
5
3
1
神经兴奋性降低 4
4(100%)
疗效:神经兴奋性降低>部分失神经支配>完全失神经支配
例二:针刺治疗脑血栓患者病程与疗效关系 病程 例数 基本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3个月 以内 3个月 以上
基本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 功能性、早期性
(一)良性、双向性
1、良性调整作用--针灸刺激作用于机体后,病
理变化一般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转化,使体内
失调、紊乱的功能状态得到调整并恢复正常,并
达到新的平衡和统一。 2、双向性调整作用--针灸作用在方向上具有兴 奋或抑制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
使之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针灸又可使之降低。
例:
哮喘
胃肠系统 偏瘫
甲状腺功能 亢进
神经衰弱
足三里
遗尿
心律失常 休克 高血压
(2)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性:多个不同经络
腧穴对同一个脏器产生作用,或同治一种病证。
例: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尺泽 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三阴交 纠正胎位不正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京骨、飞扬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腕骨
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针灸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腧穴特异性 2、得气 3、个体差异 4、心理因素 5、时效和量效
(一)腧穴特异性
腧穴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
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
些穴位对某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目前多数人认为,穴位功能作用的特异性 既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
1、腧穴功能的特异性
穴位与非穴位之间 不同经脉的穴位之间 同经不同穴位之间
2、腧穴特异性的相对性
腧穴主治功能的相对性腧穴来自麻效应的相对性(1)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例1、针刺穴位与非穴位对白细胞吞噬功能影响 吞噬指数 针刺 足三里 非穴位 前 1.74 1.62 后 3.67 1.50
吞噬能力(%)
1.得气的含义 • 得气----是指针灸穴位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包括 受针者的针感 施针者的手下感
2 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得气与否以及 气至的迟速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
(三) 个体差异与针灸作用
个体差异―――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 个体与个体间针灸效应的不同称为针灸的 个体差异。
降低血脂和血粘 度,改善微循环
例2:
腹部外科手术 牵拉内脏刺激了腹腔感受装置或神经 引起一系列局部和全身反应
镇痛、抗牵拉反应 针灸 抗术后感染作用
调整神经、体液等
(三)功能性、早期性
1、功能性:对于功能失调的疾病具有治疗 优势。 2、早期性:对于疾病早期或新病疗效显著。
例一:针刺治疗周围神经麻痹疗效与神经变性关系
前 48.16 49.44 后 71.25 47.11
例2、针刺穴位与非穴位对猫膀胱内压的影响 运针2-3s 膀胱内压升高 膀胱内压升高0.39~0.98kPa 90.00%
次髎穴
运针15s 有效率
不能使膀胱内压升高
非穴点
膀胱内压升高<0.196kPa
有效率 1%
例3、针麻穴位的特异性
针刺前 6.10±1.92s 针刺合谷后17.60±3.31s 较针前平均延长288.53%
按转正作用大小可依序排列为: 脾经穴位>肺经穴位>膀胱经穴位>小肠经穴位
小结
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腧 穴 特 异 性
腧穴功能 特异性
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腧穴主治范围的相对性
腧穴特异性的 相对性
腧穴与脏腑相关的相对性 腧穴针麻效应的相对性
(二) 得气与针灸作用
抑制效应为:足三里穴组>水沟加承浆穴组>内
关穴组
(3)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例:
肺经的经穴——胸、肺、咽喉、气管、鼻等 少商、鱼际——咽喉疼痛 太渊、列缺——鼻塞、咳嗽 孔最——喘咳 尺泽、天府——呛咳、咯血
(1)腧穴主治范围的相对性:一个穴位可对
多个脏腑器官发生作用,多个穴位可对同一脏腑发生作用。
施行同一手术,采用相同穴位 和刺激方法,由同一手术医师 和针刺麻醉医师操作,给予相 同药物,不同患者的针麻效果 却有很大不同。
优针效鼠的基础痛阈显著高 于劣针效鼠。
例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差异 • 对比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 将受试者分为四型,比较其针麻优良率。 交感神经敏感型 16.0% 副交感神经敏感型 28.6%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均不敏感型、37.0% 混合敏感型 9.0%
针刺非穴点,无明显变化 再针刺“合谷”穴, 痛反应时又出现明显延长
针刺动物合谷穴与非穴点镇痛效应有明显不同
内关、足三里穴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影响
足三里、内关穴对胃肠运动影响的比较
• 足三里穴的作用明显大于内关穴。
• 针刺“足三里”穴有明显抑制家兔胃运动和胃电 活动的作用,针刺“内关”穴效果较差。 • 有人比较了足三里、内关和水沟加承浆三组穴位 对胃气上逆的抑制作用
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
针灸医籍记载
发汗 针灸
现代研究 针刺内关 止汗
通便
止泻
癃闭
遗尿
损有余而补不足
平衡
增加 心率 减少
增加
电针大椎 WBC
减少
(二)整体性、综合性
1、整体性:作用范围具有整体性,即针
灸机体特定穴位可对多个脏腑功能产生影
响。 2、综合性:对机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 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多水
2 不同功能状态及证型的针灸效应差异
即使使用同样针灸方法,刺激同样穴位:
• 对亢进的功能状态,针灸呈现抑制性效应
• 对低下的功能状态则呈现兴奋效应。
例 功能效应与针效
中医证型与针效的关系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与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在观察电针对“阴虚”和“阳虚”患者作用时, 发现经电针诱导后,阳虚型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居多,而阴虚型患者血压下降较少。 在针麻胃大部切除术中,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 针麻效果优于肝气犯胃型 在甲状腺手术中,阳虚型针麻效果优于阴虚型。
不同个体针灸效应的差异
• • • 不同个体“循经感传”的差异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差异 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 不同功能状态及证型的针灸效应差异
1、不同个体针灸效 应的差异
不同个体“循经感传” 的差异 不同个体针麻效果的 差异 电针镇痛的个体差异
用同样方式、同样大小 刺激量,仅能在小部分 人中诱导出循经感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