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例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识别、语言理解、文字表达等多种技能,而且为写作、语法等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本囊括了我们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而古代的文言文就是其中最好的体现。
然而,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文言文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探讨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进行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价值与对策。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文言文的内容优美,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文言文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本文主要围绕趣味教学视角下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成效策略进行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加强对文言文的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加强文言文教育对学生们的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情感中华民族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古代汉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载体,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培养高尚的品德,让学生获得归属感和自豪感。
比如《少年中国说》教学中,梁启超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年轻人的身上,他坚信中国的年轻人一定会富强,民族独立,学生们在读书的过程,也会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从而为中国的梦想而奋斗。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构建和使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厚的思想,使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思维的升华,从而形成了较高的审美观和思维素质。
比如,《两小儿辩日》,它反映了古人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也反映了思想的批判性,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49学习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语文考试中必然存在的考点,是需要教师重点教学的知识。
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与现代汉语具有较大的区别,为初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强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爱好。
文言文不仅仅是中华古文化的精髓,更是古人们思想和哲学的智慧结晶,本身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性和文学审美价值,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修养。
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本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的“世界”,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千古之美。
课本教材中的篇章很多都是流传千古的极品佳作,无论是从思想性来说还是从艺术性来说都具有极高的探究和教学价值。
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教材,通过自身对于文言文的解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领略文言文的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鼓励互相讨论,多鼓励少打击。
例如,在进行《论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帮助大家记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结成学习小组进行问答,表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一-般而言,初中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对于文言文一般会有-种抗拒的心理,这是由于文言文不够贴近生活的缘故。
浅析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浅析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成为了当今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浅析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要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还要能够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了解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情感。
这也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合理选用教材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
教材应该既能够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又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类型的古文教材,如课文、文学作品、历史典籍等,注重选择那些既有一定文学价值,又有一定时代价值、社会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文言文材料。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如音频、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三、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法、示范法、讨论法、体验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讲解课上,教师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古文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风俗;在示范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古诗词、演绎古文话题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人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在讨论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文的含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设计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设计【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设计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必须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在诵读中积累知识,在诵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在诵读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所以在每课文言文的教学中,让读贯穿全课,让学生深刻明白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的不二法门就是读!课前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自主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以精妙的问题贯穿全篇,引领学生品赏美文的经典之处,联系比较,融会贯通,在比较阅读中提高品鉴能力;课后拓展阅读,开阔眼界,增加积累。
一、熟读成诵,初解课文,明确句读学习文言文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而预习要求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即使不理解文句的具体意思,但熟读课文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故有效教学,诵读、熟读也能大致理解文章大意。
检查学生预习是否充分,不单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某个词的意思,而是将重点落在学生能否准确地断句诵读,能否在多读的基础上大概揣测文章的大意。
我经常将课文的标点符号除去,在学生面前呈现一篇没有句读的文章,让学生准确断句。
初中阶段选人教材的文言文音韵和谐、节奏清晰、朗朗上口,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开始会觉得断句有点难度,所以首先要教给学生准确断句的方法。
在篇章中找到名词或代词,一般这些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
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如《陋室铭》、《爱莲说》等,就可以根据对偶、排比、顶真、反复修辞及按四字句或六字句的规律来断句。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个句子反复出现,就可以推断得出其断句方式了。
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1. 引言1.1 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需要通过高效的教学方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在高效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水平,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
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重视并加强教学效率,才能提升文言文教学水平,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 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部分老师在文言文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困难。
课堂上缺乏足够的互动和互动氛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学习资源的不足也是影响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当前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亟待提高,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等方式来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提升。
2. 正文2.1 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教师在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导者。
在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师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文言文的规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文言文水平和教学能力。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解答他们的疑惑,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养.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通过学习文言文,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深厚道理,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文言文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对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带的是一种兴奋与惊喜,一种新鲜与好奇.兴奋的是接触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但是,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加之年龄较少,文化底蕴不足.他们会觉得文言文跟以往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读起来非常拗口且有很多的字词难以理解.所以,很多孩子就有畏惧心理.心想:我读了几遍都读不清楚,怎么能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甚至于把它背诵下来啊在此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发挥好安慰的角色,在安慰孩子的同时,要懂得如何激发起孩子们去大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使得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够在顺利进行的同时,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孩子的古典文学气质.一营造古典文学的气氛课文难懂,又不好读.这的确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对于孩子们来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难免会感到陌生和新奇.所以,教师要设法营造学习古文的气氛.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首先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导入,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指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用古文写下来是什么样子.顿时学生心中产生好奇,都在等待古文的出现,于是我用课件出示了杨氏之子的主题图,并播放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生仿佛沉静在美妙的音乐欣赏中,从而营造了一个学习古文的良好氛围.此外,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读得生涩到读得流畅,再到读得韵味十足.二减轻压力“难读”“难懂”造就了文言文对学生产生某种莫明的压力,也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了畏惧.教师应从心理层面上让学生消除忧虑,在学习时,我还时常提醒学生:“同学们不用害怕文言文,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的.”学生听了,心理好受了很多,也多了一份学习的激情.教师应用多种方法,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降低学习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杨氏之子中,很多字词的理解,我让学生自己看下面的注释弄懂,剩下不懂的字词采取猜一猜的方法,叫学生先猜,再让优等生帮助解决或者老师讲解.这样引导,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文言文很难,消除了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二、通读课文,读中自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最吸引他们的往往是文言文那别具韵味的朗读.因此在这一环节里,就必须很好地注重教师的范读.无论是五下年级的杨氏之子,还是六年级的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教师导入之后的范读我认为是上好本课的起始环节,也是第一个关键环节.这是因为,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模仿作用;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特殊的韵味,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愿望.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在学生受到老师的熏陶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遍的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文言文诵读中体味到文言学习的乐趣.附:杨氏之子诵读要点停顿: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伯牙绝弦的诵读要点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弈的诵读要点停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两小儿辩日的诵读要点停顿: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三、对照注释解释文意由于小学生学习的文言文都不是太深奥的内容,再加之课文有难懂字词的注释,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孩子对照课文的注释,自己先尝试着翻译,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然后读给同桌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纠正.但是我发现,学生的灵活转换能力不是较好,逐字逐句翻译,不懂得灵活变通句子的顺序.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四、熟读背诵积累名言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里面有很多值得源远流长的好词佳句及文化底蕴.所以,对于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我都是要求孩子必须背诵的,可能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孩子们来说,这甚至是一项艰难的挑战.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就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所以,背诵文言文要求孩子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读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我要求孩子反复练习诵读文言文,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感情,抑扬顿挫,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改写全文,知识延伸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把文言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通过想象可以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更加连贯.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的内容,然后再写下来,先讲给同桌听,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因为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延伸了知识,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为了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家充满兴趣和爱好,我也通过吟诵表演,低吟浅唱爱帮助孩子记忆.体验文言文之情、之境、之美.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人吟诵诗文的时候,往往配上优美的音乐,所谓弦动而辞发,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吟咏诗文就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所以,吟诵表演对文言文学习如虎添翼.或者把文言文改编成剧本,让孩子通过角色表演来达到深层理解文言文的目的.总之,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个难点,需要我们仔细地推敲.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身感受,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让学生终生受益.。
浅析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浅析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和理解古代汉语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如投影仪、电脑等,通过播放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文言文的意境和特点。
在讲解《孟子》的时候,可以播放孟子思想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感受文言文的价值和魅力。
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朗读、演讲、赏析和辩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文化遗址等相关场所,使学生能够亲自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在学习《诗经》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采风、写景,亲身体验古代诗歌的创作过程。
四、运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范围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一些学习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可以教会学生采用查字典、阅读注释、对比翻译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谈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在我们 的语文磁带 中.文言文 的课 文只有朗读而没有音乐 的配
3 引导 学 生 对知 识 点 进 行 系统 化 的 积 累 整理
置。有些文言文都是文质皆美 的散文 , 像《 桃花源记 》 、 《 醉翁亭记》 《 岳 能 力是 以知识 为前 提 .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 以使能力形 成和提 阳楼记》 , 如果仅听朗读却显得枯燥 , 如果配置音乐 , 创设情 境 , 效果 就 高。 文言文的知识分成三大条 : 文言虚词 、 文言实词、 文言句式 , 文言虚 大大不一样 了. 既增加美感 . 也陶冶 了人 的情操 词 和文言实词在每篇课 文的练习中基本都接触 了. 只是没有条理性 1 . 5 媒体 辅 助 法 对文言虚词 . 每个学 年确定 出不同的文言虚词 . 主要是根 据虚词 文言文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 . 借助配乐朗读 、 插 图释义等外 的不同用法 , 出现于课文 的频 率高低 , 像 第一学年 中出现的“ 而、 之、 在模拟手段 . 再现文言文的意境形象 , 可 以使学生如临其 境 . 受到强烈 其 、 乎” 频率较高 , 用法全面 , 我就以此 为重点作为突破 . 找 出例句进行
2 0 1 3年
第1 3期
S C I E N C E&T E C HN O L O G Y I N F O R MA T I O N
0教学研究0
科技信息
例谈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周 可
( 秦 皇 岛市第十 二 中学 , 河北 秦 皇 岛 0 6 6 0 0 0 )
中学教学大纲 中有这样的要求 : 培养学生能阅读 浅显文言文的能 力。能阅读浅显文言文是一种技能 . 这种技能的养成要以比较丰富的 语言材料和语感积累为基础 . 通过反复 阅读之后来逐步形成一定的阅 读能力。文言文有其 自身的特点 , 文字简练 、 语句优美 , 但与现代文相 比存在一定 的差异 . 其文字比较生 涩难懂 . 喜欢的学生不多 。 因此文 言 文教学长期存在着枯燥 、 单调、 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 。 要切实地抓好 文 言文教学 , 要讲究一定的方法。那 么, 如何进行文言文有效教学呢? “ 读书百遍 , 其义 自见” 这是古人说的. 从 中也可知读的重要性 。 在 文言文 的教学中 . 很难想象 , 如果抛弃了诵读 . 还 以什么为根本 教材 选 文是历代陶冶之后 的精 品佳作 , 初 中的文言文有的短小而精致 : 有 的语言优美生动 ; 有的讲究节律 , 平仄起伏 , 抑扬顿挫 ; 有的警策 , 发人 深省 这些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其 中的美处 诵读其实是一种能力 , 因为要诵读好 , 首先必需读准字音 . 读出语 气. 以前 的文言文是没有停顿 . 现在的标点是后人所加 . 而且句中也有 必须 的停顿 , 只有读正确 了才能读出味来 。 人情人境地艺术化 的诵读 . 不仅能读解词句 , 还能读 出思想感情 , 感 受领悟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 如教《 岳 阳楼记》 其中 3 、 4 、 5 小节是重 点, 应该多读 。 在此, 我指导学生 朗读 时的注意几点 : 第三段描绘的是阴天景像 . 有一种晦暗的色彩 . 表 现迁客骚人悲的心情 , 这节要读得缓慢深沉 . 读 出忧愁悲哀的情绪 : 第 四段描绘 晴天的景像 , 有一种明丽的色彩 . 表现迁客骚人喜的心情 . 这 节要读 得稍快 轻松 , 读 出一种明快 、 欣喜的情绪 . 根据 这样 的要求 . 比 较朗读 , 通过联想 , 想 象渗入 到作品的艺术境界 . 就能读 出意味了 : 读 第五段 . 指导学生体会作 者那种“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 天下 之乐而乐” 的开阔胸襟 , 读 时高 昂, 读 出作 者的抱负 , 如此 的指导 和朗读 . 学 生定 能对文章有更深一层 的了解 。这 比 具 体的一字一句分析要强多了 . 因 为留有许 多的空白让 学生去想。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 了解作 品的结 构, 便 于学生的背诵 . 不会 出现“ 断层” 现象 对诵读要养成 习惯 , 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 的事 . 所 以我做了一 定 的安排 。 1 ) 时间 : 每星期有两节早 自 修. 尽量在早 自 修 时间内加 以诵 读 括现代文 的背诵) 。2 ) 任务 : 课文 中规定的背诵课 目. 一个学期文 言文并不多 , 第一册 3篇 , 第二册 4篇 , 第三册 6篇 . 第五六册各 5篇 3 ) 方式 : 往复式的诵读。学生背一定要背的纯熟 . 不能生疏 . 第一学期 背第一册 , 第二学期背第一 、 二册……第六学期背全六册书 . 如此反反 复复, 才能使学生牢记。 4 ) 检查方式 : 采用 自 查. 小组互查 . 课代表查为 主, 教师查为辅 , 四者相辅相成 , 随机抽查才过关 只有在这样的安排下 . 学生才能养成 习惯 诵读的习惯是必须养 成 的. 这样的安排也正是适应“ 熟能生 巧” 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例谈【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程性质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本文从课堂授课与课堂知识巩固两个角度,归纳整理出课堂综合使用诵读理解、互动提问、追本溯源、了解民俗、认识粤语、改演剧本、歌曲激趣、故事穿插、画图添趣等九法和复习巩固的横向比较、把握意象、回环小测等三法,从而实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素养综合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1.语文课程的理念与性质决定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综合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的基本理念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而钱梦龙老师认为语文素养较高的人应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较高的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
”要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其中一种良好途径,因为文言文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化宝藏。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现在我们不少学生觉得文言文了无趣味,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应付、抵触心理。
这种心理源于不少教师为应对考试,花大量时间落实字词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
长期下去,学生会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死记一些枯燥难懂词语解释的无聊过程,文言文是僵化的“古文”,从一开始就抗拒文言文,更不用说从其中汲取语文素养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如下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
”’②“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
”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在文言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以,要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必不可少。
2.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谈巴班斯基曾经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③语文课程的理念与性质决定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方法是综合性的,不同类型的篇目按照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精彩,学生自然会乐而不疲,长时间保持对文言文学习的新鲜感了。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从课堂授课与课堂知识巩固两个角度综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1课堂授课有效教学方法。
2.1.1诵读理解,提升学生朗诵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一篇文言文,应该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的诵读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部分感情浓厚,或优美或深沉的文言文,应以诵读为主要方法,通过教师或学生范读、全体朗读、分组朗读、分男女朗读、同桌对读等手法进行不断的朗读,使学生在诵读中逐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初二的《三峡》、《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等著名写景篇章,最为适合。
教《与朱元思书》,可先让学生齐读,再由教师配乐范读,经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二者朗读语气快慢的不同,感受作者情感,调整后再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齐读。
读了三次,才开始带学生解决文中关键词句义。
经过多次朗读,通过对朗读语气、情感的揣摩,学生很快就能准确理解文章中心,实现有效教学。
2.1.2互动提问,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标准(实验稿)》和《标准(2011年版)》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和指导思想。
对于一些词句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可以采取这种互动提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阅读、朗读,熟悉文章后,给予2至4分钟不等的时间,让学生看课本,直接将文段口头翻译给同桌听,不会的可和周围同学商量,也可举手问教师。
过程完成后,由教师考进行检测,可采取由教师抽学号解释翻译句子;“开火车”轮流解释翻译;分组竞赛抢答等形式。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又能马上检测学习的成果。
检测的形式又是多种变化的,让学生在扎实学习的同时,又保持对文言文学习的新鲜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但是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就是比较耗时,更适合于初一及初二课本中相对篇幅较短的文言文。
2.1.3追本溯源,提高理解汉字形义能力。
“文言文诗文语言凝练,往往一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意思。
如果我们能将文言词汇的教学与汉字的教学结合起来,一定能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生理解汉字的构成与含义,是相得益彰的做法。
教《桃花源记》,当读到“既出,得其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时,学生容易将“既”、“即”都读成“既”,并且会很容易混淆这两字的用法。
这时,可在黑板上画出两字的甲骨文形状,这两字左边是相同的,都是器皿盛食物的形状,右边都是一个人屈膝而坐的形状,不过一个面向食物,另一个背向食物。
可让学生猜哪个字是“既”,哪个字是“即”。
然后分析,面向食物的是“即”,那个人将要吃饭,所以“即”表示事件还未发生,是“将要”之意。
背向食物的是“既”,那个人已吃饭背转身要走了,所以“既”表示事件已经发生,是“已经”之意,因此我们平时常说“即将”、“既然”。
这样一来,就能做到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能把这两字的读音与意思牢牢记住,一举两得。
2.1.4了解民俗,理解中国千年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学习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能增加文言文趣味,能有效增加他们的语文素养。
教《杜甫诗三首》时,为了让学生把杜甫姓字记得更熟练,可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核舟记》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中的“甫”字来帮助记忆。
“甫”,意为“通‘父’,男子的美称”,而杜甫的字正是“子美”,与名字的意义相近。
又如:初三学习《曹刿论战》中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时,让学生关注“辙”“轼”的意思,指出此两字为北宋文学家苏轼与苏辙的名字,可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名与字的关系。
因为“轼”的意思为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人可以“登轼而望之”,因此苏轼的字为“子瞻”。
而“辙”的意思是车轮轧出的痕迹,与车轮有关,所以苏辙的字为“子由”。
由此指出,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是密切相连的,大体意义上是相近、相反及相顺的,可以根据其名去记忆他们的字。
同样的还有可辨析《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加冠”及《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所指的年龄段,更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中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的称谓分别是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使令学生头疼的文学常识,也变得有趣起来。
课堂教学自然更高效。
2.1.5认识粤语,了解基本粤语知识。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运,提高文化品位⑥’’。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文言文中出现的,普通话已消失,粤语仍然保留的语言现象,向学生简单介绍粤语知识,会增添学生身为广州人的自豪感,增加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伤仲永》中的“卒之为众人”的“卒之”,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几时”,诗歌《观书有感》中的“渠”(就是“它”的意思,是粤话的“但”),就是粤语仍使用,但普通话没有的词语。
还有《木兰诗》第一段用粤语去读会完全押韵的现象,这些都是粤语是中国古代汉语的分支的有力证明,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够指出这一现象,学生会非常惊讶,因而对此知识点印象深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还有改演剧本,如对《唐雎不辱使命》和《公输》进行演绎;歌曲激趣,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唱邓丽君歌曲《明月几时有》;故事穿插,如上《隆中对》和《出师表》时补充《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和刘禅宠信宦官、荒废基业,最终还“乐不思蜀”的故事;画图添趣,如通过画图理解《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的意思,在《核舟记》了解佛印的坐姿等等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2.2课堂知识巩固有效教学方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不应只体现在课程的学习中,也应体现在每节课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上。
可在课堂上采取如下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归纳和记忆重点知识。
2.2.1横向比较,温故知新。
在课程学习中遇到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可串连起来,实现温故知新。
教《送东阳马生序》的“走送之”与“尝趋百里外”时,可在辨析“走”与“趋”的区别的同时,引导学生回忆《狼》的“缀行甚远”、“屠乃奔倚其下”和《记承天寺夜游》的“相与步于中庭”中的“行”、“奔”、“步”与这两词的区别,归纳出速度由慢至快的“步——行——走——趋——奔”这种古代汉语步行速度词。
增强学生对新学词语意义的印象,又可复习旧知识,一举两得。
2.2.2把握意象,触类旁通。
在学习新课程时,遇到一些固定意象,可联系以往所学文章进行比较,同样可以有温故知新的效果。
在教《渔家傲·秋思》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可联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与古诗《饮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酒”意象来进行学习。
通过比较,总结出“酒”可以助兴、可以消愁、可以壮胆。
经过这样的比较归纳,学生就能触类旁通,以后再遇到“酒”意象,就能根据对意象的把握来揣摩文章中心。
初中文言文、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还有“子规”、“明月”、“登高”等等。
2.2.3 回环小测,巩固记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是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为了让学生战胜遗忘,可每堂课花5分钟进行小测。
在每一节课花5分钟进行抽查,随机提问2至3名同学,有时是背名篇,有时是解释文言词句,有时是理解经典文句,一学期,甚至一年学过的内容都会提问,务求班上的学生每天都有机会起来回答,不会的同样内容第二天会再提问,直到记住为止。
虽然这样会花费一定时间,但是由于这样不断的反复,学生的背诵非常扎实,学到的知识记得非常牢固,从初一到初三一直这样坚持,在初三复习时,学生的古诗文背诵、词句理解就变得非常纯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