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三件事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物质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以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为核心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被认为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问题和假设。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大学生在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和主观幸福感方面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和主观幸福感。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理解,还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和主观幸福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感恩心态和主观幸福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物质主义价值观是指个体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将物质拥有视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

现有研究表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过度追求物质可能导致个体忽视人际关系、精神追求和内在价值,从而影响其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感恩是指个体对生活中积极事件和他人帮助的感激之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感恩心态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

感恩心态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

感恩心态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感恩心态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引言:感恩是人们表达对他人关心、善意和帮助的一种心态,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积极关系的基础之一。

许多研究指出,持有感恩心态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述和分析,就感恩心态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一、感恩心态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在心理学领域,幸福感主要指人们主观感受到生活中的积极情绪和满足感。

而感恩心态意味着个体对他人的善意和关怀表示感激,并通过积极的心理态度来回应。

研究表明,持有感恩心态的人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研究一: 互惠感恩与幸福感一种与感恩相关的心态称为互惠感恩,即个体感到应该回报他人的好意和帮助。

一项研究发现,互惠感恩与个体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

具有较高互惠感恩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正向情绪和自我满足感,从而提升其幸福感。

研究二:生活感恩与幸福感另一种与感恩心态相关的是生活感恩,即个体对生活中的一切善意和祝福表示感激之情。

多项研究发现,持有生活感恩心态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积极情绪,对生活感到满足,从而提高幸福感。

生活感恩不仅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还与情感稳定和身体健康有关。

二、感恩心态影响个体幸福感的机制感恩心态之所以能够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机制。

机制一:增强人际关系感恩心态使个体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更加敏感,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加强。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积极情绪的产生,提供了支持和倾听,从而提高了幸福感。

机制二:培养积极情绪持有感恩心态的人更容易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积极的元素,他们会更注重关注值得感激的事物,从而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

积极情绪对于提高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机制三:增强满足感感恩心态使个体更关注和珍惜已拥有的事物,使其对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

通过培养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感激,个体能够更好地满足心理和情感需求,从而提高幸福感。

三、感恩心态的培养方法感恩心态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培养和加强。

感恩节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与分析

感恩节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与分析

感恩节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与分析一、引言在日渐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个人幸福感的追求变得愈发重要。

而感恩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在促进个人幸福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通过研究与分析,探讨感恩节与个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二、定义个人幸福感个人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情感状态和自我价值等多个维度。

个体在获得大致满意的物质基础后,更多地关注心理层面的需求,其中包括寻找内心平衡、积极情绪等。

个人幸福感是一个复杂而主观性很强的概念,其受到文化、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

三、逆向心理和满足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一系列层级的需求满足来实现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感恩节这个节日正好符合了马斯洛的理论,因为它能够让人们从逆向心理中获得心理满足。

在感恩节当天,人们逆转负面心理,将焦虑、抱怨等消极情绪转化为怀感激之心。

因此,感恩节帮助个人从较低层次需求开始重建心理满足感。

四、社会联系和认同感参与感恩节庆祝活动有助于建立社会联系和增强个体的社交认同感。

在这一天,家庭成员、朋友和亲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度过美好时光。

社交支持对于个体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通过分享餐桌上的食物,并互相表达对彼此的欣赏与尊重,人们培养了更加紧密的关系和联结。

由于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支持,个体能够更加自信和满足。

五、培养积极情绪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而在感恩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往往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如喜悦、感激、关爱等。

根据心理学家弗雷迪克森的研究,感恩的情绪可以产生长期的积极效果,并且能够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通过体验积极情绪,个人幸福感得以提升。

六、培养心理韧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而感恩节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式来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并应对压力。

研究表明,通过对生活中积极事件进行反思和坦然面对逆境可以增强个体心理韧性。

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对幸福感的提升研究

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对幸福感的提升研究

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对幸福感的提升研究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感恩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对幸福感的提升的研究。

一、感恩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感恩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教育方式,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表达感恩,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二、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的实施方式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施,比如开设感恩教育课程、组织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

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三、感恩教育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研究表明,接受感恩教育的大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幸福感更强。

四、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实践与探索在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可以通过开设感恩教育课程、组织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实施感恩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五、感恩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感恩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还可以对他们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可以培养出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加感恩的情感,更加健康的心理,更加积极的人际关系,更加积极的社会参与等,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挑战与对策在大学生成长中,感恩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学生的感恩之心不够、教育资源不足、社会环境不够支持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大学可以加强感恩教育课程的开设、丰富感恩教育活动的内容、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等,从而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

感恩节的心理学研究:感恩行为对幸福的影响

感恩节的心理学研究:感恩行为对幸福的影响

感恩节的心理学研究:感恩行为对幸福的影响感恩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使人们聚集在一起,感恩生活中的喜悦和成就。

然而,感恩不仅仅是一种节日活动,它还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行为,可以对个体的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感恩行为对幸福的影响,并讨论一些心理学研究的发现。

首先,感恩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通过表达感谢和感激之情,我们不仅能够加强与他人的关系,还能够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一项由心理学家Emmons和McCullough进行的研究发现,每天写下一段感谢的话语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幸福水平。

他们将参与者分成三组,一组写下他们当天所感谢的事情,一组写下他们当天的困惑和抱怨,还有一组写下中性的事情。

研究结果显示,写下感谢的人群在幸福感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其次,感恩行为可以减轻负面情绪。

当我们感激和感谢他人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情绪,这种积极情绪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

一项关于感恩和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感恩行为可以有效降低抑郁症状的程度,让人们更加快乐和满足。

此外,感恩行为还可以加强人际关系,并提高社会认同感。

当我们向他人表达感激和感谢时,我们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增加人际关系的质量。

研究显示,感恩行为可以促进合作、友善和互助精神的产生,使人们更加愿意协助他人。

此外,感恩还可以加强社会认同感,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从而增强幸福感和满足感。

感恩行为对幸福的影响还可以延续到身体健康方面。

一项以中年和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经常表达感恩的个体在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状态。

感恩行为可以降低血压、改善睡眠质量,并减少健康问题的发生。

这可能与感恩行为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有关,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那么,如何培养感恩的心态呢?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培养感恩的心理。

首先,写下每天感恩的事物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每天花费一些时间,思考一下一天中让你感激的事情,并写下来。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并增强感恩的心态。

感恩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感恩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感恩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引言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增进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则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让学生通过参与感恩活动,学会感恩、奉献、关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次调研报告对感恩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感恩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感恩社会实践活动。

一、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1、促进学生感恩心态的培养通过参与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困难群体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幸运和优越。

这种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恩之情,使他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发展出一种感恩心态。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感恩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奉献和服务的快乐,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感恩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和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互动,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二、开展感恩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价值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开展感恩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成就感,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在实践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促进其身体健康。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感恩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社会的不公和不幸,从而深刻地理解到感恩的重要性。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珍惜现有的生活,学会感恩和奉献。

3、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开展感恩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感恩练习干预研究

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感恩练习干预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 范式,通过 8 周的感恩练习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丰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方法与策略,拓展了高 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郑州轻工业大学某工科专业在校大一
学生,共发放 70 份问卷,回收 70 份,有效问卷 60 份,有 效率 85.71%。有效问卷中,男生 20 人,女生 40 人。 4.2 研究方法
内在因素上,即幸福感的主观性咱1暂;王宁霞《大学生的社 会支持、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大 学 生 的 社 会 支 持 、自 我 价 值 、主 观 幸 福 感 三 者 关 系 中, 存在两两之间的正向关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价 值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咱2暂。周卓浛的《大 学生人际交往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发现大学生主 观幸福感和人际交往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的幸福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大学生 处 于 松 弛 或 愉 悦 的 心 情 时 ,比 较 容 易 建 立 良 好 的 人 际 关系咱3暂。黄思宇在《大学生责任心与心理健康、幸福感的 关系研究》 中发现责任心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 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咱4暂。其中,侯振虎的《大学生的幸福感 能干预吗》研究表明,综合性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改 善 大 学 生 的 主 观 幸 福 感 ,干 预 方 案 具 有 良 好 的 实 践 应 用与推广价值咱5暂。
第 43期9 卷 第 4 期 2019 年 8 月
冶金与材料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Vol.39 No.4 August 2019
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感恩练习干预研究
贾平
(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感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述评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感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述评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感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述评一、内容综述在积极心理学的广泛研究领域中,感恩作为一种重要的正性情绪体验,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还广泛应用于提升积极情绪体验、增强社会支持和缓解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感恩与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大量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感恩在提高幸福感方面的多重积极作用。

感恩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感恩情绪体验使个体更有可能回忆起积极的事件和经历,从而增强积极情感反应。

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进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感恩还能激发个体的兴趣爱好、社交互动等方面的积极行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其积极情绪体验。

在社会支持方面,感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感激和认可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这对于处于压力和困难中的个体来说,无疑是一股宝贵的精神力量。

许多研究发现,感恩能够增强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应对危机的能力和韧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幸福感。

感恩还能够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抑郁和焦虑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两个重要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感恩练习(如记录每日发生的积极事情),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提高个体的情绪状态。

感恩也能降低焦虑水平,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应激事件和压力情境,从而减轻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管感恩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但仍有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不同个体在感恩能力、感恩表达方式以及感恩实践场所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感恩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感恩与社会支持、积极情绪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总是线性或单一的,而是呈现复杂的相互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从更多维度来探究感恩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为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与背景在积极的心理学视角下,感恩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它描述了个体对于他人所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218-223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0.92034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of Gratitude for Three Things on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Guoguang CaoMental Health and Education Centr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Received: Jan. 31st, 2020; accepted: Feb. 14th, 2020; published: Feb. 21st, 2020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is study ran-domly selects natural classes in public university cour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vides them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rried out the intervention of grati-tude for three things.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h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aseline subjective well-being,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level of depression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nly the level of loneliness of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but the change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dicating tha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t suggested that daily reports of the occurrence of three good thing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people‘s subjective well-being.KeywordsGratitude for Three Things, Subjective Well-Being, Experiment Research感恩三件事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的实验研究曹国光长江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荆州收稿日期:2020年1月31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14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21日摘要为了探究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随机选取大学公选课的自然班级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曹国光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被试实施感恩三件事的实验干预,对照组被试不做任何处理。

研究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基线主观幸福感水平、抑郁水平和孤独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感恩组和控制组被试主观幸福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抑郁水平也都得到了显著下降,只有控制组被试孤独感水平呈现显著下降;但是感恩组被试主观幸福感的变化量显著高于控制组,说明感恩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提升得更加明显,这提示每天报告发生的三件好事能够显著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感恩三件事,主观幸福感,实验研究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积极心理干预不同于以往心理干预的理论和和技术,它强调关注人软弱面的同时,也看重人独特的优点和长处;在致力于修复生命伤口的同时,也竭力建立生命中美好的特质;在努力帮助受到心理困扰的人同时,也关心怎样使普通人过得更幸福。

积极心理干预具备很多优势。

它关注所有的人,积极增进,帮助所有人过上幸福和满意的生活;同时强调预防重于治疗,极为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且已发现了那些缓解心理疾病作用的积极的人格素质或人格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它强化个体的人格优势,帮助人们识别和增强其人格力量和优点,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感恩练习的人更多地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且抑郁情绪更少[1],且经常地表达感恩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写感谢信的人们表现出的抑郁症状更少,而回想感恩的过程可以让个体更放松、感觉到更少的压力,睡得更香、精神更好[2]。

同时伴侣之间经常表达感谢可以让关系更加亲密,可以提升伴侣之间关系的满意度[3]。

感恩(gratitude)的拉丁字根为“gratia”意指恩惠、令人愉快之意。

所有源自gratia的字或词都与仁慈、慷慨、礼物、给予和接受之美有关。

在线牛津英语大辞典把感恩定义为:感谢的特质或状态;收到对方善心的一种温暖的感觉,并愿意做一些回报。

由这两个定义可知,感恩似乎是一种美德,促使社会更加美好的元素之一;而且发生特殊情境之下,涵盖情绪、行为倾向两个层面。

感恩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感恩仅仅有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领域尤其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近二十年来对感恩进行了丰富研究,然而感恩的思想早已透过哲学的探索和宗教的熏陶,根植人心,对人类的思维及言行有很大的影响。

感恩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

道德情感理论认为感恩具有道德功能,可以激发个体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拓展理论认为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思维,能够促进个体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具备以下功能:一是可以使个体体验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二是具有缓解消极情绪,修正错误认知和纠正错误行为的作用,能够帮助个体减少抑郁的负面影响,三是可以构建个人资源,增强个体心理弹性,提高个体社会支持能力,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层面理论认为感恩可以从感恩的强烈程度,感恩发生的频率,感恩对象的广度和感恩的密度四个层面进行阐述[4] [5]。

为了改善情绪,我们常常选择吃美味的食物,或看电影等获得愉悦。

不过这些活动往往只能带来短暂的愉悦。

而哪怕是中彩票、升职加薪、结婚这样的好事,它带来的幸福感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因为人们会很快适应。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比喻,叫“幸福跑步机”,指人们需要不断遇到好事,才能维持原先的幸福水平,就好像一个人在跑步机上不断奔跑,却始终留在原地[6]。

其实曹国光很多时候,人们感到闷闷不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其中积极的成分。

针对这一点,塞利格曼设计了“三件好事”练习[6],目的是训练个体有意识地关注好的事情,从而持续提升幸福感。

塞利格曼认为,在演化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关注身边的负面信息,从而规避可能的风险。

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个体大脑对负面信息更加敏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需要训练个体的大脑关注好的一面。

三件好事练习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进行了一项为期六个月的实验,在训练前,一周后,一个月后,三个月后和半年后进行了相应数据的采集,得到了幸福感和抑郁水平的持续变化趋势,发现三件好事练习可以持续提升幸福感,降低抑郁水平[7]。

近年来国内进行了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干预方面的探索,以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家在团体辅导、课程教学及专题讲座等领域进行了富有卓越和成效的探索。

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干预工作坊,提供积极的团体辅导形式促进了国内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干预方式。

本研究参考塞利格曼的研究设计,重新设计“感恩三件事”的练习进行实验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讨论这种积极心理干预方式的可行性。

2. 方法2.1. 被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北某本科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330人参加此次实验干预研究。

实验组被试共156人,最终获得有效被试122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77人;控制组被试共174人,最终获得有效被试154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116人。

2.2. 测量工具2.2.1. 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Ed∙Diener (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即个体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正向情感认知评价。

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正面情绪量表,负面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三个部分。

正面情绪量表和负面情绪量表分别是9个正面情绪词汇和9个负面情绪词汇,被试主观报告平时经历这些情绪的多少,采用5点计分,从“极少”到“较多”。

生活满意度量表为总体生活满意度,共计4个题,由被试主观评估过去几周自己的生活状态如何,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计算三个量表的所有项目的得分总和,用正面情绪量表得分减去负面情绪量表得分,再加上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

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

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2. 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采用Russel和Cutrona (1988)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该工具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

共20题,包括9项反向计分题目,采用4点计分,从“从不”到“一直”。

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程度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