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合集下载

11种导入方法

11种导入方法

通过复习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温故要做到关联性、启发性,问题可从易到难。

▶例子:【初中语文】——春○思路:先请学生联系所学习的古诗,再联系实际春天的景象;○示范:同学们上课,请坐。

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是描写春的呢?哦,我听到这位同学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听到那位同学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的古诗积累非常丰富。

但大家说的都是绝句,容量有限。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春》,描写的场景可多了,有山、有水、有树等,我们一起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春的?大家记忆中的春天又有哪些景象呢?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春的世界。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相关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讲的话题上,再通过提问等方式,强化或补充所需的内容,增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

▶例子:【初中历史】——商鞅变法○思路:通过商鞅赏金立威的故事引入主人公;○示范:同学们,在古代我国有一位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民不信任。

就在集市的南门伫立一个三丈高的立杆,下令说:谁能这杆搬到北门,赏钱十斤。

人们感到很奇怪,只是观望,没人去搬。

这位改革家就下令增加赏金,这时就有一个人把杆搬到了北门,获得了赏金。

大家想一想这位改革家是谁呢?好,我听到同学说:是商鞅。

正确,看来历史知识很丰富。

那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同学说:是为了让人们信任他。

那为什么要让人们信任他呢?其实从长远来看是为树立威望,给变法做准备。

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历史,进一步认识商鞅及其变法。

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前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巧妙的引入,引起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拓展课程外延。

▶注意:要注意时效性、选材新颖。

时政导入是一股新鲜血液,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一般近三年的时政素材都可以用。

○例子:高中《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用一带一路中哈天然气项目进行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或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起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其思维的积极活动。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语文课堂导入是整节课的关键部分,它决定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课堂导入成为了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重视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就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展开讨论。

一、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一种利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情景、活动和对话,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老师可以选取一段有趣的故事或者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想象来感受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种方法对于初中学生尤为有效,因为他们更加喜欢通过实际的活动和情境来进行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抽象的知识。

通过情境导入法,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探讨的方法。

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

老师可以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这种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尤为有用,因为语文是一门注重思考和表达的学科,通过问题导入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三、资源导入法资源导入法是一种通过多种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对比和分析来了解课堂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视频、文献等多种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课堂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四、故事导入法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是整节课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只有通过有效的导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而课堂导入作为语文课堂的引领和启动,对于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展开论述,希望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们进入课题学习的第一步,它应该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打开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一个巧妙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融入学习状态,主动探究语文知识。

2. 提高学习效果一个好的导入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上。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快速从课外的环境中过渡到课内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从疲倦、松散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整个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展开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1. 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一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通过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故事,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利用图片进行导入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以选择一张有意思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并开始新的学习内容。

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一些具体的实物,如文物、诗词、文言文等,可以通过触摸、品尝、观赏等感官方式进行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探索,从而直观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通过构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个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课堂导入作为语文教学的开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而如何做好课堂导入呢?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导入方式。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语文课堂是初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而导入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内容的关键。

下面我将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一、讲故事导入法讲故事是传统的课堂导入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学生进入课程内容。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发展。

典型的例子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讲述背后的典故和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反向设计导入法反向设计法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的导入方法。

例如,当学习某个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从当今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经验来理解古代文学。

这样做能够让学生进入主题,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课程内容,还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三、观察导入法观察导入法产生于教育环节中难以引领学生的老师而来。

这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让他们在学习课程前做好观察,参与互动。

例如,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比如某个场景,让学生用观察和想象,预测下一步课程的内容。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指在学习之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先形成问题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深入探究的状态。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这首诗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个人物是这个样子等等。

这样,学生被激发了自己的探究热情,会积极思考,快速掌握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加深理解,并从中获得启示。

总之,导入课程内容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以上几种导入方法可以适应不同的课程形态和学生群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出奇制胜。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与体会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与体会

课改探微新课程NEW CURRICULUM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U nder the N ew C urriculum S tandardZhang TingAbstract :Exist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problems of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designed by the students ’language expression ,thinking training ,vocabulary andsentence writing habi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rai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key word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writing ability•编辑韩晓一、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1.音乐导入法。

如,学习《黄河颂》时,用《黄河大合唱》(片段)导入;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用《命运交响曲》导入;学习《雪》时,用班得瑞的《初雪》导入;学习《云南的歌会》时,用云南民歌《彩云之南》导入;学习《香菱学诗》时,用《红楼梦》插曲《叹香菱》导入。

音乐导入能营造良好的气氛,为语文课堂带来一种优美的意境。

2.谜语导入法。

学习《爱莲说》时,用一个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坐在绿船上”导入;学习《变色龙》时,用谜语“叫龙不是龙,其实是爬虫。

狡猾诡计多,换衣来隐形”导入。

谜语导入不但直截了当、省时省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

3.名人名言导入法。

如,学习《论语十二章》时,用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导入;学习《过零丁洋》时,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入;学习《岳阳楼记》时,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导入。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是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利用一定的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良好的导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下面我们将从意义和方法两个方面对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进行详细探讨。

一、导入的意义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的开始,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果。

而无趣的导入则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课堂效果不好。

2.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习欲望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追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

通过引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情节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中追寻答案和知识,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才能更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导入是一个调整学生心理状态的过程,通过巧妙的导入方式,能够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交流、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整和学习动力的培养。

二、导入的方法1. 故事导入法。

运用故事、寓言、童话等对学习内容进行预热,通过故事情节的引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在讲解诗歌鉴赏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故事,让学生进入情境,加深理解。

2. 问题导入法。

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问题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你曾经想过,为什么人们会对古代的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吗?”、“你认为人们为什么会喜欢看小说?”等。

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并逐步接近学习的目标。

3. 图片导入法。

通过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图片的兴趣和好奇心,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

语文导入设计教案初中

语文导入设计教案初中

语文导入设计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课文《背影》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主题。

3. 培养学生对父爱如山的感觉,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背景的理解。

2. 学生对父爱的感悟。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

2. 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春》、《荷塘月色》等课文,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喜爱。

2. 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阅读《背影》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背影》,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三、课堂导入(15分钟)1. 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在生活中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父爱如山,伟大而深沉。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父亲的形象,提问:课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他的行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慈爱、无私的父亲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四、情感体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父爱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3. 教师总结:父爱如山,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但正是这些行为构成了父爱的伟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父爱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设计,激发了学生对课文《背影》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对父爱的感悟,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父爱的伟大。

初中语文新授课的流程

初中语文新授课的流程

初中语文新授课的流程
一、导入环节
1.1 故事导入
1.2 问题导入
二、知识讲解环节
2.1 字词讲解
这字词啊,是语文的基础,就像盖房子的砖头一样重要。

在讲字词的时候,可不能干巴巴地读和解释。

比如说“确凿”这个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猜猜这词啥意思,然后再解释,还可以举个例子,“我对这件事的记忆确凿无误”。

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还能记得牢。

2.2 文意疏通
2.3 重点难点剖析
三、课堂互动环节
3.1 小组讨论
3.2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也不能少。

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到哪个学生有点走神了,就给他提个问题。

这就像给打盹的人来个小闹钟一样。

而且问题要有点挑战性,让学生动动脑筋,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总结与作业布置环节
4.1 总结
总结就像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老师要把这堂课的重点内容再强调一下,让学生有个整体的认识。

就像把一顿大餐的精华再给学生回味一下。

4.2 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

可别搞那些千篇一律的东西。

比如学了描写景物的课文,就让学生写一篇描写自己家乡景物的小短文。

这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中去,一举两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
这种方式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在新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并顺势引出将授内容的一种导入方法。

如学习《范进中举》时,我讲了这样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叫苏秦,苏秦是一个说客,他开始的时候去游说秦王,使尽浑身解数却没有被重用。

他非常狼狈地回到家,结果嫂子耻笑他。

苏秦这才发愤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使自己清醒,再坚持读书。

苏秦最终学有所成,游说赵王成功,风光无限,挂六国印还乡。

这时,嫂子像蛇一样爬着去见他。

苏秦很奇怪,问嫂子为何前后表现有这么大差别。

嫂子回答:“因为叔叔高官厚禄”。

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说:“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篇小说,里面同样有一个想升官发财而拼命读书的人,也有一个前倨后恭极度势利的人,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两个人有怎样的故事呢?”这样通过历史故事
的讲述,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导入了新课,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设置悬念导入,悬而未决,增强教学吸引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饥渴的一种求知状态,让学生产生一种寻根究底、非要弄个水落石出的强烈欲望,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带领学生进入对新课的学习了。

比如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时,我精心设置了这样几个悬念:湘西人过端午节可与我们这里大不一样,你们想不想知道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你们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独特
的端午节活动吗?诸如此类的设疑,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激
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了课堂气氛,自然把学生顺利地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

再比如学习沈括的《以虫治虫》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我们都知道用农药治虫效果好,可你知道以虫治虫能不能成功呢?学生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接着说如果想知道答
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吧。

学生急于想寻求答案,要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因而达到了设置悬念导入的良好效果。

三、影音导入,再现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教师借助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画面,营造一种切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相融的氛围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不仅有利于导入新课,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深的体会。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音乐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结,引发共鸣。

如果在课堂上恰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引发联想和想象,
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理解文意、体味意境。

比如在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我首先播放幽雅、静美的《平沙雁落》古筝曲,用音乐来烘托古诗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融入幽静渺远的意境,体会诗人物我两忘、宁静致远的情怀。

学生、音乐、和诗歌似乎融为一体了,学生学习起诗歌来时高兴而且更有效果。

四、写作背景介绍导入,娓娓道来,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有些作品的鉴赏就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因为作为中学生,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背景的文章,他们很难准确的理解文意。

因此,在一些有特殊背景的课文的教学中以背景介绍来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清楚地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不仅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背景介绍就是不可缺少的: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那黑暗的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

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
写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和主旨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五、借助歌曲导入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饱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曲的歌词,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情绪,增强讲课感染力,能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氛围中,提高听课效果。

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
‘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
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教《愚公移山》时,我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六、借助图片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又叫直观导入法,语文挂图,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

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和形象的新颖,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

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讲授《三峡》时,一位老师在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照片的小黑板后,指着地图说:“三峡是我们祖国万里长江中游的一段,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全长20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又指着三峡的照片:“大家看这一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流穿过,可真是山高峡窄,水深流急,好一派‘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的壮丽景色,好一幅优美雄奇的山水画卷。

读一读《三峡》,可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学目标
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创造性的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并灵活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