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导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想在新课标下进行有效的导入,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更加喜欢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例如播放有趣的视频、展示图片资料、播放相关音频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当教授古诗词时,可以播放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或者展示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让学生从视听上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感受古人的生活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让学生对某一话题或问题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作品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中,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运用故事引入课堂五、借助实物启发学生学习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实物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跃性。

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古代文人的手迹、书画作品等实物,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文学家的才华和情感表达,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欲望。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语文课是初中阶段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语文课堂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个好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对整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来进行生动的导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呢?一、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指通过一些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置身于一种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布置环境,或者利用实物或图片等道具,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到某种情境中,从而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在讲述古代的少年成长故事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比如讲述诸葛亮的少年成长故事时,可以通过讲述他与庐山老人的相识,或者他与刘备的相遇等情节,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体验这些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问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是指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讲述古诗词时,可以利用问题导入法,提出一些与诗词相关的问题,比如“古人为什么喜欢在诗歌中描绘山水?”,“你认为诗歌中的山水和我们所见到的山水有什么不同?”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同时也起到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作用。

三、故事导入法在讲述古代的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讲述作者的生平故事,或者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等方式,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对课题的引导和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四、音乐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是指通过播放或者演唱一些与课题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课题的内涵,从而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在讲述古代的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播放古代音乐或者演唱古代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古代的文学气息,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一、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学导入的第一步是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趣味性强的话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拉近师生关系。

比如可以和学生们分享一些有趣的文学故事,或者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语文学习状态。

教师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导入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引入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情境或者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或者一个生动的场景描述来引入课堂主题,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和思考。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或者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小品表演,从而引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引入课堂主题,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放映图片、演示PPT等方式来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言环境的营造,比如可以播放一些有声有色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四、注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导入阶段,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比如在导入课堂主题时,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案例或者相关知识的介绍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新的要求和变化。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已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进行初探。

导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

如利用图文激活学生的经验和感觉,或者通过讲故事、引发思考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

导入要紧扣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视频、图片或关于主题的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红楼梦》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古代宫廷生活的视频片段,展示其独特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导入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导入环节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核心问题、小故事、实例等方式,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认知。

在教授《骆驼祥子》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对生活中那些走出逆境的人的思考,引起他们对勇于面对困难的思考和探索。

导入要注重情感的烘托。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培养和烘托,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美文摘抄、展示优秀作品等方式,使学生有更深入的情感体验。

在导入《平凡的世界》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平凡的世界》电视剧中的经典片段,激发学生对人生、爱情、友情等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初探,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注重情感的培养和烘托。

通过合理选择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希望本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方法的初步探索,能给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语文课堂的导入部分则是整节课的开端,它直接影响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度。

如何有效地导入语文课堂,成为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导入方法的选择在进行语文课堂的导入时,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比如问答、故事导入、情景模拟等,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

在选择导入方法时,首先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其次要考虑教学内容,导入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最后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变通性,不拘泥于一种方法,而是根据需要和情况来选择和运用。

二、问答导入法问答导入法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法,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问答导入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欲望。

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比如“你们对古诗词有什么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导入方法,它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或者情节,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在进行故事导入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富有启发和感染力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对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

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通过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来导入,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对小说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一种模拟生活情境的导入方法,它通过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表达和思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而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则是整堂课的开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成为了语文老师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浅析一下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一、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通过营造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进入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讲述一个故事或情节、制造一个小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上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疑惑感。

在讲解一篇古诗时,可以通过播放古诗的配乐、展示古诗的图片、讲述古诗的背景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融入到古诗的情境中去。

二、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是通过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从而渐入主题。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讲解一篇课文时,可以先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及与课文内容的关联,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学习。

三、故事导入故事导入是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理解和接受故事的基础上,渐入教学内容。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培养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讲解一篇古代文学名篇时,可以先讲述一些作者的传奇故事,或者讲述一些与散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名篇的兴趣和理解。

四、唱歌、朗诵导入唱歌、朗诵导入是通过音乐和声音的方式,使学生在听觉上、感官上沉浸使他们情感上进入教学内容。

这种导入方法通常会引入一些经典诗歌或文章的朗诵,或者唱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主题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的陶醉中,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和感悟。

在讲解一篇古代诗词时,可以先邀请学生朗诵韵律优美的古诗,或者播放一些诗词音乐,让学生在诗词的音乐中感受古人的情感,融入古代诗词的世界中去。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是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环节,为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导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从讲解、提问、游戏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一、讲解法
讲解法是一种直接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明确具体的实例等手段,对学生讲解一些常见词汇、语法知识、古文典籍等内容。

这种直观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学习对象,提升学习兴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提问法
提问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采用发散、引导、反问、深挖等技巧,促使学生在交流、探究、思考中深入了解学习对象,掌握知识点。

其中,提问要有针对性,不仅要满足教学要求,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错点。

此外,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感悟能力和理解深度有很大帮助。

三、游戏法
游戏法是一种以趣味性、互动性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除了满足学习要求外,还能提供情感交流、体验感知等方面的多元化教学体验。

针对不同年段,可以设置翻牌游戏、词语接龙、分组比赛、语文PK等多种形式的游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不仅是学习目标的引领,更能为教学注入活力和趣味。

教师可以采用以上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认知和思考,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发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节课的兴趣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在选择导入方法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情感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从而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

下面将对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进行浅析。

一、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指通过创设故事情节、引用名人名言或者进行图片展示等方式,将学习内容融入到一个愉悦的情境中。

通过情境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愿意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某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或者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介绍课文的背景,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

二、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

通过问题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老师可以通过提出某个有趣的问题或者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热情。

三、引语导入法引语导入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历史典故,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引语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和思考。

老师可以通过引用某个名人名言或者历史典故,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实物导入法实物导入法是通过展示具体的实物或者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和感受到课文内容,从而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实物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具体的实物或者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1-07-25T11:17:03.17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蓝瑶琴
[导读] 所谓“导入”,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为了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去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策略。

蓝瑶琴(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浙江杭州311311)
所谓“导入”,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为了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去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策略。

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首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它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

而课堂导入是每一课教学的开端,更应该遍寻良法,以博得满堂彩的效果。

因此,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是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的。

导入若能生动有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眼睛里就会散发出攫取知识的光,也会刺激老师讲课的激情。

一、故事导入法
课堂教学中,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能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起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具体的课堂导入时,笔者通常会精心选取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小故事作为开场,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其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个人际遇在国家沦亡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学生来说是异常枯燥的。

在讲解《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可先讲述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韩,公元前225 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紧张的局势引来学生的阵阵惊叹,把故事延续到课文的讲解中,学生便不会觉得文言文“面目可憎”、味同嚼蜡了。

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对文学史、历史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有利于为学生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视野提供方向。

二、温故导入法
温故是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它既可以帮学生巩固旧知,又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结合从而形成系统。

同时,学生通过回顾旧知,也会找到成就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当学生异口同声地背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

接着引入互动环节,请学生结合以前所学作品谈谈自己眼中的陶渊明。

教师再以“《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自己写的传记,我们就通过今天这堂课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笔下的自己”这样类似的引导性教学语言,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三、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它的教学效果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过的,但学生对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已心生厌倦,如何创新呢?笔者在课堂上做了尝试。

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教师先用播放幻灯片的方式放了几幅图文结合的美丽的关东大地的图片,然后将图片切换成满目疮痍、尸骨遍野的景象,并在这些图片上标注拍摄照片日期,随即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关东大地变成了这幅模样?”要求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简要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背景。

在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系列的照片对比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接下来对于文中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就更易于理解了。

导入中两个系列的对比照片,成为随后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

四、知识导入法
学习课文前,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对联、俗语进行导入,可使学生重视课文的学习,且能逐渐积累一些语文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接着,教师可以用“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

秋日里,杜牧读到的是闲情;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鉴赏何其芳的《秋天》,看看在他的诗歌中描摹了什么样的秋景,抒发了怎样的深情”这样的导语拉开课堂帷幕。

前后两个知识点的链接在知识导入法的“润滑剂”下自然过渡,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意识。

五、情境导入法
要让学生的思绪更快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学生表演或其他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以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香菱学诗》时,教师可以先剪辑几段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电视剧情节,学生通过影视剧直观地感受到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印象会非常深刻。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利用表演、游戏等形式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积极参与。

这种方式可以给有表演欲望的学生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同时又可以让全班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走进课堂,寓教于乐。

例如在讲《俗世奇人》一课时,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前找几位喜欢表演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编排小话剧。

开课之前,这几位学生用精彩的表演再现了课文情节,而且有些学生还在道具上别出心裁,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特别好。

导入部分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因过分强调导入效果而使整个课堂教学被淹没。

导入效果最终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

导入方法要以具体的课文为根据的有效多变。

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

同时,还要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