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04
傈僳族竹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Ab ta t Ls tnci a n in n r yw t n i oyi o tw s fo t r fC ia sr c i eh i n a ce t u s mio t i al gh s r nS u e trn i hn . i h o t h eo B sd o te a ay i o tra n s i ta utr , i s c n ld d ha h b mb o a e n h n lss f maeil d pr u l c l e t o cu e t t t e a o a i u i
第2 卷 9
第4 期
竹
子
研
究
汇
刊
Vo . 9.No 4 12 . No .,2 0 1 0 v
2010年 11月
J UR O NAL OF B AMBOO RE E S ARC H
傈僳族 竹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何保 山 6 8 0 ;. 7 00 2 乐山师范学院 , 四川 乐 山 6 40 ) 1 04
He Ku i
Xi n o u o g Hu h a
( . asa ol e asa 7 0 0, u nn hn ; . ehnT aeesCl g ,Lsa 10 4, i u n C ia 1 B ohnC l g ,B oh n6 80  ̄ n a ,C ia 2 L sa erhr o ee ehn64 0 Sc a , hn ) e l h
c lu e utr .
Ke r s L s t i i ;B mb o c l r ;C l r l n r p l g y wo d i e n c a o u t e u h u u t a t o oo y u ah
文化人类学第八讲亲属与继嗣

添加标题
应对变化的措施:为了应对亲属与继嗣的变化和挑 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加强家庭关系、推广性 别平等观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XX
继嗣制度对亲属关系的影响还表现 在亲属关系的法律地位上,例如在 继承、婚姻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亲属与继嗣的相互作用
亲属关系对继嗣 的影响:亲属关 系决定了继嗣的 可能性与合法性
继嗣对亲属关系 的影响:继嗣的 合法与否影响亲 属关系的形成与 维护
亲属与继嗣的相 互依存:亲属关 系与继嗣关系相 互依存,共同维 系家族的延续
亲属与继嗣的关系
亲属关系对继嗣制度的影响
亲属关系对继 嗣制度的形成 和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是继 嗣制度的基础。
亲属关系的远近 决定了继嗣的优 先顺序,通常亲 生子女优先于养 子女和继子女。
亲属关系的不同 类型也会对继嗣 产生影响,如直 系亲属和旁系亲 属的继嗣权利和
义务不同。
亲属关系的变化 也会对继嗣产生 影响,如离婚、 死亡等事件会导 致继嗣关系的改
添加副标题
亲属与继嗣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亲属关系
03 继嗣制度
04 亲属与继嗣的关系
05 亲属与继嗣的现代 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的定义
亲属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收养等关系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亲属关系可以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直系亲属是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婚姻 关系的人,如父母、子女、配偶等。
亲属关系在法律上具有权利和义务的约束力,如继承权、赡养义务等。
亲属关系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家庭、家族、社区等社会结构的基础。
《文化人类学》课件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文化人类学课件word版

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课程概况建国早期:林耀华林惠祥梁钊韬童恩正现在(据年鉴2008):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李水城34吉林大学(民族学概论)李伊萍51西北大学(人类学)张宏彦36四川大学(文化人类学概论)徐君54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黄建秋40厦门大学(民族学概论)吴春明36中山大学(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民族学概论)山西大学(文化人类学)王炜36复旦大学(考古学思想史)陈淳36……提纲第一章、考古学研究入门第二章、考古学视野中的人类学理论第三章、外国考古学简史第四章、中国考古学简史考试第一章、考古学研究入门第一节、问道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三节、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基础第四节、基本学术规范第一节、问道一、张光直→李济→在世界与中国之间1、张光直:(1931— 2001)张光直:我有时白日做梦,梦见天资好,人又天真又用功的中国青年,志愿以考古为终生事业,来问我这个老年考古学家对他(她)有何指示,这虽然只是梦境,我还是要将答案准备好,以防万一。
首先,我要向他道喜,因为他选择了一项前途无量的学科。
同时,要考古一定要做田野工作,我想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在精神上的享受了。
我要告诉他的第二件事,是要敬老尊贤。
第三点我准备说的,是要建议他不要把他要念的书限制在考古学内。
最理想的是要将所有有关中国史前与上古的学科都搞熟悉。
最后一点我要说的,每个考古学者都至少要对世界史前史和上古史有基本的了解,而且对中国以外至少某一个地区有真正深入的了解。
(张光直:《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原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11月7日,后收入《考古人类学随笔》,三联书店1999年)2、李济(1896-1979):现代治学方法概述Ⅰ初步预备工作(一)应学会运用一切治学必需的工具。
他不仅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至少应该学会另一种外国语言文字。
若能更多学,当然更好。
(二)大学毕业时,他应该对于现代学术一般的情形,有一种广泛的认识,具些入门的知识,并能熟悉地运用一切有关的工具书,如有关的字典、各种类书、百科全书,以及各式书目及引得,尤其紧要的,他应学会用卡片记录旧的知识,新的见闻。
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社会问题研究与解决
要点一
研究社会不平等
分析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探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 异与冲突,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
要点二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提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 方案,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与文化资源开发
文化资源评估与规划
评估地区文化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 规划,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文化进化论
总结词
认为文化发展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 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VS
详细描述
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有一个线性的进 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它认为某些文化特征和现象是由于历史和 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演变的。文化进 化论在人类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也有 其局限性和缺陷。
文化生态学理论
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 观的平衡
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普世价 值观的传播与认同,寻求二者的平衡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总结词
将文化视为符号和意义的体系,强调文化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详细描述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体系,通过符号和意义来表达和传承社会规范、价值 观和信仰。它强调文化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成员 的行为和思想。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关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强调文化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过程。
文化生态学理论关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相互影响,强调文化如何适应环境的 变化和发展。它研究不同文化在特定环境中 的生存和发展情况,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和塑 造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文化人类学概论

文化人类学概论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语言、信仰、价值观、习俗、社会结构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家试图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变迁和传承,以及文化与人类行为、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民族志写作、比较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通过深入实地观察和采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民族志写作则是将田野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对特定文化的描述和解释。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探讨文化的异同和变迁规律。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和变迁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文化人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文化的机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关于施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通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关于施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0.11.28•【文号】学位[1990]030号•【施行日期】1990.11.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关于施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通知(学位[1990]030号1990年11月28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下简称专业目录),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审议批准,从即日起正式施行。
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此专业目录中各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
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此专业目录拟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专业目录是在原《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下简称试行草案)的基础上修改拟订的。
关于专业目录与试行草案的对照表以及学科、专业简介,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后另发。
现将专业目录发给你们,望转发所属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说明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同时,学位授予单位也按此目录中各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
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此目录拟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下简称专业目录)是在原《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下简称试行草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目前和长远的需要,以及科学、文化和技术发展情况,为适应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经过修改拟订的。
文化人类学理论发展轨迹

文化人类学理论发展轨迹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文化的演变、发展和变化规律。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重点介绍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轨迹。
一、进化主义文化人类学的最初阶段是进化主义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进化主义是受到进化生物学的影响,认为人类文化也经历着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过程。
代表人物包括英国人Tylor和美国人Morgan。
他们研究了各个文化的进化程度,并根据物质文化的进化阶段来划分文化的演变过程。
二、历史主义伴随着对进化主义的种种批评和反思,历史主义迅速兴起。
历史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发展轨迹,不同文化之间没有普适性的进化规律。
该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考古学家Boas和法国人Durkheim。
他们强调人类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个体经验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三、结构功能主义四、符号学派符号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在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该派别强调人类对符号和象征的运用和理解对文化的重要性。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Geertz。
他提出了“文化的厚描述”理论,认为文化是一个象征体系,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五、解构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期,解构主义开始盛行于文化人类学领域。
解构主义质疑了文化的稳定性和固化性,强调文化的多义性和不对称性。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人Lévi-Strauss。
他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并强调文化结构背后的对立和矛盾。
六、后现代人类学进入21世纪,后现代人类学开始发展起来。
后现代人类学是对前几个理论流派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人类学强调研究者的主观性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批判传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它更加关注权力、身份、性别和种族等问题。
该领域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人Clifford Geertz和Franz Boas的学生Mead。
综上所述,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经历了进化主义、历史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符号学派、解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人类学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与家庭
• 对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研究:雌性在产后能够同时 养活自己及其幼雏的动物种属往往没有稳定的配 偶,而雌性在产后无法同时养活自己及其幼雏的 那些动物种属往往具有更为稳定的交配关系。由 此推论,人类也是在女性产后不能养活自己及其 幼儿的种属,所以婚姻应起源于产后喂养的需要。
• 问题:如果在远古时期技术水平低下,产后的妇 女也无法让自己和孩子存活,那么,当今的技术 水平可以说已使这一问题完全能够解决,但为什 么婚姻依然存在?
婚姻与家庭
• 婚姻赋予此关系中产生的子女以社会身份。 • 默多克(George P. Murdock):“婚姻必需既
包含性关系又包含经济关系:没有经济合作关系 的性结合是常见的;同时也存在着男女之间有劳 动分工而不包含性的满足的关系,比如说在兄弟 姐妹之间、主人和女仆之间或雇主与秘书之间等。 但是,只有当经济与性结合在同一种关系之下时, 婚姻才成立,而这种结合也只出现在婚姻关系之 中。” • “经济+性”为婚姻关系的充要条件。卖淫有经 济成分,但那是交易而不是经济合作,且非持久。
婚姻与家庭
• 例外:19世纪印度南部的纳耶尔(Nayar)种姓群体 把男女之间的性与经济关系当作与婚姻无关的事 物,婚姻关系也不包括重要的互惠的权利与义务。 纳耶尔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它是一个男子专 门以当兵为业的种姓集团。
• 切延内印第安人允许已婚男子异性装扮或男扮女 装来充当第二个妻子,非洲的阿赞德人(Azande) 中存在的临时的同性恋婚姻,还有一些非洲社会 中的“女女婚姻”等。
婚姻与家庭
• 对食和色,社会都可能建立大量的社会规范来加以约束、 引导。
• 食:一些社会大量的食物禁忌;食物分配制度 • 色:乱伦禁忌;关于性、婚姻、家庭的大量规范
• 婚姻家庭模式最大的矛盾:个体的自由与群体生存、延续 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 现代社会:种群的延续已不是问题,相反人口过剩是一个 严重的问题,但对性的社会控制在很多社会还很强。这一 是由于性与社会组织及文化意识的很多方面有密切联系, 同时可能也是由于“文化堕距”(cultural lag)。
婚姻与家庭
• 3. 人类婴儿长期依赖期的需要 • 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人类幼儿的生活
依赖期是最长的,这加重了母亲的负担。 在母亲为照料幼儿而被限制参与其他劳动 时,男子就必须帮助她们从事那些与带孩 子不相适应的工作。婚姻能使女性得到稳 定的帮助,也有利于婴幼儿的存活。 • 问题:男性为什么愿意进入这种关系? • 答案:亲属选择
婚姻与家庭
• 在多数社会,婚姻当事人都希望其关系能持久。
• 往往婚姻关系比兄弟姐妹间的血缘关系还要亲密, 还要深。一方面,婚姻关系可以通过离婚来解除, 而血缘关系一般无法解除(虽然有宣布“断绝关系” 的可能),另一方面,“亲兄弟,明算帐”,而兄 妹、姐弟之间的性关系一般是被乱伦禁忌排除了 的。在现代通行的核心家庭模式中,一个人一生 中与配偶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远远长于跟兄弟姐妹 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在传统的大家庭中,居住安 排似亦表明夫妻间关系比兄弟姐妹间关系要亲密。
婚姻与家庭
• 婚姻的原因
• 关于此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每一种观点都提 出婚姻能够解决存在于所有社会里的某些问题(功 能主义的思路),但各种解释所提出的婚姻的功能 是通过其他方式也能够实现的。(婚姻不是必不可 少的,但可能在多数情况下是效率比较高的方式)
婚姻与家庭
• 1. 以性别为基础进行劳动分工的需要
• 劳役婚:男子于婚前或婚后,必须为妻家服一定时间劳务, 以此作为成婚条件的婚姻。是一种变相的买卖婚。
婚姻与家庭
• 聘金具有婚姻保险金的作用:如果婚后女方没有 过错而婚姻解体的话,聘金就有可能不再归还给 新郎家。当然对女方也有约束作用:如果女方不 满意新郎欲解除婚约,她的亲属可能会强迫她将 婚姻维持下去,因为他们可能无力归还或不想归 还聘金。男女双方顾及到经济上的损失,只好容 忍婚姻上的不如意,从而使婚姻更加稳定。
婚姻与家庭
• 2. 避免竞争的需要
• 传统观点:人类女性的性行为是可以持续的,这 样就有可能使男性为争夺女性而进行频繁的竞争 而危及群体生存,为此社会必须有某种制度来减 少或阻止这种竞争。后来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这种 观点没有根据(女性持续的性能力→减少了稀缺性, 应该能减少竞争的激励程度)。即使真的存在性竞 争,为什么不用其他的文化规则而偏偏用婚姻制 度来加以控制呢?(同样有可能是因为婚姻效率比 较高)
婚姻与家庭
• 婚姻
• 婚姻总是把一个(或几个)男人与一个(或几个) 女人持久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社会的细胞——家 庭。
• 人类学的婚姻观
• 婚姻总是赋予男女双方以性生活的权力,婚内性 行为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的。
• 婚姻的结合一般都存在着物品与服务的交换关系。 婚社会的 “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
社会的基本组织
婚姻与家庭 亲属与继嗣
婚姻与家庭
• 孟子:食色,性也。
• 色,“性”也。
• 性的两重性:一方面给个体带来强烈的快感,另一方面又 是生育的手段,服务于种群延续的需要。
• 另一种意义上的两重性:一方面可以给个体带来强烈的快 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个体(特别是女性)带来严重的后 果;一方面为种群延续之所需,另一方面也有对群体造成 很大破坏的潜能。
• 仍可以解释为cultural lag。另外,现代的婚姻确 实因为女性经济独立性的增强而不稳定得多了。
婚姻与家庭
• 婚姻中的经济
• 1. 聘金 • 默多克世界民族志抽样调查:60%的社会在婚姻
中有聘金习俗,而且有50%的社会要大量的聘金。 在不同的社会中,聘金可以用不同的通货来支付, 通常是用家禽家畜和食物作为聘金的。(中国古代 以雁)有些社会的聘金非常昂贵,如菲律宾的苏巴 农人(Subanun)的聘金一般是新郎年收入的好 几倍,再加上三至五年的新娘劳役。
• 以性别为基础进行劳动分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 基本的原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是人类社 会的主要(或唯一)的分工原则。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就必须有某一种机制,使男女可以互相分享 到他们的劳动成果。当然,婚姻制度不是解决这 一问题的唯一方案,因为,狩猎与采集社会的平 均分配原则也可以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分享彼此的 劳动收获。(但当物品比较丰富后,这种分配原则 可能是低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