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版带答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教材简析:本单元共选入四篇小说,均是名篇节选。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单元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乃至背诵诗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方法认识本单元五首诗歌在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单元重点:熟读背诵;感知诗中形象,进入诗中的情境,体验情感,感悟诗意;品味诗歌的语言。

单元难点:学会从诗歌的意境、音韵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鉴赏,领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进行拓展比较阅读;体会并能够基本掌握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教学设想:多读,精讲、少讲,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内容点拨、活动组织,和学生一起分享这五首诗歌或浓或淡的情感历程,体会自然的曼妙、精神的自由和历史的厚重。

单元时间:单元预习:四大名著知识1课时第1课《智取生辰纲》2课时第2课《杨修之死》1课时第3课《范进中举》2课时第4课《香菱学诗》1课时单元小结1课时综合性活动3课时单元考评3课时共计14课时17 智取生辰纲学习目标:1、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及本文的主要情节。

2、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感悟吴用等人的智慧。

4、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习重点:如何智取了生辰纲;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感悟吴用等人的智慧。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及节选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学习过程一、交流预习:1、《水浒传》知多少。

2、简单介绍与杨志相关的几个章回的情节,以便对他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3、给加线的字注音。

趱行()嗔道()朴刀()省得()怄死()厮觑()兀的()聒噪()4、结合课文,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掌握议论文提出论点的多种方式,把握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会分析每篇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3.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识记本课生字词,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尝试提炼观点。

5.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论述观点。

6.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特点。

【核心素养】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掌握议论文提出论点的多种方式,把握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尝试提炼观点。

2.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论述观点。

3.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特点。

4.在习作中,学会用真实、充分的论据,符合推理逻辑的形式,对论点进行论述。

【评价任务】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尝试提炼观点。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鲁迅批驳了甚器尘上的悲观论调,唤起民众救亡的自信心。

文章立驳结合,论证严密;语言犀利生动,富有战斗性。

(2)《怀疑与学问》一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文章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引名言、举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谈创造性思维》则多次运用设问的句式,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问题。

(4)《创造宜言》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反驳。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九上五单元教师版学案

九上五单元教师版学案

第一课时
1、同样写战争,《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

四、总结文章:
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
了的道理,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千万家庭带来的苦难。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掌握《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作为一篇新闻评论,以写实为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主标题以肯定的叙述句回应了政府提倡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号召,给人以鼓舞。

副标题表明评论的材料来源及给作者的感受。

“震撼”一词写出了作者的惊讶,与“平淡”对举,更能吸引读者。

思考:本文主标题是什么?副标题是什么?。

二、阅读《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1、思考探究内容:
作者是针对什么调查而进行评论的?。

作者在调查数据中看到了什么?。

作者有何结论?。

作者对此结论有怎样的感受?。

2、学习这篇文章后,我们知道了:
新闻报道用说话,寓观点于客观准确的事实之中,它的生命在于。

评论,是对事实进行直截了当的理论分析和判断,就事,服人。

写新闻评论的一半步骤:分析现象----- 观点------ 观点-----得出。

九(上)语文第五单元时政聚焦主备:杨咏梅修订: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杨咏梅30。

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复习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复习导学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上)学案课题:第五单元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

【重点】2、了解重要的作家及作品。

【重点】3、学会明清时代小说,通过人物言行,结合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难点】回顾梳理一、【字音字形】窥望逞辩聒噪尴尬嗔怒鸡肋褒贬佯怒三昧谮害带挈商酌桑梓虞候怄气趱行这厮朴刀恁地省得兀自濠州庖官鳏鳏汤匙食讫佯惊大簏麾下绰刀沉吟禀请高阜惑乱作揖醺醺长亲腆着胡诌轩敞锭子拙病商酌应瑒颦儿腻烦揣摩恃才放旷面面厮觑拈弓搭箭喏喏连声二、【文学常识】16、《智取生辰纲》选自《》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这部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

*17、《杨修之死》选自《》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

18、《范进中举》选自《》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是我国清代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19、《香菱学诗》选自《》又名《石头记》的作者是,(朝代)小说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

小说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趋势。

九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导学案17.《智取生辰纲》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3、赏析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理清明暗两条线索,鉴赏古代小说的叙事方式。

2、体会环境描写对推动情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法预习导学:一、了解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是小说家。

2、看书下注释了解《水浒传》及本文节选相关故事情节。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掌握下列加点线字的读音:施耐庵()趱行()朴刀()吹嘘()兀的()逞辩()聒噪()晁盖()怄死()嗔怪()虞侯()恁地()省得()行贷()勾当()思()面面相觑()你认为还有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需要理解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自主学习读文思考下列问题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合作探究1、把握人物性格: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个怎样的人?文章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2、重点语句品析:示例:“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

那汉看见,抢来劈头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戏剧性动作)写“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药,用了一系列动词,吴用拿瓢舀酒,白胜夺瓢倾酒,要已瞒天过海下于酒中。

动作连贯紧凑,瞒过了杨志的眼睛,也瞒过了读者的眼睛。

到底如何中计,想杨志那厮上了梁山方可明。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全套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全套
2.理解词语。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感伤。 指一种寂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环节二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第三部分(6-8):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环节三




一、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树靶子(1-2)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பைடு நூலகம்: (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学习
难点
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学法
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部分人不断散布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有力地驳斥了这种悲观论调。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过程方法: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讨论法。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鲁迅写此文进行了批驳。

二、检查预习省悟xǐng 诓骗kuāng 濒bīn 搽chá玄虚xuán 渺茫miǎo 脂粉zhī脊梁jǐliang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省悟——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2、本文论证结构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2):(1)论据:两年前不久现在(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3-5)——破:(1)失掉的是“他信力”;(2)发展着“自欺力”。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全套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全套
4.作结论(9)
(1)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这句话如何理解?
“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这句话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公开的文字”巧妙地暗示了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事。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学习
难点
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学法
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部分人不断散布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有力地驳斥了这种悲观论调。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案(教师版)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kuāng,哄骗。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特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2.文体链接(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

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杂文的特点: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

3.背景链接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泛读,初步把握文章思路、情怀。

说说与立论不同,驳论写法的特点是什么?驳论的写法是先树靶,后射靶,最后得结论。

2.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探究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直接反驳(3—5):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6—8):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今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4)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二)深层探究速读第1—5段,讨论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这说明什么?“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三.拓展延伸请你谈谈近几年来中国之盛事,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神州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现太空漫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交会对接等。

第二课时一、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深层探究1.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

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

如:李时珍、毕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②“拼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

如:玄奘、鉴真……(4)“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二)语言品析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3.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

“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三)写作特点1.总体思路: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批驳:(1)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2)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又“驳”又“立”,紧密结合: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以偏概全。

鲁迅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

3.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1)开头揭示敌论,就有讽刺意味。

极其简练地勾画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

三者互相映衬,又从变化中显现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2)仿照“自信力”,提出“他信力”、“自欺力”,进行嘲讽,可谓入木三分。

三、拓展延伸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勤能补拙2.失败是成功之母18、怀疑与学文顾颉刚1.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2.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层层深入论证。

第一层(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一、深层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

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本文分论点是什么?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1)事实论据: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