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1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作业一b

环境监测作业一b

10.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四份等量水样,分别加入不同量镉溶液(加入量见下表),稀释至50mL ,依次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测得吸光度列于下表,求该水样中镉的含量。

编号水样体积/mL加入镉标准溶液(10ug/mL )的体积/mL吸光度 1 20 0 0.042 2 20 1 0.080 3 20 2 0.116 42040.190解:绘制V-A 曲线如下:由公式得该直线与x 轴的交点为:V s =-0.0424/0.0369=-1.141591mL 故,水样中镉的含量g/mL 0.22981501.14159110-μ=⨯=⨯=X S S X V V C C 11. 现有四个水样,各取100mL ,分别用0.0200mol/L(1/2H 2SO 4)滴定,结果列于下表,试判断水样中各存在何种碱度?各为多少[以mg/L(CaCO 3)表示]?A 10.00 14.00 8.20 015.50 38.60 8.40 12.70B C D解:A 水样:M=T-P=15.50-10.00=5.50<P ,故水中氢氧化物和碳酸盐共存。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15.5⨯⨯⨯=156.55B 水样:M=T-P=38.60-14.00=24.60>P ,故水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共存。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38.60389.86C 水样:M=T-P=8.40-8.20≈0=P ,故水中只含有碳酸盐。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8.4084.84 D 水样:M=T ,P=0,故水中只含有重碳酸盐。

总碱度(CaCO 3,mg/L )=0.02=⨯⨯⨯1000/10050.512.70128.2712.简述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

修正的碘量法针对何种干扰?答: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环境监测题1

环境监测题1

第一节环境空气采样二、判断题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l4-1996)中所指的特定工业区包括1998年后新建的所有工业区。

( )④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l4-1996)中所指的特定工业区不包括1998年以后新建的任何工业区。

2.我国规定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 )3答案:正确3.监测环境空中气态污染物时,要获得1h的平均浓度,样品的采样时间应不少于30min。

( )①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样品的采样时间应不少于45min。

4.环境空气采样中,使用气袋采样时可不用现场气样来洗涤气袋,直接采样即可。

(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使用气袋采样时,使用前气袋应用现场气样重复洗涤三次。

5.环境空气采样时,只有当干燥器中的硅胶全部变色后才需要更换。

( )①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干燥器中的硅胶有1/2变色就应该更换。

6.环境空气监测中,采集有机成分的滤膜不宜进行称重。

( )①答案:正确7.空气样品的24h连续采集中,在采样总管上,二氧化硫进气口应先于二氧化氮进气口。

( )①答案:正确8.一般情况下,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在中午至下午3点钟左右达到最高,夜里最低。

( )③答案:正确9.用注射器采集的环境空气样品的存放时间不宜太长,一般要在2d内分析完。

( )③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在采集当天完成分析。

10.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时,环境空气监测点周围的建设情况应该相对稳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有新的建筑工地出现。

( )③答案:正确11.环境空气采样时,某个化合物的浓缩效率(或采样效率)与采样体积有关,最大采样体积越小,浓缩效率越高。

( )③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最大采样体积越大,浓缩效率越高。

12.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时,填充柱的吸附效率受温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一般温度升高,最大采样体积减少。

( )③答案:正确13.进行24h环境空气采样时,进气口不要紧靠采气管管口,以免吸入部分从监测亭排出的气体,否则会使监测结果偏低。

开放大学环境监测作业一

开放大学环境监测作业一

江苏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姓名课程代码20039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评阅教师秦品珠第 1 次任务共 4 次任务作业一➢问答题1. 什么是环境监测?2. 环境监测的目的?3. 环境污染的特点?4. 环境监测的分类?5. 常用环境监测技术?6. 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7. 什么是环境优先监测?8.简述地表水和污水监测中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9.水质监测中如何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10.简述方法测定下限与检出限的关系。

作答结果:[请大家统一把作业写在这个下面,答题不需要大家手写,尽可能详细,完整!!]1、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2、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三种. ①研究性监测:研究确定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过程,鉴定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污染物.这类监测需要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和生理生化检验技术,并涉及大气化学、大气物理、水化学、水文学、生物学、流行病学、毒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如果监测数据表明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时,则必须确定污染物对人、生物和其他物体的影响. ②监视性监测:监测环境中已知有害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建立各种监测网,如大气污染监测网、水体污染监测网,累积监测数据,据此确定一个城市、省、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③事故性监测:对事故性污染,如石油溢出事故所造成的海洋污染,核动力厂发生事故时放射性微尘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等进行监测,包括用监测车或监测船的流动监测、空中监测、遥测、遥感等,确定污染范围及其严重程度,以便采取措施.按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按污染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化学毒物监测、卫生(包括病原体、病毒、寄生虫、霉菌毒素等的污染)监测、热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电磁波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富营养化监测等.完成日期:得分:评阅时间:课程名称:《环境监测》第 1 次任务评阅教师:。

环境监测第1-4章

环境监测第1-4章
《环境监测》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监测技术及环境标准 监测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 水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 地质环境监测 自动数据监测系统和遥感监测
1
绪论
§0—1
一、环境
环境和环境问题
F G 中心 A B C E D
广义: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 为这一事物的环境。(图1)
① ② ③ ④ 单独作用 相加作用 相剩作用 拮抗作用
5、环境问题(污染)具有社会评价性,与社会制度、文化程度、 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等有关。
6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影响因素繁多,组成复杂——要求优先监测的原则
优先监测原则: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因素 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应是: ① 对环境影响大的; ② 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③ 已有环境标准依据的; ④ 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标准浓度且污染趋势还在上 升的污染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⑤ 样品有代表性的。
分析环境质量变化了的众多因子(化学、物理、地质作用等), 研究发展变化机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制定合理可行的法律、 法规。
4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总目的:提供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环境规划和管理。
1、系统检测和积累环境本底资料,为制定和修订环境标 准提供依据。 2、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标准。
3、检测环境工程地质要素,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可引发
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防治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迁移和演化规 律,寻找污染源和运移途径。
5、调查污染造成的影响。
5

环境监测规范

环境监测规范

环境监测规范一、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土壤等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观测、记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

本文将从空气、水和土壤三个方面阐述环境监测规范。

二、空气监测规范1. 监测指标:空气监测应关注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同时,还应关注一些特殊的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等。

2. 监测方法:空气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例如气象学站点的监测方法、微量分析方法等。

同时,应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频率:空气监测应按照事前制定的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频率。

在城市及工业区域,应每日进行连续监测;在其他区域,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监测。

4. 数据分析:空气监测数据应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出相应的指标和浓度值。

根据监测数据,可以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并进行相关措施的制定。

三、水质监测规范1. 监测指标:水质监测应关注主要的水质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

同时,还应关注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等特殊的污染物。

2. 监测方法:水质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例如溶解氧、pH值、颜色比色法、原子荧光光度法等。

同时,应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频率:水质监测应按照事前制定的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频率。

对于重要的水源地和水体,应每日进行监测;对于其他地区,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监测。

4. 数据分析:水质监测数据应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和污染物的浓度值。

根据监测数据,可以评估水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

四、土壤监测规范1. 监测指标:土壤监测应关注主要的土壤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同时,还应关注土壤酸碱度、含水量等指标。

2. 监测方法:土壤监测应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如土壤离子色谱法、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土壤重金属测定法等。

同时,应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习题集1

环境监测习题集1

环境监测习题集(第一部分)一.填空题1. 下列水质指标中,常用于饮用水的有:、、;常用于污水的有:、、;水质指标:BOD5、COD、游离余氯、悬浮物、浑浊度、总硬度2. 实验测定BOD5时用的稀释水,初始溶解氧应为 mg/L,含有丰富的物质;培养后溶解氧的降低不大于 mg/L;pH在范围内。

用稀释水稀释得到的水样,在培养前后溶解氧的降低不小于 mg/L。

3. 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了13种第一类污染物,请列举其中的6种:4. 在实验测定好氧量OC时,所用的氧化剂是,指示剂是,终点现象是。

在实验测定COD时,所用的氧化剂是,指示剂是,终点现象是。

5. 请写出六种常用的物理性水质指标6. 写出下列环境监测中常用英文缩写的中文名称和英文全称。

7. 水质是水和其中所含的所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pH小于的降水称为酸雨,水中的二氧化碳的两个主要来源分别是:和。

8. 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六类和两级,请列举六类中的四类和两级:六类标准:两级标准:9.我国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分成级标准,排入四类地面水体的污水应执行级标准,排入城市下水道并进入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生物处理的污水应执行级标准。

请给出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时下列指标的具体值(1998年1月1日之后新建的非特定排污单位)。

10. 配位滴定法测定硬度时用作为指示剂,作为滴定剂,终点现象是从由色变为色。

11. 测总酸度时用作指示剂时,测总碱度时用作指示剂。

12. 用仪器测定总碳时,在铂催化剂作用下在℃下燃烧,用测定生成的CO2。

13. 根据我国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给出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外的非特定排污单位(1998年1月1日之后新建)的以下指标值。

14. 指出下列1度是如何定义的。

1度色度:1度浑浊度:1度硬度:15. 水样采集和保存的主要原则是:(1);(2)。

16. 水质监测中采样现场测定项目一般包括、、、、,即常说的五参数。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简而言之,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答:环境污染物具有毒性,扩散性,活性或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和自然性的特点,所以环境监测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对象和手段的多样性,组分和变化的复杂性,归纳起来如下:(1)样品组分的组成复杂,种类繁多。

所以要建立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一般根据污染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污染物优先,有可靠分析方法,并保证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优先。

(2)样品组分的稳定性较差、变异性较大。

所以要求尽量对环境样品实现快速测定,尽量现场检测,要求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或在线监测设备。

(3)样品组分的含量通常较低。

这给仪器分析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环境监测的工作量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所以要求环境分析检测满足连续性、追踪性的要求,这样就体现在分析检测的工作量很大。

3,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取样经化学分析后的结果,判断企业的废物排放是否达标,出具的报告是<环境监测报告>环境分析是有资质的机构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查看地理位置,结合生产经营情况作出的综合性评价,出具的报告是<环境评估报告>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答:分光光度法是比色法的发展。

比色法只限于在可见光区,分光光度法则可以扩展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目前环境监测的要求,设备价廉轻便,操作简易,所以成为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

环境监测习题1

环境监测习题1

环境监测试题-A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水质监测采样点的布设,在污染源对水体水质有影响的河段,一般需设断面、断面、断面。

2、高锰酸盐指数测定COD方法,一般应用于水、水和水,不可用于工业废水。

3、水质监测中采样现场测定项目一般包括、、、、。

即常说的五参数。

4、为了防止集尘罐中微生物、藻类的生长,可加入少量溶液,而在冰冻季节要加入溶液作为防冻剂。

5、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噪声是指。

测量噪声时要求风力。

二、判断题(在每小题括号内,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每题1分,共5分)1、环境监测所依据的技术标准均应以最新公布的版本为准,对尚未制定标准的项目无需参考有关国际标准或国内部门的标准。

()2、对含悬浮物的样品应分别单独定容。

()3、我们通常所称的氨氮是指游离态的氨和铵离子。

()4、硫酸盐化速率表明大气中硫酸雾和硫酸盐的污染。

()5、199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关于环境质量体系的标准ISO14000。

()三、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1、在水样中加入是为防止金属沉淀。

()A H2SO4B HNO3C NaOHD H3PO42、电极法测定氟离子,测定溶液的pH为:。

()A 6~7B 4~6C 5~8D 6~93、表示环境监测特点的叙述中,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B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C 环境监测的可变性,D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4、当采集的SO2样品中有浑浊物时,应该用的方法除去。

()A 过滤B 离心分离C 沉淀D 沉清5、在下面的单位中,找出不使用dB单位者。

()A 噪声级B 响度级C 声压级D 声功率级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48分)1、水样保存一般采用哪些措施?请举例说明。

2、电极法测定水中氟的主要干扰因素有哪些?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的作用主要有哪些?3、我国环境标准分为几类?请说出各类的名称并列出一标准名说明。

4、何谓混合水样?结合实验简述如何采集该水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依据。

2、环境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经行的监测。

3、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4、混合水样: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后的水样。

5、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6、凯式氮:以基耶达法测得的含氮量。

7、化学需氧量: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的mg/L表示。

8、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以氧mg/L表示。

9、生物需氧量: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

10、总需氧量: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11、平均比例混合水样:按照平均比例混合在一起的样品的水样。

12、酸度:水体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13、碱度:水中所含有的能与强酸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14、悬浮物:水样通过0.45um滤膜后,截留在滤膜上并于103°C—105°C烘至恒重后的固体物质。

15、地下水:储存在土壤和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的统称。

16、共沉淀: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载体)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载带沉淀出来的现象。

17、真色: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

18、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

19、污泥体积指数(SVI):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以mL计)。

20、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21、可吸入颗粒物(IP):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PM10)可长期飘浮于空气中。

22、富集(浓缩)采样法:使大量的样气通过吸收液或固体吸收剂得到吸收或阻留,使原来浓度较小的污染物质得到浓缩,以利于分析测定。

23、采样效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如采样流量、污染物浓缩范围、采样时间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

24、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演变过程的速率25、固体废物: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26、城市垃圾: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治规规定规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7、渗沥水(液):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28、反应性:通常情况下不稳定,极易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发生爆炸反应,在加热时或有引流时可爆炸,对热或机械冲击有不稳定性的性质。

29、高热值:单位质量有机垃圾完全燃烧后,垃圾产物中水份冷却至0°C液态水,而其他产物恢复反应初始T时所放热量。

30、腐蚀性:对接触部位作用时,使细胞组织、皮肤有可见性破坏或不可治愈的变化使接触物质发生质变,使容器泄漏的性质。

31、危险废物: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32、浸出毒性:按规定的浸出方法进行浸取,当浸出液中有一种或者一种以上有毒有害成份的浓度超过标准的物质。

33、土壤背景值: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份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34、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所产生的反应和影响来阐明环境状况的监测手段。

35、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的大小。

36、L NP(噪声污染级):适合评价航空或道路的交通噪声。

L NP=L eq+Kσ37、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制定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数及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分析。

38、准确度:用一种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与假定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

39、灵敏度: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程度。

40、空白实验:又称空白测定,是指用蒸馏水代替试样的测定。

41、协作实验: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和按照预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合作研究活动。

42、标准物质: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地确定了的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

43、环境计量:是定量地描述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物理量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及浓度(或强度)的一种计量系统。

44、基体效应: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给实际测定带来的误差。

45、环境监测管理:以环境监测质量效率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46、环境质量图:用不同的符号、线条或颜色来表示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或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图。

47、系统误差: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

48、随机误差:是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共同造成的误差。

49、离群数据:与正常数据不是来自同一分布总体,明显歪曲试验结果的测量数据。

50、极差(R):一组测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表示误差的范围。

51、遥感监测:用仪器对一段距离以外的目标物或现象进行观测,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或现象而能收集信息,对其进行识别、分析、判断的更高自动化程度的监测手段。

52、采样频率:在一个时间内的采样次数。

53、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1、按监测目的可将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环境监测的特点有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3、环境标准按管理的层次可分国际级、国家级、地方级三个层次,并遵循地方标准优先的原则。

4、监测分析方法有三个层次,它们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和等效方法。

5、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时必须考虑对流量进行测量,同时建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镉、铜、铅、锌等金属时,一般火焰类型用空气—乙炔氧化型,使用的空心阴极灯是相对应的镉、铜、铅、锌等灯。

7、重铬酸钾法测COD中,做氧化剂的是K2CrO7,做催化剂的是银盐。

8、水质污染分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三种。

9、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离的操作程序如下:交换柱的制备、交换、洗脱。

10、测定水的色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铂钴比色法,一种是稀释倍数法。

11、水样富集与分离常用的方法有挥发、蒸发、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共沉淀、吸附等。

12、水质监测一般在现场测定指标有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pH等。

13、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极谱法及反极谱法、容量法等,但常用方法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4、测量浊度的常用方法有:分光光度法、目视比浊法、浊度计测定法。

15、透明度的测定方法有:铅字法、塞氏盘法、十字法。

16、国家标准规定,总汞的测定采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17、地下水监测时,通常设两种类型的监测点(井),即背景值监测点(井)和污染控制监测点(井)。

18、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四种情况。

19、污染源污水监测中,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总排放口。

20、测定悬浮物的操作中,称重至“恒重”,对滤膜是指两次称量不超过0.0002g,对载有悬浮物的滤膜是指两次称量不超过0.0004g。

21、大气监测布点常用方法有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等。

22、一般大气采样器包括三个部分,它们是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

23、采集颗粒物效率的评价方法有采集颗粒数效率和质量采样效率两种。

24、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方法常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

25、含湿量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冷凝法、干湿球法等。

26、利用原料气配制低浓度标准气体的方法有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两大类。

27、大气污染物主要的状态为气态、蒸汽态和气溶胶态。

大部分二次大气污染物是气溶胶态的。

28、采集PM10时,采样前应将滤膜在干燥器内放置24 h,用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重后,放回干燥器1 h再称重,两次质量之差不大于0.4 mg为恒重。

29、我国把固体废物的有害特性定义为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

30、按染毒方式不同,毒性试验可分为吸入染毒、皮肤染毒、经口投毒及注入投毒等。

31、医疗废物的处理主要包括收集、贮存、运输及最终处理。

32、土壤样品加工处理的程序是:风干、磨细、过筛、混合、分装,制成满足分析要求的土壤样品。

33、土壤样品分解常用方法有:酸分解法、碱熔分解法、高压釜分解法、微波炉分解法等。

34、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况时,采样深度只需取15cm左右耕层土壤和耕层以下的15-30cm 的土样。

如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

35、常用的噪声测量仪器有:声级计、声级频谱仪、录音机、记录仪、实时分析仪。

36、夜间频繁出现的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0dB(A),夜间偶尔出现的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A)。

37、噪声的来源有交通噪声、工矿企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四种。

38、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就是保证测定结果具有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39、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控制和实验室外部控制两大部分。

40、误差按其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差。

41、准确度分析的方法有分析标准物质、“加标回收”法等。

42、稳定性是使标准物质具有时间一致性的前提,而均匀性是保证标准物质具有空间一致性的前提。

43、环境监测管理需遵循的原则是实用原则和经济原则。

44、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可归纳为监测技术管理、监测计划管理、监测网络管理和环境监督管理。

45、用不同的符号、线条和颜色来表示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和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图,称为环境质量图。

46、相关系数是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的指标。

47、环境监测管理是以环境监测质量、效率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48、目前对环境污染进行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有摄影、红外扫描、相关光谱和激光、雷达探测等。

49、环境监测中常用的简易分析技术有环炉技术、检气管法、溶液快速法和试纸比色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