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程研究新考题备战新高考

合集下载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备考中集体备课的策略探究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备考中集体备课的策略探究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备考中集体备课的策
略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集体备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新高考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对高考备考中集体备课策略的探究。

首先,集体备课需要明确目标。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团队应共同研究高考大纲,明确各学科的考试要求和重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其次,集体备课要注重内容的整合。

新高考改革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知识,还要考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再次,集体备课要强化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高考改革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探讨和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此外,集体备课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新高考制度下,学生的选考科目更加个性化,教师需要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集体备课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学软件等,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集体备课是提升教学质量、应对高考变
化的有效策略。

教师团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备考策略需要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并兼顾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适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一、全面理解与掌握新课程要求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作为目标,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备考策略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要求,明确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在掌握知识的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科学安排学习计划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要求,科学安排高考备考的学习计划。

要注重整合各科的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确保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

要注重提高学习的效率,避免死记硬背和堆积知识。

三、注重实践与应用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考备考策略需要注重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科学实验、科技竞赛、志愿者活动等来进行实践与应用。

四、加强核心科目的学习和重难点的攻克高考备考策略要注重加强核心科目的学习,加强对重要知识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核心科目,可以通过做题、讲义、复习资料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复习。

要注重对于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将知识点的联系和应用进行总结和提炼。

五、多方位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扩展高考备考策略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扩展,要求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进展。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学科讲座、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拓展和扩展,增强学科的广度和深度。

六、强化难题的攻克能力高考备考策略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解决难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做题、模拟考试等方式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要注重对难题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七、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培养高考备考策略要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从容应对新课程下的新高考

从容应对新课程下的新高考
从容应对新课程下的 新高考
一、我们的困惑 二、关于新高考的要求 三、高考试题的特点及走向 四、11年高考预测 年高考预测 五、应对措施
一、我们的困惑
新课程后物理学科究竟考些什么? 新课程后物理学科究竟考些什么?怎么 平时的“好学生”为何高考时“ 考?平时的“好学生”为何高考时“失 没有取得理想成绩? 工到” 利”,没有取得理想成绩?“工到”为 何不能“自然成” 复习很辛苦, 何不能“自然成”(复习很辛苦,为何 高考成绩不理想)? 高考成绩不理想)?
071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作 、 直线运动, 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 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 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 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中 如图),直线a 图中( ),直线 在描述两车运动的 图中(如图),直线 、b分别 分别 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秒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 秒的运动情况。 描述了甲乙两车在 秒的运动情况 的位置关系, 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0-10秒内两车逐渐靠近 在 秒内两车逐渐靠近 B.在10-20秒内两车逐渐原离 在 秒内两车逐渐原离 C.在5-15秒内两车的两车的位移相等 在 秒内两车的两车的位移相等 D.在t=10秒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在 秒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15 m
25 m
0924.冰壶比赛是在水平冰面上进行的体育项目, .冰壶比赛是在水平冰面上进行的体育项目, 比赛场地示意如图。比赛时, 比赛场地示意如图。比赛时,运动员从起滑架处 推着冰壶出发, 在投掷线AB处放手让冰壶以一 推着冰壶出发 , 在投掷线 处放手让冰壶以一 定的速度滑出, 定的速度滑出,使冰壶的停止位置尽量靠近圆心 O。为使冰壶滑行得更远 , 运动员可以用毛刷擦 。 为使冰壶滑行得更远, 冰壶运行前方的冰面, 冰壶运行前方的冰面,使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减小。设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µ1=0.008, 用毛刷擦冰面后动摩擦因数减小至 , µ2=0.004。在某次比赛中,运动员使冰壶 在投 。在某次比赛中,运动员使冰壶C在投 掷线中点处以2m/s的速度沿虚线滑出。为使冰壶 的速度沿虚线滑出。 掷线中点处以 的速度沿虚线滑出 C能够沿虚线恰好到达圆心 点 , 运动员用毛刷 能够沿虚线恰好到达圆心O点 能够沿虚线恰好到达圆心 擦冰面的长度应为多少。 取 擦冰面的长度应为多少。(g取10m/s2)

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时代、新课程和新高考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新时代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而这正是新课程和新高考所要求的。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高考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这些改革都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新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新课程和新高考的实施需要教育者和学生都进行新的适应和学习。

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和更新教学手段,这对于一些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新课程和新高考的不断推进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这些都是一个挑战。

我们需要认清这些挑战,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做好克服这些挑战的准备。

针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发展和进步。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新课程和新高考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做好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新课程和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争取更好的发展效果。

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新时代、新课程和新高考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携手合作,共同进步。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探讨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

首先,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要注重思维的培养。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

因此,高考语文试题研究需要注重思维的引导和训练。

试题不仅仅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考察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试题可以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翻译等多种形式,但是其核心都应该是思考。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要注重实用性。

从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来看,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应用。

因此,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应该注重实用性。

试题应该贴近生活实际,突破课本的限制,引导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内容。

这样的试题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第三,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来看,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试题不仅仅是考察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思维能力,更要考察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通过试题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从而有效地培养综合素质。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试题不仅仅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考察其思维方式、实用性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在试题的设计上,应该注重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试题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从而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

同时,试题的制定也需要借鉴外国的语文教育经验和先进技术,从而不断提高高考语文试题的质量和水平。

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时代变革。

新时代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新高考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对于学生来说,新课程新高考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新课程新高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能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

新课程开设了更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新课程新高考强调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高考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而新课程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新高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传统的高考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测试,而新课程新高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新高考的要求。

新课程新高考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新高考还面临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进行更新和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授课,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和形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背诵、默写、填空”等方式正在被丰富多彩、灵活多
变的语言表达所取代。

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教学的进步,更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语言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融
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题,计有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翻译等几个方面。

其中,文言文阅读是造成很多学生头疼
的问题,同时也是体现语文功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新课程的背
景下,将古代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当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
其深刻的内涵,从而提升近现代文学的文化意识。

现代文阅读,也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考点。

新课程精
神要求教育更贴近生活,课堂上注重实践、实验,学生们在现实
生活中学习、思考、感受。

因此,现代文阅读中所涉及的人物、
事件、社会问题,都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高考写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测试项目。

在新课程下,语文教育的
理念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培养学生多方位、全面发展的能力。

因此,在笔试和口试中,学生能够更加体验到语文教育的多样性,使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翻译是一个考察学生语言运用的重要环节。

在新课程下,中外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多地得到关注。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变得更加细致和深入。

教育教学的改革让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具实践性,提高
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才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于
人才的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命题研究

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命题研究

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命题研究
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命题研究是指对于新的高考语文测验中出现的探究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这类试题通常涉及一些与社会热点话题相关的主观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高考语文教学工作的经历,结合近几年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的特点而编写的一篇简要概述,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命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首先,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阅读理解”部分,学生需要回答一系列有关人物或故事情节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由于该部分内容涵盖了较广泛的背景信息,因此也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

其次,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例如,在“口语表达”部分,学生不仅要完成传统的书面表达任务,还要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去,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最后,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例如,在“写作”部分,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外,还要针对某个话题进行深入思考,撰写一篇小型报告或论文。

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命题 人员的学术构成
4、学术秘书暂时由杨宁一和刘芄兼任。 刘芄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
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 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5、全国文综命题组组长是北京师范大学张亚男 教授(地理学科),她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 注重对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考查重点是区域 经 济,她特别关注对高中新教材观点的考查。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感悟:反映衣、食、住、行、用等社会史 范式在高考中的数量不断增多。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近几年高考范式模式明显:
以“文明史”范式为总纲, 以“近(现)代化”范式为主线, 以“全球史”范式为导向, 间或渗透“社会史”范式, 不放弃“革命史”范式
探索新课程研究新考题备战新高考
我省今年加入到新课程高的行列
今年高考对我们来说, 既陌生 又熟悉。
讲解的主要内容
一、对宁夏等新高考文综历史题的分析 (一)近两年宁夏文综历史试题分布情况
(二)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二、文综历史命题人学术构成与历史题的 难度 三、新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教育功能的启示 四、规范性答题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2.民生类
(2009年宁夏卷)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 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 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感悟:体现新课程特色,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引
命题难度结论分析
由于命题人都是由高校著名教授组成的, 他们命的题在素材方面更强调科学性和严 谨性,在命题技术手段上更强调方法的学 术性,试题面孔冷峻,难度很难降下去, 充其量与09年保持稳定。此外,命题人今 年还特别强调要增加“记忆质量性”的试 题。
新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教育功能的启示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遵循了“时代性、 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 新课程高考充分体现了这些原则。
新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教育功能的启示
高中历史课程的全面教育功能内容 (3)精神。
①“一观”: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价 值观;
②“两情”: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 情;
③“三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 社
会责任感; ④“四态”: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求 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 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
新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教育功能的启示
依据新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教育功能,在高考的 冲刺阶段,
一要注意回归教材,把握好基础知识, 大家不妨列出历史教材大事年表和历史 阶段特征。
二要注意上述能力训练。 三要仔细品味历史学科的“精神”所在。
在做选择题时,保持高度的“精神”状 态;在回答问题时,以“精神”为统领, 体现“精神”。
5.计量史学题
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卷第31题 表1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 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 行业竞争激烈
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第40题。(题略)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5.计量史学题 感悟: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当中的计量 史学题显著增加。2009年高考更是“全面开 花”。 (1)说明高考加强了对学生计算、统计、 分析、阐释等能力的要求。 (2)说明高考加强了对学生动手探究、研 究能力的考查。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体现。 (3)复习时要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加强训练。
高考历史规范性答题
考试“四到位”能有效地解决非智力因 素 造成的考试失分。
(一)书写到位。 (二)格式到位。 (三)层次到位。 (四)语言到位。
乾县一中郭建碧
祝:考生同学在2010年高考中
金榜题名!
2010年5月5日
谢谢观赏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史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 ★感悟:试题游离于教材之外,以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为 核心。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4.传统文化与国学题
(2009年海南卷,18)“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 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 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考题从关注民生问题切入, 考查方式多样,围绕学科主干知识,题量在不断增加。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3.史学素养类 (2009年文综宁夏卷第35题)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 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 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 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
1、历史科首席命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 教授: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 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 2、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 代思想文化史、社会史;是岳麓版高中新教材主
编,中国长城研究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长 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等。 3、武汉大学何德章教授:其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 民族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经济史。 近三年的高考古代史题均出自其手。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感悟:全球史观,世界意识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1.史学范式题
(2008年宁夏卷,29题)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 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 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 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新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教育功能的启示
高中历史课程的全面教育功能内容 (1)知识。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能力。 ①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② 提高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 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③用正 确的史学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 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④学会学习的能力:论 从史出,史论结合;独立思考,勇于探究;多元 比较,换位考证等。
宁夏文综近两年历史必修部分试题分布

选择题
非选
目 中古 中近 中现 世古 世近 世现 择题
08 4 4 2 1 1
世现
09 5 1
1 3 2 中现
今年文综历史试题分布猜测
从近些年的高考命题规律看, 今年文综历史题可能接近08年的模式,
37分的材料题可能是世界现代(或近代) 史,世界近代史的概率更大一些。
宁夏文综近两年历史选修部分试题分布
项目 08年 09年
改革回眸 民主思想 人物评价 世近部分 中近部分 中古部分 中古部分 世近部分 中近部分
历史选做题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选修题在中古史、中近史、世界史方面的分布 并不重复,各部分都有题目呈现。
选修试题从内容看,在刻意回避教材,以新情景、 新材料题为主,设问以内涵式为主,甚至出现与 教材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提问指向明确,以考 主干知识为主。
三选一的选修题,选做时建议按中古史、中国近 代史、世界史几部分看哪部分内容熟;或看三个 模块哪一模块更拿手些。
对三本选修教材,不要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1.史学范式题
(2008年宁夏卷,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 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 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 宣言》《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 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2009年山东文综卷27题 材料一节选自《三字经》 (题略) ★感悟:考查学生的国学基本素养,彰显中华民族 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题量越来越多,这是高考命题 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6.人文素养题
★感悟: (1)要有扎实、全面的学科知识。 (2)要具备高中毕业应有的多学科水平。 (3)要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分析历史试 题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发现破题的有效信息。 (4)题目不多,但趋势明显。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命题
人员的学术构成
2009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经典题分类解析
6.人文素养题 在全国卷、实验区新课程卷和大纲版旧课程地方高考卷中 均有体现。 2009年全国考考I卷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 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 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09年全国卷二)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 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号 C.爵号 D.官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