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概论汉代
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

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玉文化繁盛时期。
汉朝统一了中国,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高峰,成为汉代社会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介绍汉朝玉器制作的技艺和风格,探讨汉代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汉朝玉器制作的技艺1. 玉石的选材汉朝时期,玉石的选材非常讲究。
汉代人对于玉石的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尤其青睐白玉、青玉和琥珀。
这些玉石质地坚硬,色彩纯净,并具有良好的光泽。
玉匠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采矿、评估和采购优质的原料上。
2. 制作工艺的发展汉朝玉器制作工艺积累了前代的经验基础,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技艺。
汉代玉器的制作多采用“勾勒”和“刻画”的技术。
勾勒是通过用特制的镐在玉石上点画线条,然后再用锥永、磨砂机等工具进行雕刻和打磨的过程。
刻画则是直接用利器在玉石表面刻划图案,符号或文字。
这种技术在汉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使得汉朝玉器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3. 镶嵌和烧制在制作玉器时,汉朝还经常使用镶嵌和烧制技术。
镶嵌是将金、银、铜等贵重金属或其他宝石镶嵌在玉器上,增添了玉器的华丽度。
汉代玉器通常采用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来镶嵌,使得它们更加显眼和美观。
烧制则是将玉石放入高温的炉中进行烧烤,使其表面产生一层云纹或倒刮痕迹,增强了其艺术韵味。
二、汉朝玉器的风格1. 古朴典雅的风格汉朝玉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著称。
玉匠们通过把握玉石的天然纹理,雕刻出各种动物、花鸟、人物和几何图案。
他们注重勾勒线条的流畅和简洁,力求在简单中体现美的意境。
同时,他们还利用不同的工艺和材质,使玉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和质地。
2. 崇尚自然的主题汉朝玉器的主题也多与自然有关。
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简单和谐的生活态度在玉器中得到了诠释。
例如,在汉代玉璧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葫芦、葵花、莲花等自然图案。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纹饰风格:汉代玉器纹饰多采用阴刻线,线条粗犷有力,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其中,“汉八刀”是汉代玉器工艺的代表,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刀法刚劲有力,无崩裂状和刀痕之迹。
2. 游丝毛雕:汉代玉器中常见的工艺,其线条细如毛发,连续不断,如一气呵成,具有细、绵、长、飘、劲、灵动等特征。
这种工艺多用于玉人的头发和衣服褶皱处,使其更加生动逼真。
3. 钻孔工艺:汉代玉器的钻孔工艺十分成熟,钻头普遍为铁制,使得玉器的孔洞可以打得十分直。
同时,汉代玉璧的外廓也采用大口径金属管琢磨,使玉璧更加圆整。
4. 雕刻工艺:汉代铁制砣具广泛应用于玉雕的各个方面,使得阴刻、浮雕、镂雕、圆雕等纹饰加工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玉器上的夔龙纹、云纹、卷云纹、谷纹、蒲纹、涡纹、乳丁纹等都是采用各种雕刻工艺结合雕琢而成。
5. 磨制工艺:汉代玉器的磨制工艺相当精细,玉器表面光滑细腻,棱角琢磨圆滑,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
同时,汉代玉器中常出现一种名为“游丝毛雕”的工艺,其线条连续不断,具有极强的动感。
总体来说,汉代古玉工痕特征反映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高度发
展,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物信息和历史资料。
汉朝的玉器工艺玉雕与玉器的制作

汉朝的玉器工艺玉雕与玉器的制作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不仅在政治、文化和艺术上都有显著的进展,而且在玉器工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汉朝的玉器工艺以玉雕和玉器的制作为主要形式,这些精美的玉器作品现在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赞美。
一、玉雕工艺在汉朝的发展玉雕是指将玉石经过琢磨、雕刻等手工艺处理而制成的艺术品。
在汉朝时期,玉雕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工艺技术提高,而且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
汉代的玉雕作品主要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花鸟动物等为主题,形象生动、技艺精湛。
在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玉石。
汉朝时期,高级官员和贵族多使用和田玉、独山玉等质地优良的玉石进行雕刻。
然后,雕刻师傅会根据选定的图案,通过琢磨、雕刻等手法,将玉石完成雕刻。
最后,根据作品需要进行打磨、抛光等工序,使玉雕作品呈现出精美、光滑的表面。
二、玉器的制作技艺除了玉雕技艺,汉朝的玉器制作也是其独特之处。
汉代的玉器以“玉觥”为代表,这是一种盛酒器,有着较大的容量和精美的雕刻工艺。
制作玉觥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包括原料选择、雕刻设计、打磨抛光等等。
首先,制作玉觥需要选择高质量的玉石。
在汉代,质地优良的和田玉被视为最佳材料,其次是独山玉等。
随后,玉觥的雕刻过程开始。
雕刻师根据设计图纸,用刀雕削出玉觥的形状。
在雕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力度和细节的处理,以保证玉觥的外形和比例的准确度。
最后,玉觥制作完成后需要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序,使其表面光滑细腻,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
三、玉器的鉴别与保养汉朝时期的玉器工艺虽然精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时间的推移,许多玉器的原貌已经无法完全保留。
因此,对于收藏家和研究人员来说,玉器的鉴别和保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鉴别上,人们首先需要了解玉石的种类和质地。
和田玉和独山玉是较为常见的高质量玉石,其质地细腻,色泽温润。
其次,需要观察玉器的雕刻工艺和图案,以判断其真伪和历史价值。
最后,在保养方面,人们应该避免将玉器暴露在潮湿和阳光下,同时定期进行清洁和护理,以保持玉器的光泽和保存期限。
各时期玉器概述范文

各时期玉器概述范文玉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品,其制作历史悠久,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玉器进行概述。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早期,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玉器。
这些早期的玉器大多是简单的器物,如琮、索等抽象形状的器物,还有一些简单的装饰品。
这些器物一般较小,制作精细,被认为是早期人们对玉器制作技术的探索和实践。
商代:商代是中国玉器制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商代的玉器以青玉为主,青玉是首次在玉器中大规模应用的玉石,商代玉器的形态以玉璧、玉璜和玉圭为主。
这些玉器的形状各异,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制作精细,雕刻纹饰繁复。
商代玉璧大多为方形或圆形,是古代祭祀中的重要器物,被看作是富贵吉祥的象征。
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全盛时期,玉器在周代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周代的玉器形态更加多样化,如玉鸟、玉龙、玉虎等动物造型的玉器,还有玉钺、玉环等武器和装饰品。
其中,周代的玉器中的龙纹和凤纹纹饰开始出现,这些纹饰在后来的玉器制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周代玉器的刻划技巧进一步提高,刀法更加熟练,工艺更加精湛。
汉代:汉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玉器制作丰富多样,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
汉代的玉器大多以玺印、玉佩、玉琮、玉镯等大型礼器为主,其中以印章最为著名。
汉代的玉印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刻制精细,纹饰繁复。
此外,汉代玉器中的玉佩和玉琮也十分精美,形状多样,刻工精湛。
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黄金时期,唐代玉器在形态、纹饰和工艺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唐代玉器的形态更加自由多样,不再受传统礼器的束缚。
纹饰方面,唐代的玉器纹饰丰富多样,包括鸟兽、植物、人物和文字等。
工艺上,唐代玉器的刀法更加熟练,技术更加成熟,刻工更加细腻。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后期,明清时期的玉器在形状和纹饰上相对保守,对传统礼器的模仿更多。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玉器工艺风格承继战国,但在器型品类、制作工艺与纹饰风格方面,均有所提高和创新,艺术达到空前高度,体现出汉人高超的审美情趣。
我们鉴定时要通过多方面来比对、判断。
本文将从汉代玉器用料、工艺、造型、纹饰及沁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要介绍。
汉代玉器用料特点两汉时期,社会安定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长达400年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给玉器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玉文化高度发达,汉代玉材如同其表现的玉文化一样,在以和田玉为主的脉络下呈现出一种多种玉材并举的状况。
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任西域都护,开通了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通道,使新疆的优质玉料大量运往内陆,和田玉正式成为中国用玉的主流(图1)。
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以及玛纳斯碧玉和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
和田玉玉料主要来源于玉龙喀什河,为和田籽料(图2),其时山料因条件不具备尚未开采。
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连年征战,国力耗尽,然而厚葬之风不减,于是出现“以石代玉”现象。
陕西地区就出土了大量的用汉白石制作的汉代祭祀用玉,这是因为玉石的开采成本和加工成本都较高,逐渐衰落的国力无法支撑繁多的祭祀活动所需要的大量玉器,遂用易取得、易加工的汉白石代替玉材,是国力渐弱的侧面反映。
水晶、玛瑙和绿松石在汉代玉器中也得到普遍使用。
如西安汉代陈请士墓出土的水晶印,纯净无瑕,洁净透明,质地致密细腻,是水晶中的上等品(图3)。
现代仿汉玉器的材质出于成本考虑,往往用价格较低廉的青海料、俄(罗斯)料、韩(国)料等来替代,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别。
笔者曾得到一件汉代工字佩(图4),灯光下可以看到玉质呈粥状结构,这并不符合新疆和田玉云絮状结构特征,而是俄料的典型特征。
俄料是俄罗斯产的透闪石玉,成分和新疆和田玉相似,透闪石含量在95%(新疆和田玉透闪石含量在99%)。
中国玉器概论

对“汉八刀”的一点研究陈旭中14108126关键词汉八刀玉蝉葬玉文化蒲纹秦汉玉文化汉八刀形成的背景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
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
此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
玉礼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人微言轻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增加,用于殉葬的玉冥器变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
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
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肖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七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镂雕蟠龙玉杯兽面纹玉铺首玉头像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汉代普遍重视玉料选择,尤其崇尚白玉,大量和田玉进入中原,为汉代玉雕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代玉器既有清逸脱俗、自由奔放的特点,同时具有典型的雄浑豪放、气势昂扬的特征。
汉玉多以阴线勾勒,线条纤细优美,画面舒畅大方。
普通采用隐起和镂空工艺,技术非常娴熟,高浮雕和圆雕也大量运用。
玉器设计打破对称等传统风格,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内容丰富多样。
粗细线条并用是汉代玉雕特征,由阴线刻演变成游丝毛雕是汉代玉雕的重要标志。
古人赞扬汉代玉雕“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汉代抛光技术达到很高水平,玉衣片等玉器表面打磨光洁如镜。
汉代玉雕作品中大量采用镶嵌技术,有金镶玉、玉镶金等。
金缕、银缕玉衣的工艺水平令人惊叹不已。
纹饰主要有几何纹和动物纹,几何纹有谷纹、蒲纹、涡纹、去雷纹、丝束纹等;动物纹有龙纹、凤纹、兽面纹等。
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出现驱除凶邪和反映羽化成仙题材的玉雕作品。
而汉八刀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汉代人入坟,重厚葬,有着品级的达官贵人甚至死后全身上下要裹一层用金线银线或铜线丝线连缀玉片的衣裳,并且在人体的九处孔窍里也塞进玉。
汉代玉器文化

汉代玉器文化序言玉器最早是史前人类为了生存或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制作的石制工具。
从最初被发现到玉文化的最终形成,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旧石器时代,人们逐渐学会制造较为精致的石器,随着技术发展的进步,金属器具逐渐取代了石器,于是当玉器被赋予山川精华的神秘内涵的时候,它就不再只是普通的石头,而作为独立的品种逐渐发展起来。
红山时期玉器已由远古时期的“神玉"逐渐开始向“礼玉”演变,“礼玉”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走向文明;良渚文化中玉器以玉琮、玉璧等最为著名。
到了夏朝,玉器已经成演变成了象征权力、等级的祥瑞之器,是王权尊贵的象征;周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和规范,确定了”礼制玉“,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玉器制作更为精致完美,隐起做工普遍兴起,逐步取代一面坡阴线,这一时期玉器作为精神文化的影响也愈加深远。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也在当时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玉器种类繁多,涉及国家制度、丧葬、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汉代王室更以和田白玉制为玉玺,作为继承国家大统的凭证。
玉器的地位也随之变得愈加显赫;佛教在东汉是自印度传入中国,在此之前玉也得到儒、道这两教的厚爱,佛教用玉融合了中国人爱玉崇玉的传统,更助长了民间对玉器的崇爱之风,琢治玉佛之风便迅速的流传开来;而张骞通西域后大量和田玉、蓝田玉进入中原地区,更加促进了玉器在汉代的发展。
本文便将从礼器、配饰玉器、葬玉、实用玉器这四个种类来介绍汉代玉器。
礼器礼器玉器,有玉璧、玉圭、玉璜等。
西汉时,《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北方,以玄璜礼北方。
”而六器(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中现仅存三器。
圭的数量已有所减少;璜则呈全面衰落之势,实际上逐渐琥一同转变为装饰品;至于璋、琮已经很少见到。
汉代玉器特征——主流纹饰

汉代玉器特征——主流纹饰
汉代玉器特征——主流纹饰
一、汉螭五式:汉代玉器上螭纹流行。
据说螭是龙生的九子之一,明代陈仁锡所著《潜确类书》记载:“龙生九子。
”九子之中的无角龙就是螭。
《广雅·释螭》:“有鳞日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日螭龙。
”
汉代螭纹有无角、有角、方圆耳、耷耳、打洼耳等五种样式。
汉螭方首与猫头相似,是汉代玉器独有的特征。
汉螭尾部大多饰粗绳纹,是汉代玉器另一个重要特征。
二、首创“四灵纹”:所谓“四灵”,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我国在殷代前后,把春天黄昏的天空上出现的星星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南方的星群像一只鸟,称之为“朱雀”;东方的星群像一条龙,称之为“青龙”;西方的星群像一只虎,称之为“白虎”;北方的星群像龟又像蛇,称之为“玄武”。
《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
凡饰有四灵纹的,几乎全是汉代玉件(除后仿)。
三、卷云新纹:
春秋卷云纹多数为内卷。
战国卷云纹多数为隆卷。
汉代卷云纹多数是弧卷,俗称“括弧云”。
弧卷云纹奠定了后来出现的“四蒂纹云”和“流云”的基础。
四、汉代玉器中仍有沿袭战国出芽谷的纹饰,但谷粒呈半球乳突状,手感也不如战国的硌扎。
五、剑饰采用高浮雕螭纹,是汉代玉器中最生动的特征。
六、同心圆玉璧起源于战国,但主要流行期却在汉代,汉以后绝少再有此种纹饰。
汉代玉璧极少浮雕螭纹,凡有浮雕螭纹的“汉璧”大多为后仿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璜
汉代
西汉玉璜 谷纹蒲纹
汉
白玉双人 双凤佩
写实性 高5.7cm 宽3.4cm
玉铺首 西汉
陕西汉武帝茂陵出土
蟠龙纹 透雕 浅浮雕
腰形玉勒 西汉
项饰
玉严卯 司南玉佩 东汉
南京博物院展
汉 螭纹青白玉剑zhi
长6.6cm 宽3.7cm 高1.7cm
螭纹剑zhi 汉
兽纹剑琫 汉
蟠 螭 剑 铋 西 汉
多层青玉璧
饕餮纹 绹纹 蒲纹 绹纹
汉
三层白玉璧
汉
构思新颖 工艺精湛 出廓透雕 乳钉纹
凤纹
龙纹 “寿、乐”
西汉 青玉虎凤璧
造型新颖 工艺较精 透雕出廓
高10.7cm 宽6.7cm 厚0.4cm
东汉 出廓谷纹 青玉璧
玉璧内外 起边
出廓部分 透雕 蟠螭纹
白玉云纹双虎璜 汉代
俏色 内孔有云纹透雕
蒲纹
3、纹饰:继承了先秦的部分纹饰,出现一些新纹饰,
仍可分为几何纹和动物纹。出现植物图案纹饰。 动物纹饰出现四灵图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涡纹、谷纹、蒲纹最常见,几何纹与龙纹、风纹 等动物纹常组合出现。
4、工艺
雕刻手法多样、有创新,既有精细的一面, 又有粗犷的一面。 精雕细刻者多,透雕更加普遍,大量使用高浮雕, 仍使用“游丝毛雕”工艺。
八、弃旧图新的汉代玉器 ——中国玉器发展的第四个高峰
背景:秦朝的玉器业处于低谷。 汉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在人们的思想上,
崇尚礼仪、注重节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封禅、求仙、祭神、厚葬之风弥漫全国。这也影响到玉器的
风格和特征。 汉代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上一个大的转折点,是一个弃旧
图新的时代。考古出土的汉代玉器有上万件,遍布全国。
汉代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1、玉质:流行和田玉,特别是羊脂白玉。汉白玉驰名中外。
2、品种
(1)传统玉器中,一些消失,一些罕见: 礼器和仪仗器中的琮、璋、和戈、钺、戚、刀、斧、铲、
凿基本消失; 饰玉中玦、坠、管、珠、和笄极少见到; 璧、璜虽有出土,但大多已改头换面。璧、圭可能主要继续
用作礼仪玉器,璜、琥只作佩玉之用。 玉璧有四种;①素面璧 ②蒲纹或谷纹璧 ③蒲纹或谷纹+ 鸟纹或兽纹璧 ④出廓璧,廓外为透雕螭、龙等动物。
(2)大量涌现新的玉器种类: 饰玉:多种样式的玉带钩、4件成套的玉剑饰、玉簪;刚卯、 司南佩、铺首、翁仲、避邪;心形佩、组佩(简化)、玉舞 人等。 陈设及实用玉器:高足杯、座屏、
玉奔马、玉鸽、玉熊、玉鹰等动物。
葬玉:汉代葬玉盛行,出土品数量多、种类全、 形制新,有四种: 玉衣:皇帝及皇亲国戚用金缕玉衣,级别较低的 用银缕或铜缕或丝缕玉衣。玉衣仅出现于汉代。 玉塞:九窍塞,见于汉代。 玉握:西汉初为璜形玉握,东汉为玉猪握。 玉含:玉蝉很多,象征复活。
采用特色的“汉八刀”工艺,用简练、 准确的几刀刻划出造型,如玉翁仲、玉蝉、玉猪。
汉 青
玉
玉
圭
翁
璧
仲
写
汉
实
性 浮 雕 云 纹
高 8 公 分
汉 白玉螭柄云纹匕
长17.4cm 宽4.8cm
仪仗器
谷纹瑗
汉
黄玉环 汉代
褐红沁色
直径: 2.8cm 市场参考价:11000元
西汉玉璧 谷纹蒲纹
谷纹青白玉玉璧 西汉
立体浮雕、镂雕
素 面 剑 琫
西 汉
老土大红沁色 长:5cm 市场参考价:21000元
玉剑饰—剑彘、剑首
南越王墓 汉代
玉剑饰-剑铋
南越王墓 汉代
玉剑饰-剑铋 南越王墓 汉代
玉剑饰-剑zhi
南越王墓 汉代
玉剑饰—剑首
南越王墓 汉代
玉
剑
饰
南
—
越 王 墓
剑 首
汉 代
玉剑饰(一套)
南越王墓 汉代
刘郢的玉衣玉片小,最大不足9平方厘米, 最小不到1平方厘米,薄者厚度仅1毫米。 玉片玻璃光泽,半透明。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丝缕玉衣 汉代来自玉衣内贴铺的 14块玉璧
南越王墓 汉代
玉塞
青白玉 西汉
汉代
玉猪握
含蝉 西汉
南京博物院展
龙环带钩
西汉
造型别致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金玉相连龙带钩
龙纹 乳钉纹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白玉 蟠螭带扣
汉
白
玉
工蝉 艺东 汉汉
八 刀
汉代 白玉凤
造型抽象 利用皮色 立体圆雕
西汉 青白玉熊
造型逼真 巧色利用 立体圆雕
玉避邪 汉
立体圆雕
西汉 青白玉辟邪
俏色 立体圆雕+浮雕
金缕玉衣
西汉
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
我国目前出土过玉衣的汉墓有几十座。 其中,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
真正称得上是金缕玉衣的只有三件:
河北满城刘胜墓 河北定县刘修墓
全长188厘米
玉片2498片
1203片
金丝重1100克
玉质多为岫玉
不好?
江苏徐州狮子山刘郢墓 全长174厘米 4248片
和田玉(白玉、青玉)
刘胜之妻窦绾的玉衣为金缕与丝带混编。 全长172厘米,2160片玉片组成, 所用金丝重约700克(刘胜的玉衣1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