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稻作文化的印记_陈春飞

稻作文化的印记_陈春飞
1、图寻湄公河平原位置:
(1)PPT显示地图3-1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
(2)提问:结合地图和书本请你描述一下湄公河平原在世界上的位置?
(3)学生回答的基础――:教师归纳: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图片】湄公河平原在世界地图中位置:
/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word=%E4%B8%96%E7%95%8C%E6%94%BF%E5%8C%BA%E5%9B%BE&z=0&ie=utf-8&fr=map0000
二、教学课题
1、知识与能力:根据资料、地图,获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出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了解水稻生产情况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4、图说湄公河平原人文环境:
(1)讨论:以四人为小组,请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及P59-60图文,探究稻作生产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可以从民居特色、日常饮食、风俗文化等方面)
(2)根据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教师对稻作文化的印记:PPT链接展示饮食、民居、风俗文化图片资料。(民居绕稻田或河流形成悬空架设;以米饭为主食,而且有各种米制食品;敬畏神灵,崇尚谷神、稻母,举行春耕礼、御耕节等文化活动)
(3)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地图。学生思考: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此地人口众多,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水稻是高产作物,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生utf-8&wd=%E4%B8%96%E7%95%8C%E4%BA%BA%E5%8F%A3%E7%9A%84%E5%88%86%E5%B8%83%E5%9B%BE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源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的第一子目“稻作文化的印记”。

课程内容包括:1. 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先民如何最早驯化水稻,以及水稻种植技术在古代的发展和传播。

2. 稻作文化的影响:探讨水稻种植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3. 古代水利工程:分析如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在提高水稻产量和保障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农业的知识,本节课将加深学生对古代农业技术的了解。

- 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将水稻种植与古代文明进步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实实证核心素养,通过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使学生能够:1. 运用史料实证,理解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运用时空观念,认识水稻种植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运用历史解释,理解古代水利工程在水稻种植中的重要作用。

4.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的差异及其原因。

5. 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稻作文化的历史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古代水利工程在水稻种植中的重要作用。

3. 稻作文化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难点:1. 水稻种植技术在古代的发展和传播的原因和过程。

2. 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技术和背后的智慧。

3. 稻作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1.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模型,生动展示水稻种植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水利工程遗址或通过视频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稻作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稻作文化的印记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稻作文化的印记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2. 掌握稻作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 理解稻作文化对中国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二、导学内容1. 稻作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2. 稻作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3. 稻作文化对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

4. 稻作文化的传承与珍爱。

三、导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稻田美景、稻作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稻作文化的好奇和兴趣。

2. 导入主题介绍稻作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稻作文化是指以稻作为主要农作物的农业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3. 进修历史渊源讲解稻作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史前时期的采集野生稻到农耕稻作的发展演变,引导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塞位。

4. 探讨影响讨论稻作文化对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进社会经济发展、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稻作文化的重要性。

5. 强调传承珍爱强调稻作文化的传承与珍爱意义,呼吁学生珍惜传统文化遗产,积极参与稻作文化的传承和珍爱工作。

四、导学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稻作文化的短文,包括定义、特点、历史渊源、影响和传承珍爱等内容。

2. 制作一份展板或PPT,展示稻作文化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收集稻作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音乐或影视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享。

五、评判方式1. 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

2. 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3. 学生对稻作文化的理解和态度的改变。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参观稻田、稻作文化展览或农耕体验活动。

2. 鼓励学生开展稻作文化传承与珍爱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参与农耕劳动或志愿者效劳等。

3. 邀请专家学者或农业工作者进行讲座或交流,深入探讨稻作文化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稻作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理》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理》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2. 掌握稻作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 理解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

4. 能够分析稻作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二、导学内容1. 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稻作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变3. 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4. 稻作文化的启迪和意义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稻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2. 进修(1)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讲解稻作文化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

(2)稻作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变讲解稻作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变过程,包括稻作品种的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提升。

引导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分析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粮食生产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4)稻作文化的启迪和意义探讨稻作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启迪和意义,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珍爱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稻作文化的精神。

3.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稻作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农业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拓展延伸1. 参观稻田或农业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稻作文化的知识。

2.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开展农耕体验活动,亲身感受稻作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稻作文化的作文,表达对于稻作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2. 制作一份关于稻作文化的展示板,展示给同砚和老师。

3. 收集有关稻作文化的图片和资料,整理成册,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于稻作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农业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稻作文化的印记

稻作文化的印记

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家住平原课时情况:第 1 课时,共课时作者姓名:备注一、教学目标:(涵盖三维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①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②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形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主要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①通过认识湄公河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二、教学重点: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泰国湄公河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或难点突破):五、教学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六、教学过程:(含各教学环节及其意图说明)教法设计:教学步骤及内容[导入新课][导入]:教师:美丽的泰国吸引着全世界的旅游者。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想领略一下泰国风情。

今天的课,我们暂且欣赏一下泰国独具风格的风情吧。

PPT显示:《泰国风情》系列图片。

泰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还是世界著名的水稻产区。

被称为“泰国谷仓”的湄公河平原就以泰国香米而闻名世界。

今天我们就以湄公河平原为例,共同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稻作生产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新课教学]:教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湄公河平原的位置。

PPT显示:《湄公河平原的位置》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的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教师: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ppt显示:①湄公河平原的位置②中南半岛年降水量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讨论,发言[从气候、水土、人口、光照等不同角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阅读地图,能够说出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②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中获取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③通过对水稻生产的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故事,观察地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及气候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湄公河平原适宜种植水稻的原因,培养阅读地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生活在水稻种植区的人,吃着大米饭长大,有些甚至看到过稻作的种植过程,因此更应该对稻作文化的印记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从而树立起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此外,在学会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新案例的同时,要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稻作生产的关系;稻作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新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使用QQ的情况?并引出搜索和分析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第二部分:稻作文化的物质印记王坤的旅行日志1:2012年7月20日早晨天气:晴今天是个晴朗的日子,我跟王薇、还有两个表哥将继续骑着我们的单车,沿着湄公河一路而下。

前几天告别澜沧江,迎接湄公河时激动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而即将到达的下一个站点——泰国,更是让我兴奋了一晚上,我相信,在那里有更多的东西在等着我们。

2012年7月20日晚上天气:晴天气很热,但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

做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孩子,吃着大米饭长大。

今天在泰国看到那些成群结队的泰国农民在水田里顶着炎热,戴着斗笠插秧,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但转念一下,又觉得有哪个地方不对劲。

我记得自己出门的时候,家乡那边正金灿灿的稻浪翻滚呢。

可这里却是还在进行着插秧阶段,这是怎么回事?根据材料及课本内容所设计的问题:湄公河的上游叫什么?观察图3-2,看看她流经那几个国家。

《稻作文化的印记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理》

《稻作文化的印记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理》

《稻作文化的印记》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2.掌握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3.培养学生对稻作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二、教学内容:1.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稻作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3.稻作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包括稻种选择、种植技术、水稻收割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稻作文化的历史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对稻作文化产生兴趣。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稻田,了解稻作文化的实际情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稻作文化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对稻作文化产生兴趣。

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稻田,了解稻作文化的实际情况。

第三课时:讲解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包括稻种选择、种植技术、水稻收割等。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稻作文化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对稻作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实地考察报告:学生完成实地考察报告,对稻作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小组讨论效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出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稻作文化的历史和重要性,还掌握了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和传承稻作文化,为珍爱和发展稻作文化做出贡献。

七上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七上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湄南河平原能满足水稻种植的自然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片和相关资料,理解水稻生产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为生产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为了满足对粮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不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教学重难点】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断。

师:在刚才的视频中,讲到水稻是南方人的主食,除了水稻,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主食?生:小麦、玉米、青棵······师: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我们南方主要的粮食,而不是小麦、玉米、青棵等其他农作物呢?这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劳动人民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

那么,水稻生长需要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呢?今天,我们就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共同来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探究一水稻为什么会成为湄南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环节一:展示亚洲地图,让学生找出中南半岛,并结合教材图4-1,说明湄南河平原的位置。

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位置。

【老师总结】湄南河平原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湄南河中下游环节二: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湄南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总结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反思
《稻作文化的印记》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第一课时部分,课文以东南亚地区湄公河平原为例,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该地的地理特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阅读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学会去描述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

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但是又因为这是学生正式第一次接触地形图,并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该地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重点教授给学生一种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因地制宜”和“人地和谐”的理念,这一理念实际上是贯穿整堂课的。

教师在教授时,要做到依据和结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事实依据,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以丽丽的旅行见闻为线索,从丽丽的旅行地、到她的见闻,从而引出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水稻生产、自然环境及当地的人文特色。

这样的设计,使得整堂课更加有完整性和连贯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分析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上花了较长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共同完成对图表的解析,突出重难点。

总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在水稻的种植特点中,我没有着重分析水稻生产的特点,以及水稻种植对当地人们人际关系的影响,突出“精耕细作、人工劳动”这样的特点,为下节课与美国机械化大生产做对比打下基础;2.在分析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时,稍显混乱,没有对水稻生产时怎样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进行分析;3.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没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所谓人地和谐、所谓因地制宜,应该是学生自己在总结的时候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多进行反思和改正,争取更优质的课堂和自身更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