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概述
第七节传染病概述

1.传染源
传染病人
受感染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
2.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
消化道传播
2.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2.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虫媒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易感者
这些是易感人群吗?
传染病的预防原理
阻断其中任 一环节,流 行即可终止
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综合性的 预防措施
传染源
传 染 病 及 其 预 防
3特点: 4种类 流行3环节 预防3措施
流行性、传染性(初期最强)和 免疫性 体表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当堂检测
请你指出这些措施各属哪一项?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A和C 1.经诊断某人患了某种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如下措施: (1)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 A ) (2)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 B) (3)不让病人家属外出,也不让外人探望。( D) (4)给附近的居民进行预防注射;( C) (5)消灭蚊虫( B ),此措施是为预防 血液 传染病。 (6)不随地吐痰( B) ,此措施是为预防 呼吸道 传染病。 (7)生吃瓜果要洗净( B) ,此措施是为预防 消化道传染病。 (8)病死动物要深埋( A ) ,此措施是为预防 呼吸道 传染病或 者 消化道 传染病。
当堂检测
10.为了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我国政府决定停止 进口一切外国血液制剂,这种预防措施是( B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保护传染源
11.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A ) A 给儿童接种卡介苗 B 清扫居民楼内的垃圾 C 给医疗仪器消毒 D 给儿童注射青霉素
传染病概述(二)2024

传染病概述(二)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类或动物,并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传染病仍然对全球各地的人们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种类、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全球流行情况以及传染病疫苗的研究与发展等五个大点来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一、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病菌。
2.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病原体或被感染物体传播。
3. 虫媒传播:通过昆虫或螨虫等传播疾病。
4. 食物和水源传播: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病原体。
5. 性传播:通过性接触传播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二、病原体种类1. 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登革热等。
2. 细菌性传染病:如霍乱、结核病等。
3. 真菌性传染病:如念珠菌感染等。
4. 寄生虫性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5. 寄生虫虫媒病:如疟疾、丝虫病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提升卫生和环境条件,改善垃圾处理、饮水安全等。
2.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3. 采取隔离措施,减少传染源的散播。
4. 开展疫苗接种活动,提高人群免疫力。
5. 研发和使用有效的药物治疗传染病。
四、传染病的全球流行情况1. 流感:每年全球流感爆发,导致大量死亡和失能。
2.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3. 结核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大流行病之一。
4. HIV/AIDS:全球感染人数依然居高不下,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5.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经过蚊媒传播。
五、传染病疫苗的研究与发展1. 疫苗的作用和原理。
2. 目前疫苗的研究进展。
3. 高效的疫苗研发策略。
4. 应用现代技术加快疫苗研发。
5. 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传染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加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加大疫苗研究和应用,以及全球协作与合作,我们有望有效控制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传染病概述

2023传染病概述ppt•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的症状与治疗•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目•传染病的社会影响•结语与展望录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定义根据传播途径,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传染病的危害危害个人健康传染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可对社会经济、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危害社会传染病在动物中传播可导致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危害动物生存传染病的历史与发展传染病在古代就已存在,如鼠疫、天花等。
古代中世纪黑死病近现代未来黑死病造成了欧洲约2500万人死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传染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需要加强防控措施。
02传染病的传播传播方式与途径病原体通过宿主、污染物、食物和水等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飞沫、尘埃等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和水源,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食物和水传播病原体通过昆虫、动物等媒介传播。
媒介传播传播影响因素环境因素气候、雨量、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性增加,导致传播范围扩大。
社会因素卫生习惯、公共卫生政策、医疗保障体系等社会因素影响传染病的传播。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强化监测和预警实施隔离和治疗措施,减少病原体在人群中的传播。
实施隔离和治疗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疫苗接种传播的预防与控制03传染病的症状与治疗常见传染病症状流感的症状包括高烧,咳嗽,精神不佳和身体疼痛。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的1-4天内出现,持续时间约1-2周。
公共基础知识传染病学基础知识概述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染病曾多次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从黑死病到天花,从流感大流行到新冠肺炎,传染病的爆发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传染病学基础知识,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传染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对传染病学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二、基本概念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2)传染性:传染病具有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将病原体从一个宿主传播给另一个宿主的能力。
(3)流行性: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可以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形成流行。
(4)免疫性:人体在感染病原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同种病原体的再次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3. 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2)按传播途径分类: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等。
三、核心理论1.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这段时间。
(2)前驱期: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等。
(3)症状明显期:出现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典型表现阶段。
(4)恢复期:症状逐渐减轻,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尘埃等传播,如流感、肺结核等。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如霍乱、伤寒等。
(3)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如狂犬病、破伤风等。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某区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健康讲座,针对季节性流感、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进行详细 讲解。分析: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师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发病后的 处理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机制运行良好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市所有学校均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定期 对学生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分析:该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保了疫情的早发现、早隔离、 早治疗,避免了传染病的扩散。
04 学校传染病防治政策及法规
国家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艾滋病防治条例》
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及标准
01
02
03
04
《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规范》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汇报人:
2023-12-05
• 传染病概述 • 学校传染病现状及影响 • 学校传染病防治措施 • 学校传染病防治政策及法规 • 学校传染病防治典型案例分析
01 传染病概述
什么是传染病
•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主要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如结核病、流行性感冒、乙肝等。
02
03
04
健康危害
传染病会导致师生身体不适, 甚至危及生命。
学习影响
传染病可能导致师生缺课,影 响学习成绩。
心理压力
传染病的爆发会给师生带来恐 慌和心理压力。
社会影响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传染 病的传播速度快,可能引发社
传染病防治概述

隔离和消毒措施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病传播途径,精准防控。
实施流行病学调查
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提升疫情控制能力。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治疗措施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应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工作。
加强疫苗生产、分发和接种管理,保障疫苗的质量和接种效果。
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和策略。
改善环境和生活条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加强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积极参与国际传染病防治合作,分享经验与技术。
控制措施
实施疫情报告责任制,及时上报疫情信息,保障信息畅通。
建立疫情信息报告制度
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历史回顾
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严重影响。
全球影响
人类在长期与传染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如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
防控经验
02
传染病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监测和预警能力。
建立完善的预防控制体系
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
特点
传染病定义与特点
传播途径
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
传播类型
根据传播途径和方式,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等。
传染病传播途径与类型
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多次爆发,如黑死病、流感大流行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传染病的历史与影响
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

预防措施
03
避免不洁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避免接触污染血液及体液等
。
04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控制传染源
1 2
疫情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上报传染 病病例。
隔离治疗
对确诊的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 播。
3
追踪密切接触者
对与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进行追踪和观察 ,必要时采取隔离措施。
在收集、使用、披露患者信息时,应征得患者同意并严格 保密。
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和相关部 门披露疫情信息,以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健康安全。
平衡隐私保护与信息披露
在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患者隐私保护 与信息披露之间的平衡。
社会责任与公众参与
政府责任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 政策措施,加强监管和投入,
处置措施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如隔离治疗患者 、追踪密切接触者、开展环境消杀等。同时,要加强宣传教 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
实验室检测
对疑似传染病病例,应及时采集标本 送实验室进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 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分子 生物学检测等。
诊断技术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 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 准确诊断。对于疑难病例,可组织专 家会诊或远程会诊。
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措施
对可能被病毒污染的场 所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 。
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 惯,如勤洗手、戴口罩 等。
避免聚集
减少人群聚集,降低病 毒传播风险。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传染病概论》课件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将含有病 原体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污染的物品,将 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食物传播
通过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将病 原体传播给他人。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动物等生物媒介,将病原体传播 给他人。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
健康危害
传染病可导致人类死亡、残疾和疾病,对个体健康造 成严重危害。
社会危害
传染病的传播可导致社会恐慌、社会不稳定和经济损 失。
公共卫生挑战
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对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 ,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2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古代传染病
如黑死病、天花等,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现代传染病
如流感、艾滋病等,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 威胁。
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不断进步。
传染病的现状与趋势
当前全球传染病现状
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中东呼吸综合征、 埃博拉出血热等。
传染病传播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影响 范围更广。
未来传染病威胁预测
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等因素可能引发新型传 染病爆发。
疟疾症状
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以及头痛、全身酸痛等。
登革热症状
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等。
肺结核症状
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
通过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如 血液、痰液、粪便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 ,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隔离衣.以保护皮肤或避免污染衣服
N95口罩
N99口罩
锐物处理
必须小心防止针刺伤发生 操作后不能回插针头帽
用后的针头或锐器正确放入专门容器中
操作后自己料理用物
不要徒手去处理破碎的玻璃,以免被刺伤.
七、隔离和消毒
隔离
消毒
(一)隔离
1. 定义 将传染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 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便于集 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可能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手套操作 接触黏膜或未污染皮肤时,应更换清洁的手套 接触非污染物体及诊治其他病人前脱掉用过的 破损后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个人防护用物 /眼罩/隔离衣/口罩/面罩
防止血液或其他传染物接触身体和衣物. 如预料血液可能飞溅到眼和口腔,应戴眼罩 和面罩 如进行可能产生血液,体液等的操作中,应
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
散发:传染病散在发生,发病水平同往年;
流行:某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 病率; 大流行: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 波及范围广,超过了国界或洲界; 暴发:发病高度集中于某一短时间内。
(二)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从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检疫工作 的依据)
(一)隔离
2. 种类
(1)严密隔离 (2)呼吸道隔离
(3)消化道隔离
(4)接触隔离
(5)血液/体液隔离
(6)昆虫隔离
(1)严密隔离(黄)
①单人病室,负压;
鼠疫、霍乱、非典、禽流感
由强毒力病原体感染所致。要求:
②门口挂“严密隔离”,不得外出、探视; ③医务人员做好防护; ④排出物严格消毒处理,物品消毒后拿出; ⑤病室常规消毒。
③入院时要做好灭虱、灭蚤。
(二)消毒
1. 定义
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 病原体,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二)消毒
2.消毒的种类
(1)预防性消毒 (2)疫源地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
(二)消毒
3.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
(2)化学消毒法
感谢聆听
监测管理
(一)管理传染源
(2)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早发现,及时调换工种。 (3)接触者的管理 检疫措施有:①医学观察 ②留 验 (4)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隔离、治疗、杀灭
(二)切断传播途径(消毒隔离)
消化道:卫生、粪便、水源
呼吸道:戴口罩、少去公共场合
虫媒:防虫、驱虫、杀虫
血源性:加强管理
(三)保护易感人群
局部:红、肿、热、痛 全身: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 异常:晕厥和过敏性休克
六、标准预防
(一)定义:
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
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
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标准预防基本特点
1.防止血源、非血源 2.双向防护:病人、医护人员 3.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隔离措施
(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3)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 (4)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5)复发与再燃:是否稳定退热
稳定退热,潜伏于体内的病 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病症状 再度出现 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 又再发热
(二)临床特点
2.临床类型
━━━━━━━━━━━━━━━━━━━━
按临床病程: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按临床特征: 典型 非典型; 按病情严重: 轻型 中型 重型 暴发型;
━━━━━━━━━━━━━━━━━━━━
(二)临床特点
3.常见的症状及体征
发热 发疹 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淋巴 结肿大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
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
体液污染后。
也可利用
•无水酒精/润肤剂为基础的产品 •不需要水池,水,纸巾 •比起肥皂和水来,能更好地维护皮肤的健康 •节省时间
戴 手 套:
为什么要戴手套? 提供保护层(医护人员、病人)
(三)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手套 3.面罩、护目镜、口罩 4.隔离衣 5.隔离室 6.其他:清洁、消毒、安全防护
实施手部卫生清洁的指征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
在 以 下 情 况 应 洗 手
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 人前后; 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 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护士岗前培训
一、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
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 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寄生虫病
二、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概念
感染的表现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一) 感染的概念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
体内扩散的能力 2.毒力(virulence) :外毒素、内毒素 3.数量(quantity) :同一病原体入侵数量与致病能 力成正比 4.变异(variability)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 素而产生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
1.有病原体(pathogen)
2.有传染性(infectivity) :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流行性:散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流行、大流行、暴发
季节性
地方性
4.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持续时间长短 和强度不同
隔离措施
(2)呼吸道隔离(蓝)
麻疹、流脑、白喉等
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要求: ①同病种可居一室,床间距至少2m; ②一般不外出; ③接近病人应戴口罩; ④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先消毒后弃去; ⑤病室常规消毒。
Company Logo
(3)消化道隔离(棕)
①同病种可居一室; ②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 疫的人 影响易感性的因素有: ① 儿童 ② 外来人口 ③ 传染病感染史 ④ 预防接种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水平、
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卫生保
健等
五、传染病的预防
伤寒、菌痢、霍乱、甲肝
由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要求:
③生活用具专用,用后消毒;
④呕吐物、排泄物随时消毒,
后弃去;
⑤室内无苍蝇、蟑螂。
(4)接触隔离(橙)
狂犬病、破伤风
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要求:
①接触病人戴口罩、手套、隔离衣;
②护理下一个病人前洗手;
③物品和辅料严格消毒。
乙肝、丙肝、艾滋、 (5)血液/体液隔离(红) 梅毒、疟疾、回归热
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
互斗争的过程。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的表现主要与病原体的 致病力及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二)感染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亚临床感染 (covert infection)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overt infection) 4.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ge) 5.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一)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 人或动物 包括: 传染病病人:最重要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 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 呼吸道 2)水、食物:消化道 3)手、用具、玩具:生活接触,消化、呼吸道 4)媒介昆虫:昆虫叮咬或污染 5)血液、体液、血制品: 乙肝、艾滋病等 6) 土壤:当病原体污染土壤 7)垂直传播:可经胎盘、产道等传播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锻炼、 饮食、心情、条件、习惯、人际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 人工自动免疫:纯化的抗原或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含抗体的血清和抗毒素 (3)药物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人工自动免疫
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疫苗: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乙肝、 A群流脑、乙脑疫苗 重点人群: 免疫低,人口稠流动大发病高地区,职业 预防接种反应
免疫
(四)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1.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2.特异性免疫 ( specific immunity)
天然屏障:外部、内部 吞噬作用:单核-吞噬c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基本特征 临床特点
(一)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一)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 对传染病病人必须做到五早措施: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报告: 甲:鼠疫、霍乱
强制管理:城镇<2h,农村<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