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原理课件传染病概论
合集下载
传染病ppt课件

起始病灶 上叶下部、下叶上 肺尖或锁骨上、下 部近胸膜处
播散途径 淋巴道、血道为主 病 程 短、大多自愈
第一节 结核病
一、概 述
由结核杆菌(TB)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 炎症,可累及全身器官,以肺结核最常 见,占9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以人、牛型对人致病
病原体:结核杆菌,人、牛、鸟、鼠四型,
传染源:
肺结核病人 — 主要是空洞型肺结核, 在谈话、咳嗽或喷涕时,排出大量含结 核杆菌的微滴 — 被他人吸入致病
2.病变
①部位:多位于肺尖或锁骨上、下区 ②特点:
变态反应→迅速、剧烈→干酪样坏死 免疫反应→病灶易局限,形成结核结节
③病程长、病变复杂
④播散途径:主要经支气管播散
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比较
项 目 感 染 发病人群 特异性免 疫力 病变特征 原发性肺结核 初次 儿童 无 原发综合征 继发性肺结核 再次 成人 有 病变多样、新旧病灶 复杂、较局限
②恶化→出现干酪样坏死
结核病渗出性病变
渗出性病变和TB
2.增生性病变
条件:感染菌量少、毒力小,免疫力强 病变: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特征性结核结节,即结核性肉
芽肿
结核结节组成:中央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类上皮细
胞、郎罕巨细胞及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成纤维细胞
类上皮细胞:吞噬结核菌的巨噬细胞,胞体大、
结核杆菌
菌量 多 多 毒力 强 强 病理特征 干酪样坏死 浆液或浆液 纤维素性炎
增生
较强
较弱
少
较低
结核结节
(三)基本病变转化规律
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结核菌致病力之 间的斗争
1.转向愈合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2024/1/26
预防接种原理
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将经过处理 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引入人体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 而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意义
显著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有效阻断传染病 的传播和流行。
20
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免疫规划政策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预防接种计划,旨在通过普及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除传染病。
16
常用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
01
02
03
04
抗生素
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细 菌蛋白质合成等方式杀死或抑
制细菌生长。
抗病毒药物
通过阻止病毒复制、抑制病毒 酶活性等方式发挥抗病毒作用
。
抗真菌药物
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抑制真 菌代谢等方式清除真菌。
抗寄生虫药物
通过干扰寄生虫代谢、破坏寄 生虫结构等方式消灭寄生虫。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 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 ;社会因素如经济、文化、卫生条件 等。
2024/1/26
8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
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2024/1/26
控制策略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如疫情监测 、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
关注公共卫生信息
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公共 卫生信息,不信谣、不传 谣,科学理性应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6
27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预防接种原理
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将经过处理 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引入人体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 而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意义
显著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有效阻断传染病 的传播和流行。
20
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免疫规划政策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预防接种计划,旨在通过普及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除传染病。
16
常用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
01
02
03
04
抗生素
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细 菌蛋白质合成等方式杀死或抑
制细菌生长。
抗病毒药物
通过阻止病毒复制、抑制病毒 酶活性等方式发挥抗病毒作用
。
抗真菌药物
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抑制真 菌代谢等方式清除真菌。
抗寄生虫药物
通过干扰寄生虫代谢、破坏寄 生虫结构等方式消灭寄生虫。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 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如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 ;社会因素如经济、文化、卫生条件 等。
2024/1/26
8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
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2024/1/26
控制策略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如疫情监测 、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
关注公共卫生信息
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公共 卫生信息,不信谣、不传 谣,科学理性应对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6
27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传染病概述PPT课件
目 录
• 传染病简介 •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 传染病防治措施 • 传染病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传染病简介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 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 相互传播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方式, 传染病可分为空气传播、接触传 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等类 型。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01
随着全球化和环境变化,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埃博拉出血
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快速传播
02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
战。
未知病原体
03
新发传染病往往是由未知病原体引起,其特性、传播途径和防
治方法都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传染病防治的挑战与机遇
防治手段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
使用特效药物对病患进行治疗,抑制 病毒或细菌的生长。
支持治疗
对患者进行营养、休息和护理等方面 的支持治疗。
康复治疗
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 。
心理干预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 虑和恐惧情绪。
04
传染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艾滋病
总结词
全球性重大传染病
详细描述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通过性接触、血液传 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全 球范围内,艾滋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病跨国传播
全球化使得传染病更容易跨国传播,对世界各国都构成威胁。
耐药性细菌增加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增多,给治疗带来困难。
目 录
• 传染病简介 •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 传染病防治措施 • 传染病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传染病简介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 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 相互传播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方式, 传染病可分为空气传播、接触传 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等类 型。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01
随着全球化和环境变化,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埃博拉出血
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
快速传播
02
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给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
战。
未知病原体
03
新发传染病往往是由未知病原体引起,其特性、传播途径和防
治方法都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传染病防治的挑战与机遇
防治手段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
使用特效药物对病患进行治疗,抑制 病毒或细菌的生长。
支持治疗
对患者进行营养、休息和护理等方面 的支持治疗。
康复治疗
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 。
心理干预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 虑和恐惧情绪。
04
传染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艾滋病
总结词
全球性重大传染病
详细描述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通过性接触、血液传 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全 球范围内,艾滋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染病跨国传播
全球化使得传染病更容易跨国传播,对世界各国都构成威胁。
耐药性细菌增加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增多,给治疗带来困难。
《传染病概论》课件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将含有病 原体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接触传播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污染的物品,将 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食物传播
通过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将病 原体传播给他人。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动物等生物媒介,将病原体传播 给他人。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
健康危害
传染病可导致人类死亡、残疾和疾病,对个体健康造 成严重危害。
社会危害
传染病的传播可导致社会恐慌、社会不稳定和经济损 失。
公共卫生挑战
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对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 ,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2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的历史回顾
古代传染病
如黑死病、天花等,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现代传染病
如流感、艾滋病等,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 威胁。
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不断进步。
传染病的现状与趋势
当前全球传染病现状
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中东呼吸综合征、 埃博拉出血热等。
传染病传播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影响 范围更广。
未来传染病威胁预测
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等因素可能引发新型传 染病爆发。
疟疾症状
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以及头痛、全身酸痛等。
登革热症状
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等。
肺结核症状
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
通过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如 血液、痰液、粪便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 ,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
传染病第二章概论课件

八、传染病的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准确及时报告疫情 护理措施 开展健康指导
作业??????
1.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的区分? 2.感染过程的表现?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 4.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5.传染病的预防?
症状为非特异性,无鉴别诊断意义 本期已有传染性
症状明显期 渡过前驱期后,表现出某些传染 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此期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
恢复期 该期有时病情突变或出现并发症
复发、再燃、后遗症
复发与再燃 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
稳定起热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 繁殖,初发症状再现。
再燃:疾病进入恢复期,热未 降至正常,又复上升。 后遗症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 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其中有传染性的疾病 才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的现实
世界上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仅天 花一种
某些传染病只是病人人数大为减 少,但远未达到消灭的标准。如 鼠疫、脊髓灰质炎等
传统传染病还在威胁人类 新的传染病则不断的涌现
一、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表现
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 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病人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状态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 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传播 水、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 虫媒传播 血液和体液传播 母婴传播 土壤传播
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 能恢复正常者。
2.常见症状与体征
发热 发疹:皮疹和粘膜疹 毒血症状
六、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法定传染病:三类共39种 甲类两种(鼠疫、霍乱)—— 强制管理 乙类26种——严格管理 丙类11种——监测管理
临床医学传染病概论课件

鼠疫(plague)
公元6世纪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欧洲死亡近一亿 公元14世纪第二次‥‥‥‥‥ 欧洲病死2500万,
约占该洲人口的1/4 亚、非两洲死亡2400万 公元18世纪第三次‥‥‥‥‥ 印度病死1200万
天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早在3千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就可以看到天花造成
的瘢痕。
15世纪时,欧洲开始流行天花。在中世纪的欧洲,几
乎每5个人中就有1人因患过天花而成为麻脸。法国国王
路易十五、英国女皇玛丽二世、德皇约瑟一世、俄罗斯皇
帝彼得二世等都因感染天花而死。
1872年美国流行天花,仅费城一个城市就死亡2585
人。
在近代,1944年至1946年3年时间内,印度就发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皮疹
传染病的 临床特点
✓出疹时间:水痘,风疹,猩红热,天花, 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水仙花莫悲伤
✓皮疹分布: 向心性(水痘);离心性 ✓出疹次序:成批出现;依次出现
✓皮疹性质:充血性;出血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潜伏期:
传染病的 临床特点
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比较恒定,常 波动于一定时间范围(最短、最长)内,故可 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并且是检疫、留验接触
者的重要依据 。
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公元6世纪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欧洲死亡近一亿 公元14世纪第二次‥‥‥‥‥ 欧洲病死2500万,
约占该洲人口的1/4 亚、非两洲死亡2400万 公元18世纪第三次‥‥‥‥‥ 印度病死1200万
天花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早在3千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就可以看到天花造成
的瘢痕。
15世纪时,欧洲开始流行天花。在中世纪的欧洲,几
乎每5个人中就有1人因患过天花而成为麻脸。法国国王
路易十五、英国女皇玛丽二世、德皇约瑟一世、俄罗斯皇
帝彼得二世等都因感染天花而死。
1872年美国流行天花,仅费城一个城市就死亡2585
人。
在近代,1944年至1946年3年时间内,印度就发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皮疹
传染病的 临床特点
✓出疹时间:水痘,风疹,猩红热,天花, 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水仙花莫悲伤
✓皮疹分布: 向心性(水痘);离心性 ✓出疹次序:成批出现;依次出现
✓皮疹性质:充血性;出血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潜伏期:
传染病的 临床特点
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比较恒定,常 波动于一定时间范围(最短、最长)内,故可 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并且是检疫、留验接触
者的重要依据 。
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传染病概论整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组成
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手、用具、玩具; 媒介昆虫;血液、血制品、体液;母婴传播;土 壤
人群易感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 性 发生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理因素〔地区性〕 气候因素〔季节性〕 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程有决定 性影响。
传染病的预防
• 管理传染源 • 切断传染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先制成了狂犬病的疫苗,后来又相继发现了霍乱、 炭疽的疫苗。 •
天花病已经远去
新发传染病不断产生
手足口病
SARS
SARS
禽流感
禽流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埃博拉出血热: 提起生物 袭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炭疽和天花。然而200
2年造成全球恐慌的炭疽杆菌,在2003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2003年,一种和炭疽同样 的新型病毒在刚果大规模爆发了2 次,这就是人们尚不熟悉的埃博拉病毒。
• 十七、十八世纪,天花一次大流行,全球1.5亿人死亡。 • 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
霍乱的世纪 • 1918年一次流感〔Influenza〕大流行,2500万人死
亡。
人类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疫苗的诞生
• 牛痘接种法的创始人——伟大的英国医生琴纳。 •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灭绝了天花 • 19世纪后叶,其他的疫苗也相继出现。巴斯德首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之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05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 策略
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负担
传染病爆发会对社会经济 产生巨大压力,如医疗费 用、经济损失等。
社会恐慌
传染病的传播会引起公众 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国际形象
传染病防控不力会影响国 家国际形象,降低国际声 誉。
应对策略与措施
预防接种
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诊断方法与流程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病情变化和既 往病史等信息。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心、 肺、腹部等重要器官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 进行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和生化检查 等,以明确诊断和病因。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 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特点与传播途径
特点
传染病的发病过程具有潜伏期、前驱 期、症状期和恢复期等阶段,其临床 表现因病原体和宿主的不同而有所差 异。
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 和母婴传播等。
案例三:埃博拉出血热的控制与预防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隔离治疗、严格防控、国际协作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 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和器官等传播 。控制和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隔离患 者,对接触者进行追踪观察,并对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严格 的隔离和治疗。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协作,共同研究和应 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
病例对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败血症:侵入人体的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全 身严重中毒症状,称败血症。败血症患者中毒症状较严重, 可有寒战、高热、皮疹、肝脾肿大等表现。
❖ 4)脓毒血症:当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人体抵抗力 明显减弱,化脓菌在各组织和脏器中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 形成多发性脓肿,称为脓毒血症。
6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有传染性 最主要。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 时期称为传染期。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是确定 传染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3.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 按传染病的流行强 度和广度可分为:1)散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发病率 在某地区一般或常年发病水平。2)流行:是指某种 传染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或常年发病 水平。3)大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 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甚至可超出国界、洲界。
❖ 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 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传染病 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 途径和易感人群。
❖ 1.传染源 体内有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包括传染病病 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 另一易感者体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 人称为易感者。
❖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 不显性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 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 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
❖ 常见的感染过程有以下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除
2.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一 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 床表现。按携带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 虫者。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概论
主要内容
1 传染病的概念
2 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 3 表 感染现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 及 感致染病过机程制中人体的反应性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 6 特 传染点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 7 因传素染病的预防 8 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1
传染病的概念
❖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 有传染性的疾病。
发热护理措施
❖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2、采取有效降温措施:休克禁用冷敷和酒
精擦浴,有皮疹和出血禁用温水和酒精擦浴。 ❖ 3、加强基础护理 ❖ 4、补充营养和水份 ❖ 5、口腔和皮肤护理
❖ 1)皮疹种类:常见皮疹种类有:①斑丘疹:常见于麻疹、风 疹等。②玫瑰疹:见于伤寒。③红斑疹:见于猩红热。④出 血疹(瘀点、瘀斑):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综合征出血 热等。⑤黏膜疹:如麻疹粘膜斑(Koplik斑)是出现在口腔 两颊粘膜上的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小点,见于麻疹前驱期。⑥ 疱疹或脓疱疹:见于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⑦荨麻 疹:多见于寄生虫病、血清病、食物药物过敏等。
到转归,其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以 下4个阶段: ❖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一般相当于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 繁殖、转移、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 之前的感染过程。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同,但每种传 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 了解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医 学观察、留验等检疫期限的重要依据。
❖ (2)前驱期 从起病到某种传染病的特殊症 状出现以前,出现一些无特异性的症状,如 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 时间仅l~3日,这段时间称为前驱期。(3) 症状明显期 急性传染病度过前驱期后逐渐表 现出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如特 征性皮疹、黄疸、肝脾肿大和脑膜刺激征等。 本期又可分为上升期、极期和缓解期。
5.显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严重的病理致病 ❖ 侵袭力:指病原体侵机入制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主要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机体或借其分泌的酶类 破坏组织,而有些病原体则通过其表面成分抑制 机体的吞噬作用而促使病原体扩散。
4)暴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较小的范围短时间内 (数日内)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
❖ 2)季节性 (3)地方性 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也属于地方性传染 病。存在这种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能产生程度不等的针 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一般来 说,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时间最长,往往可以 保持终身,但有例外(如流感)。细菌、螺旋体、 原虫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时间较短,仅为数月至数 年,但也有例外(如伤寒)。蠕虫感染后一般不产 生保护性免疫。由于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强度和持续 时间不同,因而可出现下列现象:
4 感染过程中人体的反应性
❖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先天性免疫,通过遗传 而获得,作用广泛,无抗原特异性,无专一 性。天然屏障:皮肤、黏膜、血-脑脊液屏 障、胎盘屏障等。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非特异性地吞噬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 体。体液因子:包括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 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 γ-干扰素等,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 清除病原体。
(4)恢复期 人体免疫力增至一定程度,体内 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体征逐渐消退,直至完全康复。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传染病发展的阶段
阶段
特
点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
期 恢复期
复发
再燃
病原体已侵入,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已发病,但尚未出现明显症状
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了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 体征
❖ 毒力:主要通过病原体分泌产生的外毒素、内毒 素和毒力因子(如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等)的 作用而致病。
❖ 数量: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其入侵的数量呈正比, 但能引起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因不同的 传染病而不同。
❖ 变异: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变异, 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引 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
❖ 具体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 包括空气、飞沫、尘埃, 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2)消化道传播 包括经 水和经食物传播,(3)接触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传播。(4)虫媒传播 是指通过节肢动物为媒介而造成的传 播。又分为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和机械携带传播两种,前者是 指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吸吮患病动物和人的血液而传播,如 蚊虫传播乙脑。后者经节肢动物机械地携带病原体,然后再 传播给易感者,如苍蝇和蟑螂能够通过机械地携带病原体传 播痢疾等。(5)血液、体液传播 经输血、使用血制品或被 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所引起的传播,如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等。(6)土壤传播 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 物或寄生虫虫卵可以污染土壤,这时土壤便成为某些传染病 的传播途径,如破伤风、钩虫病、蛔虫病等。(7)母婴传 播 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通过产前、产时、产后传播,如 乙型病毒性肝炎、风疹及艾滋病等。母婴传播属于垂直传播, 以上其它传播途径统称为水平传播。
3.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 只有经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免 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在人体中某个部位,但又不能将病原体 完全清除,病原体可长期潜伏下来,人体不出现临床表现, 待人体防御机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可乘机繁 殖,引起人体发病。
❖ (4)再燃:传染病已进入缓解后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而再 度上升,症状重新出现,称为再燃,见于伤寒、疟疾等。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 原 体
传 染 性
流 行 病 学 特 征
感 染 后 免 疫
❖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1.病程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从发生、发展
❖ 2)出疹时间:多数传染病发病后出疹时间有一定规律性。如 水痘和风疹于病程第1日,猩红热于病程第2日,天花于病程 第3日,麻疹于病程第4日,斑疹伤寒于病程第5日,伤寒于 病程第6日出疹。出疹时间有助于传染病诊断及鉴别。
❖ 3)出疹顺序:各种传染病出疹顺序不同。如麻疹自耳后发际 开始,渐及前额、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胸部、 腹部、背部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和足底;水痘的皮疹先见 于躯干、头部,逐步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
基本条件
组成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 性
影响因素
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 染的动物
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手、用 具、玩具;媒介昆虫;血液、血制品、 体液;母婴传播;土壤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 病越容易发生流行
组成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
❖ 特异性免疫 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为后天获得的主动免疫。 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由T淋巴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 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也是传染病与其它疾病的 主要区别。
1.有特异性病原体 特异性的病原体检查对传染病的 确诊及防治有重要意义。最基本
❖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 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 虫、蠕虫等。
❖ 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又 称寄生虫病。
❖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 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
2 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表现
❖ 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 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 过程与病原体的作用和人体的免疫应 答作用有关。
❖ 4)脓毒血症:当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人体抵抗力 明显减弱,化脓菌在各组织和脏器中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 形成多发性脓肿,称为脓毒血症。
6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有传染性 最主要。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 时期称为传染期。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是确定 传染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3.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 按传染病的流行强 度和广度可分为:1)散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发病率 在某地区一般或常年发病水平。2)流行:是指某种 传染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或常年发病 水平。3)大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 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甚至可超出国界、洲界。
❖ 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 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传染病 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 途径和易感人群。
❖ 1.传染源 体内有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包括传染病病 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 另一易感者体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 人称为易感者。
❖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 不显性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 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 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
❖ 常见的感染过程有以下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除
2.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一 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 床表现。按携带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 虫者。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概论
主要内容
1 传染病的概念
2 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 3 表 感染现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 及 感致染病过机程制中人体的反应性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 6 特 传染点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 7 因传素染病的预防 8 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1
传染病的概念
❖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 有传染性的疾病。
发热护理措施
❖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2、采取有效降温措施:休克禁用冷敷和酒
精擦浴,有皮疹和出血禁用温水和酒精擦浴。 ❖ 3、加强基础护理 ❖ 4、补充营养和水份 ❖ 5、口腔和皮肤护理
❖ 1)皮疹种类:常见皮疹种类有:①斑丘疹:常见于麻疹、风 疹等。②玫瑰疹:见于伤寒。③红斑疹:见于猩红热。④出 血疹(瘀点、瘀斑):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综合征出血 热等。⑤黏膜疹:如麻疹粘膜斑(Koplik斑)是出现在口腔 两颊粘膜上的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小点,见于麻疹前驱期。⑥ 疱疹或脓疱疹:见于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⑦荨麻 疹:多见于寄生虫病、血清病、食物药物过敏等。
到转归,其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以 下4个阶段: ❖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 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一般相当于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 繁殖、转移、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 之前的感染过程。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同,但每种传 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 了解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医 学观察、留验等检疫期限的重要依据。
❖ (2)前驱期 从起病到某种传染病的特殊症 状出现以前,出现一些无特异性的症状,如 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 时间仅l~3日,这段时间称为前驱期。(3) 症状明显期 急性传染病度过前驱期后逐渐表 现出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如特 征性皮疹、黄疸、肝脾肿大和脑膜刺激征等。 本期又可分为上升期、极期和缓解期。
5.显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严重的病理致病 ❖ 侵袭力:指病原体侵机入制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主要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机体或借其分泌的酶类 破坏组织,而有些病原体则通过其表面成分抑制 机体的吞噬作用而促使病原体扩散。
4)暴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较小的范围短时间内 (数日内)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
❖ 2)季节性 (3)地方性 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也属于地方性传染 病。存在这种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能产生程度不等的针 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一般来 说,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时间最长,往往可以 保持终身,但有例外(如流感)。细菌、螺旋体、 原虫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时间较短,仅为数月至数 年,但也有例外(如伤寒)。蠕虫感染后一般不产 生保护性免疫。由于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强度和持续 时间不同,因而可出现下列现象:
4 感染过程中人体的反应性
❖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先天性免疫,通过遗传 而获得,作用广泛,无抗原特异性,无专一 性。天然屏障:皮肤、黏膜、血-脑脊液屏 障、胎盘屏障等。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非特异性地吞噬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 体。体液因子:包括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 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 γ-干扰素等,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 清除病原体。
(4)恢复期 人体免疫力增至一定程度,体内 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体征逐渐消退,直至完全康复。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传染病发展的阶段
阶段
特
点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
期 恢复期
复发
再燃
病原体已侵入,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已发病,但尚未出现明显症状
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了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 体征
❖ 毒力:主要通过病原体分泌产生的外毒素、内毒 素和毒力因子(如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等)的 作用而致病。
❖ 数量: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其入侵的数量呈正比, 但能引起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因不同的 传染病而不同。
❖ 变异: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变异, 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引 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
❖ 具体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 包括空气、飞沫、尘埃, 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2)消化道传播 包括经 水和经食物传播,(3)接触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传播。(4)虫媒传播 是指通过节肢动物为媒介而造成的传 播。又分为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和机械携带传播两种,前者是 指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吸吮患病动物和人的血液而传播,如 蚊虫传播乙脑。后者经节肢动物机械地携带病原体,然后再 传播给易感者,如苍蝇和蟑螂能够通过机械地携带病原体传 播痢疾等。(5)血液、体液传播 经输血、使用血制品或被 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所引起的传播,如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等。(6)土壤传播 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 物或寄生虫虫卵可以污染土壤,这时土壤便成为某些传染病 的传播途径,如破伤风、钩虫病、蛔虫病等。(7)母婴传 播 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通过产前、产时、产后传播,如 乙型病毒性肝炎、风疹及艾滋病等。母婴传播属于垂直传播, 以上其它传播途径统称为水平传播。
3.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 只有经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免 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在人体中某个部位,但又不能将病原体 完全清除,病原体可长期潜伏下来,人体不出现临床表现, 待人体防御机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可乘机繁 殖,引起人体发病。
❖ (4)再燃:传染病已进入缓解后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而再 度上升,症状重新出现,称为再燃,见于伤寒、疟疾等。
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 原 体
传 染 性
流 行 病 学 特 征
感 染 后 免 疫
❖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1.病程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从发生、发展
❖ 2)出疹时间:多数传染病发病后出疹时间有一定规律性。如 水痘和风疹于病程第1日,猩红热于病程第2日,天花于病程 第3日,麻疹于病程第4日,斑疹伤寒于病程第5日,伤寒于 病程第6日出疹。出疹时间有助于传染病诊断及鉴别。
❖ 3)出疹顺序:各种传染病出疹顺序不同。如麻疹自耳后发际 开始,渐及前额、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胸部、 腹部、背部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和足底;水痘的皮疹先见 于躯干、头部,逐步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
基本条件
组成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 性
影响因素
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 染的动物
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手、用 具、玩具;媒介昆虫;血液、血制品、 体液;母婴传播;土壤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 病越容易发生流行
组成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
❖ 特异性免疫 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为后天获得的主动免疫。 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由T淋巴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 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也是传染病与其它疾病的 主要区别。
1.有特异性病原体 特异性的病原体检查对传染病的 确诊及防治有重要意义。最基本
❖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 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 虫、蠕虫等。
❖ 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又 称寄生虫病。
❖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 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
2 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表现
❖ 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 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 过程与病原体的作用和人体的免疫应 答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