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的药物配伍禁忌复习课程
药物配伍禁忌培训课件

利用体外实验方法检测药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配伍禁 忌。
体内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试验,观察药物 配伍后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变化以 及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药物相互作用实验
体外实验
利用体外实验方法检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配伍禁忌。
体内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试验,观察药物配伍后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变化以及不 良反应情况。
中药的配伍禁忌同样需要重视,不当的 配伍可能导致药效减弱或产生严重副作 用。
VS
详细描述
例如,人参和藜芦不能混合使用,因为它 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减弱 或产生副作用。此外,川芎和丹参之间也 存在配伍禁忌,混合使用可能导致心脏抑 制和心律失常。
THANKS
分类
根据药物配伍禁忌的程度,可分 为禁忌配伍、避免配伍和谨慎配 伍。
药物配伍禁忌的危害
1 2
3
药效减弱
某些药物配伍后,药效会减弱,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预期 效果,这可能导致药物中毒或耐药性的产生。
产生不良反应
不当的药物配伍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安 全造成威胁。
浪费资源
无效的药物配伍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增加了患者的经济 负担。
药物配伍禁忌培训课件
$number {01} 汇报人:
2023-12-08
目录
• 药物配伍禁忌概述 • 药物配伍禁忌的常见类型 • 药物配伍禁忌的判断方法 • 药物配伍禁忌的应对措施 • 药物配伍禁忌的培训意义与建议 • 典型案例分析
01
药物配伍禁忌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配伍禁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物 理或化学变化,导致药物失效或 毒性增加。
药物配伍禁忌培训课件

抗生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四环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激素类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慎重考虑其副作用和使用时间,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解热镇痛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发热或疼痛时,应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对胎儿或婴儿有影响的解热镇痛药。
总结词:除上述特殊人群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在用药时需要注意配伍禁忌。
详细描述
06
药物配伍禁忌的培训和教育
医生培训要点
要点三
掌握常见药物配伍禁忌
医生应了解和熟悉常见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如抗生素与利尿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速尿等。
要点一
要点二
诊断和治疗技能培训
医生需要提高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综合能力,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用药需求,避免药物配伍禁忌的出现。
及时更新知识
药物配伍禁忌在不断更新,医生应随时关注相关研究和临床指南,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要点三
护士培训要点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护士需要熟练掌握药物的配制、给药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操作技能,确保用药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观察和记录用药反应
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并及时记录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为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及时沟通反应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护士和药师沟通,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患者教育要点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抗生素:老年人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尽量选择肝肾毒性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降压药:老年人在使用降压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降压,避免使用利尿剂等降压效果过强的药物。
临床常见药物配伍禁忌护理课件

3
硝酸酯类药物与肼屈嗪
合用可能会增加头痛和低血压的风险。
消化系统类药物配伍禁忌
质子泵抑制剂与抗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与抗菌药物合用,可能会降低抗菌药物 的吸收,影响疗效。
H2受体拮抗剂与抗酸药
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与抗酸药合用,可能会降低药效。
02
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
能会增加肾毒性。
03
大环内酯类与林可霉素类
两类药物合用可能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药效。
心血管类药物配伍禁忌
1 2
利尿剂与ACE抑制剂
利尿剂与ACE抑制剂合用可能会引起低血压和电 解质紊乱。
β受体拮抗剂与钙通道阻滞剂
用药过程中的监测
01
02
03
观察患者的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 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 时报告医生。
监测生命体征
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 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 温、心率、呼吸、血压等 。
记录用药情况
详细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 ,包括药物名称、剂量、 给药时间、途径等,以便 于后续分析和处理。
发生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组织医护人员参加药物配伍禁忌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药物配伍 禁忌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建立药物配伍禁忌知识库
整理和归纳药物配伍禁忌的相关知识,建立知识库供医护人员查询 和学习。
实施考核与激励机制
对医护人员进行药物配伍禁忌的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医护人员进行 奖励和激励。
加强药品管理
严格药品采购流程
确保药品采购渠道正规,对药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1、常用的品种: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Ⅴ、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
2、药物的适应症: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病部分种类较好(氯唑青霉素、苯唑青霉素)。
对大肠杆菌、鸡白痢、绿脓杆菌病效果比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差。
青霉素Ⅴ耐鸡胃中的酸性,与抗球虫药物配合使用,防治球虫发病后继发细菌病。
3、目前使用的效果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氯唑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抗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效果:羧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
4、使用剂量:阿莫西林预防量为100kg水加水5g,治疗量为100kg水加10g;阿莫西林+棒酸治疗量为100kg水加3-5g,连续使用4-5天。
氨苄西林预防量为1000kg水加100g,治疗量为150g。
5、药物的配伍阿莫西林可以与硫酸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及其它半合成青霉素搭配。
阿莫西林配合棒酸,可以使抗菌活性提高1000倍,配方比例为4:1。
阿莫西林配合磺胺增效剂(TMP),常用的比例为5:1,增强治疗大肠杆菌的疗效。
阿莫西林配合盐酸环丙沙星,增强抗大肠杆菌的效果。
此外,还有氨苄西林与盐酸环丙沙星(比例为3:1)、氨苄西林配合硫酸链霉素(比例为1:3)。
6、不能配合使用的药物⑴青霉素与四环素类抗生素配合使用,能使青霉素的作用减弱。
⑵青霉素与氯霉素配合使用,能使青霉素的作用减弱。
由于青霉素药物处于最强的对数期时,氯霉素则受到抑制,从而使青霉素作用减弱。
⑶青霉素不与土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放线菌素D、庆大霉素配合使用。
⑷青霉素不要与小苏打、维生素C、磺胺类钠盐、阿托品混合使用。
主要是因为酸、碱、氧化剂、重金属盐可以失效。
7、本类药物的残留时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2天,阿莫西林5天。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1、常用的品种第一代头孢:头孢拉定、头孢唑啉(仅供注射)、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头孢羟氨苄等。
第二代头孢: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
第三代头孢: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定、头孢哌酮钠、头孢唑肟、头孢噻呋等。
常见药物配伍禁忌PPT课件

对于药物配伍禁忌
临床用药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输液瓶中的配 伍禁忌,而忽略了换药时输液管中的配伍禁忌, 一旦发生此种不良反应会造成严重后果。 例如:在静滴头孢哌酮舒巴坦时,通过莫菲 管加入氨溴索,输液管中的药物全部变为乳白色。 氨溴索针不仅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存在配伍禁忌还 与头孢曲松、头孢哌酮钠、头孢唑林钠存在配伍 禁忌,建议沐舒坦注射液应单独使用,若由莫菲 管加入,则加入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 因此对此类组与组之间有配伍禁忌的输液, 应按顺序打印输液卡,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或在 换瓶时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
3、处方:葡萄糖250ml+维生素K1注射
液40mg+维生素C3.0g 静脉滴注
结果: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维生素K1 疗效降低。 分析: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醌类 药物维生素K1混合后,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而使维生素K1疗效降低。维生素K1注射液和 维生素C注射液放置一段时间后,维生素K1被 完全破坏。
氟罗沙星与5萄萄糖注射液配伍日光照射20分钟以后原无色澄清液体变为淡紫色故氟罗沙星注射液应避光保17医学ppt临床用药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输液瓶中的配伍禁忌而忽略了换药时输液管中的配伍禁忌一旦发生此种不良反应会造成严重后果
常见药物配伍禁忌
刘素琴 2013年3月
配伍禁忌的分类
按照配伍禁忌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二类: 一、药理性配伍禁忌 亦称疗效性配伍禁忌,是指处方中某些成 分的药理作用间存在着拮抗,从而降低治疗效 果或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及毒性。例如,在一般 情况下,泻药和止泻药、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 的同时使用都属药理性配伍禁忌。
6. 去甲万古霉素与许多药物可产生沉淀反应,因 此含本品的输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药物。克林霉 素不宜加入组成复杂的输液中,以免发生配伍 禁忌 。 7. 克林霉素与红霉素有拮抗作用,不可联合应用, 也不宜组成复杂的输液。
临床上常见的抗菌药物配伍禁忌

临床上常见的抗菌药物配伍禁忌临床上常见的抗菌药物配伍禁忌(一)β-内酰胺类药物与丙磺舒合用,可使前者在肾小管的分泌减少、血药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
因此,二者合用时,应注意减少前者的用药剂量。
β-内酰胺类药物不可与酸性或碱性药物配伍。
如:氨基糖苷类、氨基酸、红霉素类、林可霉素类、维生素C、碳酸氢钠、氨茶碱、谷氨酸钠等。
因此,输液时只能用生理盐水溶解药物,不能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
1、青霉素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一,在严重感染或危重病的抢救中,常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因此应注意配伍禁忌。
(1)不可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
因为红霉素等是快效抑菌剂,当使用红霉素等药物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使青霉素无法发挥杀菌作用,从而降低药效。
(2)不可与碱性药物合用。
如在含青霉素的溶液中加入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可使混合液的pH>8,青霉素可因此失去活性。
(3)青霉素在偏酸性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长时间静滴过程中会发生分解,不仅疗效下降,而且更易引起过敏反应。
如氨苄青霉素加入到葡萄糖中,比加入到生理盐水中发生输液反应的机率要高,这可能由于葡萄糖的弱酸性使氨苄青霉素降解生成微量致敏性聚合物的缘故。
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
(4)青霉素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
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
因此要“现配现用”,不宜溶解后存放,以保证药效,减少致敏物质的产生。
(5)每日一次静滴给药方法并不可取。
因为当停止滴入后,体内药物迅速消除,待第二天给药,因间隔时间过长,细菌又大量繁殖。
(6)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福林混合静滴。
因为阿拉明与青霉素G可起化学反应,生成酒石酸钾(钠),影响两者的效价;新福林与青霉素G钾(钠),可生成氯化钾(钠),使两者效价均降低。
(7)不可与维生素C混合静滴。
因为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使青霉素分解破坏,且维生素C注射液中的每一种成分,都能影响氨苯青霉素的稳定性,使其降效或失效。
临床常见的药物配伍变化及禁忌教程文件

喹诺酮类口服制剂与补钙补铁制剂 不宜同时服用
喹诺酮类药的4一酮基3一羟基可与钙、 铁等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使喹诺酮类 药物的吸收大幅度减少,疗效降低,如两 者要合用时,应先服喹诺酮类药物,2小时 后再服用含有铁、钙等金属离子的制剂。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 钠不应与葡萄糖注射液、含葡聚糖、酸性 碳酸盐的溶液及血液制品、水解蛋白、脂 肪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混合使用。因阿 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在 含糖溶液中及酸性溶液中稳定性很差。阿 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钠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混合使用能增加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肾毒性。头孢菌素类也能增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毒性。
临床常见的药物配伍变化及禁忌
镇康县人民医院 药剂科
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 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但是并 不是所有的配伍都是合理的,有些配伍使 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 些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 良反应;还有些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 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 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这些配伍均属 配伍禁忌。
多潘立酮(玛叮啉)与654—2不宜 联合应用
654—2为抗胆碱药,能抑制胃肠蠕动, 而多潘立酮(玛叮啉)为促胃肠动力药, 促进胃肠蠕动,两者合用,疗效均受影响。
地塞米松注射液与甘露醇注射液存
在配伍禁忌
地塞米松为磷酸酯的钠盐注射液,内含 0.2%亚硫酸钠,与过饱和20%甘露醇注 射液混合,可使甘露醇发生盐析反应,同 时与温度、气候、季节性变化有关。一旦 液体中析出结晶,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危 险, 故不推荐临床将这两种药物配伍使用。 汤光教授编著的《256种注射液配伍变化检 索表》中甘露醇与地塞米松属配伍禁忌, 两药不适同瓶滴注地塞米松宜用5%葡萄糖 稀释单独应用。
临床常见的药物配伍禁忌ppt课件

9.抑制肠道菌群的药物可抑制柳氮磺吡啶 在肠道中的分解,从而影响5-氨基水杨酸的 游离,有降效的可能,尤以各种广谱抗菌 药物为甚。 10.呋喃妥因与萘啶酸有拮抗作用,不 宜合用。呋喃唑酮有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 可抑制苯丙胺等药物的代谢而导致血压升 高;使用本品期间,食用含多量酪胺的食 物,也可有类似反应。
6.氨基糖苷类药物不宜与具有耳 毒性(如红霉素等)和肾毒性(如 强效利尿药、头孢菌素类、右旋糖 苷类、藻酸钠等)的药物配伍,也 不宜与肌肉松弛药或具有此作用的 药物(如地西泮等)配伍,防止毒 性加强。本类药物之间也不可相互 配伍。
7.大环内酯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 两者联合应用,可致茶碱血浓度的异常升 高而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联合应用时 应进行监测茶碱的血浓度,以防意外。此 外,本类药物对酸不稳定,因此,在5%10%葡萄糖输液500ml中,添加维生素C注射 液(含抗坏血酸钠1g)或5%碳酸氢钠注射液 0.5ml使 pH升高到6左右,再加红霉素乳糖酸 盐,则有助稳定。另外,β-内酰胺类药物 与本类药物配伍,可发生降效作用;与口 服避孕药合用,也可使之降效(因本类药 物可阻挠性激素类的肠肝循环)。
11.碱性药物、抗胆碱药物、H2受体阻滞剂 均可降低胃液酸度而使喹诺酮类药物的吸 收减少,应避免同服。利福平(RNA合成抑 制药)、氯霉素(蛋白质合成抑制药)均 可使本类药物的作用降低,使萘啶酸和氟 哌酸的作用完全消失,使氟嗪酸和环丙氟 哌酸的作用部分抵消。 12.克林霉素与红霉素有拮抗作用,不 可联合应用,也不宜组成复杂的输液。
19.吗啡禁与氯丙嗪注射液合用。哌替啶不宜与异丙嗪多次 合用,以免发生呼吸抑制;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合用可引起兴奋、高热、出汗、神志不清。芬太尼也有此 反应。 20.阿司匹林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能是胃肠道出血加剧, 应禁止配伍;与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合用使后者的浓度 明显降低,也不宜合用;与碱性药配伍,可促进本品的排 泄而降低疗效,不宜合用。 21.抗抑郁药不宜与MAOI合用。因二者作用相似,均 有抗抑郁作用,合用时必须减量应用。另外,也不宜与拟 肾上腺素类药物合用。抗抑郁药可增强拟肾上腺素药的升 压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见的药物配伍
禁忌
临床常见的药物配伍禁忌
一.药物与溶媒
1.青霉素与葡萄糖:葡萄糖注射液显酸性,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
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葡萄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含有葡萄糖、葡聚糖或酸性碳酸盐的溶液中会降低稳定性;
3.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与葡萄糖:质子泵抑制剂显碱性,与葡萄糖配伍后可发生颜色变化;
4.肝素与葡萄糖:肝素在酸性条件下很快失活;
5.依达拉奉与葡萄糖:依达拉奉与含有糖分的输液混合时,可使其浓度降低;
6.呋塞米与葡萄糖:呋塞米注射液为加碱制成的钠盐注射液,碱性较高,不宜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
7.地西泮与葡萄糖、氯化钠:地西泮注射剂的溶媒采用丙二醇、乙醇、苯甲醇、水的混合溶媒而制成;当该注射液加入输液中稀释时,由于溶媒改变使地西泮瞬间析出而出现浑浊;
8.胺碘酮与氯化钠:胺碘酮具有苯并呋喃基团,显酸性,pH值的改变会引起其呋喃环开环,且含的碘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9.洛铂与氯化钠:配伍后可增加洛铂的降解;
10.多烯磷脂酰胆碱与氯化钠:与电解质配伍后可出现不溶性微粒增加;
11.水溶性维生素与复方氯化钠:强电解质可影响水溶性维生素的稳定性;
12.茵栀黄与氯化钠:可出现颜色变化及微粒增加等现象;
13.复合磷酸氢钾与复方氯化钠: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与含钙注射液配伍时易析出沉淀;
14.曲克芦丁与木糖醇:木糖醇与曲克芦丁混合应用,可引起颜色变化。
二.药物与药物
1.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合用:中药注射剂成分较为复杂,宜单独使用;
2.抗菌药物与利巴韦林、地塞米松合用:抗菌药物多不稳定,宜单独使用;
3.水溶性维生素与氯化钾、碳酸氢钠:强电解质的加入可产生同离子效应、电位中和作用、盐析作用等,从而降低本品的有机酸(泛酸、维生素C、甘氨酸等)盐、有机碱(维生素B1、维生素B6 等)盐的溶解度,析出不溶性的有机碱或有机酸;且强电解质含量越大,不溶性微粒越多;
4.呋塞米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呋塞米呈碱性,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溶液显酸性,混合后易导致后者析出,出现沉淀;
5.多巴酚丁胺与氯化钾、肝素、硝酸甘油:存在配伍禁忌;
6.多巴酚丁胺与氨茶碱:氨茶碱偏碱性,盐酸多巴酚丁胺因pH 值升高而发生变化, 故有可能导致作用降低;机理:多巴酚丁胺在碱性介质中的这一变化过程,主要是氧化反应, 侧键脂肪胺的环化反应,以及聚合成较深的有色化合物(如粉红色,黄色、棕色和黑色等);
7.胰岛素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胰岛素为弱碱性药物,其它均为酸性药物,混合后在25℃ 24h内轻度地变色;
8.多巴胺与复合磷酸氢钾、硝酸甘油:配伍后可产生沉淀或者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9.环磷腺苷与硝酸甘油、硝普钠:配伍后可产生沉淀或者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10.维生素B12与维生素C:维生素C为强还原剂,可破坏维生素B12活性,二者不能配伍;
11.维生素C与核黄素磷酸钠:维生素C与碱性药物配伍,影响疗效;
12.维生素C与胞磷胆碱钠:配伍后可致药效降低;
13.维生素C与维生素K1:配伍后,溶液的稳定性较差;维生素K1为醌类化合物,具氧化性,与一些药物特别是具还原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起化学反应可导致药物疗效消失或降低;
14.维生素K1与维生素B6:混合后维生素K1含量中明显下降;
15.维生素B6与消旋山莨菪碱:存在争议;
16.维生素B6与肌苷:混合后药效降低;
17.维生素B6与地塞米松:混合后将产生浑浊和沉淀:机理:维生素B6为水溶性碱性物质制成的盐,可导致地塞米松磷酸盐产生沉淀;
18.酚磺乙胺与地塞米松:容易产生浑浊;
19.地塞米松与呋塞米:毒副作用增加,可引起低钾血症;
20.泮托拉唑与地塞米松:泮托拉唑性质不稳定,混合后可产生沉淀或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21.三磷酸腺苷二钠与西咪替丁:存在理化性质的配伍禁忌;
22.洛贝林与氨茶碱:配伍后出现沉淀;机理:因氨茶碱在pH<8 时不稳定,与洛贝林(pH2.5~p4.5)混合后被析出茶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