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

合集下载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心理创伤是指在令人无法承受的剧痛、过度扭曲和精神恶化的情况下,由于突发事件或长期压力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病理状态。

心理创伤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的后果,这些后果可能会对个体的生活、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心理创伤经历后,个体可能经历以下长期影响:1.1 后遗症心理创伤后,个体可能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如回忆、梦魇、闪回等。

这些后遗症会打扰个体的日常生活,并持续干扰其工作、学习和社交功能。

1.2 焦虑和抑郁心理创伤也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焦虑和抑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表现造成负面影响。

1.3 思维和认知困扰心理创伤还可能导致思维和认知方面的困扰,如集中注意力困难、决策能力下降以及记忆问题等。

这些问题会干扰个体的思维能力和日常功能。

1.4 社交障碍由于心理创伤引起的恐惧、回避或抑制情绪,个体可能与他人产生隔阂,并出现社交障碍。

这会使得个体与亲友关系疏离,远离社交活动,进一步加剧其情绪问题。

2. 心理创伤处理方法针对心理创伤带来的长期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来帮助个体恢复:2.1 寻求专业帮助在面对心理创伤时,寻求专业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家具备专业技能,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个体恢复并处理其内心深处的创伤。

2.2 参与支持团体参与支持团体可以为个体提供一种相互支持和共同分享经验的环境。

在这些团体中,个体可以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并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来获得安慰和建议。

2.3 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为了更好地处理长期影响,个体可以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这包括深呼吸、放松技巧、正向思考以及合理调整期望值等方法。

通过这些技巧,个体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并有效缓解压力。

2.4 创造安全环境为了促进个体愈合和复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非常重要。

家人、朋友和同事应该给予个体关爱和支持,并尽量减少对其造成进一步压力或触发创伤记忆的因素。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心理创伤是指个人在遭受或目睹剧烈、令人震撼的事件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

这些事件可能是自然灾害、事故、暴力、战争等,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心理创伤的症状及其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心理创伤的症状1. 闪回与噩梦:受创者会在白天或夜间突然回忆起受创事件,这种回忆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

噩梦也常常困扰着他们。

2. 避免与回避:为了不再面对创伤,受创者会尽可能地回避与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或活动。

他们可能感到困扰或恐惧,甚至会完全避免与其他人接触。

3. 情绪波动:心理创伤会导致情绪的剧烈波动,受创者可能会经历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情绪的起伏。

他们可能变得情绪不稳定,无法平静下来。

4. 自我负责与自责:受创者常感到对事件的责任感,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从而产生自责和自我指责的情绪。

5. 社交障碍:心理创伤会对个体的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受创者可能感到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者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

6. 身体症状:心理创伤还会表现为一系列的身体症状,如头痛、背痛、肌肉紧张、失眠等。

这些症状与心理创伤密切相关,并对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二、心理创伤的治疗方法1. 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是心理创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交流,受创者可以解决和应对面对创伤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心理专业人士可以帮助受创者重新调整思维方式,面对自己的情绪,提供实用的应对策略。

2. 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来治疗心理创伤。

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以帮助减轻相关的症状,提高受创者的情绪调节能力。

然而,药物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密切监控患者的病情。

3. 群体支持与互助:在心理创伤治疗中,群体支持和互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受创者可以通过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这些支持网络可以缓解受创者的孤独感,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创伤。

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影响及其疗愈方法

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影响及其疗愈方法

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影响及其疗愈方法心理创伤是指在人们经历了一些严重的创伤性事件或经历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持久而且严重的心理伤害。

它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个体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影响,并介绍一些疗愈心理创伤的方法。

1. 心理创伤的影响心理创伤可以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心理创伤会对个体的认知产生影响。

受创伤事件的个体可能会出现记忆、注意力和集中力等认知功能下降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经历噩梦、回忆和闪回等不断的思维重复,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从创伤中解脱出来。

其次,心理创伤会对个体的情感状态产生影响。

许多受创伤个体会经历情绪上的波动,如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

他们可能会变得情绪不稳定、易怒、容易受到触发。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难以正常工作和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最后,心理创伤还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受创伤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回避刺激、社交退缩、自我伤害等不良行为。

他们可能会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环境和人物,以减少创伤事件的触发。

有些人可能会沉溺于药物或酒精等不健康的逃避方式。

2. 心理创伤的疗愈方法尽管心理创伤会给个体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是通过一些疗愈方法,一个人可以逐渐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

首先,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治愈心理创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专业人士可以通过与受创伤个体的交流和倾听,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创伤事件所带来的情绪和困扰。

各种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等也可以用于治疗心理创伤,帮助个体重建心理平衡。

其次,个体可以通过自我疗愈来缓解心理创伤。

这包括学习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以减轻焦虑和压力。

培养积极的应对机制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也是重要的。

个体可以通过阅读自助书籍、参加支持团体以及运动等方式启动自我疗愈的过程。

再次,社会支持对于治疗心理创伤起着重要的作用。

亲朋好友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心理创伤理解并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理解并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理解并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创伤是指在遭受重大灾难、事故、暴力、虐待等创伤性事件后,人们在心理和情感上所经历的深刻的负面体验。

这些事件可以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心理创伤的理解,并提供一些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

一、心理创伤的理解心理创伤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刺激,对受到创伤的个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常见的心理创伤事件包括战争、自然灾害、严重事故、身体虐待等。

这些事件破坏了个体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导致他们在心理层面上遭受重创,并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心理创伤后,受创者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出现的持久和不良反应。

常见的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的焦虑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创者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和紧张的情绪。

他们会出现过度惊恐、易激惹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

2. 持续的回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会经历持续的、无法摆脱的创伤记忆。

这些记忆会像闪回一样一次次地出现,使他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3. 社交退缩:受创者可能会在心理上与他人疏远,主动回避社交场合。

他们会感到无法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困难。

4. 情绪波动:受创者的情绪可能在愤怒、悲伤和抑郁之间不断转换。

他们会觉得自己情绪难以控制,常常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

5. 身体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胃痛和肌肉紧张等身体上的不适感。

这些症状与心理创伤紧密相关。

三、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虽然创伤后应激障碍给受创者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他们仍然有机会康复。

以下是一些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1. 寻求支持:受创者可以倾诉自己的经历,寻求来自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

这种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排解情绪,重建内心的平衡。

2. 积极管理情绪:受创者可以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冥想等。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及处理方法心理创伤是指在遭受剧烈的心理压力、严重创伤或不可逆转的事件后,个体的心理状态发生长期或者永久性的改变。

这种创伤可能发生在童年时期,也可能发生在成年阶段,不论年龄和性别,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持久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

心理创伤对个体的长期影响心理创伤对个体的长期影响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创伤会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持续很久甚至一生,对个体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认知功能障碍:心理创伤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功能,使思维变得混乱、困惑,注意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

个体可能感到自己无法集中精力或者处理复杂的信息。

自我认同问题:心理创伤可能使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身份感产生质疑和不安。

个体可能感到自己无法接受和被接受,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

情感困扰:心理创伤会增加个体情绪上的困扰,导致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的增加。

个体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波动较大。

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创伤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个体可能出现人际交往困难、亲密关系问题和社交回避等行为。

心理创伤的处理方法针对心理创伤的长期影响,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心理咨询和治疗: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处理心理创伤的有效途径。

心理专家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理解和处理心理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

支持系统:建立健康的支持系统对于处理心理创伤至关重要。

与亲友、家人和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困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心理创伤。

自我疗愈:个体可以通过采取一些积极的自我疗愈方法来处理心理创伤,如参加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练习冥想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并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寻求专业支援:当个体感到无法应对心理创伤的影响时,寻求专业支援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专家可以提供针对个体特定需求的治疗方法和支持,帮助个体重建自信和恢复心理健康。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心理疗法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心理疗法

心理创伤的症状和心理疗法心理创伤是指在人们经历了一系列极端的负面事件之后,产生了持久的身心痛苦和适应困难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创伤可以来源于各种各样的事件,比如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暴力事件等。

本文将介绍心理创伤的一些常见症状以及几种常用的心理疗法。

一、心理创伤的症状1. 焦虑和恐惧感:心理创伤会导致人们产生持续的焦虑和恐惧感。

受创者会经历频繁的噩梦和恶心的回忆,对类似事件的触发物产生过度的恐惧反应。

2. 抑郁和情绪低落:心理创伤也常常伴随着抑郁和情绪低落。

受创者会失去对生活的兴趣,感觉到无望和孤独。

3. 焦躁和易怒: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受创者情绪不稳定,容易变得焦躁和易怒。

他们常常会对亲人和朋友发脾气,并可能陷入冲动行为。

4. 自我评价下降:受创者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失去信心。

他们可能过度自责,感到自己不值得被爱和接受。

5. 失眠和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理创伤会对睡眠产生影响,使受创者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

此外,他们也可能发现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

二、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治疗心理创伤的重要手段。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疗法:1. 心理支持:心理支持是指通过倾听和理解来提供情感支持的治疗方法。

心理支持可以帮助受创者减轻内心的痛苦,找到情感释放的出口。

2.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旨在通过调整个体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心理创伤。

该疗法能够帮助受创者认识到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并指导他们学会更加积极和健康的应对方式。

3.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EMDR是一种结合了眼动和情感解离技术的心理疗法。

通过引导受创者关注创伤事件并进行眼动,EMDR有助于加速创伤记忆的处理和疗愈。

4. 启发性催眠:启发性催眠是一种通过暗示来改变个体意识状态的心理疗法。

催眠可以帮助受创者深入潜意识中,寻找创伤事件的原因,并逐渐接受和疗愈。

5. 社交支持:社交支持是指通过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来改善心理创伤的治疗方法。

社交支持可以帮助受创者感受到爱与关怀,并促进他们与他人分享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理解并应对心理创伤

理解并应对心理创伤

XX
PART SIX
心理创伤研究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心理创伤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心理创伤研究的起源:二战后, 对退伍军人的心理创伤研究
心理创伤研究的发展:从最初 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研 究,到广泛关注各种类型的心
理创伤
心理创伤研究的现状:已经形 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治疗方 法,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探索
心理创伤研究的展望:未 来可能会更加关注心理创 伤的预防和早期干预,以 及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治
疗方法。
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心理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将更加科学化和个性化 心理创伤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与整合 心理创伤的研究将更加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心理创伤的研究将更加注重预防和早期干预,减少心理创伤的发生和影响
社会支持:通过 家庭、朋友、同 事等社会关系, 提供情感支持、 物质帮助等,帮 助患者度过难关。
自我调节:通过 自我暗示、放松 训练、正念冥想 等方式,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缓
解心理压力。
药物治疗:在医 生指导下,使用 抗抑郁药、抗焦 虑药等药物,帮 助患者缓解心理
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心理创伤的评估方法
心理测验:使用心理测验工具, 如PTSD检查表、焦虑抑郁量 表等
临床观察:观察患者的情绪、 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变化
访谈法:与患者进行深入访谈, 了解其心理创伤的经历和感受
生理指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 如心率、血压、皮质醇水平等, 以评估心理创伤的影响程度
心理创伤的识别与评估的重要性
对未来的期望与建议
推广心理创伤的早期识别和干 预,降低心理创伤的发生率
加强心理创伤研究的跨学科 合作,提高研究质量

心理创伤的处理与疗愈

心理创伤的处理与疗愈

心理创伤的处理与疗愈心理创伤是指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所遭受的心理创伤和痛苦。

这些创伤可以是身体上的,如受伤或遭受意外;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如失去亲人或亲眼目睹暴力。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心理创伤,都会对个体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造成持久的影响。

因此,积极有效地处理和疗愈心理创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心理创伤的处理方法和疗愈措施。

一、认识心理创伤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心理创伤的特点和症状。

心理创伤往往导致个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恐惧、悲伤等,同时还可能伴随着身体上的不适,如失眠、食欲减退、头痛等。

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心理创伤还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为回忆和噩梦的频繁发作、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

二、面对心理创伤面对心理创伤,积极的应对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个体应该允许自己感受和表达负面情绪,不要压抑或隐瞒自己的感受。

寻找支持和理解的人是缓解心理创伤的重要途径。

与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交流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有效减轻负面情绪。

此外,与他人分享心理创伤经历的过程中,个体还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来理解和整理自己的情绪。

将创伤的记忆和情绪转化为文字或绘画等形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疗愈方式。

通过创作和表达,个体可以重新建立对自己的控制感和自信心。

三、寻找专业的治疗对于那些无法独立处理和疗愈心理创伤的个体,寻找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是必要的。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心理创伤,缓解相关的症状和情绪问题。

有几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处理心理创伤,如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与再处理疗法等。

根据个体的具体状况和需求,心理治疗师可以制定适合的治疗计划。

除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心理创伤处理的一种辅助手段。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减轻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症状,提高个体的日常功能和心理健康状态。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个体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进行服用,并定期复诊以监测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翼与展翅新竹师院林维芬壹心理创伤壹、心理创伤的定义根据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发行的「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TR」(简称DSM-IV-TR) (2000)对创伤的定义是:「个体经历了一种或多种超过其生活经验范围之事件,这些事件包含严重身体伤害之实际发生或威胁性,或威胁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或目睹他人死亡或身体伤害的实际发生或威胁性,而对该事件产生强烈的负向情绪反应,例如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强烈的感受。

」。

陈家雯(民92) 则分别从认知与情绪的角度来定义心理创伤,她认为「心理创伤」有以下两种定义:一、认知上的定义: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很难对创伤事件及其结果赋予意义,亦难以将该创伤经验整合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因而对创伤事件及其结果感到困惑,最后在其生活适应功能上产生失控感。

二、情绪上的定义:个体在经历一件突发的、未预期的以及强烈的外界事件后,会产生强烈的负向情绪反应,该情绪反应会严重破坏个体因应及防卫的运作,使个体处于无助状态。

以下就陈家雯的)一、认知上的定义:认知上的定义,Dayton(2000)研究指出创伤受害者再遭遇创伤经验时会出现三个以下认知上的反应,第一为「难以理解事件」,创伤受害者很难对创伤事件及其结果赋予意义,亦难以将该创伤经验整合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第二为「疏离感」,创伤受害者对创伤事件及其结果感到困惑;第三为「失控感」,创伤受害者对创伤事件及其结果感到难以接受。

当一个人为了因应威胁环境会试着将创伤经验整合至过去的生活经验中,所以与创伤事件相关的记忆会不停进入个人脑海中,使个人是无法去理解、分类并整合创伤经验(第一个反应—难以理解事件);但在个人还无法成功整合创伤经验时,每一次的闯入反应都会带给个人巨大的负向情绪(第二个反应—不确定性),因此,个人会出现疏离逃避或抑制性的反应(避免想到任何与创伤事件有关的线索),以逃避可能出现的负向情绪。

当个人处于难以理解的状态和疏离逃避反应的中时,会耗用大量的心理资源来因应环境,造成个人无法适当辨认环境中的有害刺激及无害刺激,所以对环境中许多线索都有高度敏感性,因为个人必须确保当环境再度出现变化时,自己能及时做出保护个人的有利反应,避免自己受到更大伤害,因此会出现第三种反应--失控反应。

这三种创伤后认知上的反应,若适当运作,会具有协助个人生存和适应的功能,可以保护个人不再受到更大伤害或遭受情绪上巨大痛苦,又使个人有机会理解、分类并整合创伤经验,顺利走过这些经验,然而,当认知功能无法适当运作,这三种认知反应持续的时间过久,强度过强时,就会造成个人发展上的问题,如:忧郁、自杀、药物滥用、人际暴力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陈家雯,民92)。

二、情绪上的定义:从情绪的角度看来「心理创伤」,Terr(1985)定义心理创伤为「心理创伤是一种紧跟着一个突发的、未预期的以及强烈的外界事件的情绪反应,而这强烈的情绪反应会严重破坏个体因应及防卫的运作,使之暂时性的处于无助状态」。

但是,这种在创伤事件刚发生时随之而来的、观察得到的强烈情绪不一定会一直维持在高强度的状态」(引自陈嘉雯,民92)。

陈家雯(民92)认为创伤包括长期的和使人难受的「对创伤事件的预期反应」。

他把儿童期创伤分为第一型创伤和第二型创伤两类。

「第一型创伤」为单次发生的创伤事件,且事件的发生是突然而无预期的,例如单次性侵害事件。

这一型创伤受害者之创伤后反应特色为重复的对创伤事件进行认知再评估,试图对未符号化的讯息不断进行符号化,再对已符号化的讯息继续进行意义化,其最终目的的是希望整整新的生命经验。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此型受创者对于创伤事件的记忆通常比较完整、仔细且印象深刻。

因此个人的负向情绪反应也比较强烈。

「第二型创伤」指的是重复发生的创伤事件,而事件的发生经常是可预期的,例如长期儿童虐待。

这样的事件在第一次发生时会造成强烈的负向情绪反应,但在事件一再重复而导致了一种可预期的感觉时,个体会因无法因应不断重复创伤事件而启动了保护自我功能的的防卫机转,随着时间过去,受创伤的个体,虽然内心痛苦未必消失,但表面上可观察到的情绪会逐渐变得麻木、压抑,不再像事件第一次发生时那么强烈,所以表面上看得到的强烈情绪只是第一次创伤事件发生后的结果,后续重复发生之创伤事件带来的可以看得到的情绪强度会减弱,所以此型受创者较常出现初无助的情绪状态,例如合理化、否认、压抑、解离、退化及自我催眠等反应(陈家雯,民92)。

因此从情绪的角度来看,「表面上看得到的强烈情绪」并不是构成心理创伤的首要要件,而应将重点放在个体内在的长期性的情绪反应。

由此可知,心理创伤是一种复杂的、强烈的内在负向情绪反应,不一定会被个体意识到,或直接表现出来,这样的情绪反应会使个体处于一种无助、疏离的状态,阻碍个体因应环境的功能,进而导致个体在情绪、人际关系及行为上产生很大的问题。

贰、创伤事件的定义与形成过程创伤事件的定义DSM-IV-TR(2000)将创伤事件界定为(1)个人曾经验到、目击到或被迫面对一种或多种事件,这些事件牵涉到实际发生而构成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

例如被暴力攻击、或对个体构成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或身体完整性的威胁,例如孩子被恐吓;(2)该事件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反应,例如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恐怖感受。

对于创伤事件的界定着重于个体主观的经验,而且创伤事件不一定指现依次的发生或强烈的重大事件,可能是重复发生的生活事件,但对心理的影响却随着时间慢慢累积到一定的强度而形成心理创伤或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创伤形成过程陈家雯(民92)以Khan(1996)的「积聚性创伤」(cumulative trauma)概念。

’’、「讯息处理论」和「人类需求论」来说明心理创伤形成的过程(Khan,1996)。

「积聚型创伤」(cumulative trauma)「积聚型创伤」(cumulative trauma)意指「重复发生而具伤害性的事件,所造成的对重要他人(如:父、母)的信任逐渐瓦解的情况」。

「积聚性创伤」通常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从婴儿到青少年),这些具伤害性的事件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时,它会随着时间和发展历程无影无声的累积就形成创伤。

以Anna Freud的话来说,就是「这些细微的伤害被加诸于孩子身上,它的结果会在未来显现」。

由此可知,照顾者长期无法满足个体需求,无法协助个体抵抗及处理外在环境带来的威胁时,个体经验到对照顾者及重要他人的信任逐渐瓦解的状况,日积月累之后,形成心理创伤,例如:长期受虐的儿童(陈家雯,民92)。

「讯息处理论」讯息处理论将人视为一个讯息处理系统,且将焦点放在系统内的结构和运作,以了解这些结构和其间的连结运作如何针对讯息加以选择、转换、译码、储存、提取、产生新讯息及行为。

讯息从感觉器官进入之后,经过过滤、选择、注意等机制,进入短期记忆,再经过强化和理解式复述,进入长期记忆。

该理论认为情绪反应可以直接引导个人注意到显著的外在刺激,意即情绪反应可以直接决定「个人针对引起情绪激动之外在事件的讯息处理的程度」。

因此,创伤事件可能一开始是小事件,未到达讯息处理的阈限,所以不被个人接收及处理,但创伤事件重复发生,一次一次累积之后,情绪反应增加,吸引个人注意到创伤事件的讯息,并加以处理,但创伤事件接踵而来,占据讯息处理系统的运作空间,个人来不及处理大量讯息,亦无法成功将这些讯息符号化、意义化,内在情绪依旧处于强烈负向状态,而形成心理创伤(陈家雯,民92)。

「人类需求论」Rosenbloom et al.(1999)认为创伤改变了个人对人类五个基本类型的需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核心信念,这五个基本需求分别是安全、信任、控制、尊重和亲密。

对自己和对那些与我们亲近的人,我们这五个需求都需要最低限度的满足,当我们不能满足所需,就会开始经验到痛苦。

如果个人经验到痛苦的创伤后反应,这可能代表他对这五个需求中的一个或多个需求的想法改变了,他可能不再觉得安全或可以信任,他可能感觉到失控、没有价值感或孤独。

如果个人有这些感觉,他的创伤经验可能瓦解了他关于这些需求的信念(陈家雯,民92)。

从「积聚性创伤」、「讯息处理取向」及「人类需求论」的观点可知,创伤事件不一定是强烈而冲击的重大事件,可能是重复发生的生活事件,其对心理的影响随着时间慢慢累积到一定强度,个体因长期无法满足其需求,且无法抵抗及处理外在环境带来的威胁时,个体开始经验到对外界的不信信任及恐惧,日积月累之后,则形成心理创伤。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心理创伤」定义为「某事件发生后,个人产生认知功能障碍及内在强烈负向情绪,这两者之间会互相影响。

在认知上,个人对该事件印象深刻,但却无法顺利完成事件的符号化及意义化的过程,因而破坏个体因应环境的生活适应功能。

在情绪上,个人出现内在强烈负向情绪,却不一定会意识到这些情绪,或将情绪直接表现出来。

由于本研究着重在了解心理创伤的影响,故将重点放在个人的主观经验上,不特别强调客观事件,因此将个体认为引发其心理创伤的事物均定义为「创伤事件」。

贰儿童期性伤创害之发展历程与理论壹、性侵害事件对儿童的意义「儿童期性侵害」之定义「性侵害受害儿童」(sexual abused child)即遭受性侵害事件之儿童。

「儿童期性侵害」(childhood sexual abuse)与「儿童期性侵害」(childhood sexual aggression)意义上皆是指儿童遭受性的伤害的两个名词。

本研究选用「性侵害」一词来描述之。

「儿童期性侵害」之定义,最常引用Finkelhor(1979)的定义:若有任何非出于自愿之性接触发生于(1)12岁以下的小孩与长其5岁者间,或(2)13岁或更长的青少年与大其至少10岁之成年人之间,则便将此行为称为儿童期性虐待。

Gil(1998)更进一步指出,这些对于未成年者施以的性活动包含「实际的接触」如抚弄性器或口交,以及「从旁的接触」如拍摄色情录像带两种。

陈若璋(民89)认为「儿童期性侵害」是儿童与成人间包括身体与非身体间的性接触,而施暴者最常使用的方式往往是引诱和欺骗以达到控制儿童的目的;这些加诸于儿童身上任何与性有关的行为,其间并不一定涉及暴力的使用。

黄翠纹(民87)考虑儿童认知到性活动与否,指出性侵害行为包括:(1)不论参与者年龄为何,只要是有使用暴力或是威胁要使用暴力让儿童认知到性活动之接触;(2)不管儿童是否认知到成人施加于其身上的性行为,只要是成人加诸于其身上的性活动皆属之;以及(3)如果在年龄、身材和发展上不相称而使儿童无法表达其意愿时,则青少年施加在一个比他年幼的儿童或是力气与其不相当的人身上之接触,也可能构成性侵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