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别儿童入京

合集下载

南陵别儿童入京

南陵别儿童入京

南南陵陵别别儿儿童童入入京京唐代 :李白原文: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从山中游玩归来时,白酒正好酿熟,秋天里黄鸡啄黍吃得正肥,优哉游哉。

听到我叫仆人杀鸡蒸黍,小孩子们很高兴,嘻嘻哈哈,牵着我衣服嬉闹。

高歌一曲,今天高兴就要大醉,手舞足蹈落日里,趁着最后夕阳再舞一回。

为理想奔走,太晚了,唉,晚了多少,多想快马加鞭,奋起直追,疾奔远道。

当年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苦读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要辞家去长安,平步青云。

仰面朝天大笑,走出门去,像我这样的人哪能长期在草野乡间虚度时光?注释⑴南陵:一说在东鲁,曲阜县南有陵城村,人称南陵;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陵县。

⑵起舞落日争光辉:指人逢喜事光彩焕发,与日光相辉映。

⑶游说:战国时,有才之人以口辩舌战打动诸侯,获取官位,称为游说。

万乘:君主。

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车万乘。

后来称皇帝为万乘。

苦不早:意思是恨不能早些年头见到皇帝。

⑷会稽愚妇轻买臣:用朱买臣典故。

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郡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人。

据《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会稽郡吴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

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读。

其妻亦负担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

’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后买臣为会稽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

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

居一月,妻自尽死。

”⑸西入秦:即从南陵动身西行到长安去。

秦:指唐时首都长安,春秋战国时为秦地。

⑹蓬蒿人:草野之人,也就是没有当官的人。

蓬、蒿:都是草本植物,这里借指草野民间。

鉴赏此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南陵别儿童入京解析

南陵别儿童入京解析

南陵别儿童入京解析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解析如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白接到唐玄宗的诏书,要他进京面圣时的喜悦心情。

全诗充满了诗人喜悦、豪迈、奔放、昂扬的情绪。

开头两句写诗人接到诏书后归心似箭,迫不及待地想要启程。

三四句写诗人归心已定,决意辞亲远游,儿童们纷纷牵衣扯袖,拦阻不住。

五六句写诗人想象自己到长安后受到皇帝器重的欢娱情景。

最后两句写诗人踌躇满志,觉得自己的才能可以施展,可效法终军,觉得自己可以像落日的光辉一样,为朝廷尽忠尽力。

《南陵别儿童入京》鉴赏

《南陵别儿童入京》鉴赏

《南陵别⼉童⼊京》鉴赏《南陵别⼉童⼊京》鉴赏 李⽩诗篇《南陵别⼉童⼊京》“⽩酒新熟⼭中归,黄鸡啄⿉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酒,⼉⼥嬉笑牵⼈⾐。

⾼歌取醉欲慰,起舞落⽇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余亦辞家西⼊秦。

仰天⼤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

”这是李⽩被召进长安是得意的诗篇,诗歌中提到“会稽愚妇”实际是绍兴的⼀个歌妓,在南陵时期,李⽩的⼀段很伤痛的婚姻写照。

李⽩借助朱买⾂的遭遇,讥讽歌妓⽬光短浅。

其实,那个歌妓才19岁,年轻,再说出⾃风⽉场,⾃然难以与李⽩长久,加之浙江商⼈张某勾引,⾃然是不能有好的.后果。

李⽩的⼀⽣⼆妻,妻⼦许夫⼈⼤概死于开元⼆⼗⼋年(740年),当时李⽩四⼗岁,还正在南阳游玩。

李⽩最后⼀任妻⼦宗⽒,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这个⼥⼦⼤约是李⽩五⼗岁左右结合的,也跟了李⽩好多年,后来跟李⽩上庐⼭,李⽩⼊狱流放时,她与家⼈还极⼒营救。

李⽩被赦后,可能⼜见过⼀⾯,后来李⽩⼜想去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从此再没见⾯。

李⽩在娶第⼆任妻⼦宗⽒之前,在南陵与⼀个年轻歌妓结合过,那个姓刘的⼥⼈,据说是不守妇道,“不贤”,把李⽩给蹬了,说你再不回家,就与你李⽩离异,因为李⽩长年不回家。

此⼥最后与⼀浙江商⼈私奔了,抛弃了李⽩。

李⽩很⽓愤,写了⼀⾸《雪馋诗赠友⼈》斥骂这个⼥⼈,说:“彼妇⼈之猖狂,不如鹊之疆疆;彼妇⼈之淫昏,不如鹊之奔奔,坦荡君⼦,⽆悦簧⾔”。

这样斥骂⾃⼰妻⼦的诗,⼤概在我国诗坛上,也是独⼀⽆⼆的。

然⽽,作为丈夫,李⽩⾃⼰也说过,他不是⼀个好丈夫,他⾃⼰说:“三百六⼗⽇,⽇⽇醉如泥;嫁与李⽩妇,何如太常妻”《赠内》嫁给这个⼜没钱⼜整年整年不见⼈影的李⽩,已经很委屈了,还要挨这样的毒骂,这实在不公平了。

不过,李⽩有时似乎也会换位思考,对她的⾏为也有所理解,他想象她“落花寂寂⼊青苔”,⽣活很寂寞,难怪她有怨⾔。

他⽤“去妇”的⼝吻写了《去妇吟》,为这位⼤胆离去的⼈妇的⾏为辩护:“古来有弃妇,弃妇有归处,今⽇妾辞君,辞君遣何去?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幽闺多怨思,盛⾊⽆⼗年,相思若循环,枕席⽣流泉,……及此见君归,君归妾已⽼,物情恶衰贱,新宠⽅妍好……岁华逐霜霰,贱妾何能久……余⾝欲何寄,谁肯相牵攀。

《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拼音版

《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拼音版

南n án 陵l ín ɡ别bi é儿ér 童t ón ɡ入r ù京j īn ɡ【唐t án ɡ】李l ǐ白b ái白b ái 酒ji ǔ新x īn 熟sh ú山sh ān 中zh ōn ɡ归ɡu ī,黄hu án ɡ鸡j ī啄zhu ó黍sh ǔ秋qi ū正zh èn ɡ肥f éi 。

呼h ū童t ón ɡ烹p ēn ɡ鸡j ī酌zhu ó白b ái 酒ji ǔ,儿ér 女n ǚ嬉x ī笑xi ào 牵qi ān 人r én 衣y ī。

高ɡāo 歌ɡē取q ǔ醉zu ì欲y ù自z ì慰w èi ,起q ǐ舞w ǔ落lu ò日r ì争zh ēn ɡ光ɡu ān ɡ辉hu ī。

游y óu 说shu ì万w àn 乘ch én ɡ苦k ǔ不b ù早z ǎo ,著zh ù鞭bi ān 跨ku à马m ǎ涉sh è远yu ǎn 道d ào 。

会hu ì稽j ī愚y ú妇f ù轻q īn ɡ买m ǎi 臣ch én ,余y ú亦y ì辞c í家ji ā西x ī入r ù秦q ín 。

仰y ǎn ɡ天ti ān 大d à笑xi ào 出ch ū门m én 去q ù,我w ǒ辈b èi 岂q ǐ是sh ì蓬p én ɡ蒿h āo 人r én。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意思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意思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意思
南陵别儿童入京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教育制度。

在古代中国,南陵是指南京,而京是指北京。

这一制度通常是指将具备一定条件的儿童从南方地区送到北方的京城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而京城通常是举办科举考试的地方。

为了提高儿童的教育水平,许多家庭会将自己的子女送往京城,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更好的前途。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过程通常是由家庭或地方政府组织,他们会为儿童提供交通、食宿等基本条件,确保他们能够安全到达京城。

一些家庭会雇佣私人教师或将子女送入名门学府,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这些儿童通常会在京城居住多年,直到完成学业或参加科举考试。

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意义在于为儿童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由于京城拥有更多的学府和名师,儿童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更高水平的教育资源。

这有助于他们提高学术水平,增强社会竞争力,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南陵别儿童入京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离家远行可能导致儿童与家庭的分离,给年幼的儿童带来心理负担。

其次,入京的费用通常较高,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此外,南陵别儿童入京也可能导致地方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儿童在
家乡无法享受到同等水平的教育。

总的来说,南陵别儿童入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教育制度,旨在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为儿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前途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翻译及赏析《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诗因为描写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

正因为诗人自负甚高,其后的失望也就越大。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点,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南陵别儿童入京唐代: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白酒刚刚酿好时我从山中归来,啄着谷粒的黄鸡在秋天长得正肥。

呼唤童仆为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着牵扯我的布衣。

一面高歌,一面痛饮,欲以酣醉表达快慰之情;醉而起舞,闪闪的剑光可与落日争辉。

苦于未在更早的时间游说万乘之君,只能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

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西去长安,只愿青云直上。

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注释南陵:一说在东鲁,曲阜县南有陵城村,人称南陵;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陵县。

白酒:古代酒分清酒、白酒两种。

见《礼记·内则》。

《太平御览》卷八四四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

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嬉笑:欢笑;戏乐。

起舞落日争光辉:指人逢喜事光彩焕发,与日光相辉映。

游说(shuì):战国时,有才之人以口辩舌战打动诸侯,获取官位,称为游说。

万乘(shèng):君主。

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车万乘。

后来称皇帝为万乘。

苦不早:意思是恨不能早些年头见到皇帝。

会稽愚妇轻买臣:用朱买臣典故。

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郡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人。

西入秦:即从南陵动身西行到长安去。

秦:指唐时首都长安,春秋战国时为秦地。

蓬蒿人:草野之人,也就是没有当官的人。

蓬、蒿:都是草本植物,这里借指草野民间。

李白诗词《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译文赏析《南陵别儿童入京》唐代: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白酒刚刚酿好时我从山中归来,啄着谷粒的黄鸡在秋天长得正肥。

呼唤童仆为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着牵扯我的布衣。

一面高歌,一面痛饮,欲以酣醉表达快慰之情;醉而起舞,闪闪的剑光可与落日争辉。

苦于未在更早的时间游说万乘之君,只能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

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西去长安,只愿青云直上。

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注释】南陵:一说在东鲁,曲阜县南有陵城村,人称南陵;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陵县。

白酒:古代酒分清酒、白酒两种。

见《礼记·内则》。

《太平御览》卷八四四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

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嬉笑:欢笑;戏乐。

起舞落日争光辉:指人逢喜事光彩焕发,与日光相辉映。

游说(shuì):战国时,有才之人以口辩舌战打动诸侯,获取官位,称为游说。

万乘(shèng):君主。

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车万乘。

后来称皇帝为万乘。

苦不早:意思是恨不能早些年头见到皇帝。

会稽愚妇轻买臣:用朱买臣典故。

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郡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人。

西入秦:即从南陵动身西行到长安去。

秦:指唐时首都长安,春秋战国时为秦地。

蓬蒿人:草野之人,也就是没有当官的人。

蓬、蒿:都是草本植物,这里借指草野民间。

【赏析】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

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

后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

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今属安徽)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赏析

南陵别儿童入京赏析

南陵别儿童入京赏析
以南陵别儿童入京赏析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背景、主题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南陵别儿童入京赏析》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以南陵别儿童入京为题材,通过对儿童离乡背井的情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乡愁与离别的思念之情。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唐代时期,京城长安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涌入。

而南陵则是指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是杜牧的故乡。

在诗中,诗人提到了“儿童入京”的情景,暗示了乡村儿童背井离乡的离别之痛。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和思乡的主题展开。

诗的开头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自然景观描绘了离别的辽阔和无法逆转的命运。

接着诗人描绘了儿童的离别之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对儿童漂泊在外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人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对离乡背井和乡愁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自然景观描写,抒发了他对儿童离乡背井的无奈和担忧。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则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前途的期许和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杜牧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以离别和思乡为主题,通过对儿童离乡背井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乡愁和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相结合,给人以深深的感触。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儿童离别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离别和乡愁的思考与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陵别儿童入京
创作背景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四十二岁,此时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

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

整体赏析此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这不仅点明了从山中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

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

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

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

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

南陵别儿童入京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

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

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

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

其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题只说别儿童,这里用会稽愚妇之典故,是有所指责。

詹锳认为此诗是把刘氏比作‘会稽愚妇’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可以想见其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无比自负的心理。

这两句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

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

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

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

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名家点评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刘云:草草一语,倾倒至尽。

起四句,说得还山之乐,磊落不辛苦,而情实畅然,不可胜道。

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杜自称沉郁顿挫,谓李飞扬跋扈,二语最善形容。

后复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推许至矣。

……宋人乃以好言妇人饮酒病之,则子美耽酒须微禄、朝回日日典春衣,不饮酒乎?大妇同行小妇随、翠眉萦度曲,不妇人乎?太白曰下士大笑,如苍蝇声,又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凡作此论者,皆太白千载前豫知其笑,而先自仰天者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结句以直致见风格,所谓词意俱尽,如截奔马。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淡淡有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