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彼得一世教会改革的内容

彼得一世教会改革的内容
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传教、宣传、教义和敬虔生活等。
1. 传教:彼得一世鼓励传教士到俄罗斯的边远地区和亚洲地区传教,以扩展东正教的版图。
2. 宣传:他制定了一些政策,以宣传东正教,例如对世俗文化的限制和促进严格的守旧主义。
3. 教义:彼得一世在俄罗斯教会内推行普世主教会法,积极进行教义上的改革,包括取消某些错误的传统教义和习俗,强调教会应该根据圣经教导而非人类传统。
4. 敬虔生活:彼得一世强调教会应该倡导和推广敬虔的生活方式,取消了一些旧习俗,推行纯洁和尊重神的生活方式。
他还鼓励俄罗斯教会对社会问题积极发声,例如倡导废除奴隶制度和改善贫困者的生活等。
第23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与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四)、彼得一世改革的局限性
1、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 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2、推行改革的手段过于野蛮和粗暴
3、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 4、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 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2.在叶卡捷琳娜执政初期,一个把138 名农奴(其中包括一个12岁的小女孩)鞭打 致死的女农奴主,所得到的惩罚只是被判终 身苦役监禁。
3.到19世纪初,俄国农奴超过2000万, 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经济比较
以农奴制 为基础的 封建专制 制度 资产阶级 的君主立 宪制
什么因素导致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滞缓?
其是因为陀军思队妥也耶是夫 农民编成斯的基,:便《是被 更加危险侮了辱。与”被损
害的》 ——全国警察局长
车尔尼雪夫斯基
赫尔岑
给沙皇的报告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俄国 PK 英国、法国、土耳其)
英法联军在克里木半岛登陆
英法联军与俄军在克里木的激战
1853-1856 年的克里木战争, 以俄国的失败告终。 你能说出俄国失败 的最根本原因吗?
一、彼得一世改革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
(1)17世纪末,欧各国发展,俄国闭塞落后
俄国落后的表现:
1、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 2、经济上:只有30个手工工场 3、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严重 4、文化上: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居民只占23.6%
(2)1694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决心改变俄 国落后的面貌
3.落后就要挨打,先进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 后生产方式
第23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与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 革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在其地缘上,是一个既不完全属于东方又不完全属于西方的横贯欧亚大陆的国家,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宗教结构上中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从留里克王朝到1 8 6 1 年农奴制改革止,俄国内部发展始终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欧君主专制是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专制王权,是调节国内具有政治独立性的市民等级和贵族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力量; 而俄国却不存在象西欧那样的独立的、组织严密的等级, 沙皇专制制度不允许社会各阶层存在任何政治独立性, 它镇压任何微弱的反抗, 具有东方君主专制的性质。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
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发动改革。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
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
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
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
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
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
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
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
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
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
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俄罗斯历史 第五讲 彼得一世改革

第五讲彼得一世改革第一节新沙皇登基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在位期间,俄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少新时尚,外国的影响不断增强。
他最小的儿子彼得出生于1672年,阿列克塞去世后,起初是他的长子费多尔继位。
然而,6年之后,费多尔便去世了。
火枪兵发起暴动,结果伊凡和彼得两兄弟都成为皇帝,其中头脑迟钝的伊凡为第一沙皇,实际上各项事务都由他们的姐姐---聪明且受过教育的索菲娅伙同宠臣戈利岑公爵处理。
彼得和他的母亲被驱逐出莫斯科。
正在长大的彼得对于索菲娅来说越来越构成威胁。
1689年夏,她决定借助火枪兵团除掉弟弟。
但是,彼得已经躲藏到圣三--谢尔吉修道院中。
领主,贵族,神职阶层,最后甚至连火枪兵都转到彼得一方。
彼得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了莫斯科。
密谋者被处死,索菲娅被拘禁在莫斯科的新处女修道院中。
从此,彼得开始独自理政。
第二节欧洲之行执掌政权后,彼得决定赴欧洲学习。
1697年3月,“大使团”驶离莫斯科,军官中有一位彼得·米哈伊洛夫,事实上这是俄国沙皇的化名。
此次出行历时一年多,他有效地利用这段时光。
在德国,他学习了军事技术,在荷兰和英国学习了造船技术,在奥地利进行了外交谈判并接触到哪里的宫廷生活。
同时,他还招聘欧洲专家到俄国工作。
在沙皇外出期间,莫斯科发生了火枪兵骚乱。
彼得获悉后急忙返回莫斯科,随即开展血腥镇压。
1698年9--10月间,共有1000多名火枪兵被处死。
旧军队被摧毁了。
第三节为夺取出海口而战彼得一世清醒的认识到俄国17世纪末所面临的外交任务。
俄国没有出海口。
波罗的海被瑞典控制,黑海被土耳其控制,土耳其手中还掌握着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
彼得一世一生都在为争取出海口而战。
他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作战。
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亚速要塞后,彼得便以土耳其战争为起点,开始了自己的外交行动。
然而,国际形势的发展很快便迫使他放弃南方的一切战事,急剧转向北方。
1699年,旨在反对瑞典的北方联盟形成。
俄罗斯现代化过程[整理版]
![俄罗斯现代化过程[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f71f7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8.png)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一、彼得一世改革:俄罗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国,钦察汗国解体后获得独立,领土不断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自称沙皇,标志着近代俄国的建立。
1、改革的背景:(1)西欧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2)17世纪的俄国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经济相比西欧还相当落后:(3)彼得一世希望获得良好的出海口,实现扩张的目的:彼得一世即位时的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内陆国,北边虽然后海岸线,但是基本上常年封冻,无法作为港口,彼得一世希望通过向西扩张,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向南扩张,获得黑海的出海口。
(4)俄国军队在向克里木的进攻中损失惨重,暴露了俄国军队的弱点:2、改革的主要内容:1697年彼得一世组织使团考察西欧国家,自己也化名前往,一年后回国,即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军事上,仿效西欧样式,建立新式海陆军:(2)经济上,鼓励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3)政治上,改革和健全国家近代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4)社会文化方面,重视教育改革,改变社会习俗:3、改革的影响:彼得一世改革并没有触动俄国的农奴制,但是经过改革,俄国的国力显著增强。
使俄国跟上了世界潮流,开始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1)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
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
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2)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
(3)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
俄国的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中,“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指 的是什么?“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又指什么?
农民暴动; 农奴制改革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 观目的是什么?
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五)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评价
性质: 意义: 局限:
沙皇尼古拉一世承受不了沉重打击服毒自杀了!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 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 斗。” ——恩格斯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封建农奴制度
面对危机,俄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自上而下)
1、法令规定,农奴获 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 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俄国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局限: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俄国继续实行沙 皇的封建专制;贵族地主继续掌握着国家政权,照 旧控制着大量土地;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沙皇统治到二月革命才被推翻)Fra bibliotek归纳小结
俄国的 改革
背景
内容
彼得一 世改革
改变俄国 政治上;
落后面貌, 军事上;
实现富国 经济上;
强兵
农奴制 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 因 政治:
农奴暴动 沙皇统治危机
克里米亚战争加剧了国内危机(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2月,沙皇尼古拉 一世反对土耳其将伯利恒教 堂交天主教僧侣掌管,要求 土耳其苏丹承认沙皇有权保 护所有在苏丹统治下的信奉 东正教的臣民。5月,土耳其 在英国怂恿下,拒绝与沙皇缔约。俄国 遂同土耳其断交,并于7月3日以保护东 正教居民权利为由,占领土耳其的附庸 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10 月4 日,土耳其在英、法支持下对俄宣战。
历史彼得一世改革知识点

彼得一世改革是 18 世纪初期的俄罗斯帝国在彼得一世统治下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以下是一些关于彼得一世改革的知识点:
1. 背景: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 时间:1689 年-1725 年。
3. 内容:
- 政治改革:削弱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 军事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学校,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舰队。
- 经济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和设备,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
- 文化教育改革:创建了许多科学院和学校,简化了俄文字母,出版了第一份报纸。
4. 影响:
- 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之一。
-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总的来说,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沙皇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1.莫斯科大公伊凡称沙皇俄罗斯封建国家是9世纪斯拉夫人建立起来的。
近代沙皇俄国是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不断兼并邻国而逐步形成的。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这件事在俄国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此莫斯科公国发展为沙皇俄国。
沙皇俄国形成后,在其发展道路上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2.彼得一世改革(1689年)①背景: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国的经济极端落后,而落后的根源是俄国盛行封建农奴制。
虽然17世纪俄国也开始出现了手工工场,但是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农奴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这样为了使俄国摆脱落后状态,成为一个近代强国,逐渐掌握实权的年轻富于理想的沙皇彼得一世从1689年起开始推行改革。
简介彼得一世:彼得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和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文化影响。
他羡慕西欧的技术,曾前往英、荷等国家实地考察和学习。
他远见卓识,做事果断。
为了实现改革,他毅然处死了反对改革的皇太子。
彼得一世改革能够推行是和他具有坚强的改革意志和巨大魄力分不开的。
②改革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行学校教育和改变社会习俗五个方面掌握改革的内容)政治方面:削弱大贵族势力,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彼得一世在改革中打破了过去按出身门第、论资排辈的贵族世袭制度。
选拔和任用官员唯才是举,使一些无能的贵族丢了官,这就削弱了大贵族势力。
军事方面:积极派遣青年出国留学,学习西欧的文化技术,改进军事装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
经济方面:保护工商业发展,鼓励商人兴办手工工场,允许他们在购买土地的同时,把该地的农民也一起买走,使工场主能拥有一批劳动者。
文化教育方面:简化斯拉夫字母,创办报纸,建立科学院,大力推行学校教育。
当时规定,对10—15岁之间的贵族子弟实行强迫教育;未受教育的以后不准结婚等。
社会习俗方面: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
强迫俄国人脱下长袍、换上西欧的短装;还强迫俄国人剪掉长胡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彼得一世在继承思想和政治行为上采取了一些重大改革,主要包括:
1. 改革内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统一司法,加强财政制度,确立了宗教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完善帝国统治结构;
2. 改革外交:扩大帝国版图,实现与西欧国家的密切联系,建立对未入俄国的民族和地区的完整控制体制;
3. 改革社会:增强平民的贡献再尊重,发布了大营告,发现农奴制度,改善了民事法律法规和文化水平,提高生活水平;
4. 改革经济:颁布《商法缕》,发展外贸,建立裁判体系,实行中央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