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的详细解析
满江红怒发冲冠翻译赏析

满江红怒发冲冠翻译赏析满江红怒发冲冠翻译赏析《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
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头发竖了起来。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方。
翻译我愤怒头发竖了起来,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赏析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满江红》岳飞赏析

《满江红》岳飞赏析《满江红》岳飞赏析岳飞《满江红》是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了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满江红》岳飞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注释】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赏析一】这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
但此時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
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時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岳飞《满江红》全文赏析

岳飞《满江红》全文赏析岳飞的《满江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寒门将军”和“忠臣岳飞”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中国历史上抗击外敌、保卫家园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来进行赏析。
一、诗歌结构《满江红》全篇五十八句,依据写作手法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开篇、描绘战争场面、描写敌情、呼唤民众和结尾五个部分,其中描绘战争场面和描写敌情部分贯穿整个诗歌。
整篇诗歌的韵律清新,语言简洁明快,用词准确,让人读来字字珠玑,耐人寻味。
二、表现手法1.写景《满江红》中的描写细节入微,如“雄鸣馆外西北军,都护楼前东南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刻画了战争的惨烈和生离死别的深情,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2.运用对比手法《满江红》中的描写手法中也有对比手法,如“血滴子规啼”和“海风吹不散,落日满西楼”,“晋人凋敝,更望楼船”,表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更加突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和民族自豪感。
3.运用比兴手法岳飞在诗歌中使用的比兴手法,让文本灵动、风格各异。
如“旌旗无光日色薄,棓鼓无声空气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体现了岳飞语言的优美和深情。
三、主题思想岳飞的《满江红》通过对抗战的描写,表现了民族精神、英雄气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刻画了“抗金救国,反贼为民”的英雄形象。
因此,诗歌在历史上无数次被奉为反侵略、救国抗敌、振兴中华等重大意义的象征。
同时,他也传递了对民族团结、军纪严明等重要的主题思想。
总之,岳飞的《满江红》是一篇史诗般的作品,以英雄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忧虑。
它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不仅是当时的人民所深刻领悟的,而且现在的读者仍然会为其精神感到欣慰和感动。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以义愤填膺的肖像描写开篇,极力展现对北宋灭亡的愤怒。
“潇潇雨歇”,壮中寓悲;“三十功名”,回顾自己的战斗生涯;“八千里路”展现自己战斗历程。
“莫等闲”三句是对未来的期许,激越悲壮。
接下来直陈丧国之痛。
“驾长车”数句,表达报仇雪耻的决心。
“壮志”“笑谈”一联,运用夸张手法,表示对入侵者彻底战而胜之的信心与豪情,词语之间可听金鼓之鸣,可闻血腥之气,显示出一代英雄的精神风貌。
结尾三句,是为前几句作结,也是前几句合乎逻辑的发展与结局,是“壮志”与“笑谈”的余韵。
英烈气概烁人,读之令人奋起。
作品原文: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怒发(髪)冲冠①,凭栏(阑)处、潇潇②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③,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④,八千里路云和月⑤。
莫等闲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⑦,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⑧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⑨。
作品注释:①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②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③长啸:大声呼叫。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 宋·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许地山《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三十年来,建立了一些功名,如同尘土。
⑤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⑥等闲:轻易,随便。
⑦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⑧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岳飞的《满江红》原文注释与赏析

【导语】岳飞(岳武穆,1103年3⽉24⽇-1142年1⽉27⽇),字鹏举。
中国历军事家、书法家、抗⾦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岳飞的《满江红》原⽂注释与赏析,欢迎阅读!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功名尘与⼟,⼋千⾥路云和⽉。
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缺。
壮志饥餐胡虏⾁,笑谈渴饮匈奴⾎。
待从头收拾旧⼭河,朝天阙。
【注释】:凭:倚靠。
处:时候。
三⼗:指年龄。
尘与⼟:谓征战中奔波劳累。
⼋千:⾔征途之漫长。
云和⽉:披星戴⽉,谓夜以断⽇地⾏军战⽃。
靖康耻:靖康是宋钦宗年号。
靖康元年(1126),⾦后攻破汴京,掳徽钦⼆帝北去。
贺兰⼭:在今宁夏回族⾃治区。
缺:⼭⼝。
朝天阕:朝见皇帝,天阕,皇帝的宫殿。
【赏析】:此词感情慷慨悲凉,⾳调激越⾼亢,充满爱国激情。
词中表现出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和对敌寇的刻⾻仇恨。
陈廷焯盛赞此词⽈:“何等⽓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焉。
‘莫等闲’⼆语,当为千古箴铭。
” 扩展阅读:岳飞的主要作品 诗⽂ 岳珂《⾦佗稡编·鄂王家集》收录的岳飞诗⽂有律诗《题翠岩寺》《寄浮图慧海》,词《⼩重⼭·昨夜寒蛩不住鸣》,题记《五岳祠盟记》《⼴德军⾦沙寺壁题记》《东松寺题记》《永州祁阳县⼤营驿题记》。
宋·赵与时《宾退录》还收有岳飞绝句《题青泥市寺壁》。
《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在南宋晚期的《藏⼀话腴》、《鹤林⽟露》中都有记载,此词从明代开始被⼴泛传诵。
此外流传下来的岳飞诗词还有《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池州翠微亭》《过张溪赠张完》《题雩都华严寺》《宝⼑歌书赠吴将军南⾏》《题骤马冈》《题鄱阳龙居寺》等。
书法 岳飞虽出⾝⾏伍,但⾃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勤奋好学,⽂武双全。
书法以⾏、草为主,畅快淋漓,龙腾虎跃,⽓韵⽣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有⼀种淳正之⽓,颇含⽂⾂⽓质。
岳飞《满江红》原文、注释及解析

岳飞《满江红》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满江红[宋] 岳飞怒发冲冠②,凭栏处、潇潇雨歇③。
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④,八千里路云和月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⑥,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⑦。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⑧。
〔注释〕①本篇选自《岳忠武王集》。
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前后。
②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
③潇潇,形容雨势骤急。
④三十功名,时岳飞已三十余岁,此举成数而言。
尘与土,形容微小不足道。
⑤八千里路,极言征途遥远。
《宋史·岳飞传》:“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⑥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京都沦陷,徽、钦二帝被掳之辱。
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
此借指金人巢穴。
⑧天阙,指皇帝居所。
〔解析〕宋朝抗金名将岳飞,是我国人民世代敬仰的民族英雄。
提起他,人们就会想起那首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词。
岳飞出身贫寒,十九岁时应募为“敢死战士”。
此后历经百战,屡建奇功。
他所统率的部队以严明的军纪,坚强的战斗力而传名远近,甚至连金军也不得不叹服:“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绍兴初年,岳飞数度率兵北伐。
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大片战场上,岳家军纵横驰骋,连连告捷,形势对南宋相当有利。
岳飞豪情满怀,一身忠义,决心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中原失地。
这首词,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真切表露。
词的上片直抒胸臆,喷泻出一腔激情,吐露了作者不愿虚度年华,想要建立功绩的迫切心声。
“怒发冲冠”至“壮怀激烈”几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情绪极为激愤的英雄武将的形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的描写,此处作者借来一用,表明自己和孤身进入秦廷的蔺相如一样,面对强敌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决心。
岳家军虽然常常成为深入敌境的“孤军”,却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溃不成军。
满江红全文注释及其赏析

满江红全文注释及其赏析《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岳飞创作的一首词。
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满江红全文注释及其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介绍。
诗词原文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注释译文词语注释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作品译文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鉴赏爱国将领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
岳飞《满江红》的详细解析

岳飞《满江红》的详细解析
满江红是岳飞的名作,这首诗歌代表了岳飞心中对国家凋落、边疆陷于混乱的怨念和决心复国的强烈情感。
作品描绘了满江红尽染之时,凛凛霜风新秋天,江湖归途人来去,庐山古木树叶黄,是非吵闹喧嚣中。
江山耸立,古迹仍在,大荒境困令人思考:自古以来,古往今来,中华山水面向世人欢呼,传奇岁月伴璀璨,大雁横飞声声催人投桃报秋。
把事实摆在今朝,然而风光古今横生,大陆疆土既有变:山河失脉,滚滚流泪,外人入侵,血盟未立,国势日衰,英雄豪杰,神州艰难,中原沦陷,百姓劳苦,渔父乞食,贫农度日。
内心深处,岳飞澈底无望,忧思苍生,怒斥江山破坏者,叹惜神州衰弱:“黄河长啸冤魂哀,边草断肠英雄死……失落神州有恨痕,谁作血盟守国护。
”
岳飞憤怒而又慷慨,他的心愿是:“四海色尽满江红,一夜鹰击征人同。
今朝报我庆勇士,明日血战贤臣葬。
”他坚持着千百年来中华坚守的传统价值观,对此表现出足以去灭异族的勇猛的真正的仁慈,他的思想也不断影响着中华民族,把普世价值观带入其中,受到了民族英雄斗士的赞扬,永远流传于古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飞《满江红》的详细解析引导语:《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
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满江红》的详细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头发竖了起来。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朝天阙:朝见皇帝。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译文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赏析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
(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
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
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
金兵入据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岳飞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
“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
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
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
“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写作背景岳飞(1103-1141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建炎三年(1129年)秋,兀术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
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
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
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
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
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
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
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
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
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
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
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
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准确。
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都把时间定于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
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理由有五:一是当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涵与底气。
那时的岳飞正仕途辉煌踌躇满志,怎么可能满腔悲愤“怒发冲冠”?怎么可能觉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来气度“待重头收拾旧山河”?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词中经常有所流露。
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
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
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三是《满江红》一经问世即广泛流传,如此非同寻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飞三十岁青云直上之时所作,岂能就此湮没不见踪影?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
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
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
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
“八千”也是个约数,只是表示征战路程的艰辛和漫长。
五是不理解“尘与土”与“云和月”的含义。
前者是指一钱不值,因为岳飞到入狱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历来非常重视的`功名原来毫无价值。
后者是指竹篮打水,岳飞十年征战,功毁一旦。
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钱不值,一生漫长的征战最后前功尽弃。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满江红》应该诞生在岳飞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
此二句从未有人做过详细考证,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字面看,显示岳飞的愤怒到了极致。
在那段时间里,岳飞究竟何时最为愤怒?在班师途中,岳飞撕心裂肺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随后,岳飞又被剥夺了兵权,听命于可耻屈辱的和谈。
但真正令岳飞“怒发冲冠”的,当是得知对自己的陷害之时。
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
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
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潇潇雨歇”。
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潇雨”一词诗人总是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雨的断断续续。
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绵绵时断时续。
此句既点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创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沉重。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们历来总是把“等闲”看作虚词,其实不然,它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处境的具体写照。
在此前数年岳飞所作的词中,已有“白首为功名”,表明岳飞那时的头发已经斑白。
在随后军事上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击,显然在催白岳飞的头发。
因此,岳飞当然不甘心少年时就有的理想就此破灭。
查岳飞一生征战,三十岁时正忙得不可开交,谈何“等闲”,唯独到快四十岁时却成为一个无职无权之人而被迫闲散在野,其内心之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上述考证表明,《满江红》的内容完全符合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和处境。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具体地点是在庐山东林寺,解读的密码,就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环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岳飞与庐山有不解之缘。
绍兴六年,岳飞因母亡守丧,岳母坟就在庐山。
绍兴七年,也因故回到庐山。
岳飞与东林寺主持慧海关系非常密切,曾专门作诗《寄浮图慧海》。
《满江红》中有三处“密码”可以用来界定其诞生地点就在东林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历来都公认《满江红》是登高而作,却不知岳飞的具体所处,只得含糊解释成某处高楼,其实当时岳飞就在东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就隐藏着创作地点的秘密。
庐山东林寺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东林寺门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进东林寺就必须经小溪上的虎溪桥。
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在寺院深居简出,人们称之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
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神虎就会吼叫起来。
有一次,慧远与来访的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后山的神虎立刻就长吼不止,三人相视大笑。
这个文坛佳话,称为“虎溪三笑”,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此虎是守寺护僧之神,因此在虎溪桥畔有一头石虎怒目而视凭栏而踞。
了解了虎溪桥畔的神虎和这则典故,就很容易看出,岳飞看着秋雨中威武不屈的石虎触景生情,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自己比作了护国看家的神虎,眼看着赵构们“越界”而“仰天长啸”,这才有后面的“饥餐胡虏肉”和“渴饮匈奴血”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