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备课讲义:10.1 浮力
10.1浮力(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浮力公开课

教案:10.1 浮力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浮力的产生原因。
教材章节为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1节。
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流体中所受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公式:Fb = ρVg,其中Fb表示浮力,ρ表示流体的密度,V表示物体在流体中的体积,g表示重力加速度。
3. 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在流体中上下移动时,流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浮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学生能够掌握浮力的产生原因。
3. 学生能够运用浮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投影仪。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浮力的定义:通过PPT展示浮力的定义,解释浮力是物体在流体中所受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计算公式:通过PPT展示浮力的计算公式Fb = ρVg,解释每个变量的含义。
4. 浮力的产生原因:通过PPT展示浮力的产生原因,解释物体在流体中上下移动时,流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浮力。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浮力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6.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浮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解答和反馈。
7. 浮力的应用:讨论浮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板书设计: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流体中所受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公式:Fb = ρVg。
3. 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在流体中上下移动时,流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浮力。
作业设计:1. 请解释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给出一个物体在流体中的体积和流体的密度,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通过PPT展示和讲解,使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十章第1讲浮力教案(人教版)

教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十章第1讲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讲主要讲解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教材章节为第十章第一节,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流体重量,即 F浮 = G排= ρ液gV排。
3.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理解,浮力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公式板书。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等)、作业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船只浮在水面上、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等。
2. 浮力概念讲解:介绍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含义。
3. 浮力计算讲解:讲解浮力计算公式 F浮 = G排= ρ液gV排,让学生掌握浮力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给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浮力应用讲解: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7.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计算公式,强调关键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力知识。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浮沉,求物体在水中的最大浮力。
答案:最大浮力 F浮 = G排= ρ水gV排 = 1000kg/m³ ×9.8m/s² × 0.002m³ = 19.6N。
2. 题目:一艘船的排水量为1000kg,求船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答案:浮力 F浮 = G排= ρ水gV排= 1000kg/m³ × 9.8m/s² × 0.001m³ = 98N。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教学课件 第十章 浮力 第一节浮力

1.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2.与物体排开液体的
体积有关;3.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3.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1)请你写出能够支持猜想3的一个生活现象:
人在水中下沉,而在死海中却能漂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探究时,实验步骤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
(选填“小于”“大于” 或“等
等于
于”)。
浮 = 向上 - 向下 , 向上 =
浮 + 向上 = 1.2 N+1.8N=3N; 浸 没
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深度增加时,浮力
的大小不变。
乙
橡皮膜向下的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可以说
明浮力的产生原因。
甲
乙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
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或深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璃筒浸没在水中。甲图说明__________
水对玻璃筒左、右两侧的橡皮膜的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对玻璃筒下表面橡
相等
_____,乙图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皮膜向上的压力大于水对玻璃筒上表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章 第1节
浮力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 RJ
学习目标
1.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 10.1浮力 课件 (共25张PPT)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 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大小测量:二次称重法 F浮=G-G液
4.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 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 液体的密度有关。
并沉底,如图所示,它们所受浮力分别是F甲、F
乙、F丙,则其大小关系是( )A
A.F甲=F乙>F丙
B. F甲>F乙>F丙
C. F甲>F乙=F丙
D. F甲>F乙=F丙
3、弹簧测力计的下端吊着一个金属球,当系统 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N;若将金属球慢 慢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逐渐 变小 (选 填“变大”或“变小”)金属球受到的浮力将逐渐
液体种类 重力G
水
盐水
4N
弹簧测力计示数F
3N
2.8N
浮力F当浮(物=体G浸-F在)液体中的体1N积相同时,1.2N
液体的密度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归纳总结 实验1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实验3,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根据猜想1、2、3,得出的实验结论:
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当液体密度相同时,物体浸在液体 中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
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 观察右图判断: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 为什么?
我体积大,
我受到浮
想
力大
一
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1节——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F浮 = G排来计算,其中 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排开流体的重力。
4.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浮力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船舶、救生圈等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讲解浮力的定义:介绍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介绍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F浮 = G排来计算。
5.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浮力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定义: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计算公式:F浮 = G排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即 F浮 = G排= mg = 2kg × 9.8m/s² = 19.6N。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1《浮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第一节《浮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其中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4. 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概念及方向。
2.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液体比重计、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浮力,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理解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公式: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5. 浮力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船舶的载重、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根据浮力的计算公式,先求出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再得到浮力。
2. 题目:判断一个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答案:根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备课讲义10.1 浮力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知识点1:浮力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产生原因以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为例,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受到液体的压强和压力位置深度压强面积压力图示前后两个面相等相等相等F前、F后是平衡力,大小相等左右两个面相等相等相等F左、F右是平衡力,大小相等上下两个面h上<h下p上<p下相等F上=p上S;F下=p下S;F浮=F下-F上方向竖直向上公式F浮=F下-F上F浮=G-F如图所示,F上:物体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F下: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如图所示,物体受三个力:重力G、弹簧测力计拉力F和浮力F浮,因为物体静止,所以受平衡力,此时拉力F和浮力F 浮的二力之和与重力G平衡,即F+F浮=G,F浮=G-F适用于形状规则的物体,且物体下表面与容器底不密合适用于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的物体拓展延伸浮力产生的两种特殊情况:(1)当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时,如图1(a)所示,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为0,则F浮=F下。
图1(2)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与容器底部密合,如图1(b)所示,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为零,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
【例】下列物体没有受到浮力作用的是( )A.在水中嬉戏的小鸭B.在蓝天飞翔的老鹰C.深海潜游的鲸鱼D.深入河底的桥墩答案:D点拨: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
桥墩由于埋在地下,故下表面没有与水接触,因此桥墩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桥墩不受浮力作用。
知识点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假设猜想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设计探究1.如何测出浮力的大小?2.该实验如何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步骤?实验目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水、盐水、物体、烧杯。
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如图2A所示;图2(2)将物体悬挂于弹簧测力计下端,部分浸入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如图2B 所示;(3)将物体浸没入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F2<F1),如图2C所示;(4)让物体浸没在水中,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为F2,如图2D 所示;(5)将物体浸没在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F3<F2),如图2E所示。
八年级物理下册10.1浮力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浮力》一、说教材【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研究的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说出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探究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3、在探究过程中,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说学生浮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小学科学课上接触到浮力,但是关于浮力的认识学生本身就比较模糊,浮力的教学难点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生活中对浮力的认识是不可靠的,有一些错误概念,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
二是浮力的问题自然涉及到受力分析,与力、密度、质量、压强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唯一。
知识要求不高,但是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强,这是浮力难学的第二个原因。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而生动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知识点1:浮力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产生原因以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为例,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受到液体的压强和压力位置深度压强面积压力图示前后两个面相等相等相等F前、F后是平衡力,大小相等左右两个面相等相等相等F左、F右是平衡力,大小相等上下两个面h上<h下p上<p下相等F上=p上S;F下=p下S;F浮=F下-F上方向竖直向上公式F浮=F下-F上F浮=G-F 如下图,F上:物体上外表受到的液体压力;F 下:物体下外表受到的液体压力如下图,物体受三个力:重力G、弹簧测力计拉力F和浮力F浮,因为物体静止,所以受平衡力,此时拉力F和浮力F浮的二力之和与重力G平衡,即F+F浮=G,F浮=G-F适用于形状规那么的物体,且物体下外表与适用于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的物体容器底不密合拓展延伸浮力产生的两种特殊情况:(1)当物体的一局部浸入液体中时,如图1(a)所示,上外表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为0,那么F浮=F下。
图1(2)假设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外表与容器底部密合,如图1(b)所示,那么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为零,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
【例】以下物体没有受到浮力作用的是( )A.在水中嬉戏的小鸭B.在蓝天飞翔的老鹰C.深海潜游的鲸鱼D.深入河底的桥墩答案:D点拨: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外表存在压力差。
桥墩由于埋在地下,故下外表没有与水接触,因此桥墩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桥墩不受浮力作用。
知识点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假设猜测[猜测一]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猜测二]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猜测三]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设计探究[思考] 1.如何测出浮力的大小?2.该实验如何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步骤?[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目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水、盐水、物体、烧杯。
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如图2A所示;图2(2)将物体悬挂于弹簧测力计下端,局部浸入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如图2B 所示;(3)将物体浸没入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F2<F1),如图2C所示;(4)让物体浸没在水中,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为F2,如图2D 所示;(5)将物体浸没在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F3<F2),如图2E所示。
分析论证实验现象及数据如下表:实验步骤液体种类浸入体积浸没深度弹簧测力计示数浮力(2)水局部浸入F1G-F1(3)水完全浸没浅F2G-F2(4)水完全浸没深F2G-F2(5)盐水完全浸没深F3G-F3分析步骤(2)、(3)可知: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即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液体的密度一样时,浸入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步骤(3)、(4)可知:改变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即受到的浮力不变,由此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浸没入水中的深度无关;分析步骤(4)、(5)可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一样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即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一样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综上所述: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跟物体浸没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实验点拨 1.本实验中计算浮力的大小时,采用公式:F浮=G-F。
2.在实验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探究浮力的大小跟ρ液的关系时,应控制V排一样;探究浮力的大小跟V排的关系时,应控制ρ液一样。
3.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两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例】某同学在“探究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时,做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图3次数1234G/N 3.65 3.60 3.50F/N0(1)请你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2)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有关系。
(3)实验中他采用了的研究方法。
解:(1)如下表所示:次数1234G/N 4.0 3.65 3.60 3.50F/N00.350.400.50(2)液体的密度 (3)控制变量点拨:从题图上看出,当物体不受浮力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即物体重力为4 N;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应是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从而得出表格中2、3、4次浮力F的值。
实验过程中,物体均浸没在三种不同液体中,保持了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改变了液体的种类,这是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
考点1:判断浮力的变化【例1】如图4所示,将一铁块慢慢提起离开水面的过程中,铁块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是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假设某时刻h=5 cm,铁块的底面积以1.0×10-2m2计,那么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N。
(g取10 N/kg,ρ水=1.0×103kg/m3)图4答案:减小;5点拨: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此题中,水的密度不变,铁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浮力逐渐减小;下外表所受压强:p=ρgh=1 000 kg/m3×10 N/kg×0.05 m=500 Pa;铁块所受浮力F浮=F下=pS=500 Pa×1.0×10-2m2=5 N。
考点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例2】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图5液体种类序号物体重力G物(N)弹簧测力计示数F(N)物体受到浮力F浮(N)排开液体体积V排(cm3)水(ρ水= 1.0 g/cm3)121.5502 1.0 1.0100 30.5 1.5150酒精(ρ酒精= 0.8 g/cm3)421.60.450 5 1.20.8100 60.8 1.2150(1)分析表中数据,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 N,第1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 N。
(2)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密度一样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分析比拟实验序号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样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4)本实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展了屡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 (填字母序号)。
A.寻找普遍规律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答案:(1)2;0.5 (2)大 (3)1、4(或2、5或3、6) (4)A点拨:(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2 N;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F=2 N-1.5 N=0.5 N;(2)分析比拟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知:液体的密度一样,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即物体所受的浮力变大,故可得结论:当液体的密度一样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3)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改变液体的密度;结合表格可知1、4或者2、5或者3、6符合;(4)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展了屡次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偶然性,使实验得出的实验规律更具有普遍性。
励志小故事觉得苦你不送外卖有人送、觉得累你不开滴滴有人开、觉得难你不干有人干、觉得贵你不买有人买、觉得工资低你可以滚出公司。
这种逻辑:表面上是对人的激励和鞭策。
本质上会造成底层工人之间无限恶性竞争、无限的降低底线、无限的向资本和垄断妥协、无限的向剥削和压榨妥协。
从而无限拉低底层人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消费水平、生活品质、生活环境、心理素质。
这种逻辑,表面上是正能量,本质上是洗脑和摧残。
让工人阶层的恶性竞争、工资水平无限下降;才能让贪婪的资本节约更多成本,获得更多利润。
穷人的一次失败,为了还债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为还债一辈子送外卖。
你将不再会有精力去思考和投机。
穷人的失败可能断送了他所有暴富的机遇和时间,让不确定的人生瞬间确定下来,让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可能性逐渐缩小。
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只有当你有足够多的资本时,允许你失误的次数才会逐渐增加。
拥有足够多的资本,哪怕尝试个三番五次失败了,也不会伤你元气。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机遇是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的。
这时代表面上人人机会平等,但是给穷人的机会非常有限。
王思聪失败一次不过是兴趣爱好的失败,而你失败一次则是生存生活的失败。
穷人,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因为没有钱,知识就是你最大的财富。
穷人,更应该谨慎和保守,因为生活不允许你失败。
所以,越穷的人越应该保守和谨慎。
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逻辑:我一无所有,哪怕失败也不过继续做穷人。
所以穷人没负担,所以穷人可以失败无数次。
这种意识是很可怕的。
人们常常有两个逻辑错误。
我认为应该避免:第一:我很穷。
失败了不过继续做穷人,所以我不怕失败,所以我失败的机会很多。
这种观念是很可怕的。
穷人的失败会严重降低你现有的生活质量,让你惨上更惨,雪上加霜,甚至妻离子散,走投无路。
第二:我很年轻,所以我不怕失败。
因为我时间多,所以失败了也可以东山再起。
这种观念也很可怕。
年轻不应该成为你失败的的借口,你失败的真正原因是盲目、不谨慎、不负责、一叶障目。
所以:穷人和年轻人更应该谨慎保守。
不是不让大家拼搏,也不是不让大家努力。
人永远都应该努力,毫不松懈。
但你要在有更大把握的时候,去冒承受能力之外的风险。
这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青春负责,对人生负责。
现实永远很残酷。
穷和少年穷,都不应该成为你盲目决策的挡箭牌。
把这段话反复读二十遍!!参透股市的本质!不然你永远是底层的韭菜!!股市崩盘?钱到底去哪了?是蒸发了吗?还是被某些人赚走了?举个例子:一开始一股值一块钱,从一块炒到十块中间经历了九次倒手,每个人赚一块,第十个人经历暴跌,一块钱卖出去了,等于他承担了前面九个人的利润,所以钱并没有蒸发。
钱只不过实现了换手,从一些人的手里转移到另一些人的手里。
股价从一开始上涨,就是一个泡沫不断被吹大的过程。
泡沫扩大的过程中,每一个抓住机会上车的人都会从中赚一笔钱,直至最后泡沫破裂,没有及时下车并且持有泡沫的人,将承担崩盘造成的所有损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股市崩盘,钱并没有蒸发,也没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