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卡尔》花城版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花城版

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一、教学内容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
小约翰斯特劳斯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2月16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
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
全曲分为A—B—A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
全曲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教学对象分析音乐的审美不能空谈和泛谈,它必须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感知音乐作品的特点、情绪、力度、风格等等来达到审美体验。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热衷于参与音乐活动,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的稳定性还不够。
针对这些情况,我借助媒体课件,将音乐和图片相结合,在听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再现节奏,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更利于学生掌握。
同时通过聆听感知、亲身体验、小组交流等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及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终生喜欢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钹2)赏析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引导学生听辨定音鼓、大钹,并在音乐中用动作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1)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听的基础上,融入想一想、议一议、动一动的方式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音乐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热情,使他们感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创作表演的能力。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积极参与精神。
苏教小学音乐四下《2雷鸣电闪波你卡》word教案 (2)

《雷鸣电闪波尔卡》一、教学课题: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二、教学目的:1.通过聆听《雷鸣电闪波尔卡》,了解波尔卡乐曲的特点,以及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
2.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了解打击乐在塑造音乐形象以及渲染音乐气氛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利用身边工具,做自由创编练习。
四、教具:多媒体、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沙子、豆子、报纸。
五、课型:单一课六、教学方法:奥尔夫体系教学法七、教学过程:老师:同学们,最近有没有感觉天气变暖。
学生:有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各种答案/春天来了老师:(各种答案)这是几月份了?我们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季节了?(春天来了)回答的非常好。
老师:那春天的景色都给你们什么样的印象呢?请同学来形容一下。
学生:众说纷纭。
老师:恩,都说的特别到位,老师这有几幅春图,我们大家一起来给它命个名字吧。
(各样的春图,最后是副雷鸣电闪的春天景象)老师:恩,我们一说到春天能想到的几乎都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今天呢,老师就带领大家感受雷鸣电闪的春天!老师:雷鸣电闪波尔卡,有同学知道它是谁做的曲吗?学生:约翰·斯特劳斯老师:恩,对。
书上写的很清楚了。
有同学了解他吗?学生:略老师:对,小约翰·施特劳斯他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也正是这位音乐天才写了这首《雷鸣电闪波尔卡》,下面我们一起聆听,完了后我要请同学起来谈感受,这个感受不仅是音乐情景上的,还有乐曲的特点。
(聆听音乐)老师:通过刚才的聆听,有同学们起来分享一下自己对乐曲特点的感受吗?学生:各种回答老师:很好,刚才那首乐曲是个什么样速度呢?是舒缓的还是快速的,或者是中速、极速呢?学生:略老师:那是几拍子的?学生:略老师:恩,非常好。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教学内容:1.欣赏管弦乐《雷鸣电闪波尔卡》2.了解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相关知识3.欣赏管弦乐《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积极参与演唱、欣赏、创作三项活动,并增强小组合作能力。
2.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学生能体会打击乐器在音乐形象表现上的作用,并能和着音乐适当地、较准确地加入声势模仿。
3.在老师的引导下,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模拟不同的“雨景”,进行主题性的表演。
4.在采集与分享活动中,能知道至少3首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以及初步了解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1.能和着《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音乐适当地、较准确地加入声势模仿。
2.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模拟不同的“雨景”,进行主题性的表演。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跟着钢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雨中》。
提示学生注意力度的变化。
二、情景模拟。
1.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模拟不同的“雨景”。
小雨沙沙——雷鸣电闪——倾盆大雨2.各小组表演不同雨景。
师评价。
3.老师指挥,全班表现三种“雨景”。
三、欣赏作品。
(一)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第二部分主题。
1.听音乐,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声音?它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用自己的声音模仿一下。
2.再听这一片段,师做声势,生看图谱。
3.和着音乐学生加入声势。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第一部分主题。
1.听音乐,听到钹、鼓的声音与前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力度的强弱变化)2.看图谱,和着音乐加入声势。
(三)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全曲。
1.完整聆听作品,在熟悉的部分加入声势。
2.发挥想象,为音乐作品起个名字。
3.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哪部分为重复旋律?四、知识拓展。
1.看管弦乐演奏视频,说一说你认识的乐器名称。
2.了解管弦乐队的配置及座位分布。
欣赏 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花城粤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 花城粤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以下知识点:1.了解乐曲基本形式:波尔卡2.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3.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听辨音乐的能力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音乐节奏、旋律和情感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音乐感受和体验3.学生能够欣赏音乐,初步培养音乐情感及审美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
二. 教学内容及步骤1. 教学内容(1)乐曲基本形式:波尔卡波尔卡是一种欢快的、活泼的、起源于中欧一带的舞曲,曲速较快,主要用于欢庆节日和婚礼等场合。
它一般是二拍子曲式,起源较早,至今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被誉为是欧式舞蹈音乐的一种经典。
(2)乐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雷鸣电闪波尔卡》是斯特拉乌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波尔卡以其激烈的节奏、欢乐的气氛和肆意的想象力而著名。
它的创作背景是斯特拉乌斯在进行创作时,正赶上雷雨交加的天气,这位名家突然想到了让一个雷电交加的天气为音乐形式,于是这首作品应运而生。
(3)乐曲的欣赏学生可以欣赏不同版本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它带来的欢快和节奏感。
2. 教学步骤(1)集体欣赏教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感受音乐的节奏感:以步伐或拍子的方式,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摇摆、跳动,感受音乐中明朗而难忘的二拍子节奏的魅力;2.欣赏乐曲的旋律和情感:让学生通过听觉和心理来感知乐曲所传达的情感,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简单说出自己的感觉和看法;3.欣赏乐曲的结构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这首波尔卡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序曲、主题A、B部分、托马斯阿库厄琴独奏段、两个回旋段以及各种形式的华彩段构成。
(2)个体欣赏教师让学生带上耳机或使用个人音响器材,个别欣赏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这首音乐的音乐风格,细节等。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 [设计理念] 以《音乐课程标准》中设定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为理念,“以 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等”为指导思想。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我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师 生平等的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听”“欣赏”为本,运用“体 态律动”方法引导学生熟悉作品。运用引导-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音 乐中主动参与,自主体验,使学生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管弦乐作品的魅力。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波尔卡”这种舞曲体裁。 2、通过欣赏音乐《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 3、学跳波尔卡舞蹈,感受舞曲风格。 重点与难点 1、欣赏听辨音乐《雷鸣电闪波尔卡》各乐段。 2、音乐创编活动的组织实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问好。 1、今天老师要带给同学们一部作品,是什幺呢,老师在这里先卖个关子。 首先,我们先来听一段旋律。(播放《蓝色多瑙河》)
4、师:在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众多波尔卡舞曲中,有一首特别的波尔卡, 那他特别在什幺地方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乐段里面那个乐句的结尾那一声,像什幺?(播放 B(a)段) 生:雷鸣电闪。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独具风格特点,并且很形象的波尔卡舞 曲《雷鸣电闪波尔卡》。(介绍:《雷鸣电闪波尔卡》,屋外打雷,屋内尽情跳 舞。) 师:同学们聆听,找出这段旋律中形象的的声音,作曲家是用什幺乐器来 表现的?跟着音乐一起律动,听得时候,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拍手或者 跺脚都可以) 师:是什幺样的乐器表现除了这种音效?(播放一段截取的视频) (PPT 展示两件乐器:大檫,大军鼓。) 师:同学们这一边的律动不是很大,雷声不是很响,不能表现旋律中的雷 鸣声音。同学们看到了教室后面的大堂鼓,现在,老师向请一位同学去敲 击,老师要看看,我们同学能否掌握好这雷鸣电闪的一声,其余同学用拍 手,让我们再来跟着音乐一起再来一遍。 同学们的节奏感真的很不错,也让老师看到了我们班的团结的精神。 B(b)、A(b)主题学习: (学生学跳波尔卡舞) 6、师:光是嘴上、手上的动作,我想已经不能满足表达同学们的热情。接 下来,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跳跳波尔卡舞蹈。全体起立。 老师教授第一种舞步:(左右左、跳|右左右、跳) (学会后,播放 B(b)段。随着音乐学跳) 7|、师:同学们,波尔卡舞蹈还有很多的舞步,除了刚才的单足跳,还有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2)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雷鸣电闪波尔卡》欢快的情绪;能积极参与乐曲的声势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音乐分辨乐曲的结构;通过声势参与体验波尔卡舞曲的节拍韵律及旋律由渐强的力度带来的情绪感受。
三、知识与技能知道《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三部曲式的结构,并能准确地听辨每个乐段;掌握为乐曲伴奏的节奏型,并能用声势、打击乐器参与音乐表演。
教学重点:用声势参与感受音乐的情绪。
教学难点:掌握为音乐伴奏的节奏型,并能用打击乐器或声势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组图片,请看大屏幕,边看边听,说说你想把它用在哪个场景中。
简单介绍“波尔卡”。
(出示课题)《雷鸣电闪波尔卡》,老师简单介绍乐曲的结构。
在 4 小节短小轻快的节奏性引子的伴奏下,音乐进入了第一主题带着第一个问题1、教师播放第一主题。
学生聆听回答。
2、学生答出用鼓表现雷声,用镲表现闪电,教师随机引导。
二、第一主题1、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
这首乐曲是由四个主题构成的。
我们先来熟悉这几个主题。
每个主题我都会出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把这些问题答对了,你们就是今天的"音乐之星"。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教学提示:(1)出示问题:第一个主题的力度是,情绪是,好像人们在欢乐地跳舞。
(2)教师播放第- -主题,学生聆听并回答。
(强,欢快、热烈等。
)2、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正确。
第一主题的力度从整体上看是强的,但是随着旋律变化音乐的力度也是有变化的,我们再听- -遍,力度是怎么变化的?教学提示:(1)播放第一主题,学生讨论。
(2)出示乐谱。
引导学生听出随着旋律的.上行,力度渐强。
引导学生听到渐强与渐弱的地方用手势表示。
渐强时把手举高,力度渐弱时把手放低。
师:你们听得非常仔细,但我还要考考你们是不是能准确地感受到渐强的力度。
请你们再听听主题 1 的片段,在什么地方出现了渐强。
当你听到学生随音乐表示力度的渐强与渐弱。
小学音乐_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目标1、对波尔卡题材有初步认识。
2、感受波尔卡音乐特点,积极参与音乐实践,体会作品中情绪变化与音乐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感受波尔卡二拍子音乐特点,感受热烈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能够分辨乐曲的四个主题音乐,体会音乐情绪与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鼓、镲、学习任务卡教学过程:一、声音导入:1、(播放雷鸣电闪音效)教师提问:听,这是什么声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害怕、紧张教师:然而,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却别开生面地将雷鸣电闪声融入到一首舞曲中,请大家仔细听,你又有什么感受?(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片段)学生谈感受:欢快、活泼3、教师总结“波尔卡”音乐特点,简介乐曲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聆听、对比,初步感受波尔卡音乐特点。
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二、聆听《雷鸣电闪波尔卡》A主题1、初听,思考:A主题情绪怎样,力度怎样?学生在学习任务卡中选择。
2、随着音乐情绪变化,力度一直在强吗?出示乐谱,再听A主题,学生用动作表现力度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乐谱,知道渐强力度记号。
教师:为什么给用渐强来表现呢?(预示暴风雨来临)3、分析A主题旋律特点:跳进和同音反复,教师弹琴,师生分角色演唱,教师演唱跳进的旋律,学生演唱同音反复。
4、学生按照乐谱的标记做声势游戏,体验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聆听,声势游戏,与老师分角色演唱A主题跳进和同音反复处,对这个主题的旋律、情绪、力度等音乐要素有了比较细致了解。
三、聆听B主题1、导语;正当人们舞兴正浓的时候,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请大家聆听B主题,与A主题相比,在力度、节奏、情绪有什么变化?学生边听边选择2、再听,B主题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3、复听音乐,用身体动作感受B主题欢快热烈的情绪。
设计意图:这一主题是略听,学生只需要感受到音乐在力度、节奏等与A主题的不同即可。
四、聆听C主题1、人们任其雷电交加,舞兴有增无减。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欣赏 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一. 教材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作品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雷电交加、风雨来临的场景。
本节课选自花城版音乐四年级下册,通过对该曲目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管弦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管弦乐有一定的认识。
但此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感悟作品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感受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的速度、力度变化,体会作品描绘的风雨来临场景。
2.了解波尔卡舞曲的特点,认识作品的节奏、旋律结构。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品的速度、力度变化。
2.分析波尔卡舞曲的节奏、旋律特点。
3.培养学生对管弦乐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分析法:通过对作品的节奏、旋律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介绍、波尔卡舞曲特点等内容。
2.音响设备: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
3.乐谱:为学生提供简易的乐谱,方便学生跟随乐曲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速度、力度变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随乐曲进行节奏、旋律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巩固对作品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介绍波尔卡舞曲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节奏、旋律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自行聆听《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尝试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2
1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倾听作品的四个音乐场景主题,感受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并让学生体会到乐音源于自然。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图谱听辨感受不同的音乐主题所带来的音乐意境;通过定音鼓和铜钹的音色所表现的雷鸣声和闪电,感受乐器的音乐色彩。
2、通过乐曲的初步感受,差不多把握“波尔卡”舞曲体裁的音乐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差不多能把握听辨四大音乐场景的主题。
2、差不多把握打击乐器(定音鼓和铜钹)在乐曲Aa段和Ba段中的演奏位置,并进行律动仿照。
2学情分析
学生差不多把握音乐的差不多知识,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五彩缤纷,感受音乐的美。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观赏听辨音乐《雷鸣电闪波尔卡》各乐段。
2、把握各段的音乐内容。
教学难点:
律动及打击乐仿照等创编活动的组织实施。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观赏导入
教师用手风琴演奏《暴风雨》,学生边倾听边看图片,感受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语言描画大自然,从而引出课题《雷鸣电闪波尔卡》。
师:同学们,今天陈老师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它的名字叫手风琴,我将用它来为大伙儿演奏一首乐曲。
在倾听时,也请大伙儿用心观看视频中的图像,看看陈老师演奏的作品跟图像有什么关系?
师:教师演奏乐曲
生:回答(略)
师:提问学生
生:回答(略)
师:讲授《暴风雨》为一首具有“标题音乐”特性和描画自然景观的作品,音乐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画面,引出同样具有标题音乐特性、描画自然景观的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并提出课程主题。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倾听音乐、观看图片来激发学生爱好,引入同样具有标题性音乐的乐曲,唤起学生的倾听欲望。
教师用手风琴演奏《暴风雨》,学生边倾听边看图片,感受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语言描画大自然,从而引出课题《雷鸣电闪波尔卡》。
师:同学们,今天陈老师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它的名字叫手风琴,我将用它来为大伙儿演奏一首乐曲。
在倾听时,也请大伙儿用心观看视频中的图像,看看陈老师演奏的作品跟图像有什么关系?
师:教师演奏乐曲
生:回答(略)
师:提问学生
生:回答(略)
师:讲授《暴风雨》为一首具有“标题音乐”特性和描画自然景观的作品,音乐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画面,引出同样具有标题音乐特性、描画自然景观的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并提出课程主题。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倾听音乐、观看图片来激发学生爱好,引入同样具有标题性音乐的乐曲,唤起学生的倾听欲望。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一)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二)倾听华丽舞场(Aa)主题、感知音乐画面,认识定音鼓并进行律动。
1、感知音乐画面
师:教师播放华丽舞场的音乐。
生:感受音乐主题并观赏与歌曲匹配的画面,激活感受通感。
2、提问
(1)师:同学们,老师的视频中有三幅图像,它们分别展现了什么呢?
生:回答(略)
(2)音乐的速度如何样?你们感受到一种如何样的音乐情绪?。
生:回答(略)
3、分析旋律
师:出示谱例,分析旋律,讲授作曲家用八个方整性乐句描画金碧辉煌的舞厅和纷至沓来的人群。
4、认识定音鼓
师:同学们,是否在这段音乐中,有一些专门的声音显现呢?
生:略
师:展现四件打击乐器,倾听那个专门的声音来自打击乐器定音鼓,作曲家用它来仿照雷声;
师:介绍乐器及视频观赏。
5、打击乐器律动仿照
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样的动作去表现呢?而鼓声是否是从弱到强呢?
生:看图谱,倾听Aa,一遍边听边做创设律动。
教学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速度、力度引导学生感受舞会的华丽盛大;倾听八句旋律在力度上的变化并练习,体验和模拟雷声的从远到近。
(三)倾听舞会伊始(Ab)主题,感知音乐画面,认识铜钹并进行律动。
1、感知音乐画面
师:教师边放音乐,边讲授舞会伊始主题描写的场景。
生:听音乐,看图片,感知音乐。
2、认识打击乐器(铜钹)
师:同学们,是否在这段音乐中,也有一些专门的声音显现呢?
生:回答(略)
师:那个专门的声音来自打击乐器铜钹,作曲家用它来仿照闪电;
师:介绍乐器,并做简单乐器展现
生:选取1-2位学生,参与乐器的简单演奏。
师:介绍音乐图谱,指出铜钹的发音位置;
生:摸索律动动作,看图谱,并进行拍打。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初听、复听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认识铜钹,并充分感受迅疾闪电的画面。
(四)倾听第二乐段悠闲舞场(Ba),感知音乐画面,哼唱主题,并进行律动拍打。
1、倾听悠闲舞场(Ba)主题,感知音乐画面,从音乐要素分析主题。
师:教师播放音乐;
生:听音乐,看图片,感知音乐。
2、跟着音乐哼唱Ba主题,感知其舒展、优美的旋律特点。
师:同学们,这段音乐主题舒展优美,描述的是女舞者们翩翩起舞。
我们跟随着老师的钢琴声,用lu声来进行演唱。
生:略
3、出示图谱,让学生用律动来仿照鼓和铜。
师:同学们,在这段舒展的旋律中,我们刚才介绍的定音鼓和铜钹是否有显现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图形谱。
生:回答(略)
师:那我们现在一起通过拍手来仿照雷声,用拍大腿来仿照闪电。
师:观看图形谱一起拍打。
教学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探究和仿照雷鸣电闪的节奏和表现形式。
(五)倾听舞会高潮(Bb)主题,感知音乐画面,并与Ba主题进行对比,感知Ba主题较为舒展,另一个主题短促。
1、倾听舞会高潮(Bb)主题,感知音乐画面,从音乐要素分析主题。
师:当舞会进行到高潮时,舞者们的舞步从飘逸转为轻快,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生:跟随老师做旋律线
2、观看图谱,直观了解音乐的变化。
师:我们看一下图谱。
师:那个图谱是否比刚才第三场景的图谱,旋律走向的速度要快?
生:回答(略)
师:那是作曲家展现舞者们的舞步从飘逸转为轻快,舞会进入高潮时期,因此,老师把第四个音乐场景命名为“舞会高潮”。
3、引入波尔卡,并进行律动。
师:引人欧洲的传统民族舞蹈——波尔卡,并教授简单波尔卡舞步。
生:学习波尔卡简单舞步。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仿照舞会波尔卡舞步,自主感受音乐氛围。
活动3【活动】整体观赏和完整律动
完整倾听,了解作曲家。
1、讲述
刚才我们观赏了《雷鸣电闪波尔卡》的四个音乐场景,分别是第一场景——华丽舞会;第二场景——舞会伊始;第三场景——悠闲舞场;第四场景——舞会高潮。
作曲家把这四个音乐场景安排在不同的位置并通过再现的方式演绎了整首乐曲。
老师把他们的位置用图表表示出来。
2、看图表
3、了解作曲家,作品阻碍
4、完整倾听全曲,并做相应律动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大自然和生活差不多上音乐创作的摇篮,今天我们观赏了这首经典音乐作品,既感受到了雷鸣电闪的音色之美,也在音乐中体验了舞会的轻巧
烈火。
我们通过乐器、哼唱、律动一起享受了音乐的美。
老师也期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保持善于发觉美的心灵,用心体会生活和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