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而又具有很强艺术性的杂文。
从论证的角度看,全文扣紧“拿来主义”这个论题,从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和怎样才能实行拿来主义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严密的、极富说服力的论证。
开头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说起,这二者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作法,但都不足取,都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
由对这两种作法的否定,达到论证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这在文章写作上叫做“逆起”的写法,在论证上则是因果论证。
对“闭关主义”只捎带提及,因为“闭关”的恶果已为大家深知,点到即可;而“送去主义”的则是开头几段论证的重点,第2段先指出这不符合“礼尚往来”的仪节,第3、4段又进一步论证其巨大的、深远的危害,即倘若只是一味地“送去”,结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只“送去”不“拿来”是不行的。
这样,第5段明确提出的“还得‘拿来’”的观点,就得到有力的论证。
从论证逻辑上看,至此已证明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接下来的6、7两段,从“送来”与“拿来”的区别上立论。
这二者是鲜明的对比,也是进一步的因果论证(第7段开头的“所以”是明确的语言标志)。
即决不可听任“送来”,听任“送来”的结果,就是听任心怀叵测的外人来坑害自己。
因此“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可看作是对“什么是拿来主义”的第一层论证。
接下去的第8段,用“大宅子”设喻,批判极“左”的昏蛋和极右的废物等等,可看作是对“什么是拿来主义”的第二层论证。
不管是任凭别人“送来”,还是像大宅子的不肖子孙那样,都不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惟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才是值得提倡的。
这两个论证层次在逻辑上是很严密的。
至此,“什么是拿来主义”也得到充分论证。
最后的9段和10段,论证怎样“占有,挑选”(参见后文对“比喻”的分析)和怎样才能“占有,挑选”(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是对“怎样才能实行拿来主义”的深刻论证。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课文整体感悟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第四部分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原则上加以“毁灭”。
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借用拿来主义的观念,主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鲁迅的观点是勇敢的、彻底的、辩证的,具有汉唐气魄。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文章围绕“拿来主义”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鲁迅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态度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要盲目地模仿或排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鲁迅看来,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拿来主义》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鲁迅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对巨人思想和情怀的感悟,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杂文而没有写长篇小说。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如何让语言表达得更有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拿来主义·篇目分析

拿来主义【课文分析】课文共10节,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节,“破”,批判送去主义。
具体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1-2节,首先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
作者单举学艺上的东西为例:先送古董,再送古画和新画,进而送梅博士。
援例行文颇带讥刺。
古董远赴巴黎,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这是揭露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既很恭敬,又很气派,这是讽刺当局一面自轻自贱一面夜郎自大的畸形心态。
作者说:“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反语,奚落送去主义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终至无可送者的窘境。
*看完送去主义的表现,我们要想一想,究竟是谁在不停地送去呢?毫无疑问,是“现在”的“中国”,进一步说,是当局,是国民党反动政府。
再想一想,当局都送了些什么呢?从过去的钱款土地主权到今日的古董活人。
如此则可领略到作者单举学艺为例的深意所在:当局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终究落得一贫如洗的地步;作者对反动政府卖国求荣嘴脸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到这里,我们可以弄清楚,送去主义是一个关于国际交往的问题,一个对外政策的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以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冲突或文化选择的问题。
作者在列举送去主义表现的同时也揭示了其历史成因和本质。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显然,送去主义是列强武力征服的结果,在本质上是弱国丧权辱国的表现。
而弱国无外交,因此,送去主义就只能是只有送去没有拿来,不可能是平等的往来:“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第二层次,3-4节,进而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
一味送去而不拿来,我们的子孙必将沦落到“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境地,这是亡国奴的悲惨处境。
作者强调他们讨来的残羹冷炙不是“抛来”的,而是“抛给”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强加于人别有用心的嗟来之食,是列强对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侵略。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文章《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课文解说

第十二课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这段时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这篇文章既反对无原则地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鲁迅将如此重大、复杂的问题,举重若轻地用一千五百字就说得明白透彻,阅读时不仅要注意他说了什么,更要注意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文章首先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步步深入,破立结合。
这些说法,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形形色色的思潮,概括得既简单易懂,又明确醒目。
在清政府奉行“闭关主义”的锁国政策的时候,“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然就不存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
直到鸦片战争,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才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得失,这才有了“如何对待”的问题。
接着从“闭关主义”说到“送去主义”,并借“礼尚往来”一语引出与“送去”相对的“拿来”,使论述的内容向“拿来主义”推进一步。
“送去主义”,“送”的主要是中国的“古董”,后来又加上点“活人”;“送”的目的是“发扬国光”,“顺便到欧洲传道”。
鲁迅敏锐地指出,这样的“送去主义”只是单向地输出,我们并没有按照“礼尚往来”的仪节,要求“拿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