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拿来主义鲁迅原文

拿来主义鲁迅原文篇一:高一语文拿来主义1一、课文析读《拿来主义》:议论文的典范《拿来主义》是杂文的典范,也是议论文的典范。
层次繁密,思路开阔。
文章无论是批判错误主张还是阐述正确观点都涉及众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处于同一思维层面,至少处于以下四个层面:“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相对立,“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与“送来”相区别,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对比。
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各种错误态度的对比以及“抛来”与“抛给”的区别是第二个层面的对比。
对待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化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属于第三个层面的对比。
对“鱼翅”不“抛在路上”,而是“吃掉”;对“鸦片”“不当众摔在毛厕里”,而是“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是第四个层面的对比。
文章就是这样,通过一层深过一层的对比,将道理论述得极为透彻。
逻辑严密,说理辩证。
鲁迅先生在论述“拿来主义”的过程中,对于许多易混淆的概念、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也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都加以辨析,真可谓滴水不漏。
例如,在论述到“送去主义”会使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时,将“抛给”与“抛来”做了区分。
其言下之意是:“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
在谈到“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时候,特别强调“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
”这就揭示了表面上看都是“来”的东西实质并不相同:一是帝国主义为了赚钱而不顾我国利益的倾销,一是我们为了发展自己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这样严格的区分、严密地论证,就使文章具有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详略得当,针对性强。
文章有的地方惜墨如金,如对于“闭关主义”只是一笔带过,对于“拿来”与“送来”的区别只是点到为止;有的地方用墨如泼,如对于“送去主义”的批判,关于对待外国文化的种种错误态度,“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等。
详略的不同处理,体现出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焦点争鸣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叫屈于发忻《拿来主义》是鲁迅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有代表性的杂文,也是几十年来我国必选的中学传统语文课文。
《拿来主义》课文理解-word课件

《拿来主义》课文理解《拿来主义》课文理解一、阅读文章第八~十段,回答下列问题。
(1—13)1.对“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和“各自走散为是”中两个“是”理解正确的是AA.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是“正确”的意思。
B.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应承或同意,后者表示跟“非”相对的意思。
C.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存在的意思,后者却表示一个判断。
D.两个“是”不一样,前者含有“凡是”的意思,后者表示“适合”的意思。
2.下列各项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大宅子—拿来—文化遗产B.姨太太—遣散—供剥削阶级享乐的腐朽的东西C.鸦片—毁掉—文化糟粕D.烟灯烟枪—送博物馆—有害但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鸦片—治病—文化遗产中既有益有有害的部分。
)3.对“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4.“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这一句在文中的意义正确的是CA.介绍得到“大宅子”的几种途径。
B.讽刺做了富翁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C.强调对于文化遗产的无条件接受。
D.讽刺批判某些人为得到“大宅子”的不择手段。
5.(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3)“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4)“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
(5)“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
6.对于“鸦片”,采用不同于“鱼翅”“烟枪和烟灯”的态度,是因为“鸦片” 吸之有害而在医学上是有用的(或:精华、糟粕兼而有之)。
7.第八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人:“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拿来主义》 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崇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着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索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彷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题,也怀着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基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他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确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篇战斗檄文里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
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二大家知道,鲁迅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拿来主义 文本分析

《拿来主义》文本解读姓名:杨翠瓶学号:200802441032班级:2008级10班《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6月4日的,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的一篇杂文,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先生主要时通过论述来阐明我们面对外来文化及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但是思想上的深度并不是我们此次分析的重点。
正如郑桂华老师所言,“我想应该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学生为什么喜欢《拿来主义》,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观点独创吗?当然不是。
其实,鲁迅的的《拿来主义》写于20世纪30年代,其‘拿来’思想并没有超越前辈魏源、林则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实践;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甚至早在李斯的《谏逐客书》、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里就已经基本说清楚了。
再退一步说,我们要学习这样的思想,到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也许会更好,为什么要通过语文来学呢?我们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为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时杂文味的鲁迅。
因此‘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现在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怕周树人”。
显然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都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
那怎样来解决这两难,便是中学语文教师不断思索探寻的。
而夏发祥先生在《莫怕周树人》一文中就提出了一些鲁迅作品的教法,他认为应该注意三方面:一是长文短教,找出一个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二是深文浅教,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必将文章内涵全灌输给学生;三是找准文章的突破口。
要做到这三点最重要的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只有在完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安排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拿来主义》这篇文章。
拿来主义课文解说

第十二课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这段时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这篇文章既反对无原则地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鲁迅将如此重大、复杂的问题,举重若轻地用一千五百字就说得明白透彻,阅读时不仅要注意他说了什么,更要注意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文章首先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从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到确立“拿来主义”的观点,步步深入,破立结合。
这些说法,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形形色色的思潮,概括得既简单易懂,又明确醒目。
在清政府奉行“闭关主义”的锁国政策的时候,“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然就不存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
直到鸦片战争,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才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被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得失,这才有了“如何对待”的问题。
接着从“闭关主义”说到“送去主义”,并借“礼尚往来”一语引出与“送去”相对的“拿来”,使论述的内容向“拿来主义”推进一步。
“送去主义”,“送”的主要是中国的“古董”,后来又加上点“活人”;“送”的目的是“发扬国光”,“顺便到欧洲传道”。
鲁迅敏锐地指出,这样的“送去主义”只是单向地输出,我们并没有按照“礼尚往来”的仪节,要求“拿来”。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第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上是《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完整结构。
二、文章赏析《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主题,深入剖析了“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两种态度,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文章以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鲁迅通过这个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理论问题,展示了他的深厚文学功底和敏锐思想。
同时,鲁迅还善于揭露事物的矛盾,他针对“送去主义”提出要“拿来”,又针对“送来”提出“拿来主义”,这种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本质的写作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章中,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他主张对于文化遗产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创新”,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鲁迅还通过对比“鱼翅”和“鸦片”、“烟枪和烟灯”以及“姨太太”等事物,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和方法。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拿来主义的原文如下: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问问:既然不想自己的子孙继续生活于蛮荒之中,则对于给予我们的文化的礼物——不管是已经接受的还是将要接受的——我们都不应该像尼采所说的那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否更妥当一些?是不是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其主旨在于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
下面将从引子、破题、主体、深入、实例和结论等六个方面进行解析。
1. 引子鲁迅先生在文章开头以一个“送去主义”的例子,引出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指出,中国人一味地追求西方文化,而忘记了本国文化的本质和特色,这样下去将会导致本国文化的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课文整体感悟
一、理清思路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第四部分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原则上加以“毁灭”。
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