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原文及赏析
刘桢《赠从弟》原文、注释及解析

刘桢《赠从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赠从弟[汉] 刘桢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④,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共三首,这是第二首。
从弟,堂弟。
②亭亭,端正立着的样子。
③瑟瑟,强烈的风声。
④惨悽,严酷。
⑤“罹”(li离),遭遇。
凝,严。
〔解析〕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任用他为丞相掾属。
他为人刚正不阿,以气节自重,险遭杀身之祸。
他的诗品亦如其人品,刚劲挺拔,骨气奇高。
《赠从弟》就很能体现他这种诗歌风格。
《赠从弟》共三首诗,全用比兴,分咏蘋藻、松柏、凤凰三物,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与勉励,亦是诗人的自喻与自勉。
本篇原列第二。
吟咏松柏,赞颂了一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品格。
松柏很早以来就成为崇高节操的象征,成了体现人格美的一个审美对象,最有名的就是孔子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本诗实际就是孔子这一赞语的诗化。
诗的前四句描写挺立于寒风中的山松。
诗人采用对比手法来写松与风,“亭亭”标松之高耸挺拔,“瑟瑟”状风之萧瑟凄厉。
如果说首二句是客观描述的话,那末三四句则转为感叹语气,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
叠词与对偶的运用起到了加强修辞效果的作用,意象的对比与语气的往复回环(一、二句由松到风,三、四句又由风到松)结合在一起,颇具一唱三叹之概。
五六句诗意又进了一层,寒风之外又加上了冰霜,在这冰霜凛冽凄寒之时,草木都已凋零,独有松树“终岁常端正”,此处用“终”,用“常”都是突出了松树的坚贞守节,持之以恒,不因任何外力而动摇改变。
结句亦采用问答句式,点明题旨。
诗人问:难道它没有遭受到严寒的侵袭?答曰:因为松柏有自己坚贞的本性。
这就揭示出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能否持正守节,本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全诗赞颂了一种刚毅不屈、守正不阿的人格。
刘桢的《赠从弟》很能代表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前人评刘桢诗多指出其气盛格高的特点,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上品,称:“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祯《赠从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注释】1.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2.瑟瑟:风声。
一何:多么。
3.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4.凝寒:严寒。
【翻译】山上高一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寒风中挺一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就不怕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一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的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可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诗人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高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说,正当严寒、冰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仍然总是那么挺拔壮美。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古诗三百首】《赠从弟》译文注释_《赠从弟》点评_刘桢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赠从弟》译文注释_《赠从弟》点评_刘桢的诗词赠从弟[魏晋] 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sè):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lí):遭受。
凝寒:严寒。
【古诗今译】山上高耸挺拔的松柏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不怕严寒吗?那是松柏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赏析】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采用的比兴手法。
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说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树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柏的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内在品格。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刘臻《赠从弟·其二》赏析:以青松的坚韧品质寄托了诗人对堂弟的勉励和期望

刘臻《赠从弟·其二》赏析:以青松的坚韧品质寄托了诗人对堂弟的勉励和期望《赠从弟·其二》是东汉未年诗人刘桢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而非刘臻所作。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展示了青松的坚韧不拔和高洁品质,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堂弟的深情勉励和殷切期望。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2、注释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 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从弟:堂弟。
三、创作背景刘桢生逢乱世,遭遇坎坷,但文名早为乡梓所重。
除《太平御览》引《文士传》所记“少以才学知名,年八、九岁能诵《论语》、《诗》、赋数万言,警悟辩捷,所问应声而答,当其辞气锋烈,莫有折者”,曹植《与杨德祖书》亦谓“公干振藻于海隅”。
他“贫居晏里闹,少小长东平。
河充当冲要,沦漂薄许京“(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诗),因战乱离开家乡,漂泊到中原的许(今河南许昌)一带。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政治社会,使他对现实生活有深切的体验,不仅没有产生对人生、前途的厌倦空幻之感,作品中还充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理想因素。
《赠从弟》诗三首便写于此时。
同时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的文士。
据《典略》记载,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席间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皆伏”,唯独刘桢“平视”,不肯折节。
曹操恨他“不敬”,差点砍了他的脑袋。
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
《赠从弟三首》,就带有这样的气骨。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刘祯《赠从弟》原文译文鉴赏

刘祯《赠从弟》原文|译文|鉴赏《赠从弟》中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并且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赠从弟》原文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从弟:堂弟。
鉴赏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刘桢《赠从弟》赏析

刘桢《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秋风,毫不动摇。
2、这首诗通篇赞美松树不畏风霜冰雪,傲然挺立的高贵品格的主旨是什么?
旨在勉励从弟勇敢面对一切苦难,坚韧不拔,保持自己的操守。
这里松树也是作者自况。
3、赏析“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
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4、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对比、反衬。
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
5、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6、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p align=right>尚萍
备课资料八年级备课资料。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出自魏晋刘桢的《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赏析刘桢的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着称
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
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
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原文、赏析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出自魏晋刘桢的《赠从弟》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
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
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
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创作背景: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原文及赏析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原文及赏析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
作者:刘桢
朝代:魏晋
亭亭山上松[1],瑟瑟谷中风[2]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3],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4]?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弟:堂弟。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
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
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
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
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