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的读书笔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最近我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有一些感想。
曾国藩被称为圣人,与孔子不同,他所处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近,这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他的一些生活细节。
曾国藩的大量书信和日记被保留了下来,这使得后人能够了解他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写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详细交代了曾所处的环境,让读者到现场感受曾的无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曾国藩的事迹偶有耳闻,知道他很了不起,但没有深究。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曾国藩有了一些跟世人不同的观点。
一、要成大事必须学会妥协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天平天国运动肆虐,官场腐败、清军腐败无能。
他写信给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的错误,结果差点被皇帝杀掉。
他以个人之力对抗整个腐败的官场,结果使自己被排挤,事业处处受阻。
受挫之后,他大彻大悟,改变了自己。
从刚正不阿变得外圆内方,以前瞧不起的虚伪、圆滑、机诈也开始用起来。
也不管官场的腐败了,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业,能团结的力量都尽量拉拢。
他统帅的湘军攻下城池之后,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他却不闻不问。
这种做法,对他这样的大儒,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他学会妥协之后的结果。
那时候当兵风险极大,若不是有利可图,谁会参军?腐败的朝廷解决军费很有限,且被层层克扣,不得已才放任军队自己解决军费。
要解决太平军屠杀百姓,糟蹋国家的问题,就必须有一只战斗力强的军队。
要有一只战斗力强的军队,就必须保证军队的给养和高收入。
百姓参军不是因为道德高尚,而是想建立军功,想发财,想出人头地。
湘军的一些做法与土匪无异,但为了更宏大的目标,一些事情只能妥协。
曾国藩本人不从抢掠中获利,一生俭朴清贫。
曾国藩一生中做了很多不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事情,甚至很奸诈、很“小人”,但大多有苦衷,为了大目标不得已而为之。
二、不当的政策会危害社会清朝官员的腐败,其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朝廷的小算盘。
清代对官员实行的是“低薪制”、“薄俸制”,为的是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或者说皇帝抠门,不愿意给官员高薪水。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点评!提起曾国藩,我想中国人应该是都知道的。
记得在初中近现代史书中有写:此人创建湘军,消灭太平天国,挽救大清于将倾。
说起那会儿的历史书,在现在看来,真的是历史中的皮毛的皮毛,可如何能在初高中短暂的六年时光里,在还有其他重要学科的前提下让历史书面面俱到呢?应该也是没有办法的吧。
曾国藩这个人物,在近几年我是真的好奇的,似乎在网上,在书店总是会出现他的名字,也就好奇此人何以在百余年时间过去后还“声名远播”。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他的书,并不知道其他书籍里是以何种角度如何讲述的,只此书,我便明白,为何此人如此不凡。
本来这应该是比较深刻,有哲理的一个话题,原以为的是,整理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完美的框架结构,以一本小书或者文章模样呈现出来。
但最近似乎讨厌拖延以及担心未来不可知因素太多,所以恰逢周日无聊就写写吧,当然,对于这样的大人物大话题,未来还是想再仔细斟酌的。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张宏杰的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正面和侧面为核心和框架,分别从正面和左右两个侧面的角度描述这一伟人的人生和事迹,虽有重复交集,但条理清晰明确,人物描述立体感强并且较为客观,还是很值得欣赏学习的。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开篇,以宏观的角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五大耻辱:秀才考试考了五次;在京当官画图丑陋遭同行讥笑;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在长沙“打脱牙和学吞”;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晚清改革派门下的翘楚,曾经担任过太平天国之乱的主要军事指挥官,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和教育家。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彰显出他的才华和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奉献精神。
曾国藩的正面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出众的领导能力。
从小,他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广泛涉猎文史哲学等课程。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他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行动方针。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扮演了主要的军事指挥官的角色。
他采取了一系列精确的策略,组织并领导晚清军队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军队,为太平天国政权的动摇和崩溃奠定了基础。
他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的侧面展现出他的品德高尚和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曾国藩是一位重视传统道德和伦理的人。
他坚持“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从而使得他的行为一直被他的信条和原则所规范。
他一直强调清廉和勤勉的品格,并将这些品格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
他鼓励他的部下要以身作则,要求他们也要以高尚的品格为榜样。
此外,曾国藩还坚持“以治世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工作。
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发展了“教育使国之国之根本”的观念,并为此付诸行动。
他创办了讲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导他们要尽自己所能为人民和社会做贡献。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才能够得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才能够有长足发展。
曾国藩把他的自传《跋东华录》称为“史良之教材”,鼓励青年人要像他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曾国藩既有正面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又有品德高尚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他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
然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并不是毫无缺点的。
他的势利小人之面始终存在,这也是他的侧面之一。
他追求权力和名誉,并通过任何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他以残酷和无情的手段镇压了一些反对他的人,并确信自己的理念是唯一正确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换做一般人,也许就很识趣地闭嘴了,曾国藩偏不,他不但要说,还要使劲儿说。
他公然上书给咸丰皇帝挑毛病,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求实际"、"言而无信".这根本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啊!好吧,曾国藩如愿以偿地被嫌弃了,皇帝把他的折子直接进废纸篓,这个人也就雪藏了。
渴望做大事的曾国藩只好寻了个外差,离开北京。
这也是他训练湘军的开始。
到了地方,曾国藩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用他的no zuo no die的节奏继续得罪人。
他不尊重过行政程序,视地方官员如无物,毫不顾忌人家的面子。
官僚体制内最可怕的就是帕金森症候,谁都讨厌有个能干的人搅乱秩序。
你可以当好官,但是你不能妨碍我们当懒官。
曾国藩得罪了这些养尊处优的地方要员,无数次被人穿小鞋。
另外,练兵就得用钱。
那时候湖南的八旗兵甚至有兼职做理发师、修鞋匠的,就因为军人工资太低了。
曾国藩练兵舍得给钱,高薪。
可是高薪出自哪里呢,去哪里筹钱呢?曾国藩又造船又招兵的,四处想办法筹钱,惹得地方大员眼红。
好哇,你搜刮民脂民膏,我们也上!就这样,曾国藩一番好事儿又办了坏事儿,引得人神共愤,被人告状告到了咸丰那里。
皇帝更不待见他了,找了个借口,把他从京二品降到三品。
为什么曾国藩吃了败仗恨不得跳水自杀?他被逼的!他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儿,可惜他不懂为官之道,做人太直太楞!他的情商远没有财商高。
至于后来他是如何成为封疆大吏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书,我不赘述。
比起后来那些"慎独"、"隐忍"、"内圣外王"的成型理论,我更喜欢探求曾国藩形成这些理论的过程。
他当年是那样一个愣头青,竟然能够打磨掉身上的利刺,成为一个"牙齿打掉或血吞"的忍者神龟。
凡成大事者,忍字心间绕,自控能力必须一等一地强。
曾国藩强到什么程度?他几乎每天都要写日记,剖析自己的每一件小事,真真做到"三省".张宏杰在书里记录了一个小段子,说曾国藩恨自己"好色".多看了美女几眼,就要在日记里骂自己"大无礼"、"直不是人,耻心丧尽";中午闲来无事不想看书,跟媳妇嘿咻了一下,竟然也要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矣".那些一看日剧就熬通宵、一打游戏就收不住手的潘磕信们,你们还好意思说命苦只能赖政府吗?考验人的,除了困境,还有顺境。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3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3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3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这段时间一直在读张宏杰编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些费心费时,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书信,这些文言文难度比较大,晦涩难懂,而且时不时还会冒出几个生僻字,这些都需要去查它的读音或意思。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写得确实很好,读者很容易被曾国藩的经历所吸引,更会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
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
《曾国藩的正面与背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背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背面》是一本让人不禁深思的书籍。
通过对曾国藩这位清代名臣的生平和事迹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作者揭示了他的正面和背面,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那种勤勉好学、忠诚职守的正面形象。
他一生追求进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求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在官场上深得皇帝信任,多次担任重要职务,推行改革,励精图治,为国家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他对待家庭也是一片赤诚,对妻子儿女慈爱有加,为人正直善良,深受人民爱戴。
然而,与此同时,书中也揭示了曾国藩的背面。
他在政治上有着强硬的一面,对待异见者和反对派常常采取严厉手段,甚至有过残酷的行为。
他的改革措施虽然有益于国家的发展,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他在家庭生活中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对儿子的严苛要求和教育方式,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通过对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全面展现,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一个既有光辉一面,又有阴暗一面的人物。
他的生平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形象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由正反两面共同构成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光明一面,也不能忽视他的阴暗一面,而是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一个人,理性地评价他的行为和品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更加意识到了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更好地认识人性,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正面与背面》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籍,通过对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全面剖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引发了我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对我的人生和学习都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历史修养。
曾国藩第三章读后感

在阅读曾国藩的第三章后,我深深地被曾国藩的处世哲学和人生观所打动。
曾国藩作为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曾国藩的崛起和他创建湘军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身处乱世,却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困境,以超凡的毅力克服重重难关,这让我深感敬佩。
曾国藩的处世哲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主张"以柔克刚",强调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善于忍让和包容。
他认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
这让我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被情绪所左右,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一切。
此外,曾国藩的勤奋和好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子集,博学多才。
他主张"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这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的来说,阅读曾国藩的第三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处世哲学和人生观的重要性。
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无论身处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勤奋学习,勇于行动,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自从来农大工作后,因为每人每年2000元购书补贴的福利,给我这个书虫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各种书只要是看着好的,不论价格,就一概买了来(只是可惜家里太小,眼看着书柜就要被填满了)。
一次在微博上,马伯庸分享了张宏杰要签售《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的消息,被我看到。
曾国藩是我所素知的,而张宏杰我也曾因为罗辑思维的机缘,看到过他的《饥饿的盛世》一书的一些内容,对此人颇有好感。
于是在豆瓣上查了这书的评分,然后果断把《曾》的从1到3都买了来,作为睡前的床头新宠,闲来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深刻觉得这书着实不错。
通过看此书,使我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是因为之前已经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对于曾的生平已经有了认识,再读此书,说及曾国藩的种种,不觉突兀。
否则乍看此书,虽然能明其意,但理解终究潜一层。
所谓读书是有缘分的,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三本只读了一本半,但我还是觉得想做一下笔记,不枉作者苦心写就这几本好书。
以上是闲话。
接下来是《曾》的一些读书笔记。
其实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笔记,只能说是读罢此书,阖书静思,我对曾国藩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大体分三个部分:一是外事,二是内功,三是思考。
外事:外事,姑定义为人这一生的外在际遇。
曾国藩的一生,大背景是晚清时期,官场腐败,暮气重重。
曾国藩生于1811年,死于1872年,正是中国历史最屈辱一段的前期。
就他个人而言,人生也可分为好几个时期。
30岁以前,他就是一个乡下普通的读书人。
27岁时,命运之神降临,科举高中,中进士,点翰林。
之后十年七迁,在北京做官,在37岁时做到了侍郎(副部级)的官员,直到1852年(41岁)。
这一年,其母病逝,按制回乡守孝。
此时正赶上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进攻湖南。
清政府因为正规军腐败无力,要求各地官员组织地方武装以图自保。
曾国藩因在兵部干过侍郎,于是将编练地方武装的事切切实实做了起来,这就是创建湘军的来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曾、胡二人性格、为人迥异,但彼此都能坦诚相待、顾全大局。在多次的战斗中互相支援、协助,急救于危难之中。
从疏远到欣赏
胡林翼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世家子弟,父亲胡达源探花出身,岳父陶澍更是一代名臣。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年轻时恣意声色,放诞不羁,但天资聪颖,胸有大志。利用父亲与岳父的官场基础,胡林翼一入翰林就显出一副势不可挡的 “红翰林” 之势。连接被任命为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及江南乡试副主考,蒸蒸日上的势头令所有同僚羡慕不已。
胡林翼
曾国藩是科举京官,是农家子弟,遇到大是大非的时候,能保证自己的气节,但是对家庭利益、集团利益,却看得很重。而胡林翼早年是贵族公子,父亲是朝廷高官,又是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所以他遇事,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胡林翼的心胸更大,手段更直,曾国藩则更持慎保守,顾虑多多。
曾、胡同是湖南老乡且翰林院同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出身、门第、性格、为人大不相同。胡林翼年轻时平步青云,曾国藩年轻时材大难用。太平天国的兴起、壮大,危及清廷,让两个性情迥异的年轻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他让我们看到的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还是个人,是一个生活在家长里短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是一个迷信风水、算卦占卜的人,也是一个喋喋不休的兄长与父亲。
曾国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自我调节,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来的犹豫与坚定、拘泥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深入地体会
这时候的他们,一个是经数年边远地区政务磨炼,年少轻狂褪去,励精图治,待人诚恳。一个是早年拘谨谦让中更多了沉稳踏实、干练自信。
这种相互的转变,给曾、胡以后的军事合作中团结协作、相互信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九江、梅家洲之战中,胡林翼与曾国藩部下配合良好,屡立战功。
咸丰五年三月,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但是湖北还在太平军手中,为尽快拿下湖北,胡林翼向曾国藩请求救援。此时,在九江自身难保的曾国藩在手下能用之将、可用之兵只剩下罗泽南一部的情况下,同意罗泽南另剿湖北。
,开始了 “十年七迁”。
以前那个让胡林翼没怎么放在眼里的湖南老乡,让他刮目相看,曾国藩已经不是那个木讷、无趣的道学士,而是举世浑浊中,朝廷给予大望的一颗明星。
几年后的胡林翼,得力于胡家官场的渊源及朝廷对人才的爱惜,挂冠七年之久,在朋友们的相助下,捐得贵州安顺知府一职。
在贵州他做到 “不取官中一钱自肥”。亲自带兵剿匪,出入高山深谷,废寝忘食。每到一地,匪患顿息,也凭此举再次得到朝廷的认可。
他的“拙”与“诚”,真切地领略他的做事原则与人格魅力。
这本书集中写曾国藩与他的战友同僚们。
今天这篇文章讲讲他与胡林翼搭档生涯。
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号润之,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四名臣”。1861年9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胡林翼看似平步青云的仕途,在人人羡慕的副主考任上,使他的人生发上了极大的转变。本可以一路加官进爵、封侯拜相,因主考官徇私而被牵连,受到撤职处分。这对于已经患病的胡父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年后父亲去世,黯然南归,挂冠回乡,守孝近七年。
胡林翼不在京城的几年,曾国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国藩出身普通农民,家道清贫、谨言慎行,到京为官后,发誓要精进理学,做圣贤之人,谢绝一切应酬,刻苦修身,发愤图强。从七品翰林院检讨
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核心:一个是为国效忠,达到孔子所说的圣贤境界;另一个是发扬光大曾氏家族。在曾国藩心中,国家、家族的分量同样重要,甚至没有了国家,家族还要继续延续。而在胡林翼心中,国重于家,他一生立身行事很少虑及家族和亲人,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越来越深入的合作中,两人的友谊不断加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欣赏,更相互砥砺,达到孔子的 “友直、友谅” 的境界,相互规劝而不相互奖饰。
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七月死于热河行宫,八月二十六日,积劳成疾,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焦灼中,胡林翼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时年五十岁。
曾国藩得知胡林翼病逝,伤痛不已,彻夜难眠,惘惘若有所失。
从欣赏到合作
胡林翼从浪荡公子转变成吃苦耐劳地方官之际,曾国藩也完成从文人到武官的转变,咸丰二年,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因太平军席卷两湖,墨絰出山,创办湘军。
咸丰三年年底,胡林翼带领六百贵州练勇,离开奋斗八年的贵州Fra bibliotek成为湘军的一部分。
是年,四十三岁的曾国藩与四十二岁的胡林翼,都已步入中年,终年劳瘁之下尘满面、鬓如霜,不复年轻时的风华正茂。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的读书笔记
作者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曾国藩是一个被现代人过度 “开发” 的历史人物,满大街有关他的书,百分之九十都是 “成功学” 或 “厚黑学” 一类的。
张宏杰写了三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三本书出版时间相差近十年,作者的文笔、思路、观点也更加的成熟宏大,从带兵打仗、从政为官到生活百态。让我们更加接近曾国藩的内心世界,也对纷繁复杂的晚清社会有更多认识和解读。
曾国藩从天下大局看,虽然他坐困江西,一筹莫展、惊险万分。但是武汉更重要,自己的安危次之。胡林翼得精兵后,夺取湖北、江西、安徽等,屡建大功。
曾国藩关键时刻的自我牺牲,危急时刻全力支援对方,使得曾、胡二人的情谊在危难之中日渐加深。
从合作到生死之交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 “拙诚”。他认为“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拙诚可能一时效率不高,但是持久,没有后患。而胡林翼以 “权术” 为用,注重的是高效率。为了迅速达到目的,他绞尽脑汁,需要用权术的时候毫不犹豫。 所以他做人做事很主动,力求占尽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