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答题模板
刑法的法律案例分析题目(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8年3月15日晚上,被告人李某酒后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行驶至本市某路段时,因车速过快,与前方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电动车驾驶员张某当场死亡,李某本人受伤。
经鉴定,李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2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
事故发生后,李某主动报警,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二、争议焦点1.李某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2.李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3.李某的刑事责任如何确定?三、案例分析(一)李某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危险驾驶罪是指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本案中,李某醉酒驾驶机动车,其行为符合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
(二)李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本案中,李某醉酒驾驶机动车,因车速过快与张某发生碰撞,造成张某死亡,其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三)李某的刑事责任如何确定?1.关于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竞合问题李某的行为同时符合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属于想象竞合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想象竞合犯应当从一重罪处罚。
由于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较重,故李某的行为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2.关于李某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李某犯交通肇事罪,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鉴于李某在事故发生后主动报警,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四、结论综上所述,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法律案例答题模板(3篇)

第1篇一、题目(案例名称)二、案情简介(简要描述案件背景、当事人、争议焦点等)三、法律依据(列出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四、案例分析1. 争议焦点分析(针对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分析各方观点及理由)2. 法律适用分析(根据案件事实和争议焦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如何适用法律)3. 案例评析(对案件的法律适用、判决结果进行评价,指出案件的典型意义)五、答题步骤1. 确定争议焦点(在阅读案情后,找出案件中的核心争议点,明确答题方向)2. 梳理法律依据(根据争议焦点,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为答题提供依据)3. 分析法律适用(结合案情,分析法律如何适用于案件,论证各方观点的合理性)4. 撰写答案(按照答题模板,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文,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六、答题模板(一)争议焦点分析1. 当事人双方的观点:(1)甲方观点:(2)乙方观点:2. 争议焦点:(1)关于……问题的争议:(2)关于……问题的争议:(二)法律依据1. 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实施条例》2. 司法解释:(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2)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三)法律适用分析1. 关于……问题的法律适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条规定,……;(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实施条例》第……条规定,……;(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4)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
2. 关于……问题的法律适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条规定,……;(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实施条例》第……条规定,……;(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4)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
(四)案例评析1. 案例的法律适用:(1)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适用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司法公正;(2)本案的判决结果,符合法律规定,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法律硕士刑法案例题库(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题1. 案例背景:被告人张某,男,35岁,无业。
因生活所迫,张某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一日,张某在夜晚潜入邻居李某家中,盗走现金5000元。
得手后,张某将赃款挥霍一空。
问题:(1)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2)张某的犯罪情节如何?(3)对张某应如何处罚?2. 案例背景:被告人王某,男,28岁,已婚。
王某因与妻子感情不和,心生报复之意。
一日,王某持刀闯入妻子单位,当众将妻子刺成重伤。
经鉴定,妻子伤势为重伤二级。
问题:(1)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王某的犯罪动机是什么?(3)对王某应如何处罚?3. 案例背景:被告人李某,男,45岁,有固定工作。
李某因怀疑妻子出轨,心生报复之意。
一日,李某在家中将其妻子毒死。
后李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问题:(1)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2)李某的犯罪情节如何?(3)对李某应如何处罚?4. 案例背景:被告人赵某,男,22岁,大学在读。
赵某因沉迷网络游戏,欠下巨额债务。
一日,赵某在网络游戏中认识了一女网友,两人相约见面。
见面后,赵某发现该女网友实为一名男子。
在分手时,赵某因怀疑该男子欺骗自己,将其残忍杀害。
问题:(1)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2)赵某的犯罪动机是什么?(3)对赵某应如何处罚?5. 案例背景:被告人钱某,男,30岁,已婚。
钱某因妻子与情人发生争执,心生报复之意。
一日,钱某持刀闯入情人住所,将其刺成重伤。
后钱某主动投案自首。
问题:(1)钱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钱某的犯罪动机是什么?(3)对钱某应如何处罚?二、选择题1.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盗窃罪?A. 未经他人同意,秘密窃取他人财物B. 强行占有他人财物C. 暴力抢夺他人财物D. 挪用他人财物2.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B.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轻伤C.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重伤D.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轻伤以上3.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投毒杀害他人B. 殴打他人,造成死亡C.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轻伤D.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轻伤以上4.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强奸罪?A. 强行与女性发生性关系B. 与女性发生性关系,但未使用暴力C. 与女性发生性关系,但未使用胁迫手段D. 与女性发生性关系,但未使用暴力、胁迫手段5.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抢劫罪?A. 使用暴力抢夺他人财物B. 使用胁迫手段抢夺他人财物C. 使用暴力、胁迫手段抢劫他人财物D. 持刀抢劫他人财物三、简答题1. 简述盗窃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法律硕士刑法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男,28岁,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网络营销工作。
乙,女,25岁,甲的女友,也是一名网络营销从业者。
2020年,甲乙二人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起网络诈骗案件。
1. 犯罪手段:甲乙二人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投递简历。
随后,以收取报名费、培训费等名义,骗取求职者的钱财。
2. 犯罪过程:- 甲负责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并建立多个诈骗网站。
- 乙负责筛选简历,对有意向的求职者进行初步的诈骗活动。
- 甲乙二人共同制定诈骗方案,包括诈骗金额、诈骗时间等。
3. 犯罪结果:在短短三个月内,甲乙二人共骗取了500多名求职者的钱财,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
二、法律问题1. 甲乙二人的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 甲乙二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3. 甲乙二人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三、案例分析1. 甲乙二人的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甲乙二人通过诈骗手段,共骗取了500多名求职者的钱财,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属于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2. 甲乙二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在本案中,甲乙二人共同策划、实施诈骗活动,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其行为已构成共同犯罪。
3. 甲乙二人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在本案中,甲乙二人共同策划、实施诈骗活动,共同起到主导作用,均属于主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甲乙二人应当被追究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法律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题答题结构1. 引言部分- 简要介绍案例背景,包括案件的基本情况和涉及的法律关系。
- 明确指出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2. 法律分析部分- 阐述案件涉及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
- 结合案件事实,分析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 运用法律原则和法学理论,对案件进行深入剖析。
3. 案件结论部分- 根据法律分析的结果,得出案件的处理结论。
- 阐述结论的法律依据和合理性。
4. 改进措施与建议部分- 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 分析改进措施的实施可能带来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引言部分】1. 案例背景:- 简要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人物等。
- 概述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
2. 案例分析重点与难点:- 指出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如合同效力、侵权责任等。
- 分析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如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
【法律分析部分】1. 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 列举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
- 阐述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2. 案件事实分析:- 结合案件事实,分析法律条文的具体适用。
- 运用法律原则和法学理论,对案件进行深入剖析。
3. 法律依据分析:- 阐述结论的法律依据,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
- 分析结论的合理性,如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
【案件结论部分】1. 案件处理结论:- 根据法律分析的结果,得出案件的处理结论。
- 阐述结论的法律依据和合理性。
2. 案件处理依据:- 列举支持结论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
- 运用法律原则和法学理论,论证结论的合理性。
【改进措施与建议部分】1. 案件暴露出的问题:- 分析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如法律漏洞、执法不严等。
2. 改进措施与建议:- 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 分析改进措施的实施可能带来的效果。
三、案例分析题答题示例【引言部分】1. 案例背景:- 某公司(甲)与某供应商(乙)签订了一份货物供应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法律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3篇)

第1篇一、题目分析【题目类型】:法律案例分析题【题目内容】:本题要求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法律分析,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论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答题要求】:1. 理解案例背景,分析案件中的法律关系和争议焦点;2.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论证;3.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4.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规范。
二、答题步骤1. 案例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名称、当事人、案件性质等;(2)交代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3)概述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
2. 法律关系分析(1)明确案件中的法律关系,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劳动关系等;(2)分析各法律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合同关系与侵权关系、劳动关系与侵权关系等;(3)找出案件中的关键法律关系,为后续论证奠定基础。
3. 法律问题阐述(1)针对案件中的争议焦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阐述法律问题;(2)对争议焦点进行分类,如事实问题、法律适用问题、责任认定问题等;(3)对每个法律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分析其法律依据、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
4. 法律论证(1)针对每个法律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a. 法律依据:引用相关法律法规,证明法律问题的合法性;b. 司法实践:列举类似案例,说明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式;c. 法律理论:结合法学理论,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d. 法律效果:分析法律问题的处理结果,对当事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5. 观点和建议(1)针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2)对案件处理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3)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以预防和解决类似案件。
6. 结论(1)总结全文,重申案件中的关键法律问题和观点;(2)对案件处理结果进行展望,提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建议。
三、答题示例【案例背景】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某甲将一套房屋出租给某乙,租赁期限为两年。
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模板(3篇)

第1篇一、题目(此处填写案例名称)二、案例背景(1)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当事人。
(2)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起因、发展过程、争议焦点等。
(3)案件的法律关系,涉及的法律规范。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关系分析(1)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2)案件涉及的法律规范。
(3)法律关系的变动情况。
2. 争议焦点分析(1)案件的核心争议点。
(2)争议点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3)争议点在法律上的适用。
3. 法律适用分析(1)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
(2)法律规范的适用条件。
(3)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
4. 案件判决分析(1)法院的判决依据。
(2)判决的法律依据。
(3)判决的理由。
四、案例分析结论1. 案件判决的法律依据。
2. 案件判决的合理性。
3. 案件判决的启示。
五、案例分析建议1. 针对案件涉及的争议焦点,提出法律完善建议。
2. 针对案件判决,提出改进措施。
3. 针对案件当事人,提出法律意识提高建议。
六、案例分析要点1. 法律关系分析: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找出案件涉及的法律规范。
2. 争议焦点分析:找出案件的核心争议点,分析争议点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3. 法律适用分析:分析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明确法律规范的适用条件。
4. 案件判决分析:分析法院的判决依据,判断判决的合理性。
5. 案件判决结论:总结案件判决的法律依据,阐述判决的合理性。
以下为案例分析答题模板的具体示例:题目:《张三与李四房屋租赁纠纷案》一、案例背景(1)案件发生时间:2021年5月。
(2)案件发生地点:某市某区。
(3)涉及当事人:张三(房屋出租人)、李四(房屋承租人)。
(4)案件基本情况:张三将其房屋出租给李四,双方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
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一年,租金为每月5000元。
租赁期间,李四未按时支付租金,张三遂将李四诉至法院。
(5)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房屋租赁关系。
二、案例分析1. 法律关系分析(1)张三与李四之间的法律关系为房屋租赁关系。
刑法案例分析答题模板

刑法刑法案例分析做题步骤1、勾考点2、罪、犯罪构成(主体、主观、客观、客体,因果,每个罪的特殊分析),司考考财产和职务犯罪3、共同犯罪分析4、犯罪形态分析5、刑罚:量刑情节(自首、累犯、年龄、立功等)+ 每个最的加重结果和情节(盗窃、抢劫等常考财产犯罪和伤害类犯罪的加重结果需掌握)6、要写:可以从轻、应当从轻等处理方式。
7、写结论,构成哪些犯罪,要不要并罚。
下面带着做题,红色字体较大的是我写的答题模式,供各位练习。
配套讲解音频见订阅号和各个群公告。
(2014年)案情:国有化工厂车间主任甲与副厂长乙(均为国家工作人员)共谋,在车间的某贵重零件仍能使用时,利用职务之便,制造该零件报废、需向五金厂(非国有企业)购买的假象(该零件价格26万元),以便非法占有货款。
甲将实情告知五金厂负责人丙,嘱丙接到订单后,只向化工厂寄出供货单、发票而不需要实际供货,等五金厂收到化工厂的货款后,丙再将26万元货款汇至乙的个人账户。
丙为使五金厂能长期向化工厂供货,便提前将五金厂的26万元现金汇至乙的个人账户。
乙随即让事后知情的妻子丁去银行取出26万元现金,并让丁将其中的13万元送给甲。
3天后,化工厂会计准备按照乙的指示将26万元汇给五金厂时,因有人举报而未汇出。
甲、乙见事情败露,主动向检察院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罪行,并将26万元上交检察院。
此外,甲还向检察院揭发乙的其他犯罪事实:乙利用职务之便,长期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远房亲戚戊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戊为了使乙长期关照原料公司,让乙的妻子丁未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的股份(乙、丁均知情),虽未进行股权转让登记,但已分给红利58万元,每次分红都是丁去原料公司领取现金。
问题:请分析甲、乙、丙、丁、戊的刑事责任(包括犯罪性质、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数罪并罚与法定量刑情节),须答出相应理由。
官方的参考答案(2014年):一、甲、乙利用职务上便利实施了贪污行为,虽然客观上获得了26万元,构成贪污罪,但该26万元不是化工厂的财产,没有给化工厂造成实际损失;甲、乙也不可能贪污五金厂的财物,所以,对甲、乙的贪污行为只能认定为贪污未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刑法案例分析做题步骤1、勾考点2、罪、犯罪构成(主体、主观、客观、客体,因果,每个罪的特殊分析),司考考财产和职务犯罪3、共同犯罪分析4、犯罪形态分析5、刑罚:量刑情节(自首、累犯、年龄、立功等)+ 每个最的加重结果和情节(盗窃、抢劫等常考财产犯罪和伤害类犯罪的加重结果需掌握)6、要写:可以从轻、应当从轻等处理方式。
7、写结论,构成哪些犯罪,要不要并罚。
下面带着做题,红色字体较大的是我写的答题模式,供各位练习。
配套讲解音频见订阅号和各个群公告。
(2014年)案情:国有化工厂车间主任甲与副厂长乙(均为国家工作人员)共谋,在车间的某贵重零件仍能使用时,利用职务之便,制造该零件报废、需向五金厂(非国有企业)购买的假象(该零件价格26万元),以便非法占有货款。
甲将实情告知五金厂负责人丙,嘱丙接到订单后,只向化工厂寄出供货单、发票而不需要实际供货,等五金厂收到化工厂的货款后,丙再将26万元货款汇至乙的个人账户。
丙为使五金厂能长期向化工厂供货,便提前将五金厂的26万元现金汇至乙的个人账户。
乙随即让事后知情的妻子丁去银行取出26万元现金,并让丁将其中的13万元送给甲。
3天后,化工厂会计准备按照乙的指示将26万元汇给五金厂时,因有人举报而未汇出。
甲、乙见事情败露,主动向检察院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罪行,并将26万元上交检察院。
此外,甲还向检察院揭发乙的其他犯罪事实:乙利用职务之便,长期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远房亲戚戊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戊为了使乙长期关照原料公司,让乙的妻子丁未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的股份(乙、丁均知情),虽未进行股权转让登记,但已分给红利58万元,每次分红都是丁去原料公司领取现金。
问题:请分析甲、乙、丙、丁、戊的刑事责任(包括犯罪性质、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数罪并罚与法定量刑情节),须答出相应理由。
官方的参考答案(2014年):一、甲、乙利用职务上便利实施了贪污行为,虽然客观上获得了26万元,构成贪污罪,但该26万元不是化工厂的财产,没有给化工厂造成实际损失;甲、乙也不可能贪污五金厂的财物,所以,对甲、乙的贪污行为只能认定为贪污未遂。
甲乙犯贪污罪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甲揭发了乙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受贿罪的犯罪事实,构成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一、甲:1、甲是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欲将26万元国有化工厂的公款据为己有、构成贪污罪。
2、甲和乙之间有共同故意、有共谋和共同的贪污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3、由于最后国有化工厂没有实际损失,甲和乙是贪污罪未遂。
4、甲主动向检察院投案,如实交待罪行,构成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甲还向检察院揭发乙的其他犯罪事实,属于检举假发同案犯其他的犯罪事实,构成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乙长期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远房亲戚戊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的行为构成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乙以妻子丁的名义在原料公司享有10%的股份分得红利58万元的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成立受贿罪。
对于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受贿罪以及上述贪污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二、乙、1、乙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欲将26万元国有化工厂的公款据为己有,和甲在构成贪污未遂的共同犯罪,2、对于贪污罪乙同时还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乙利用职务之便,长期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远房亲戚戊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构成为亲友非法牟利罪,4、乙和妻子丁有受贿的故意、客观上收受原料公司享有10%的股份分得红利58万元的行为(也可以说收受干股),成立受贿罪,是共同犯罪。
5、乙有三个犯罪行为,符合三个犯罪构成,应该以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受贿罪以及贪污罪,实行数罪并罚。
三、丙将五金厂的26万元挪用出来汇给乙的个人账户,不是为了个人使用,也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能认定为挪用资金罪。
但是,丙明知甲、乙二人实施贪污行为,客观上也帮助甲、乙实施了贪污行为,所以,丙构成贪污罪的共犯(从犯)。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三、丙、1、丙事先明知甲、乙二人实施贪污行为,客观上为他们实施帮助行为,所以构成贪污罪,和甲乙是共同犯罪,丙是从犯、帮助犯。
2、丙将五金厂的26万元挪用出来汇给乙的个人账户,不是为了个人使用,也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能认定为挪用资金罪。
四、丁将26万元取出的行为,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因为该26万元不是贪污犯罪所得,也不是其他犯罪所得。
丁也不成立贪污罪的共犯,因为丁取出26万元时该26万元不是贪污犯罪所得。
丁将其中的13万元送给甲,既不是帮助分赃,也不是行贿,因而不成立犯罪。
丁对自己名义的干股知情,并领取贿赂款,构成受贿罪的共犯(从犯)。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四、丁、1、丁和乙有受贿的故意、客观上收受原料公司享有10%的股份分得红利58万元的行为(也可以说收受干股),成立受贿罪,是共同犯罪,丁应该认定为从犯。
2、丁之前帮助乙将26万元取出的行为,由于是事后的,事先并不知情,所以不构成贪污罪的共犯。
3、丁取钱的行为也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因为该26万元不是贪污犯罪所得,也不是其他犯罪所得。
4、由于丁之前不成立共同犯罪,那26万也不是犯罪所得,所以丁将其中的13万元送给甲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五、戊作为回报让乙的妻子丁未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的股份,虽未进行股权转让登记,但让丁分得红利58万元的行为,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行贿罪。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五、戊为了谋取使乙长期关照原料公司,这个不正当利益,让乙的妻子丁未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的股份,虽未进行股权转让登记,但让丁分得红利58万元,这个行为是一种变相的行为,即送干股的形式,并且丁和乙均知情,戊构成行贿罪。
2013年(此题较难、我教不会写的题怎么做能得分,至少得三分之二的分)案情:甲与余某有一面之交,知其孤身一人。
某日凌晨,甲携匕首到余家盗窃,物色一段时间后,未发现可盗财物。
此时,熟睡中的余某偶然大动作翻身,且口中念念有词。
甲怕被余某认出,用匕首刺死余某,仓皇逃离。
(事实一)逃跑中,因身上有血迹,甲被便衣警察程某盘查。
程某上前拽住甲的衣领,试图将其带走。
甲怀疑遇上劫匪,与程某扭打。
甲的朋友乙开黑车经过此地,见状停车,和甲一起殴打程某。
程某边退边说:“你们不要乱来,我是警察。
”甲对乙说:“别听他的,假警察该打。
”程某被打倒摔成轻伤。
(事实二)司机谢某见甲、乙打人后驾车逃离,对乙车紧追。
甲让乙提高车速并走“蛇形”,以防谢某超车。
汽车开出2公里后,乙慌乱中操作不当,车辆失控撞向路中间的水泥隔离墩。
谢某刹车不及撞上乙车受重伤。
赶来的警察将甲、乙抓获。
(事实三)在甲、乙被起诉后,甲父丙为使甲获得轻判,四处托人,得知丁的表兄刘某是法院刑庭庭长,遂托丁将15万元转交刘某。
丁给刘某送15万元时,遭到刘某坚决拒绝。
(事实四) 丁告知丙事情办不成,但仅退还丙5万元,其余10万元用于自己炒股。
在甲被定罪判刑后,无论丙如何要求,丁均拒绝退还余款10万元。
丙向法院自诉丁犯有侵占罪。
(事实五) 问题:1.就事实一,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2.就事实二,对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3.就事实三,甲、乙是否应当对谢某重伤的结果负责?理由是什么?4.就事实四,丁是否构成介绍贿赂罪?是否构成行贿罪(共犯)?是否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理由分别是什么?5.就事实五,有人认为丁构成侵占罪,有人认为丁不构成侵占罪。
你赞成哪一观点?具体理由是什么?下面红色字体较大的是我写的答题模式,供各位练习。
配套讲解音频见订阅号和各个群公告。
参考答案:1.甲携带凶器盗窃、入户盗窃,应当成立盗窃罪。
如暴力行为不是作为压制财物占有人反抗的手段而使用的,只能视情况单独定罪。
在盗窃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使用暴力的,才能定抢劫罪。
甲并非出于上述目的,因而不应认定为抢劫罪。
在本案中,被害人并未发现罪犯的盗窃行为,并未反抗;甲也未在杀害被害人后再取得财物,故对甲的行为应以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不能对甲定抢劫罪。
(此题展示的是不会做的答题方法,抄题目)1、甲有两个行为,1、甲携匕首到余家盗窃,没有盗窃到财物。
2、甲怕被余某认出,用匕首刺死余某。
3、符合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甲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到余家盗窃,并且携带了刀这个凶器,情节严重,但甲最终没有盗窃到财物。
而后又怕败露用匕首刺死余某,有杀人的故意,也有杀人的行为,造成余某死亡的结果。
4、甲没有转化为抢劫,因为甲是因为怕被余某认出,用匕首刺死余某,不符合转化抢劫的主观构成要件,没有转化。
(考到盗窃一定加这个转化抢劫进去,多写不扣分,少些肯定没分)2.甲、乙的行为系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视情况成立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
在本案中,甲、乙在程某明确告知是警察的情况下,仍然对被害人使用暴力,主观上有过失。
但是,过失行为只有在造成重伤结果的场合,才构成犯罪。
甲、乙仅造成轻伤结果,因此,对于事实二,甲、乙均无罪。
(此题展示的是不会做的答题方法,抄题目)1、甲主观上以为程某是劫匪,与程某扭打。
乙中途加入和甲一起殴打程某,他们这里有认识错误,以为程某是劫匪。
2,但后面程某告知自己是警察,甲乙任然继续殴打,从题中表述可以看出甲乙并没有相信程某的话,以为他是假警察,3、最终有程某被打成轻伤的这个后果。
(前面这些有三分之二的分数),4、我认为他们有打人的行为,但是主观有认识错误,构成假想的防卫,对假想的防卫处理有不同的理论,认为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此题造成的是轻伤的结果,无论是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都无罪。
3.在被告人高速驾车走蛇形和被害人重伤之间,介入被害人的过失行为(如对车速的控制不当等)。
谢某的重伤与甲乙的行为之间,仅有条件关系,从规范判断的角度看,是谢某自己驾驶的汽车对乙车追尾所造成,该结果不应当由甲、乙负责。
(此题展示的是不会做的答题方法,抄题目)谢某重伤的结果主要有下面原因导致:1、甲让乙提高车速并走“蛇形”,以防谢某超车。
2、乙慌乱操作不当,导致车辆失控撞向路中间的水泥隔离墩。
3、谢某刹车不及撞上乙车。
(一半的分数)按照条件说:无A则无B,甲乙的第一个走“蛇形”的行为是对于结果有因果关系,第二个乙自己操作失误对于结果有因果关系,第三个谢某自己的行为对于结果也有因果关系(三分之二的分数)。
但这里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如果认为介入因素中断了因果关系,那么甲乙对结果无需负责,如果认为没有中断则需要负责,我认为这个结果是谢某自己驾驶的汽车对乙车追尾所造成,该结果不应当由甲、乙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