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3. 增进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图片、画册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兴趣,询问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2. 欣赏与分析: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3. 实践与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幅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 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美术创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美术家的创作视角2.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3. 学生的创作展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取一幅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答案:略2. 请学生尝试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展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博物馆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2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视线》是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赏析四组美术作品,使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赏析能力。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无穷的创造力,对生活的激情、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过程:创设情景——引导分析——分配研究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总结、评价。
方法:创设情景法、情感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比较式鉴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对相同题材作品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视线”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平面镜、凹镜、凸镜学具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课本、画纸、画笔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理论指导。
体现新课程強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強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视频,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特别是在月夜下,月亮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欣赏: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片段)学生听、看,感悟其中的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播放背景音乐、欣赏月夜图片。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教案教学程序:一、提问:大家同学有没有看过电视、电影、照片,还有美术作品吗?导入主题:平时看到的电视、电影、照片、美术作品其实都是通过导演、摄影家、美术家通过他们的表现手法、他们的实现来给我们看到他们所展示的图像。
(补充,这些图像未必是我们日常所见、未必是现实,只是表现者的看法。
)二、提问:我们平常最直观的感官如何感受的(肢体接触、眼看、耳听、嗅觉、嘴尝。
)引出问题:那么在远方的文化,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可以如何理解当地?答:(看电视、照片、网站介绍、别人介绍。
)引出问题:那么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在各人眼里都是一样的感觉吗?答:(不一样,我们总会带着各人主观的想法来感受形容外界的事物,而每个人的感觉各异。
)三、导入分析美术作品的情感投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的艺术家视觉不一样。
欣赏课例——《手与镜面球》埃舍尔(荷兰),让学生尝试分析作者的视线是否与我们一样。
1、图片导入《月华图》+《星空》提问: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者记忆中的夜晚有何不同提问:我们经历这么多个夜晚,为何有一个特殊的夜晚会被我们记住?小结——特定的情绪、情节会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
2、分析对比课例——形式语言的特点(相同点、不同点)小结:艺术家分别处在的环境和生活背景,油画与国画都是传统画种,所以表现语言差异是历史地域差异形成的;分别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意境。
四、对比同一题材不同表现——相似题材不同表现请学生分析《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草地上的午餐》与《乡间音乐会》;《圣母子》+《小考佩尔圣母》(对于同一题材,即便同一时代只要地域不同,艺术家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由于艺术家各人特质不同,在表现相似题材时,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视线在画面中呈现。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授课方案例剖析【美术鉴赏教授课方案例】:授课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搜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初版社初版授课模块:美术鉴赏授课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种类: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 1 课时。
授课目的:①理解美术家独到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激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对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合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见解和感觉表达出来。
③认识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样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响;学会从形式下手深入意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研究、创立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剖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感情,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门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授课重点:美术作品对同样题材的不同样办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其他文化含义。
授课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可是是手段,最后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授课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授课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议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授课对象剖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单薄,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认识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用然有深入掌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优异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授课资料剖析:教材供应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办理的是大体同样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样文化办理相似题材的状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别。
这种差别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中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圆满,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是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美术家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深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材选取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鉴赏经验,但对于美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观察视角的理解还相对较浅。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分析和理解复杂的艺术作品时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美术家观察视角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学会分析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术家的视线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对艺术的敏感度。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和艺术个性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
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美术家的角度去思考和欣赏作品。
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局限,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家的创作意图。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家的视线和表现手法。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第一篇: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刘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影响。
3、情感目标理解美术家的思想,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1、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对比的美术作品,四个主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子、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然后对比四组作品并分组讨论。
2、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及其他人眼中的世界,理解不同的视角。
3、教学难点抛下主观因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感受他人的想法。
三、现在的高中生一般家里都只有一两个孩子,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比较自我,很难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去包容,在教学时会着重让学生体会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思维。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四、1、用《手与球面镜》这幅作品导入提问:画面与我们平常的室内场景有什么不同?活动:角色扮演一排同学认定自己是画面中的人,另一排同学认定自己是画面外的观察者。
然后进行讨论,同桌之间交流扮演体会。
总结,不同处境不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思维的两面性。
2、四组内容对比分析多媒体展示图片,突出各主题: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子、聚会四人一组讨论画面形式上的区别,然后每组推举以为同学说明其中一个主题两幅画面的差别。
全体进一步讨论总结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的差异,从材质、构图、笔触、色彩、意境等方面。
3、思考与交流《阿诺芬尼夫妇像》讨论,选择填空,给出答案85713462 与我们的婚礼习俗作对比讨论(全体师生)两幅人体雕塑与黄河母亲进行对比展示,讨论东西方区别和艺术家视线区别。
从题材、形体、表情、动作姿势、人物神情气质。
4、活动:我的摄影师!用手势形成方形、圆形、桃心等观察身边的事物,体会讨论不一样的视角带来的新发现。
五、艺术家由于性格、思维角度、文化差异和历史环境等因素,面对相同的题材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LT课题:追求美术家的视线总课时编号:01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这一课的内容试图通过比较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讲授举例启发联系实际生活观察、体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教材、绘画工具和材料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且把这种感情内涵的把握跟形式分析精密联系起来。
形式分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面对画面情感内涵的把握却更多的需要依靠直觉。
教师应该把直觉把握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画面的形式分析。
作业:学生对着自己的照片,用简单的线条尝试描绘自己的头像。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程主要是针对初中学生开展,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湘美美术的起源、发展,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历史背景,顺着美术家的视线,感受他们对世界和生活的独特见解,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知道湘美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代表性艺术家;2.能够理解湘美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3.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如线、形、色、背景等;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美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策略本节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图片和视频,通过语言文字、视觉形象等多维度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湘美美术的精神内涵,感受湘美艺术家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课堂讲授:讲述湘美美术的起源、发展和代表性艺术家;2.形象教学: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湘美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3.互动体验:通过讨论、交流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美术创作和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施1. 湘美美术的起源和发展湘美美术是中国现代美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以湖南为中心,以艺术复兴、创造性写生、现代派等艺术思潮为特征。
湘美美术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了湖湘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精神。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述湘美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代表性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让学生对湘美美术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2. 湘美美术作品的鉴赏湘美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
2.1 线的运用线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湘美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手法多样,运用灵活。
通过展示作品中线的运用,提高学生发现并理解线的表现力和艺术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课题:追求美术家的视线
总课时编号:01
课时:1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内容试图通过比较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讲授举例启发联系实际生活观察、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
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教材、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且把这种感情内涵的把握跟形式分析精密联系起来。
形式分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面对画面情感内涵的把握却更多的需要依靠直觉。
教师应该把直觉把握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画面的形式分析。
作业:学生对着自己的照片,用简单的线条尝试描绘自己的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