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材料题)

材料题

1、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材料二租界内康庄如砥,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沪地教堂林立,规模宏大……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材料三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1分),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2分)

2、材料一:清朝末年,北京流行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景象。如:“分科大学指开堂,功课七门教育良”;“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

材料二:1912年北京《顺天时报》刊登章太炎征婚广告:第一条:以湖北籍女子为限。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第三条:要大家闺秀。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敬,保持美德。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

材料三:当时人一般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斥着陈旧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清末北京城市生活出现的新现象。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6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3、材料一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 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材料二在马可?波罗时代预言东方代表着城市和文明的未来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专制集权的强大进一步减缓

了亚洲城市的发展进程。……专制政权到处任意征税、没收财产,以宫廷喜好行事,破坏了对企业

家的激励机制。……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中国限制勇敢的探险活动,使沿海的城市遭受损失。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就整个欧洲而言,1800年左右,超过10万人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 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在这100年中,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9%。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摘编自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以来市镇功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17 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6分)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衡量1800年以来欧洲城市化发展的指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此时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4、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8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2分)结果如何?(2分)

(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过程。(8分)

5、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

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6、style意指风格、时尚,它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时尚元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中国史?博学人》材料二:“(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材料三:1926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女裙的长短与经济景气的函数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屡屡展现威力。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市井娱乐生活繁荣的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3)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最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二战”后,超短裙却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时尚出现的原因。(6分)

7、(12分)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①全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②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③风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 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 年产粮7.15亿公斤。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4分)造成了什么危害?(2分)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当时农村实行的政策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2 分)

(3)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 分)

8、阅读下列材料:(24分)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引自《中国青年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4分)“一五”计划的完成有何意义?(4分)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原因是什么? (2分)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4分)此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分)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主要解决了什么重大转变? (4分)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历史意义如何?(2分)

9、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材料三 (1958年)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

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四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实施了什么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相同后果。(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3)材料三中所述事件错误的实质是什么?该事件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危害?(6分)(4)材料四表明,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在农村采取了什么举措?这一举措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5)从上述经济政策的实施或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迪?(4分

10、(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二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4分)

11、材料一: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1750-1900年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三: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根据材料一,1500年前后,引领世界的是哪个地区?以中国宋代经济和科技为例,各列举1项引领世界的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50-1900年欧洲和中国的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6分)12、(3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10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12分)

(3)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