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特别是近20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sounds过程,sounds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构成展开历史分析,融合结构演化史、下陷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积极开展了包覆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重新认识。

(3)sounds动力学,即为油气运移与涌入研究,融合地压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研发了大量实验演示和数值演示的定量化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4)油气系统分析,这就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生、储、砌和Unlike岩层)和地质促进作用(油气生运共聚促进作用和glycol构成促进作用)列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量,特别强调彼此间的布局关系,从而弄清楚油气原产规律。

下面分别以“三场”与油气的研究、成藏史研究、含油气系统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地温场与地压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油气sounds机理的各种因素研究中,通过研究和古地温、热史、地层压力、地应力与油气构成的关系,阐明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与油气原产的关系。

地压场就是指一定地质空间范围内地层压力及其原产特征,通常由正常压实拎、异常高压拎、异常低压拎共同组成。

地温场对油气原产的掌控促进作用主要彰显在地温场与烃源岩空间相匹配关系,热史与烃源岩进化之间的关系。

由于地温与地压的密切关系,有人把地温、地压系统在雕向上看作就是交错式温压系统,这种交错式温压系统以可以分成高压型和扰动型两种。

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对油气藏构成原产存有关键的掌控促进作用。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现状与思路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

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课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学说或重力学说为代表,并提出了陆相成油理论;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本阶段是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同时建立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主要表现在通过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物理模拟技术进行系统的油气成藏的各项条件、机制和相互之间有机配置关系的研究,同时进行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定量和半定量研究。

但是由于油气藏形成过程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研究难度大,致使油气成藏机理仍为石油地质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许多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严重地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预测油气藏的准确性,制约着许多盆地(或区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

因此,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现状特别是近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成藏过程,成藏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沉降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开展了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

油藏工程学的发展现状及认识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全球热门话题。

油藏工程学作为石油工业的核心学科之一,涉及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藏的评价、油藏的采收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从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油藏工程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经历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石油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当时的石油工业主要是以经验为主导,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技术手段。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J.J. Arps等人提出了油藏物理学理论,为油藏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Hagoort等人提出了油藏动力学理论,为油藏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油藏工程学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油藏工程学的现状目前,油藏工程学已成为石油工业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涉及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藏的评价、油藏的采收等多个环节。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藏工程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油藏模拟技术的发展。

油藏模拟技术是油藏工程学中的重要内容,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油藏中的流体运移和物质交换过程,预测油藏的产量和储量等参数。

目前,油藏模拟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高精度、高效率的阶段,为油藏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 油藏评价技术的进步。

油藏评价是油藏工程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指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确定油气藏的储量、产量、采收方式等参数。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岩心分析技术等的不断进步,油藏评价的精度和可靠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3.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

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开始关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理论新进展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理论新进展
件 优 越 的 地 区 , 岩透 镜 体 圈 闭 油 气 充 满 度 的 关 键 控 制 因素 为运 移 条 件 。 砂 关 键 词 : 岩 透 镜 体 ; 藏 动 力 学 ; 次运 移 ; 油 气性 砂 成 初 含 中 图 分 类 号 :E l . 2 T l 23 2 文献标识码 : A
摘 要 : 岩透 镜 体 油 气藏 邻 近 烃 源 岩 . 有 优 越 的 成 藏条 件 , 其 成 藏 动 力 学机 理 远 比 构 造 油 气藏 复 杂 。从 砂 岩 透 砂 具 但 镜 体 的 内涵 与 储 油 机 理 入 手 . 结 成 藏 的 动 力 和 阻 力 。 只 有 成 藏 的 动 力 大 于 阻 力 时 . 气 才 能 突破 成 藏 门 限 临 界 总 油
砂 岩 透 镜体 油 气 藏 成 藏 动 力 学理 论 新 进 展
钟 俊 义 , 荣 华 漆 家 福 林 社 卿 熊 邱 , , , 超
( . 国 石 化河 南 油 田分 公 司 , 南 南 阳 43 3 ; . 国石 油 大 学 ( 京 ) 源 与信 息学 院) 1中 河 7122 中 北 资
同 。砂 岩透镜 体 圈闭 的形 成 主要受 沉 积相 和沉 积条
维普资讯
f ' 地 I 由




20 0 8年
第 3期
1 2 1砂 岩 透 镜 体 的 物 性 对 成 藏 作 用 影 响 ..
足 以饱 和烃 源岩 残余 , 围岩 的孔 喉半 径 远 远 小 于 且
维普资讯
石 20 0 8年 5月





程 第 2 2卷 第 3 期
P TR L UM E L G N E I E R NG E O E G O O Y A D NG N E I

油藏立体开发研究进展与现状

油藏立体开发研究进展与现状

油藏立体开发研究进展与现状摘要:油藏立体开发在辽河油田和胜利油田虽然已经有所应用,但是油藏立体开发的油藏类型、目的、内涵等都有很大不同。

文章对各自的应用重点、研究程度等进行了介绍。

同时介绍了国外在立体开发重要基础——重力驱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

最后介绍了油藏立体开发前景、将来可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变质岩基岩潜山油藏在全球的分布情况,以及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油藏立体开发重力驱变质岩潜山关键技术1 油藏立体开发在中国方兴未艾立体开发,在城市规划等领域虽然早有提出和应用,但是在油气田开发中却少有研究。

辽河油田第一次明确提出油气田立体开发的概念、内涵,并应用于兴隆台变质岩潜山油藏和巨厚层稠油油藏开发实践[1]。

油藏立体开发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井网,合理选取开发方式和井型,利用重力势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油气采收率,经济、高效实现油气开采的新型开发模式。

既适用于巨厚或者大倾角砂岩油藏,更适用于高角度裂缝发育的碳酸盐岩油藏、火山岩油藏和变质岩油藏。

立体开发的渗流机理中既考虑水平方向上的注采压力差、粘滞力等水平作用力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同时考虑重力、毛细管力等垂直作用力对流体渗流的影响。

在中国,油藏立体开发作为关键词最早是在2007年提出的,但是其概念、内涵和所应用的油藏类型在2013年之前一直比较模糊,甚至存在较大差异。

以立体开发应用的油藏类型,就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以王端平、关富佳、张金岗[2-4]研究、应用的复杂断块油藏。

针对复杂断块油藏断裂系统复杂、断块小、油层多、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造成开发单元分散,难以形成开发井网,布井难度大的特点,王端平提出通过层系、井网、钻采工艺的立体优化, 对平面上大小不等的块和纵向上渗透率差异大的层, 实现统筹兼顾, 一次调整到位, 从而达到经济有效开发的目的。

同时总结了层系、井网、钻井、采油4方面优化方向的转变:层系的立体优化由原来的分段划分向相似划分转变, 由逐步细分向一次细分到位转变井网的立体优化由断块内完善向跨断块完善转变;井网由仅考虑构造因素向考虑多因素各向异性影响转变, 由多期井网向一期井网转变;钻采工艺的立体优化由原来的水平井单一井型为主, 转变为多靶点定向井、跨块水平井、绕锥弧形井等复杂结构井,在采油工艺方面由原先的分层注水转为分采分注及同井采注, 由原先的作业换层转为智能换层。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摘要:对前人在油气成藏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在成藏基础理论、油气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与油气关系等3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这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且全面的调研,并提出了在各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难点。

关键词: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

许多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严重地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预测油气藏的准确性,制约着许多盆地(或区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

因此,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物理模拟技术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1 成藏基础理论研究进展Dahlberg在Hubbert流体势理论的基础上,将流体势理论与石油勘探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出了LVZ法则;England等(1987)建立了独立二相、二维(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基于流体势和达西定律的渗流运移模型,研究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

同时国内也进行了二维三相(二相)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Hunt(1990)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统一研究,提出了“流体封存箱理论”;张义刚(1991)建立了封存箱内渗流成藏、对流成藏和封存箱外涌流成藏三种油气成藏模式。

含油气系统理论(成油系统)提出了研究油气藏形成时必不可少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以及合适的时空匹配,对指导油气勘探研究工作指出了新的思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征[1]。

其核心是“源”,对单源成藏效果较好,但对于多源多期成藏的叠合盆地应用效果不理想。

成藏动力学(系统)包括成藏动力学条件和动力学过程和结果,核心是研究油气等流体的运移和聚集的动力条件和过程。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69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油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促进我国油气逐渐进入高度成熟的勘测时期,并且也在逐渐开始了对岩性油气的探索。

现如今,岩性油气的探索在我国油气储层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实现我国油气产量逐渐增加。

本文主要是从地球的物理、化学演变、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油气储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

1 地球物理在油气储存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油气储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测井技术。

根据一位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对储存层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拟化为导电模型,运用导电模型来对储存层进行分析,用电阻与电阻的长度的乘积与电阻横截面积的比值、空隙度所得的值来表示油气储存层的性质。

专业人员还用这些值来判断油气储存层的性质,并且能够计算油气储存层对物质的透过的能力,从而能够计算出油气储存层对物质透过的系数。

张小龙等对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盆地等几个地方的油气储存沉积的环境、沉积的性质合成为岩石的过程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得出了低孔低渗储存层应当采取何种测井类型,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措施。

李然等初次讨论如何应用测井测量油气存储层的敏感性,并且从测井技术得到的数据结果中去分析15个岩性,并且根据物体的性质的数据为实验的基础,对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质和各项性质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提出一系列数据去证明使用测井资料来大量估测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

在研究地震储存层时,以地震得出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并且从测井的过程、试验井的过程、地质探测的过程、采取油气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油气的实验分析等各种各样的数据来分析储存层分布的实际情况、岩石层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岩石层厚度变化的情况、油气的性质、所含液体的流动情况等一项涉及范围广泛,内容极其复杂的研究性实验。

在对油气存储的早期时候都是利用地震的分析得出的数据和地震周围区域的地质分析数据为实验依据,并在对油气存储分布区域研究的时候采用地震地层学和程序学的研究方法。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包裹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研究领域。测定流体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可以估计自生矿物包裹体的形 成时间, 进行油气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算; 对包裹 体烃类地球化学测试, 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母质 特征及其成熟程度, 进而研究油气充注史和油源问 题。其中的许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如 何使注入史分析真正定量化, 是努力的方向。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别是近 %"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
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 对油气成藏过 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对油气成藏条件( 生、 储、 盖层等) 的研究, $) 无论从方法、 手段和理论上, 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 成藏过程, 成藏期次的研究, 从动态过程的 %) 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 结合构造演化 史、 沉降史、 热史及成岩史研究, 开展了包裹体分 析、 同位素分析、 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 对油气 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 成藏动力学, 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 结合 2) 地压场、 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 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油气系统分析, 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 3) 综合研究 方 法 , 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 生、 储、
・ ・ ,/
=>?#? 0>@ABC>D9
96E /&&, F*G(,H ?*(I
盖和上覆岩层) 和地质作用( 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 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 强 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 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 三场” 与油气的研究、 成藏史研 究、 含油气系统研究、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 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 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gara[12]在研究 初次运 移的机制 时提出 ,毛细 管 压力是 烃源岩中 生成的 油气向 储集层中 初次运 移的动 力。Berg[13]依据对地层条件下的 油气运移条件研究 后认为 毛管压力 是导致 油气自 围岩进入 孤立砂 岩体的 主要动 力,在地层 条件下 ,因压 实作用孤 立砂体 周边的 围岩变 得越来越 致密,孔 喉半径 远远小 于较它 包围的
随 着石油 勘探 过 程 的不 断 深 入,越 来 越 多 的砂 岩透镜 体油藏 不 断 被发 现 ,而 且 日 益 受 到 重视 。透 镜状岩 性油 气 藏 系 指 形 成 于 四 周 被 低(非)渗 透 岩 层所包 围的各 种透 镜 状、条 带 状或 不 规 则 状 渗 透性 储集岩层中的油气 藏[1]。该类 油气藏主 要特征可 以归纳 为以下 几点:
曾 溅辉[21]在 研 究 东 营 凹 陷 岩 性 油 气 藏 成 藏 机 制时认 为,在异 常高压 的地层 压力下 ,油气由 生油岩 向所夹 持的砂 岩透镜体 直接 运移成藏 。 1 .2 .4 烃 浓度梯 度差
Stainforth[22] 认为 ,油 气 自 致密 源 岩 向高 孔 渗的 砂岩中 排运时 ,除了二 者之间 的毛管 压力之 外,源岩 内部因 油气不 断生成而 形成 的烃浓度 梯度也 是油气 向砂体中运移的主要动 力,即著名 的“有机网络扩 散排烃学说” 。Palciauskas[23]研究石油初次运移机 制时认 为烃类 扩散是油 气初 次运移的 动力之 一。王 志欣[24]分析了毛管压力的 作用机理 和国内外学者 的研究 成 果 认为 除 毛 管 压 力 外,透 镜砂 岩 体的 成 藏 还受其它力的作用,包括烃类扩散和 烃源岩层内 的异 常高压以及由于突发构造运动造成的压力突然上升。 1 .2 .5 等 效排烃 压力
1 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
关 于油 气 生 烃机 理 国内 外 学 者作 了 大量 研 究, 岩 性油气 藏与一 般的构 造油气 藏中油气 的的生 烃机 理 相似,这 里不 再 赘 述。 对于 透 镜 体 岩 性 油气 藏 的 成 藏机理 ,在于其 油气的 初次运 移机制 的特殊 性,也 即 烃源岩 中生成 的 油气 ,如何 排 驱 临 近 的 储集 岩 孔 隙 中束缚 水,当烃 源 岩 中 的烃 浓 度 达 到 什 么临 界 值 时 ,才有储 集体中 的油气 聚集,以什么相 态进行 初次 的 运移;储 集体自 身 要 达 到什 么 条 件 才 能 允许 烃 类 的 聚集;油 气排驱 的动力 和阻力 是什么 ;初次运 移的 方 向等方 面的问 题。 1 .1 初次 运移相态 和源 岩中的烃 浓度临 界值
摘 要:随 着石油 勘探研 究的不 断深入 ,砂岩透 镜体油 藏日益 受到重 视。国 内外学 者提出了 多种成 藏 机制,包 括未知 重力运 动机制 作用下 ,少数流 体分 子的 个别 特 性 控制 透 镜状 砂 岩 油藏 聚 集;毛细 管 力作用 下油气替 换透 镜体中的 孔隙水 ;烃浓 度差是 油气向砂 体运移 的主要 动力;流体压力 差使油 气 首先沿 着裂隙向 砂岩 透镜体中 运移、聚集而 成藏;差 异突破 作用使 砂岩透 镜体成 藏等。成 藏动力 学 、成藏模 式及主 控因素 、定量研 究、物 理模拟 实验、数 值模拟 及分布 预测等 将是今 后发展的 方向。 关 键 词:透镜 体;成 藏条件;成藏动 力;主控 因素 中图分类号:P618 .130 .1 文献标识码:A
(1) 砂岩透镜体被页岩分开,页岩作为油气的 有效封 闭层。
(2) 油气藏完全受砂岩体分布的控制、圈闭或 被烃类 或完全 充满或底 部有 底水。
(3) 潜伏的含油气砂体通常成组出现,组成单 独的油 气聚集 带,其形 态、规 模和走向 取决于 沉积的 古地理 环境[2] 。
(4) 相变形成的 断续条带 状砂体或 透镜状砂 体,因周 围为泥 岩 所割 ,砂体 彼 此 之 间 不 连通 ,每一 个砂体 可以单 独成一个 油储 。
图 1 砂—泥岩界面(油水界面)因毛细管力 开 始出现 油水交 替[1 5]
Fig.1 The alternation betw een the oiland gas at the inter-
[15]
face of the oil and gas by capillary pressure
庞 雄奇等[16 ] 在进行 成藏动力 学分类 时认为 :高 孔渗的 孤立岩 体处 于 有 效 烃源 岩 包 围 之 下时 ,自 内 向外的毛细管力能够引导油气聚集成藏(图 2)。孤 立岩体 可以是 生物礁 、三角洲 前缘砂 坝,也可 以是深 水浊积 扇。
关 于初 次 运移 的 相 态,国内 外 学 者提 出 众多 的
收稿日期:2002-01-18;修回日期:2002-06-10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及其控油气作用”(编号:40172057);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济阳坳陷复杂隐 蔽
油气藏地质评价和勘探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01BA605A09)资助 . 作者简介:陈冬霞(1974-),女,四川隆昌人,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 .
图 2 毛管压力作用下透镜状砂体油气成藏模式[16] Fig.2 Petroleum accum ulation m odel of lenticular sandy body by capillary pressure[16]
注:D 为大孔隙喉道半径,d 为小孔隙喉道半径,→油气排驱方向
第 6 期 陈冬霞等: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孤立砂 体的孔 喉半 径,二 者 之 间存 在 的 毛 管 压力 差 使油气自外向内运移。Mackenzie 等(1987,1988)在 研究北 海南维 金(V iking),地堑 页 岩烃 源岩 时,也提 出毛管 压力差 促使油 气间歇 式由泥岩 向邻近 的砂岩 排驱[14]的成藏 机理。
张云峰等(2000)通过对油气运 移的受力状态 进行分 析,提 出源内 砂 岩 透 镜 体以 孔 隙 作 为 运移 通 道,在 接触带 内的大、小孔隙 之间存在 着毛细 管力的 差异。 在毛细 管力 的 作 用 下,油气 首 先 从 较 大孔 隙 进入砂 岩透镜 体中,因 油 气 的 进入 占 据 了 砂 岩透 镜 体中的 孔隙空 间,使其 中的孔 隙水被 替换出 来,并从 较小孔隙进入到泥 岩中。随着 上述过程 的继续进 行,油 气不断 进入砂岩 透镜体 中,砂岩 透镜体 中的孔 隙水不 断被替 换出,直 到 砂 岩 透镜 体 被 油 气 饱和 为 止(图 1)。
陈 荷立等(1987)提 出,生油 岩 中烃 类 的 排 出是 在泥岩与相邻疏导层的过剩压差 造成的[18]。姜培 海[19]提出,在封闭和超压条件下,地 层压力差是油 气运移的主要动力。王捷[20] 从砂岩 透镜体成藏动 力学出 发,认为 砂岩透 镜体成 藏的关 键是:① 包围透 镜体的 生油岩 处于欠压 实状 态,具有 强的排 液能力 ; ②生油粘土 岩相对透镜体砂岩 的突破压 力差别较 大,压实 流体始 终存在 向透镜 体内排 驱的能 力;③石 油相对 水从砂 岩内 向 泥 岩排 驱 ,突 破 压 力 需 要 的更 大一些 ,水进入 相 邻 粘 土 岩较 油 更 容 易。 所 以 处于 封存箱 体系中 砂岩 透 镜 体内 部 的 自 由 水,在 排 驱与 反排驱 过程的 含油 气 流 体中 ,不断 被 滞 留 在 透 镜体 周围的 生油岩 中,以致 形成透 镜体油 藏。
王 宁等[25] 对成 藏阻 力作了 初步 探讨 ,提出 了等 效排烃 压力和 成藏指数 的概 念。油气 在异常 高压作 用下具 有进入 岩性 圈 闭 储集 层 的 能 力,但 不 一 定能 形成岩性油气藏。将压汞 实验中进汞 50%时所对 应的排 驱压力 定义 为 等 效排 烃 压 力,用 于 定 量 评价 油气进 入岩性 圈闭所受 到的 阻力。只 有在泥 岩内部 流体压 力大于 等效 排 烃 压力 的 条 件 下,油 气 才 能进 入岩性 圈闭成 藏。等效 排烃 压力的大 小与储 集层物 性有关 ,主要与 储 集 层 的 孔隙 度 和 渗 透 率 相关 。岩
世 界上已 查明了许 多油 藏为透镜 体状。 其形成 地质年 代可从 古生代石 炭纪 至新生代 第三纪 的始新 统。透 镜状岩 性油气藏 广泛 分布在世 界的许 多含油 气盆地中[3],包括加拿 大西部含油 气盆地、美国蒙
大 拿 州的 克 勒 滋—布 耳 山含 油 气盆 地 、粉 河 含油 气 盆 地、西内 含油气 盆 地 、二 叠 含 油 气 盆地 、密执 安 含 油 气盆地 、伊利诺 斯含油 气盆地 、墨西哥 湾含油 气盆 地 、委瑞内 拉马马 拉开波 含油气 盆地、俄 罗斯伏 尔加 — 乌拉 尔 含油 气 盆地 、中 里 海、南 里海 含 油气 盆 地、 中 国东西 部大量 含油气 盆地等 多个盆地 。
第 17 卷第 6 期 2002 年 12 月
地球 科学进 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Vo l.17 No.6 De c.,2002
文章编 号:1001 -8166(2002)06-0871-06
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陈冬霞,庞 雄奇,姜振学
(石油大学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 昌平 102200)
873
1 .2 .3 差 异突破 作用(异常高 压) 关于 压 实 作 用 对 油 气 排 驱 的 影 响,Meissner
(1978)、Hunt(1979)、Du Rouchet(1981)都 提出了 压实 作 用 是 油 气 排 驱 的 必 要 驱 动 力 的 观 点[14]; Mom per(1980)认为从有机物质中生成的油气,被非 渗透盖 层封闭 ,温 度升高 ,产 生 异 常 压 力,各 种 裂缝 和纹层 增多,油 气沿裂 缝或纹 层排驱 运移[17] 。
俄罗斯 АрвеА.Г.等在《论粘土岩中砂岩透镜体的 含油机制》一文中,以西西 伯利 亚普 里鄂 毕油田 及普 里 拉兹罗姆油田不 渗透 泥—粉砂 岩内 楔状 砂岩 透镜 体 为 例,认为当砂岩体含油饱和度超过 50%,原来充填在孔 隙中的地下水,尽 管周围 泥质 岩渗 滤 性很 弱,还是 大 部 分外移,这种现象很难用传统的达 西定律加以说 明。从 新的原则——— 地下水缓流动力学观点出发,分析了 岩石 颗粒与流体界面 之间 在不同 温压 条件 下的 复杂作 用 关 系,在实验的 基础上,提出 了在与 线流、紊流不 同的第三 种未知重力运动机制作用下,少数流体 分子的个别 特性 控制透镜状砂岩油藏聚集状况的新假说[11]。 1 .2 .2 毛 管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