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沉降法

合集下载

悬浮物的测定方法和准备工作

悬浮物的测定方法和准备工作

悬浮物的测定方法和准备工作一、悬浮物的定义和重要性悬浮物是指水体或空气中悬浮的固体颗粒物,其浓度和组成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准确测定悬浮物的浓度和组成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悬浮物的测定方法2.1 重力沉降法重力沉降法是最常用的悬浮物测定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悬浮物颗粒在静止状态下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的速度与粒径大小成正比关系。

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好需要测定的水样或空气样品。

2. 将样品放置在静止状态下,待悬浮物沉降。

3. 测定悬浮物沉降的时间,并根据沉降速度计算出悬浮物的浓度。

2.2 滤膜法滤膜法是一种常用的悬浮物测定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将样品通过滤膜,将悬浮物颗粒截留在滤膜上,并通过称量滤膜的增重来计算悬浮物的浓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好需要测定的水样或空气样品。

2. 将样品通过滤膜,使用真空抽滤的方式将悬浮物颗粒截留在滤膜上。

3. 将滤膜取出,进行干燥并称重。

4. 根据滤膜的增重计算出悬浮物的浓度。

2.3 光学显微镜法光学显微镜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计数悬浮物颗粒的方法,适用于粒径较大的悬浮物测定。

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好需要测定的水样或空气样品。

2. 将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调整合适的放大倍数。

3. 使用显微镜观察和计数悬浮物颗粒,并根据计数结果计算出悬浮物的浓度。

三、悬浮物测定的准备工作3.1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悬浮物测定的前提,采集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代表性是采样的关键。

- 使用无污染的容器进行样品采集,避免二次污染。

- 根据测定方法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和采样体积。

3.2 样品处理样品处理是为了在测定过程中去除杂质和改善测定条件,常见的样品处理方法有:- 沉淀法:通过添加适当的沉淀剂使悬浮物颗粒沉淀,从而减少悬浮物的干扰。

-过滤法:通过滤膜将悬浮物颗粒截留在滤膜上,去除悬浮物的干扰。

重力沉降法

重力沉降法

第三章重力沉降法1.沉淀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说明各种类型的联系和区别以及适用范围。

2.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影响沉淀的因素有哪些?3.沉砂池的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4.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沉淀池各有何优缺点?5.何为理想沉淀池?如何从理想沉淀池的理论分析得出斜板(管)沉淀池的原理?6.试推导下向流、横向流的斜板沉淀池设计计算方法。

7.水中油珠的密度ρs=800kg/m3,直径d=50μm,求它在20℃水中的上浮速度?8.现有一坐沉沙池能除去水中直径为0.15mm、比重为1.2的球形颗粒。

试计算在相同理想条件下,该沉沙池对直径为0.08mm,比重为1.5的球形颗粒的去除率是多少?9.某废水的静置沉降试验数据如下表,试验有效水深H=1.8m,污水悬浮物浓度C0=300mg/L,试求u0=2.0cm/min颗粒的总去除率。

时间/min 0 60 80 100 130 200 240 420 取样浓度/(mg/L-1) 300 189 180 168 156 111 78 2710.在有效高度为1.5m的沉降柱中点取样,得到高炉煤气洗涤水的沉降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绘制该种废水的E-t、E-u和ET-t、Er-u沉降曲线,并比较用和H=H0-Δhi计算工作水深的结果。

沉降时间t(min) 0 5 10 30 60 90 120 累计水深下降高度Δh(m)0 0.025 0.045 0.065 0.085 0.112775 1586 1250 675 458 352 252 水样中的残留SS浓度(mg/L)2741 1532 1234 665 452 348 24811.悬浮物浓度为430mg/L的有机废水进行絮凝沉降试验,试验数据如下表,试求沉降时间为60min、深度为1.8m时的悬浮物总去除率。

12.由原始水深为1.5m的沉降柱中点,得到沉降实验的结果如上表。

第五章 重力浓缩

第五章 重力浓缩

第三节 重力浓缩设备
• 浓密机,又称沉降槽,沉淀池。 按设备操作形式: 间歇式沉淀设备和连续式沉淀设备 按悬浮液流动方向:
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
第三节 重力浓缩设备
耙式浓缩机 中心传动耙式浓缩机 周边传动耙式浓缩机
艾姆科型
高效浓缩机 道尔-奥利弗高效浓缩机 恩维罗-克里尔型
斜板浓缩池
多层累叠式浓缩机
1
0.5(0.6) 0
第一节 重力沉降法及颗粒沉降规律
• 静止流体中颗粒的自由沉降

6
Fg
d sg
3
Fb

6
d g
3
Fd C D A p
1 2
u
2
第一节 重力沉降法及颗粒沉降规律
• 静止流体中颗粒的自由沉降
F g F b F d ma

6
d sg
3

6
d g C D
第五章 重力浓缩
• 重力浓缩是借助于悬浮液中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发 生沉降而提高悬浮液浓度的一种固液分离手段。 • 重力浓缩通常是固液分离的第一道工序,设备构造一 般简单,便于操作。 • 在沉降过程中不仅粗粒级容易沉降,而且细粒级可通 过凝聚或絮凝也能达到较好的沉降效果。
第一节 重力沉降法及颗粒沉降规律
第三节 重力浓缩设备
• 倾斜板浓缩箱和倾斜板浓缩机
第三节 重力浓缩设备
• 深锥浓缩机
第三节 重力浓缩设备
• 深锥浓缩机
第三节 重力浓缩设备
• 其他类型浓缩机
第三节 重力浓缩设备
• 其他类型浓缩机
第三节 重力浓缩设备
• 其他类型浓缩机
第三节 重力浓缩设备

重力沉降原理

重力沉降原理

重力沉降原理
重力沉降原理是指地球或其他物体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而向下沉降的现象。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都是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一个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沉降的速度取决于其质量和受力面积。

在地球上,当一个物体静止在地面上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相等,这种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然而,当一个物体的支持力小于其重力时,它将开始下沉。

这种沉降的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较重的物体下降得更快。

另一方面,对于细粒土壤和淤泥等松软材料,重力沉降效应更为显著。

当一块土壤或淤泥受到外加应力时,其中的水分被挤压出来,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使土壤体积逐渐减小。

在这个过程中,土壤会产生沉降,使地面下沉。

重力沉降不仅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也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影响。

例如,在厚度较大的沉积物层中建筑物的基础会随时间而发生沉降,这可能导致建筑物的不稳定。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需要对重力沉降进行充分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总之,重力沉降原理是由物体受到重力作用而向下沉降的现象。

它在地球和工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被深入研究和理解。

3第三章-重力沉降法解析

3第三章-重力沉降法解析
流速度 • 沉淀时间1.5~2.0小时 • 适用:小水量。
其他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要点
• 沉淀池面积按过流率计算 A=Q/u • 池深按停留时间计算 H=ut • 污泥斗坡度0.05~0.10
旋流沉砂池 利用机械力掌握水流流态与流速、加速砂粒沉淀并
使有机物随水流走
1.電機 2.主軸 3.車葉 4.固定支架 5.排水孔 6.注氣管 7.注水管
高斯美 DP系列旋流沉砂池
沉淀池
• 沉淀池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 • 依据运行方式:分为间歇式、连续式 • 间歇式:进水、静置、排水 • 连续式:连续不断流入和排出 • 通常通常辐流式适合于大规模,竖流式适合于小规模,
取最大流量时水在池内的水平流速为0.1m/s, 则水流断面积A= Q/u=1/ 0.1=10〔m2〕
设计有效水深取2.5m,则池宽B=10/2.5=4〔m) 池长L =V/A=180/10=18〔m〕 取每立方污水所需曝气量为0.1m3空气,所需每小时总曝气量: q=0.1(m3 air/m3 ww) × 1(m3 ww/s)× 3600 (s/hr)=360m3
u0
Q A
q
q: 沉淀池的外表负荷或过 流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沉 淀池单位外表积的流量。
对于絮凝沉降: 颗粒间并聚变大或 ρ s增大, u也随之增大。其运动轨迹发生变化:
us L gd2 18






絮凝沉降颗粒运动轨迹
污泥区
但是,为保守起见,沉降效率依然按照:
(1x0)
x0 0
u u0
dx
沉砂池
• 去除污水中泥沙、煤渣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 • 一般位于泵站之前或初沉池之前 • 使水泵、管道免受磨损和堵塞 • 减轻沉淀池的无机负荷 • 改善污泥的流淌性,以便于排放、输运。 • 工作原理:重力分别/离心力分别 • 设计原则与主要参数:传统设计针比照重为2.65、粒径为

油和水分离的原理

油和水分离的原理

油和水分离的原理油和水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油水分离原理。

一、重力沉降法:重力沉降法是一种常见且简单的油水分离方法。

原理是利用油和水在密度上的差异,通过重力使其分离。

根据油的密度较小,在水下形成悬浮液或浊液状,可采用沉降法进行分离。

在油水分离过程中,较大的油滴或油块会逐渐沉降到底部,形成一层较厚的油层,水则集中在上层。

通过安装沉淀池或沉淀装置,使油水混合物在其中停留,利用这种原理,油和水可以实现初步分离。

二、离心分离法:离心分离法是基于物质的密度不同和离心力的作用,将油和水分离开来的方法。

通过高速旋转设备(如离心机)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密度较大的油分离出去,而密度较小的水则保留在中心位置。

在离心过程中,油和水在离心机的分离筒内旋转。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油在分离筒内被推到边缘,形成一层油,水则位于中心。

最后,通过排油和排水口将油和水分别取出。

三、浮选法:浮选法是一种利用油和水疏水性差异的分离方法。

因为水是亲水性的,而油是疏水性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某些表面活性剂或吸附剂来改变油和水的性质,从而使其分离。

在浮选分离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界面活性剂和胶体活性剂。

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到油水混合物中,可以改变其表面性质,使之成为一个油包水的胶体颗粒悬浮液。

然后,可以利用浮降法或离心分离法将油和水分开。

四、过滤法:过滤法是通过净化滤料来分离油和水。

在过滤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滤料,如滤纸、滤网等,将浑浊的油水混合物通过滤料,油滴或油块会被滤料截留下来,而水则通过滤料透过。

过滤法可以用于处理一些较小颗粒、较低浓度的油水混合物。

对于较大浓度的油水混合物,可以通过预处理如沉降、离心等方法,将颗粒较大的油滴去除,然后再进行过滤。

五、电解法:电解法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分离油和水的方法。

在电解过程中,利用电极和电源,将水中的油、脱脂剂等有机物质进行电解。

在电解过程中,有机物质会被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等物质,从而实现油和水的分离。

重力沉降法测定流体中颗粒运动阻力系数及其验证

重力沉降法测定流体中颗粒运动阻力系数及其验证
KU J i a n — g a n g ,HE Ku i ,XU L u,YU Ho n g - x i n g
( C o l l e g e o fZ o ' i n Mi n i n g, F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F u z h o u 3 5 0 1 1 6 , F u i f a n , C h i n a )
库建刚 ,何 逵 ,徐 露 ,于红 星
( 福州大学 紫金矿业学 院,福建 福州 3 5 0 1 1 6 )


要: 基于 固体颗粒沉 降原理 , 结合 V e r l e t 速度算法设计 了颗粒 在流体中运动阻力系数 的测量装置 , 完成 了聚钨酸钠溶 液和合成
油S A E 5 W一 4 0两种流体阻力的测量 。最后采用 B r o o k i f e l d D V — I I 黏度计对测量结果进行 了比较 。结果表 明: 单个球形 颗粒在两 种流
第3 5卷第 1 期
2 0 1 5年 0 2月
矿 冶 工 程
MI NI NG AND M ETALLURGI CAL ENG EERI NG
V0 l _ 3 5№ I
F e b r u a r y 2 01 5
重 力 沉 降 法 测 定 流 体 中颗 粒 运 动 阻 力 系数 及 其 验 证 ①
t h e d r a g a n d s i z e o f p a t r i c l e s . F o r t h e p a r t i c l e s i n s y n t h e t i c o i l a n d S P T s o l u t i o n a t 2 9 ℃ .t h e a v e r a g e r e l a t i v e e r r o r or f

固液分离的方式原理

固液分离的方式原理

固液分离的方式原理固液分离是指将含有固体颗粒的液体与固体颗粒分离开的一种物质分离技术。

固液分离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如化工、制药、环保、食品工业等。

下面将从常见的固液分离方式的原理出发,详细介绍固液分离的方式。

1. 重力沉降法重力沉降法是将固液混合物放置在容器中,通过重力使固体颗粒向下沉降,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原理是根据固体颗粒的密度不同,在重力作用下,固体颗粒的比重大于液体,所以会向下沉降。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通过调节沉降时间和沉降距离来改变固液分离效果,从而实现对不同颗粒大小和密度的固体颗粒的分离。

2. 过滤法过滤法是利用过滤介质(如滤纸、滤布、滤板等)对固液混合物进行过滤,将固体颗粒留在过滤介质上,而将液体通过过滤介质分离出来。

原理是利用过滤介质的孔隙大小,可以选择性地将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对于较小的固体颗粒,可以使用更细密的过滤介质,如滤纸;而对于较大的固体颗粒,可以使用较粗的过滤介质,如滤布。

通过调节过滤时间和过滤速度,可以改变固液分离的效果。

3. 离心沉降法离心沉降法是利用离心机产生的离心力将固液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方法。

离心力的大小与重力相比较大,可以使固体颗粒更快速地分离出来。

原理是根据固体颗粒与液体的相对密度差异,利用离心力使固体颗粒向离心管壁方向沉降,从而与液体分离开来。

离心沉降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出较小粒径的固体颗粒,对于较小的固体颗粒和难以过滤的悬浮液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4. 沉降层析法沉降层析法是利用不同颗粒大小和密度的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差异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含有固体颗粒的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固体颗粒会逐渐沉降形成沉降层,然后利用间歇进料或连续进料的方式,从上部取出清液和从底部取出含有固体颗粒的混浊液,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原理是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和密度差异,通过调节沉降时间和沉降速度,使不同大小和密度的固体颗粒在液体中分离并沉降到不同高度,实现固液分离。

5. 綜合分离方法综合分离方法是将上述不同的固液分离方式结合使用,以增加分离效果和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3-2:用有效水深为1.5m的沉降柱
对某离散型工业废水作静止试验, 取得表3-3所列的数据,试求u0= 2.8m/min时的ET值时多少?
表3-3 自由沉降试验数据表
时间(min)
0.5
1
2.5
5
6.8
10
沉速(m/min)
3.00
1.50
0.60
0.30
0.22
0.15
P0=Ci/C0
0.55
0.12
2.0
0.15
2.5
0.18
3.0
0.21
3.5
0.24 (m/min)
4.0 (mm/min)
沉速u
表3-2
ut(mm/s) dP utdP
p0
0
ut dp
图解计算法
dP utdP ΣudP
ΣudP ut(mm/s)
0.11
0.25 0.37
0.04
0.06 0.1
0.0044 0.0044
Fd Cd As (L u / 2)
2 s
式中: Fd-水对颗粒的阻力; Cd-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As-自由颗粒的投影面积; uS-颗粒在水中的运动速度, 即颗粒沉速。
2 l us Fd C d As 2

Ff l V g
Fg mg s V g
式中:As——运动方向的面积 Cd——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us——颗粒沉降速度 当受力平衡时,沉速变为us(最终沉降速度)
球状颗粒自由沉降的沉速公式
1 1 2 3 2 Vs Vs d s , As d s , ds 6 4 As 3
得球状颗粒自由沉降的沉速公式:
0.46
0.33
0.21
0.11
0.03
根据表3-3数据,作出图3-2所示的沉速分
布曲线,由图中查出,当u0=2.8m/min 时,p0=0.544,即有54.4%的固体颗粒 沉速小于u0,其中能被去除的部分占SS总 p 量的分率 0 ut dp 用图解积分法求取。 计算结果见表3-4。
0
图3-2 剩余量P0-沉速u关系曲线
过渡区(艾伦区) 紊流区(牛顿区)
斯托克斯定律
1 S L uS g d2 18
颗粒沉降速度uS影响因素:
S l S l 0 颗粒us下沉
S l S l 0 us 0 悬浮状态
不能用沉降法去除;
S l S l 0 颗粒us上浮 浮上法
试验方法1(数据记录与处理)
t t0 t1 t2 t3 … ti … tn
H
H0
H0
H0

H0

C u
C0
C1
C2
C3

Ci

Cn
u
H0 t
E
C0 Ci E 100% C0
试验方法1(数据记录与处理)
E E
沉降时间,t (min)
最小沉速,u
图3-1 E-t曲线
图3-2 E- u曲线
试验方法1存在的缺陷
沉降效率ET
对于u <u0的颗粒,其中可 去除部分所占比例为:
h h/t u H H / t u0
u <u0的颗粒中,di → di + dd范围内颗粒所占SS总量的百分率 用dp表示;则在di → di + dd范围内能被去除部分颗粒占SS总 量的百分率为:
u dp u0
对于全部u<u0颗粒群体,可去除部分为: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受力:重力、浮力
重力大于浮力时,下沉;
Ff l V g
s L
重力等于浮力时,相对静止;
s L
重力小于浮力时,上浮。
s
L
s L
Fg mg s V g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受力分析
2.根据牛顿定律,水对自由颗粒的阻力为FD
60
90 120
C5=132
C6=108 C7=88
0.67
0.73 0.78
0.33
0.22 0.17
0.02
0.01 0.01
0.33
0.27 0.22
图3-1 剩余量P0-沉速u关系曲线
0.7 0.6
剩余量P0
0.5 0.4 0.3 0.2 0.00
0.03
0.5
0.06
1.0
0.09
1.5
0.025
0.051
0.124
0.168
ΣudP
0.165
0.415
0.925
0.217
0.385
二、絮凝沉降试验及沉降曲线
絮凝沉降的特点: 颗粒的形状、大小、密度在沉降过程中 改变; 浓度上稀下浓;SS浓度随水深度变化而 变化,且呈现非线性变化。
u随d 而增大。
1.絮凝沉降试验
装置: φ140~150mm,H=2.0~2.5m; 4~5个取样口,间距500mm
给定的沉降时间t内: 对于u≥u0的颗粒全部除去 对于u<u0的颗粒可被部分去除 给定的沉降时间t内: 对于d≥d0的颗粒全部除去 对于d<d0的颗粒可被部分去除
1-p0 p0 1-p0 p0
??:对于u<u0的颗粒,可去除部分所占比例是 多少?去除率是多少?
H
h
试验方法2步骤
试验步骤:
① 取直径为80~100mm,高度为1.5~2.0m的沉
试验装置示意图
H=H0-△H
试验方法1





试验步骤: 取直径为80~100mm,高度为1.5~2.0m的沉降 筒n个(6~8个); 将已知悬浮物浓度C0与水温T的水样,注入各沉 淀筒,搅拌均匀后,同时开始沉淀;取样点设 于水深H=1.2m处 经t1历时后,在第1个沉淀筒取100mL水样,经t2 历时后,在第2个沉淀筒取等量水样,依次取样 分析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C1,C2……,Cn 在直角坐标纸上,作沉降效率E与沉淀历时t之 间的关系曲线,沉降效率E与沉速u关系曲线
降筒n个(6~8个); ② 将已知悬浮物浓度C0与水温T的水样,注入各 沉淀筒,搅拌均匀后,同时开始沉淀;取样点 设于水深H=1.2m处; ③ 经沉降时间t1,t2, , ……,tn时,分别取1#, 2#,……,n#的沉降筒内取样口以上的全 部水样,分析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C1, C2 , ……,Cn
② 要求去除沉速u0=1.0mm/s的颗粒的总去
除率为:从图3-1查得u0=1.0mm/s时,剩 余量P0=0.5;沉速ut<u0的颗粒的去除量 =0.1234(由表3-2),总去除率为:
ET (1 0.5) 0.1234 /1.0 0.623
即ut≥u0=1.0mm/s的颗粒,可去除50%; ut<u0=1.0mm/s的颗粒,可去除12.3%。
0.015 0.037 0.0194 0.0564
0.88
1.17 1.67
0.03
0.02 0.02
0.0264
0.0234 0.033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234
0.1468 0.1802
0.58
0.07
0.0406
0.097
2.3
0.02
0.046
0.2262
① 要求去除u0=2.5mm/s颗粒的总去除率为:
从图3-1查得u0=2.5mm/s时,剩余量P0= 0.56;沉速ut<u0=2.5mm/s的颗粒的去 除量=0.226(由表3-2),总去除率为:
ET (1 0.56) 0.226 / 2.5 0.5304
即ut≥2.5mm/s的颗粒,可去除44%; ut<2.5mm/s的颗粒,可去除9%
第三章
重力沉降法
3.1 概述
沉降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
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以达到固液分离
的一种过程。
分离对象: 粒径>10 µm 可沉物
沉降处理工艺的应用
沉砂池: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性易沉物 初次沉淀池:较经济的去除悬浮有机物,减轻后续 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二次沉淀池:用来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产生的生物 膜、活性污泥等,使处理后的水得以澄清。 污泥浓缩池:将来自初沉池及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 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的尺寸及处理 费用等。
表3-1 沉降试验记录
取样时间 (min) 0 5 15 30 45 悬浮物浓度 (mg/L) C0=400 C1=240 C2=208 C3=184 C4=160 去除量 1-P0=(C0-Ci)/C0 0 (400-240)/400 =0.4 0.48 0.54 0.6 沉速 mm/s 0.00 1200/(5*60) =4.00 1.33 0.67 0.44 m/min 0.00 0.24 0.08 0.04 0.03 剩余量 P0=Ci/C0 1 240/400 =0.6 0.52 0.46 0.4
沉降速度 u 沉降速度分布曲线的图解
两种方法比较(由数据绘制沉降曲线)
E E
沉降时间,t (min)
最小沉速,u
E-t曲线
E- u曲线
例题3-1:污水悬浮物浓度C0=400mg/L, 用第二种试验方法的结果见表3-1,试求: ①需去除u0=2.5mm/s(0.15m/min)的颗 粒的总去除率?②需去除u0=1.0mm/s (0.06m/min)的颗粒的总去除率?
图3.1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的沉降过程
3.2 沉降的基本原理
颗粒为球形 分 析 的 假 定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量等 不变 颗粒只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不受器壁和 其他颗粒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