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母亲的花布袋》答案及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特训五: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

考点特训五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一)(一)粽子里的乡愁琦君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
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
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
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
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
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
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
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
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
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
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
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
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
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析一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析一篇目:1、冯雪梅《世上最好的地方》2、肖复兴《花边饺里的母爱》3、孙立燕《北国之春》(一)世上最好的地方冯雪梅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
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
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
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
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
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
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
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
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
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
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
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
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
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
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
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
家真的不一样了。
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2019年题单招语文真题加答案详解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统一招生考试语文一、语文知识: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卷.曲席卷.开卷.有益B.数.秒历数.数.九寒天C.度.量弧.度审时度.势D.难.堪责难.难.能可贵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荣膺凝聚力再接再厉B.精湛充其量耐人询味C.俯瞰抱冷门空谷足音D.酬划抚恤金墨守成规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广泛健康理念,建立评比制度,以唤起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A.传达表扬反而B.传播表彰反而C.传播表彰进而D.传达表扬进而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一时...,现在训练条件好了,我们应更珍惜每-次训练,提高成绩。
...,此一时B.如果训练出了问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头痛医头....,及时解决。
....,脚痛医脚C.他高考成绩没有预期的好,这让他在填报志愿时高不成...,低不就...,左右为难。
D.摩托车赛手在比赛中摔倒,虽然有惊无险,但当时还是让观众为他捏一把汗....。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训练时不刻苦不认真,心猿意马....,那么在正式比赛中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B.有关部门统筹了各方面的调研实践,集思广益....,最终制定了这项运动的指导纲要。
C.现阶段,体育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群众对体育产品的接受度可谓甚嚣尘...上.。
D.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三者应该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不能有所偏颇。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赛会申办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申办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是完善。
B.作为鄂温克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抢枢”运动已有千年历史。
中考现代文阅读《守着花一样的芬芳》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守着花一样的芬芳徐伟军①我在一个雨天走近它。
墙角处,它红得清纯、干净而又安静。
小小的,饱满的头颅昂扬在细细的草茎上,风一吹,沾着的雨水轻轻滑落,花骨朵柔韧地颤动几下。
它的好看,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富贵斗艳,它的好看是淡淡的,不求人看到,却如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默默地、自然地,却又生命力非凡地在那平凡世界里盛开。
②这花儿,倒让我想起那个常来我们小区收废品的人。
她娇小、瘦削,五十多岁的样子,声音倒很洪亮,常骑着三轮车来我们小区转悠吆喝。
那天,我把车库里堆放的水果箱、牛奶箱之类杂物一股脑儿往外扔,她说六毛钱一斤,我说你收去吧。
我的本意是你拿走好了,她却很细心地把纸箱都拆了折叠好,找来一条尼龙绳四角缚住,杆秤钩子拉起这叠纸板。
女人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
等整个身子稳住了,似乎看到她为了平衡屏了一会气,本来不大的眼睛眯得更细了,很快,她响亮地说出“七块八”,紧接着,她又说:“给你八块钱吧!”我忖度了一下,估计钱是一定要给我的,我便说那就七元吧!她迅疾地补了一句:“都已经是七块八了”,说着从三轮车的底座下取出钱来。
我接过钱的一刹那,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滋味从心头生起,是温暖,是感动,是敬意,抑或是生活的朴质?手掌上,棱角坚挺的五元纸币和三个锃亮的硬币静躺着,此时传递着我的手温,我显得笨拙极了,不知道该安放何处?③在我迟疑的片刻,她又与我聊起我妈。
我妈七十多岁了,隔三岔五要来屋边的一片菜畦里耕种,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她们就聊上了,很熟络的样子,有时,我在书房里,就传来两个女人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腔音,一个是吴越老媪,一个是河南妇人,语言的交流上却一点没有沟壑。
我突然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诗句,感觉那么温馨,那么投缘。
她们究竟聊了啥,我没听清,但我听得出,每一次与我妈聊,她都很爽朗开心。
在别处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里,女人知道,除了三轮车上自己的吆喝声,她大多数时间是寂寞的,只是一个人穿行在城市的小区,在别家的灯火中念想着自己的家人,念想着幸福团聚的日子。
常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常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卷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汉字,创造于三千年前,它是巍然独存的唯一古文字。
②从méng()芽到襁褓,经历甲骨文的青涩童年,钟鼎文的执着印记,小篆的开枝散叶,________,在演进过程中涵养着人的心性。
③山川河流入字,文墨精神入字,铮铮铁骨入字,朗朗乾坤入字,涓涓潺潺,潜移默化。
④它以无穷的魅力________(承转/承担/承载)了灿烂的古代文明,yán()续了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维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1.(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éng)芽(yán)续(2)结合语境,从第④句中的括号内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将下列语句填入第②句中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A.隶书的温润平和,楷书的端正严谨,草书的狂放不羁,行书的洒脱通透B.隶书的端正严谨,行书的狂放不羁,楷书的温润平和,草书的洒脱通透C.楷书的端正严谨,隶书的洒脱通透,草书的狂放不羁,行书的温润平和D.行书的洒脱通透,草书的狂放不羁,楷书的温润平和,隶书的端正严谨二、综合性学习3.学校组织大家到常州“三杰”纪念馆开展“承‘三杰’志·逐青春梦”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注释】“三杰”:指翟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这三位革命人物。
(1)活动前,要进行方案设计,请你再另外设计一项活动,填入表格。
活动名称具体内容音乐微团课学唱瞿秋白翻译或创作的革命歌曲,畅谈启迪和感悟。
红色讲座听常老师讲“三杰”故事,在互动中感受革命情怀。
(2)活动中,大家纷纷在馆内留言板上写下体会,请你仿照小语的话也写一句留言。
小语:先烈如明灯,引领着我们去“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3)活动后,小文代表学校给纪念馆常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但有一些错误,请你修改。
感谢信尊敬的常老师:您好!A感谢您在闲暇之余为我校师生做“光明之路”的讲座。
辽宁省辽阳市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参考答案)

辽宁省辽阳市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一、积累运用(满分30分)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延.长(yàn)胸脯.(pǔ)创.伤(chuāng)惟妙惟肖.(xiào)B.膝.盖(xī)克.扣(kè)湖泊.(pō)格物致.知(zhì)C.瞭.望(liào)松弛.(chí)号召.(zhāo)红装.素裹(zhuāng)D.诀.别(jué)嫉.妒(jí)乘.凉(chèng)一泄.千里(xi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延长(yán),胸脯(pú);C号召(zhào);D乘凉(chén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尝试不仅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有变通的能力。
B.我们都受挫折后,怨天尤人....是徒劳的,认真总结教训,才是上策。
C.人们希望走进校园去健身,但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
D.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之交,谋取暴利。
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选出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中考和高考都提出了对字迹工整、书写清楚的试卷酌情加分。
修改:在句末加上“的要求”。
B.习近平主席主持并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活动。
修改:删去“相关活动”。
C.只有真正做到尊师敬教,就能赋予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
修改:把“就”改为“才”。
D.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
修改:在“后继有人”前加“是否”。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持”和“出席”调换位置。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母亲的味道》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现代文阅读《母亲的味道》母亲的味道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
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
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
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
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
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
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
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地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
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
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
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
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
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
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那辆自行车①那天,请小阿姨将终日风吹日晒下的自行车,搬上我室外的楼道。
当她把自行车推进电梯时,一位太太说:“什么破车,值得这么娇贵!楼下那么多名贵的车,还没往楼上搬呢。
”②我虽买不起汽车,一辆名贵的自行车还买得起,可天下有哪辆自行车,甚至名贵的自行车,能与我这辆自行车相比?这的确是一辆洗尽铅华的旧车,且车座开裂(却是尚好的牛皮)、多处生锈,但因为一直注意保养,所以它离“破”还远,甚至还中看,特别还中骑,至今骑起来依然杂音全无,非常轻捷,腿上一点儿不感吃力。
③这辆自行车购于一九七五年,本是我无力买车的年代。
要不是母亲见我以步代车上班的辛苦,克扣家庭开销多年,还真买不起它。
可以说这辆车是母亲给我买的,她才是这辆车真正的主人。
④那时我连五分钱的车钱也舍不得花,好在机关不远,常常步行到机关,穿着由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制的布鞋,鞋底上钉着经得起千锤百炼、长途跋涉的胶掌儿,直到母亲有一天对我说“我纳不动鞋底,也绱不动鞋了”的时候为止,我才改穿塑料底鞋。
⑤母亲去世后,我在她的百纳包里发现一双她虽纳好,却没有绱的棉鞋底。
但在她去世后的那段时间里,天昏地暗,等我稍稍清醒,想让人帮我做双鞋面绱上,再穿一双母亲给我做的鞋时,却找不见那双鞋底了,连母亲的那个百纳包也找不到了。
难道让小阿姨带走了?我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可我仍然希望有一天,它又忽然出现在眼前。
⑥想当年,我将这辆凤凰二八、黑色全链套女车的车座,拔得高高的,两条长腿蹬在上面的情景,是何等满足、风光。
苏州街还没有通公共汽车的时候,它就是每个周末我载女儿返校的二等车。
它还驮过中了“状元”的女儿入住大学时的行李,后来又成为她的策骑。
而今她已远隔重洋,改驾汽车。
黄鹤渺然去,空留旧时骑。
⑦转眼十八年过去,世事苍茫,物是人非。
我现在还需要骑自行车吗?公事有机关派车,私事可以“打的”。
可我仍然保存着一些别人看来一钱不值的旧物,因为,那里面有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母亲的花布袋
苏颉
①在我家柜子里的角落里,时常会存放着一些冼得干干净净、叠得四四方方的布袋子,有些粗糙、有些扎眼、有些突兀,还有些温情脉脉,这个袋子有一个质朴的名字——花布袋。
②闲暇时,我有一项必修功课——整理这些个染上杂七杂八的袋袋,抚摸着母亲的这些“传家宝”:这个是用我们姊妹四个小时候穿了又改,改了又穿的花衣服缝制的;那件是用哥哥弟弟们敬畏的钟馗捉鬼挂画改做的;还有父亲的打着补丁凡立丁裤子缝制的;甚至还有装化肥的蛇皮袋等,加上母亲密密匝匝地粗针麻线,小时候的影像一幕幕就在眼前浮现。
③其实,在村里实行联产承包后,因为村民不再种植棉花,这种专门为收摘棉花而缝制的工具似乎早就应该束之高阁,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精明能干、素以节俭著称的婆姨见缝插针,开动脑筋,让其在上树采摘果子、下地挖菜时用处更加实用,并争相效仿。
雨后的巷口村头,你经常能够看到婶婶、大妈们一个笸箩,一把“王麻子”剪刀,飞针走线制作“花布袋”:将一块布对折,两边缝合,四周加沿,上面留口,沿边角缀上两根长带子,足以绕腰一周系上,腾出两手来采摘作物;或者两根带子扎上跨在肩上运送农作物的简单用具,一两个小时就会在说说笑笑中轻松完工,在一片称赞声中麻溜纯手工赶制另一个,女人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④在小城,这个灰头土脸的潘多拉在一开始出现时一度颇为尴尬:在“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同事们窥探的眼神下,它和我一度灰溜溜地潜回宿舍,躲进角落里独自落寞。
可是,一旦品尝过初春的小蒜、白蒿、槐花、桐花、荠荠菜;品味过炎夏的杏子、桃子、李子、樱桃果;享受过金秋雪梨、石榴、玉米、红枣、苹果;分享过隆冬的核桃、大葱、小米、红豆、大萝卜,更不要说土鲜蛋、自家种植、压榨的葵花油、芝麻、绿豆等绿色食品了,一个个朋友对此都是盛赞不已、熟悉不过。
⑤在这条爱心食物链上,受惠的是我,受累的是弟。
经常奔走在城乡两点一线上的他,总要早早起床赶来我家,配送老妈备好的物件。
不凑巧遭遇到我家无人,就将拎着大包小袋东西寄存在门卫;有时候赶时间还要带着大包小件的去上班,搞得整天跟个小商小贩差不多;要命的是世俗的之恶,喜欢以貌取人的城里人看到平时一贯是衣冠楚楚的弟拎着灰头土脸的花布袋时的鄙夷和不屑。
我决定要和母亲摊牌,口气极尽温和、诚恳、婉转,企图劝阻母亲在这个商品泛滥的年代改变思想,不要再惦记给我们带食物。
但是一切都是徒劳:“卖的东西让孩子吃,我不放心!只要吃了好,管他别人怎么想!’“嫌多,吃不了可以送邻居,送同
事!”母亲说着话叉去地里挖菜去了,头也不回。
⑥花布袋,在母亲的坚持下,和琳琅满目的包装同在,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城乡之间,带来的美味在舌尖上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记忆。
习惯了它的存在,就发现它也可以有些新的去处: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乎归程里越来越多的大鱼、大肉、猪大排、小笼包、上海点心、潮式老婆饼、叫花鸡、香酥鸭、药品、衣物和年货等,一度也和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留恋。
⑦母亲老了,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花布袋一样在我眼前飘。
路过门岗,知道可能会不再有大爷喊我取东西的声音,径直而入。
手机的铃声突然响起,一看是弟媳:“四姐,知道你喜欢吃人菡,我特地在地里采摘了一些,很新鲜的,记得去取啊!”。
我回头一看,大爷正高喊着我的名字,大老远就能看见那灰白而温馨的身影。
⑧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花布袋”也就停滞了脚步,不再往来于城乡之间,中断了母女之间这条绿色的运输线。
偶尔整理衣物,从柜子角掉出来的一个“花布袋”,让我眼含热泪,唏嘘不已,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俊美的脸庞,红扑扑的,红富士一样的迷人。
1. 本文围绕“母亲的花布袋”主要写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3. 开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试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4. 结尾第⑧段中写到“我眼含热泪,唏嘘不已”,说说“我”流泪的原因。
【答案】
1. 闲暇时我整理花布袋;回忆母亲呵婶婶、大妈们制作花布袋;母亲用花布袋为“我们”送菜。
2.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布袋难登大雅之堂,不受人待见的情境,表现了“我”对花布袋的珍视。
3. (1)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了对“花布袋”的感情;(2)结构上:开篇点题(呼应标题),引起下文。
4. (1)看到“花布袋”,想到它所传递的浓浓亲情,对母亲长期以来的爱无比感激;(2)睹物思人,想到母亲青春流逝,健康不再,对母亲无限怜惜。
【解析】
【小题1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从第②段“闲暇时,我有一项必修功课——整理这些个染上杂七杂八的袋袋”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我”在闲暇时整理花布袋;从第③段“雨后的巷口村头,你经常能够看到婶婶、大妈们一个笸箩,一把‘王麻子’剪刀,飞针走线制作‘花布袋’”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回忆母亲呵婶婶、大妈们制作花布袋;从第⑥段“花布袋,在母亲的坚持下,和琳琅满目的包装同在,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城乡之间,带来的美味在舌尖上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记忆”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母亲用花布袋为“我们”送菜。
【小题2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
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
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先要理解划线句中的“它”指花布袋。
“潜”“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十指不沾阳春水”比喻一个人家庭条件好,可以不用自己亲自洗衣服,不用做家务,养尊处优。
从“同事们窥探的眼神”可以看出花布袋难登大雅之堂,不受人待见,表现了“我”对花布袋的珍视。
【小题3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开头的作用。
记叙文开头的作用主要有: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或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回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考虑。
内容上:“温情脉脉”一词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了对“花布袋”的感情;结构上:从“这个袋子有一个质朴的名字——花布袋”可以看出,开篇点题(呼应标题),同时引起下文对与花布袋有关的往事的回忆。
【小题4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花布袋’也就停滞了脚步,不再往来于城乡之间,中断了母女之间这条绿色的运输线”可以看出,“我”流泪是因为想到花布袋所传递的浓浓亲情,对母亲长期以来的爱无比感激;从“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可以看出,“我”流泪还因为想到母亲青春流逝,健康不再,对母亲无限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