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印象
鲁迅《故乡》读书心得体会

《故乡》读书心得体会1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
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故乡》读书心得体会2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本《故乡》是鲁迅先生写的。
在这里,每一个灵动的文字都是一节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动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驻心底的风景。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树,后改名周树人,自豫山、豫亭,然后改名鲁迅。
我们知道,毛主席对他有很高的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称为“民族魂”。
、此书中,有很多文章。
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阿长与《山海经》了。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儿时和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保姆形象,我觉得鲁迅先生对她充满了尊敬、感激和还念之情。
还有鲁迅与儿时闰土的喜爱,可真有趣!但中年闰土可不一样了,闰土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老爷!……”我们就知道,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变化真大。
在这里还有许多的文章:琐记、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仿徨……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
故乡的阅读心得及感悟(8篇)

故乡的阅读心得及感悟(8篇)故乡的阅读心得及感悟篇1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没有了思想就相当于一个植物人,他的思想会慢慢禁锢麻木,所以人贵在精神!另外,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标。
但我们又不可把目标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实际,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们要订制合理的目标,在完成目标之后再继续定制目标,这样我们才可以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让自己尽可能的做得更好! 润土的思想可以说是已经完全的麻木和呆滞,在他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级封建制度的约束。
对于一些我们不可以改变的外界因素,我们只有接受但我们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只有我们自己。
我们要在逆境当中找到希望,并有顽强的毅力,决不可随波逐流。
故乡的阅读心得及感悟篇2鲁迅,是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座独特的丰碑,他如炬的目光关注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透视着那些在黑夜里昏昏而睡的着的灵魂,他是一个孤独的夜行者,他举着猩红的叛逆大旗,一骑绝尘……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
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首先,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的时候,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活泼可爱能干的形象,闰土知道乡下很多趣事,也使鲁迅先生对乡下产生了向往。
在少年时代,鲁迅和闰土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少爷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称呼。
而鲁迅在这次回乡途中所见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没有一点儿时的活泼了,甚至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少年闰土的影子。
在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闰土十分贫穷,贫穷使他不像一个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中年闰土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他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贫穷而非常自悲,他从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与鲁迅的距离,完全没有了儿时与鲁迅先生的兄弟情谊,成年闰土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故乡》读后感(通用10篇)

《故乡》读后感(通用10篇)《故乡》读后感1《故乡》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闰土。
一开始闰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鲁迅小时候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没有什么阶级观念,与鲁迅是以哥弟相称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长大了,在当时社会下成长,越来越了解当时社会,当他们再次相遇也就是二十年后,闰土似乎变了一个人,没有一点儿当时的活泼乐观了,身上的穿着也变得破烂了,最可怕的是他称呼鲁迅为少年,他有了等级观念,一种让人厌恶的观念,不过在当时就习以为常了,我想鲁迅先生是想借此来批评当时的社会吧。
鲁迅先生已经逝去多年,可他依然活着,他活在我们心中。
“横媚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没错,这就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提起故乡,立即会想起了童年的诸多往事。
无论故乡发生了多少悲伤难过,回想起来总是让人感叹万分。
鲁迅也是这样,在《故乡》一文中,鲁迅多次写了童年的欢乐。
同样的他也写了长大后对当时封建社会的理解与厌恶。
它们扼杀儿童们的本性让其变得残暴无可理喻,然后再影响下一代,所幸这被鲁迅给终结了。
《故乡》不只是一篇小说,也是中国伟人——鲁迅先生对扩大百姓的呼喊。
《故乡》读后感2“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色的满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子。
有无尽的绿色西瓜。
与此同时,有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手里拿着一枚银戒指和一把钢叉。
他想尽办法去刺一匹马,但猴子扭动身体,从他的胯下跑开了……”这小子是飞跃土。
《故乡》认识鲁迅。
当时这个健康可爱的紫圆脸银领男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告诉了作者,也告诉了我们他奇怪的知识:角鸡、跳鱼、贝壳、肉……他和作者愉快地交谈,天真地笑着,一起肆无忌惮地玩耍。
然而二十年过去了,闰土已经不是以前的闰土了。
岁月在他的脸上和手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
他健康的圆脸,以前是紫色的,现在是灰黄色的;红红圆圆的手现在又粗又笨又裂,看起来像松树皮。
最重要的是,看到鲁迅之后,第一声呐喊就出来了,原来是“大师”!他们曾经是兄弟,现在有了截然不同的主仆,就因为“当时还是孩子,不懂事”?二十年的改变,让他从一个勇敢足智多谋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庸俗卑躬屈膝的仆人。
《故乡》读后感11篇

《故乡》读后感11篇《故乡》读后感1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
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首先,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的时候,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活泼可爱能干的形象,闰土明白乡下很多趣事,也使鲁迅先生对乡下产生了向往。
在少年时代,鲁迅和闰土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少爷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称呼。
而鲁迅在这次回乡途中所见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没有一点儿时的活泼了,甚至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少年闰土的影子。
在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述中能够看出中年的闰土十分贫穷,贫穷使他不像一个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鲁迅先生是这样描述中年闰土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最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他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贫穷而十分自悲,他从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与鲁迅的距离,完全没有了儿时与鲁迅先生的兄弟情谊,成年闰土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从闰土身上,我看出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闰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了。
鲁迅以闰土的变化,从而向罪恶的社会发出血泪的控诉。
我为我生活在一个新中国、一个新社会而感到幸福。
《故乡》读后感2寒假里,我读了《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这本书。
讲的是一个住在奥沙克山区名叫比利的小男孩,一直梦想着拥有自己的两只浣熊小猎犬,但比利家很穷,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可是执着的比利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虽然很累,有时还会受伤,可比利从未放弃,用了两年的时间,攒够了50美元,终于买回了两只小猎犬:公的叫老丹,母的叫小安。
小安机智聪明,老丹勇敢善战,它们是捕捉浣熊的最佳组合。
比利和两只小猎犬一起度过了一段共同捕猎的美好时光,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
在比利的训练下,老丹和小安也成长为出色的捕猎高手,在与纯种的猎犬比赛捕猎中,骄傲的为小主人赢回了金奖杯和银奖杯。
《故乡》读书笔记

《故乡》读书笔记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如同走进了一个充满沧桑与无奈的世界,那里有他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现实的深深思索。
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萧条的故乡景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样的描写瞬间将我带入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寒冷与荒凉。
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萧索,更是社会环境的衰败。
文中的闰土,是鲁迅先生童年的玩伴,那个时候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活泼机灵,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他能在月夜下的瓜地里勇敢地刺猹,能给鲁迅先生讲述许多有趣的乡间故事。
然而,多年后重逢,闰土却变成了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的木讷中年人。
他对鲁迅先生的称呼也从亲切的“迅哥儿”变成了恭敬的“老爷”,这一转变让人感到无比的心酸。
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让一个原本充满生机的少年变得麻木、愚昧和顺从。
杨二嫂也是故乡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她年轻时被称为“豆腐西施”,如今却变得尖酸刻薄、自私自利。
她为了一点利益,不惜诬陷闰土偷拿东西,还想方设法从鲁迅先生家里占便宜。
杨二嫂的形象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在艰难生活中的扭曲和堕落。
除了人物的变化,故乡的经济状况也每况愈下。
曾经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困苦。
这让我不禁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是战争的破坏?还是人们思想的愚昧和保守?鲁迅先生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和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他既怀念童年时的美好时光,又对故乡的现状感到悲哀和愤怒。
他试图通过文字来唤醒人们的觉醒,希望能改变这一切。
《故乡》读后感(精选42篇)

《故乡》读后感《故乡》读后感(精选42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乡》读后感篇1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我最想说说文中的闰土了。
鲁迅在文中回忆闰土时讲了一个活泼能干的少年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是一个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
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闰土和鲁迅认识了,并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虽然他们家境不同,那时,闰土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许多事,见多识广。
而鲁迅家境很好,是个地主少爷。
却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里。
闰土向他讲了许多稀奇的事:獾猪、刺猬、猹、角鸡、鹁鸪……使鲁迅难忘。
但二十年后,当他们再见面时,闰土竟然还叫他“老爷!”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二十年了,怎么这样叫?以前是以哥弟相称的好朋友。
鲁迅感觉他和闰土间隔了一层透明的屏障,是永恒的,不可破碎的。
在那时,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导致闰土十分贫穷,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从书中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闰土家境十分不好,再加上六个孩子,唉!鲁迅的《故乡》还表达了一个意思:自由。
自由是美好的。
是啊,没有了自由,就算给我1000个亿我都不换,在《少年闰土》片段中,鲁迅写道: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从这一句中我感受到鲁迅在那时是多么渴望自由啊!比起现在,我们自由的生活,无忧无虑,丰衣足食。
故乡印象范文精选800字

故乡印象范文精选800字
故乡印象范文精选800字
作为一个人,故乡对我们来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记忆的源泉。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故乡是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小城市。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故乡的印象和回忆。
首先,我的故乡是一个充满自然美景的地方。
这里有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树木,还有大片的田野和草地。
每年夏天,当麦子成熟时,整个小城市都会被麦香所包围。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到城外的山林里,听着鸟儿的歌唱,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
这些绿色的景象,让我时刻记得我的故乡是多么的美丽。
其次,我故乡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在这里,人们总是彼此关心和帮助。
我记得小时候,每年冬天,城里都会发生大雪。
在这个时候,人们总是会互相帮助,为那些年纪较大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家清理积雪。
而当我有困难时,邻居们也会及时伸出援手。
这些互相帮助和关心,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和人情味。
最后,我故乡还有许多美食。
这里的菜品以家常菜为主,但却非常美味。
我最喜欢的是当地的驴肉火烧和烤鱼。
每次回到故乡,我总是会
去吃这些美食,它们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同时,这里还有很多的小吃和甜品,如糍粑、烧卖和芝麻糊等等。
这些美食,让我非常怀念故乡的味道。
总的来说,我的故乡是一个充满自然美景、人情味和美食的地方。
它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美好。
虽然我现在生活在一个大城市,但我时常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我相信,无论身在何处,故乡的印象和回忆都会一直陪伴着我。
描绘印象中的故乡并表达情感的作文

描绘印象中的故乡并表达情感的作文示例文章篇一:《我的故乡》嘿,你知道吗?在我的心里,有一个特别特别美的地方,那就是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没有大城市那种高楼大厦密密麻麻的样子,也没有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劲儿。
它呀,就像是一幅宁静又温馨的画。
那里有大片大片的稻田,一到秋天,金黄的稻穗就像在跟你弯腰打招呼呢!风吹过来,它们就“沙沙沙”地唱起歌来,难道你不想听听这大自然的歌声吗?还有那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鱼小虾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卷起裤腿,在河里捉鱼捉虾,那欢快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这难道不是最快乐的时光吗?”故乡的人们都特别亲切。
走在路上,大家都会热情地打招呼,问问你吃了没,家里好不好。
要是哪家做了好吃的,还会给邻居们送一些。
就像有一次,王奶奶做了香喷喷的饺子,给我们家送了一大碗,那味道,我到现在都忘不了!这难道不是邻里之间最温暖的情谊吗?在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大大的老槐树。
听爷爷说,他小时候这棵树就在这儿了。
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坐在树下乘凉,大人们唠着家常,我们小孩子就围着树跑来跑去地玩耍。
那场景,就像一场欢乐的派对!“这难道不是最美好的回忆吗?”还记得那次过年,整个村子都热闹极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大红灯笼,就像给村子穿上了一件喜庆的新衣。
晚上,烟花在天空中绽放,五彩斑斓的,美极了!我们一群孩子兴奋地又跳又叫,大人们也都笑得合不拢嘴。
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时刻吗?可是,随着我慢慢长大,回去故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每次想起故乡,心里都酸酸的,就像吃了一颗没熟透的果子。
我多害怕故乡会变得陌生,害怕那些美好的回忆会渐渐模糊。
但我知道,故乡永远在那里,等着我回去。
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怀抱,无论我走多远,都会给我力量和安慰。
我想说,我爱我的故乡,爱它的一草一木,爱那里善良的人们,爱那些美好的回忆!它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示例文章篇二:《我的故乡》我的故乡,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坐落在大山的怀抱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印象
故乡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一直在想。
如今当我走在宽广的马路上,看见车辆来来往往,看见城市里布满灰霾的天空,真是怀念在故乡的日子。
淮河畔的村落,又离着大别山不远,山清水秀,民风古朴。
有很多小山坡和小池塘,牛羊成群,那时的河流还是清澈见底的,一间间的茅草屋也盖得颇有古意,小孩总爱揪屋后垂下来的茅草,用它来搔牛鼻子,调皮的挑逗着黄牛,却总是不给它吃。
我就是那些调皮的孩子中的一个,是个标准的放牛娃。
当河流开始欢快的流淌,蜜蜂在房檐下飞舞,野蔷薇开满山野时,春天就来了,放牛的孩子就成群结队的一起出去玩了。
每人带着一根木橛子,都是爸爸在晚上用砍刀在煤油灯下削的,用的是榆树枝。
把牛绳拴在橛子上,再用石头把橛子夯进松软丝润的泥土里,小孩子就一起去摘野花了。
憨厚的黄牛和水牛们,吃了一整个冬天的干草料,看见嫩绿的草芽,舌头一舔,就迫不及待的上下唇交错咀嚼了几下,又开始搜寻下一个目标了,也不在乎那个桎梏它的木橛子了。
小牛儿总是开心的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撂蹶子,撒着欢儿,母牛的一声低沉的呼叫,它又会屁颠颠的跑回母亲身边,尾巴一甩一甩的。
春天的浅绿色慢慢变成墨绿色时,夏天就悄然而至了,站在山岗上,层层叠叠的稻田铺满了大地,连田间小路也淹没了,稻穗刚开始授粉的时候,挂着丝绒似的黄色小花儿,在夜晚静静听着蛙叫,如果你听过周杰伦的夜曲和稻香,那个歌曲的前奏大概是取自那里的吧。
荷塘大概是最受欢迎的地方,白天,拔完稻田里的稗草的大人们就坐在荷塘边的柳树下乘凉,遇上撒娇的孩子,就用绑了镰刀的竹竿给小孩子摘莲蓬吃。
然后自己顺手掰下几枚茭白,甜滋滋的吃起来。
在夏天,鸡鸭牛羊的可就遭罪了,蚊子会一窝哄的吸它们的血,妈妈就会用干的艾草和蒲苇的果实放在一起燃烧,冒出的烟雾把动物们笼罩,它们也就清闲的乐得自在,偶尔骚动一下尾巴。
老牛在慢吞吞地反刍,仿佛在回味幸福的一天。
夏天的雷雨总是不期而至,几场大雨下来,或许清晨你一打开门儿,外面满满的就都是水了。
早有精明的,早已在桥洞下部下了名叫‘迷魂阵’的渔网了。
像我,就举着竹竿绑的小鱼网,去捕捞在岸边搁浅的龙虾,看着这些红彤彤的家伙挥舞着大钳子在网兜里挣扎,一翻手就把它们倒进小桶里了。
忽听得人群嚷嚷,急匆匆奔向一个方向,原来是昨晚大水上涨,河水漫进稻田,肥美的大草鱼也进了稻田里。
大家都忙着抓鱼呢。
最后是后院的静静一身泥水抱着大草鱼回来了,笑的跟个傻子似的,嘿嘿哈哈。
在稻子快成熟的前两个星期,大河小沟都快干的见底了,稻田里多余的水就开始外放了,这已是初秋了,一年一次大的捕鱼活动就开始了。
鱼都是野生的,捕不捕的到鱼,就各凭本事了。
这是一个盛会,大人孩子齐上阵,有渔网的就拉网,有鹅罩的就用鹅罩,罩住一片水域就慢慢摸,本事好的,全凭水性,潜到泥水里凭感觉摸。
小孩子呢,就半身陷在淤泥里,手里端着个大碗或罩头,就拾那些活蹦乱跳的虾米和泥鳅,晚上妈妈就会炸给我们吃,吃完就会变聪明的。
捕鱼的收获往往是很丰盛的,我经常能看见别人家洗衣服的盆里有比我还长的鱼,像我一样一跳一跳的,身上的鱼鳞好大哦,在阳光下会发亮的,可是,不久这些鳞片就失去光彩了,它们总归要被吃掉的,漂亮,也没有用了。
中秋吃月饼时就开始收获稻子了,在干净的稻场上铺满了金黄的稻子。
,在石磙的碾压下,稻粒脱落下来,稻草本身的草本精华释放出来的芳香在秋风里荡漾着,午后我就躺在稻子上看场,大人们回去吃饭休息。
下午我就去放鸭子,让鸭子来拾那些掉下来的稻粒,经常鸭子就会吃得脖子歪歪的才回家。
被拔过鹅毛的老鹅也回来,嘶哑着声音,光裸着身子,还依旧器宇轩昂的摆着架子,吃一会儿还要互相咬一下,用它们同样扁扁的嘴巴。
等到秋草枯萎,新的稻草堆生成,农忙结束了,日子变得慵懒了。
日上高头,才牵着牛背着筐,有一搭没一搭的边跟人聊着边割已经发红的茅草,开始储备牛冬天的饲料了。
早餐是稀饭加萝卜干,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等到飘雪花的时候,就会几户几户的聚在一起,燃起一个火盆,一起唠唠家常。
外面,一片银白色的天地,晃得人睁不开眼睛。
说着说着就过年了,在炮声中,年夜饭开始了,家家户户也都几乎是同样的菜,腊鸡腊鸭腊鹅腊肉腊肠,再加上煎卷,这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家家户户门口挂的都是这些腊货,就像四川家家门口挂辣椒那样。
腊货若是保存得好,能吃到第二年三四月。
除夕晚上照样是要拜年,大人
会给孩子一个大的布口袋和一个红灯笼。
小孩就会打着红灯笼一家一家的要东西,或许是花生,或许是瓜子,也可能是糖。
小孩最多会说句过年好,就脸红的再也没有话了。
过年后就会一家一家的请客,吃到正月十五才算完,正月十五晚上小孩子又可以打着灯笼到处跑,哪里有烟花就往哪里跑,直到累极了,然后各自回去睡了。
故乡的印象大抵如此,我已十多年没有回去,前不久回去看见水已不再清澈,因引进灌溉系统,原有的沟渠也已破坏,大家都已盖起平房或者楼房,只有在南湾的路边还伫立着一个小小的茅屋,仿佛像一个老人在喃喃的诉说着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