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因李白而出名的景点

因李白而出名的景点

因李白而出名的景点
因李白而出名的景点有:
1.李白故居:位于安徽省皖江城的李白故居是李白出生地,保存了李
白的遗迹和文物,展示了他的生平和作品。

2.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是李白的题材之一。

游客可以
登上楼顶,俯瞰长江和武汉城市全景,欣赏李白曾描绘的壮丽风光。

3.舍利塔: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舍利塔也是李白曾经题材的地方之一。

这座佛塔保存完好,内部供奉佛教舍利,是佛教信仰者和文化爱好者
的朝圣地。

4.白鹿洞书院: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白鹿洞书院是李白曾经留居的地方。

书院建筑古朴典雅,内有李白的题字和相关文物,让人感受到他
曾经留下的文化氛围。

5.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是李白的题材之一。

游客可以
登上楼顶,观赏洞庭湖美景,感受李白曾经倚楼吟诗的景致。

6.长乐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长乐坡是李白的早年流亡地之一。


区内有李白纪念馆和文化广场,展示了他的生平和诗文作品。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白墓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白墓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白墓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墓
李白墓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墓地,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

唐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

时为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县令的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东麓。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与时任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迁葬于与龙山相对的青山。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墓葬附近地貌为江南丘陵,东高西低,东面为当涂县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李白墓处于青山西麓陇地上,坐北朝南。

2006年05月25日,李白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竹香。

李白的旅行足迹及写的诗

李白的旅行足迹及写的诗

李白的旅行足迹及写的诗
李白的一生都在旅行,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并留下了许多诗作。

以下是一些李白的旅行足迹和相关诗作:
1.长江三峡:李白在三峡地区游览了许多地方,并写下了《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等诗篇。

2.四川:李白在四川游历了许多地方,写下了《蜀道难》、《峨眉山月歌》、《将进酒》等诗篇。

3.庐山:李白游览庐山时,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4.江苏:李白在江苏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5.浙江:李白在浙江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篇。

6.安徽:李白在安徽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7.湖北:李白在湖北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诗篇。

8.湖南:李白在湖南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赠汪伦》、《秋浦歌》等诗篇。

9.江西:李白在江西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10.福建:李白在福建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秋浦歌》、《将进酒》等诗篇。

总之,李白的旅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诗作也反映了他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20210906文化遗产零距离——牛渚矶和李白墓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20210906文化遗产零距离——牛渚矶和李白墓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20210906⽂化遗产零距离——⽜渚矶和李⽩墓
栏⽬介绍
 《跟着书本去旅⾏》是⼀档体验式⽂化教育节⽬。

节⽬以中⼩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万⾥路”,⾛近⽂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
史、感知⽂化,让陈列在⼴阔⼤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点击如下⽬录在线观看
《跟着书本去旅⾏》 20210906 ⽂化遗产零距离——⽜渚矶和李⽩墓
本期节⽬主要内容:《夜泊⽜渚怀古》是诗仙李⽩来到安徽省马鞍⼭市的⽜渚江边写下的诗
篇。

那么⽜渚长什么样呢?诗中的谢将军是谁,和李⽩有什么关系?本期我们⼀起跟随书本旅
⾏团去寻找答案。

(《跟着书本去旅⾏》 20210906 ⽂化遗产零距离——⽜渚矶和李⽩墓)
桃源钓翁编辑。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三解析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三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

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

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

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

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

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

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

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

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李白在池州——李白在皖南之五池州留下的李白的诗迹也很多。

大约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年),也有说是唐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李白漫游到池州,他到秋浦,登九华,游清溪,宿虾湖。

当地一直流传着李白“三上九华,五到秋浦”的说法。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古秋浦县也大致在现在贵池区这个位置。

秋浦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在这里写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都是五言诗。

其中有一首,也就是第十四首,非常有名。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在夜幕里望过去,天地都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李白到秋浦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在建功立业的理想方面,碰到了不少挫折,年龄也不小了,所以他的情绪并不很好。

比如他在《秋浦歌》第六首中,就表达过这样的心情。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连观看秋浦的秋色也要强打精神。

但李白的诗总有一种正面的、健康的精神贯穿其中。

既使在心境不佳的情况下,也能看到生命的的活力。

这首“炉火照天地”,正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农业文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十分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池州青阳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也和诗仙李白有关。

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也就是公元401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的景象,最兴盛时期据说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

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还有五六十座。

唐天宝八年冬,也就是公元749年,李白第一次到青阳。

他和前来迎接他的诗友,也是青阳县令韦权舆一起,到一个叫石门高的深山古村里,邀上隐居在那个村里的,一位叫高霁的诗友,一同上九子山游赏、采风。

从石门高到九子山,很近,直线距离只有三四华里。

三人从桃花坞出发,沿着古沙岭古道,从九子山后山来到山上,途中在一痊姓夏候的乡士家中休息,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安徽唐诗风貌笔记

安徽唐诗风貌笔记

安徽唐诗风貌笔记安徽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唐代,安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安徽美丽的风景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带你一起走进安徽唐诗的世界,感受那段辉煌岁月中的诗意风貌。

一、山川秀丽的安徽安徽位于中国东部,自古以来就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被誉为“天庐之国”。

唐代诗人们常常以安徽的山川美景为灵感,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大别山是安徽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众多诗人钟爱的题材。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首《登高》描绘了登上大别山顶的壮观景色,给人以无限遐想。

另外,黄山也是安徽诗人眷恋的地方。

唐代文人李白游历过黄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描述黄山美景的诗篇。

他的《登黄鹤楼》中写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首诗将黄鹤楼和黄山巧妙地连结起来,呈现出壮丽的山水与人文景观。

二、风雅文化的繁荣安徽唐诗的风貌不仅体现在山水描写中,还展现在风雅文化的繁荣之中。

唐代安徽的文人墨客们以其才情出众和境界高远而闻名于世。

安徽人李白是唐代的文学巨匠,他的诗歌充满了雄浑的气势和奔放的情感。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以庐山瀑布为意象,通过夸张的笔墨和形象的描绘,将人们带入了奇峰异石之山的雄伟景象。

另外,安徽唐代诗人贺知章也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

他的《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首诗以江南风景为主题,描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给人以温暖、宁静的感觉。

三、人文风采的流转安徽唐诗风貌中不仅注重山水和风雅,还赋予了文人们独特的人文关怀和风采。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到:“银汉净霜天,秋露滋兰蕙。

晨光落照壁,暮色生霜壑。

时辈欢朋满,筐箧经营荐。

诗人李白的墓简介

诗人李白的墓简介

诗人李白的墓简介
安徽当涂,山青水秀,物华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翠峰嵌崎的青山脚下,长眠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墓园枕着郁郁葱葱的青林山,面对奔流不息的青山河,山青水碧,环境幽雅,与采石矶、天门山形成李白文化旅游线。

园内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青莲书院、十咏亭、盆景园等景点。

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现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筑风格,“宋碑”则详细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太白碑林”镶嵌着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李白各个时期经典诗碑106方。

走进墓园,春看杜鹃、夏赏青莲、秋闻金桂、冬品腊梅,亭台楼阁、竹林流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魂背枕的青林山,林壑优美、鸟道纡曲、百鸟鸣啁,由南远眺如展瓣芙蓉,婀娜多姿,由北遥望若朝天双阙,直入云霄。

今天的李白墓,始建于公元817年,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研究李白及其诗文,欣赏书法作品,品味园林艺术的江南著名文化旅游景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在历史上论与安徽关系的密切、影响的巨大、知名度高的诗人文学家,当非李白莫属。

而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在民间、在学术界多年来也存在一些不同说法或不甚了然的问题,去年笔者发表了一篇《李白在安徽留下哪些疑问》,就四个热点问题作了解答。

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值得认真而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比如人们都认为李白对安徽贡献很多,功劳很大,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但到底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数量如何、价值如何,恐怕也说不大清楚。

这里就这个问题再做一篇《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算是上文的续篇。

一、诗文作品是李白留给安徽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李白先后五次游历安徽,时间累计十余年,并且在这里走向人生终点。

在安徽东西南北各地游历中写下了大量诗文,我在给李白于安徽写作的诗文作编年时,共编入李白诗192首,文9篇,这个数量是很大的,占其一生创作总量近五分之一,占其可以确定写作地点的诗文数量近三分之一。

李白的诗文可以考知写作地点的有650篇左右,而在安徽写作的共201篇,远远多出他在他的家乡蜀中以及另两个寓居地安陆、兖州一带所写数量,也多出他在京洛、吴越、金陵、江夏一带写作数量,可以说李白对安徽情有独钟,文思诗兴独多。

至于具体在安徽各个地方李白写了多少,历代地志和近年各地的有关宣传介绍都显得有些粗疏和随意,经笔者仔细检核,可以给出以下数字:当涂诗48首、文5篇,和县诗9首,宣城诗40首、文4篇,泾县诗19首,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时南陵包括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5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3首。

这些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有许多名篇,诗如《南陵别儿童入京》、《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六首》、《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城见杜鹃花》、《哭宣城善酿纪叟》、《赠汪伦》、《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铜官山醉后绝句》、《秋浦歌十七首》、《清溪行》、《望九华山赠韦青阳仲堪》、《临路歌》等。

这是李白给予安徽一宗最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客籍诗人文学家在安徽写下这么多的文学作品,李白前谢眺写了二三十首、李白稍后的杜牧写了三四十首,超过百首的一时还找不到。

以李白这样的诗名,他的这些作品对安徽后来诗风文风的兴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李白题咏较多的地方往往是诗风文风最兴盛的地方,自唐之后皖南的姑孰、泾溪、清溪成长了、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敬亭山、齐山、采石成了三座诗山,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二、李白的遗踪遗址也是他留给安徽的重要文化遗产李白在安徽的遗踪分布很广泛,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半安徽都留下了他的遗踪。

我考察了李白游历安徽大约五次:第一次是天宝元年前后寓居南陵,然后由此奉诏入京;第二次天宝六载由金陵来安徽,至九载,游历了皖东当涂、历阳和县,皖西潜山、霍山、寿春、庐江郡合肥等地,时间四年;第三次天宝十二载由梁园来宣城,至十五载,游历了皖南宣城、当涂、泾县、南陵(包括繁昌、铜陵)、秋浦(贵池,包括石台西部、东至北部)、青阳(包括九华山),时间四年;第四次至德二载避地卧病皖西的宿松、太湖(包括岳西),时间较短;第五次上元二年赦归,游历了宣城、泾县(包括太平、黄山、石台东北部一带),最后定居当涂,时间两年。

还有几次经行安徽留下诗作的,江行较多,有诗记地的有天柱山、长风沙、天门山、牛渚,还到过皖北的砀山、亳州,这些是途经。

李白的遗踪分布现在的安徽17个市中12个市,地方之广,也是历代客籍诗人文学家包括本籍诗人文学家所没有的。

这些地方都留有李白的作品,李白的遗踪随着他的诗文永久地留存下来,为各地江山生色,为各地文化添彩,并且还会持续不断地生发出新的活力,开发出新的价值。

李白的遗址最具历史价值、最真实可信的就是他的冢墓。

冢墓有两处,一在当涂的青山,是他的真身墓,一在采石,是他的衣冠冢。

这两处冢墓李白的当世就有文献记载,且世代延续。

地表上保存到现在、完好的、封志明确的唐人墓全国范围已很少了,安徽只李白一人。

联系到当前各地争抢名人、乱掘古墓,甚至以假乱真的现象,我们以李白的真墓在安徽感到自豪。

李白墓在安徽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概不至于在出现“李白故里之争”的滑稽剧后又出现李白墓之争吧?李白的遗址应包括他的寓居住所,他的诗记录了他在当涂、宣城敬亭山、南陵、秋浦都有寓所,当涂、南陵两处还见于地志和其它诗文,这些建筑和处所在李白身后都废圯了。

还有李白经过的地点后代多有纪念建筑,但年代悬远,不能遽定为就是李白的遗址,可以认定为李白遗址的是九华山李白书堂,这处遗址宋初《太平寰宇记》有记载,谓已倾圯,据其描述,此处建筑不晚于晚唐,后代也不断复修。

此处应是李白当年活动的遗址。

还有两处石刻,可能是李白留下的遗迹。

一处在泾县桃花潭附近的放歌台,石壁刻有“天宝十五载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诸字题记。

一处在贵池秋浦白笴陂不远处的石门,据说即参与《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高霁的住处,其地有“桃花坞”大字石刻,其旁有小字题刻“同李太白在此游”、“高霁题”、“唐天宝庚寅岁”诸字。

三、安徽各地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纪念景点和传说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安徽各地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纪念景点很多。

当涂(今马鞍山)是李白的终老之地,纪念建筑和景点最多,大多集中在采石,当涂城区和其它地方也有一些。

采石以唐李公青莲祠最为有名,此祠始建于明代,前面是太白楼(又名谪仙楼),后面是太白祠。

宣城李白纪念地、景点多与谢脁联系,谢脁纪念处也是李白纪念处,如谢朓楼(又名叠嶂楼),此楼历史悠久。

在此楼附近宋代就建有李白与谢眺的合祠。

李白在敬亭山也有多处纪念建筑和景点。

泾县李白景点集中在水西寺和桃花潭一带,桃花潭及其附近景点大多与汪伦有关。

附近震山有太白祠。

南陵县也有太白祠,还有太白井、太白酒坊。

铜陵有两太白祠,或称太白书堂,一在五松山。

一在横港矶(即阳山矶)。

贵池留有李白纪念建筑和景点也很多。

有两太白祠,一太白楼,太白祠一在苦竹岭,一在白笴陂,太白楼在水车岭,水车岭又称翰林山。

李白纪念建筑和景点多散落于清溪河、秋浦河两岸,清溪江祖石的太白钓台产生甚早。

九华山太白书堂附近有多处李白景点。

石埭杉山有太白书堂,又称太白祠,历史亦古。

此地在秋浦白笴陂南,李白当乘兴放游至此。

太湖城西北120里司空山(今属岳西),亦有太白书堂,宿松城南亦有太白读书台。

以上这些地点李白都到过,且有诗为证。

还有李白未留诗文的地方也有关于李白的纪念建筑和景点,如东流(今属东至)、望江都有太白书堂。

东流当时属秋浦,望江在宿松东南,濒临长江,这两处为李白所经行自在情理之中。

这两县和前面的宿松地志还记载了李白到达其地的传说故事。

据李白本集诗文查考及古今学者的考论,李白的行踪可能达到黄山西部,未曾越过黄山到达当时的歙州即后来的徽州,但该地很早就有李白往游其地并留有诗作的传说记载,最早见于南唐沈汾的《续仙传》,谓李白曾前往歙县城阳山寻访仙人许宣平,不遇,题诗于许宣平庵壁。

于是该地就产生了一些有关李白的遗址和纪念景点,以后还修建了太白楼。

另外黟县和较远的徽州县份婺源(今属江西)也有李白前往其地留下的景点和传说。

至于黄山的腹地李白是否到达,不好遽定,但也有不少纪念建筑、景点和传说,如醉石、问余亭、太白书院。

无论李白达到与否,后代产生的纪念建筑、景点和传说,都是因李白的大名、慕李白的诗章而产生的,是李白在安徽游踪的辐射和神奇化,也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

李白的遗址及历代安徽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和景点多达100多处,见于唐宋文献记载的有30余处,在全国是最多的。

笔者粗略查检了一下各种文献,除安徽外,其它地方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不过30处。

这也见出李白与安徽关系特别密切,安徽人士对他特别崇拜。

拥有这么多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对李白而言,他真是获得了“千秋万岁名”,对今天的安徽来说,是一笔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

四、李白的文化遗产已经转化或正在转化为安徽首屈一指的丰富无比的旅游资源李白许多作品是描写安徽自然风光、山水景观的,李白的游踪遍布安徽大多数地区,李白的纪念建筑、景点和传说覆盖更广,这些既是文化财富,也是旅游资源。

十年前笔者发表有《李白与安徽旅游资源的开发》,认为李白是安徽旅游资源最早、最集中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安徽许多好山好水都被他写遍、游遍,不少是他首游、首咏,还有的山名、景点名称是他命名的。

没有李白,安徽的佳山水就不会较早为人所知晓、所景仰,安徽特别是皖南就不会较早与吴越、湖湘、巴蜀跻身于山水名区之列。

我在该文中,将李白的游踪、将李白对安徽景区的描写、开发概括为:三座名山、两条山水风景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及其它景点几块。

三座名山就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

这三座山李白都是最早的题咏者,黄山、九华山他还是首游的名人,两山的命名也与他有关。

黄山的命名在李白当世,而当时黄山的许多山峰并无名称,所谓三十六峰不少名称是来自李白所作《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这首黄山第一首题咏诗。

九华山由李白命名,李白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中言之甚详。

李白的《江上望皖公山》是天柱山的第一首题咏诗。

这三座山今天不仅在安徽是三颗风景明星,在全国也是名闻遐迩,李白就是他们最早的形象设计者、代言人。

两条山水风景带是指泾川山水风景带、清溪秋浦山水风景带,李白多次往返这两条山水风景带,写了很多诗。

泾川上自陵阳,下至琴溪,近三百里,李白写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

”他认为浙东的若耶溪比不上它美,在这条山水带上他写了近20首诗,多循山水走向描写,形成了一条略无间断的诗的长廊。

李白在秋浦所作诗也基本顺着清溪秋浦两条河展开,他写道:“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又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认为这里可以和任何山水名区相比。

他的《秋浦歌十七首》以一条河流为题写了这么多诗,在李白是特例,别的诗人也不多见。

李白之前泾川诗偶有一二,清溪秋浦则闻所未闻,基本可以说,李白是这两条山水风景带的发现者,营造者,传扬者。

两大风景名胜区就是宣城和当涂。

这两个地方前人都留有一些遗踪、诗咏,李白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踵事增华,推陈出新,开辟了新的诗境,写出了新的江山风貌。

宣城谢眺留下的遗迹很多,谢眺题咏处,李白差不多写遍,他写了不少怀想谢眺的诗,给他的宣城诗同时也给宣城风光带来了较多的历史文化内涵。

李白的宣城诗还有三大重笔,就是敬亭山、谢朓楼、双溪,这正是日后宣城风光的三大亮点。

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描写也是李白当涂诗的特色,李白在当涂开发利用了六朝历史文化资源。

李白当涂诗另一大特色,就是较多描写江山胜景。

当涂濒江,夹江有天门山,屹立南岸的是采石矶,这在当时的安徽州县中是少有的形胜之地,李白当涂名篇多写这些胜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