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安徽的故事电子版本
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在历史上论与安徽关系的密切、影响的巨大、知名度高的诗人文学家,当非李白莫属。
而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在民间、在学术界多年来也存在一些不同说法或不甚了然的问题,去年笔者发表了一篇《李白在安徽留下哪些疑问》,就四个热点问题作了解答。
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值得认真而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比如人们都认为李白对安徽贡献很多,功劳很大,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但到底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数量如何、价值如何,恐怕也说不大清楚。
这里就这个问题再做一篇《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算是上文的续篇。
一、诗文作品是李白留给安徽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李白先后五次游历安徽,时间累计十余年,并且在这里走向人生终点。
在安徽东西南北各地游历中写下了大量诗文,我在给李白于安徽写作的诗文作编年时,共编入李白诗192首,文9篇,这个数量是很大的,占其一生创作总量近五分之一,占其可以确定写作地点的诗文数量近三分之一。
李白的诗文可以考知写作地点的有650篇左右,而在安徽写作的共201篇,远远多出他在他的家乡蜀中以及另两个寓居地安陆、兖州一带所写数量,也多出他在京洛、吴越、金陵、江夏一带写作数量,可以说李白对安徽情有独钟,文思诗兴独多。
至于具体在安徽各个地方李白写了多少,历代地志和近年各地的有关宣传介绍都显得有些粗疏和随意,经笔者仔细检核,可以给出以下数字:当涂诗48首、文5篇,和县诗9首,宣城诗40首、文4篇,泾县诗19首,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时南陵包括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5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3首。
这些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有许多名篇,诗如《南陵别儿童入京》、《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六首》、《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城见杜鹃花》、《哭宣城善酿纪叟》、《赠汪伦》、《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铜官山醉后绝句》、《秋浦歌十七首》、《清溪行》、《望九华山赠韦青阳仲堪》、《临路歌》等。
李白与安徽

李白与安徽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先后5次来到安徽,并在这里创作了200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一、初游安徽喜接诏书李白祖籍陇西,5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县的青莲乡。
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李白一生几乎游历了半个中国,并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春末,42岁的李白由东鲁南下,移居于安徽南陵县。
在这里,他接到了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兴奋异常。
在与儿女告别后,李白写下激情洋溢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写了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反映出李白接招后兴高采烈的心情,这样的情绪很快又感染了家人,以至于“儿女嬉笑牵人衣”。
李白在诗中将那些目光短浅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将自己比作朱买臣,认为西去长安便可青云直上了。
这年秋,李白怀着报国的热忱进京了。
起初,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接见,并得到了隆重的礼遇。
李白曾利用与唐玄宗接近的机会,向其陈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
但遗憾的是,唐玄宗器重李白,目的是要李白为自己写诗作词,供其享乐。
当唐玄宗觉得李白不满足于当自己的御用文人时,便渐渐疏远了他,这使李白相当苦闷,即而发出了“行路难”的感叹。
二、再游安徽壮志未酬唐天宝三年,李白愤然上疏请归,再一次走上了漫游的路程。
3年后,李白返回安徽,时年47岁。
这年春天,李白溯江而上,游历了当涂县(今属马鞍山市)。
他十分喜爱这里的山光水色,尤其是天门山。
这期间,他在许多诗篇中都对天门山赞颂不已,尤以《望天门山》最为脍炙人口。
天门山是位于当涂县西南的东梁山与巢湖市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石状巉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而得名。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以“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描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描写出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
李白与安徽

关于李白与安徽六个问题的讨论新闻来源:汤华泉发布时间:2009-10-30 0:00:00 阅读:1851 次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
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
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价值无比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安徽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对这份遗产安徽各地各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以马鞍山成就最为突出。
但在对这份遗产的研究、利用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些模糊的地方和盲点,有些随意性。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李白的遗产,有必要对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文拟对其中六个问题在综合有关成果和资讯的基础上,谈一些情况和看法,与关心这些问题的同行和朋友进行讨论。
一、李白是否在安徽的南陵奉诏入京?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很多人都熟悉,诗是七古十二句:“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这首诗是天宝元年李白奉唐玄宗的征召离开南陵前往长安时写的。
题目上的“南陵”自唐代以来人们都认为是指宣州的南陵,也自然属于今天的安徽。
八十年代初有学者提出新说,说这首诗所写的南陵不在安徽,而是在山东。
这一新说其实没有多少能够支撑的证据,论者主要是从诗里的“黄鸡啄黍”的风物描写和李白当时的行程找证据,认为这样的风物属于北方,李白四五月在泰山,还有别的事要做,秋季不大可能在江南的南陵。
这两个理由都不太能站住脚。
但这一说法得到了几位李白研究的老前辈的支持,后来新说的提出者、赞同者还在山东找到几个可能是南陵的地点和地名,有说在任城(今济宁),有说在兖州,有说在曲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后来问题的关键集中到南陵这个地理专名唐代除了宣州外别地还有没有? 2001年的现在也是马鞍山,在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的李白研讨会上,南通大学的姜光斗先生在提交的《论李白与安徽的情结》和我提交的《李白与安徽旅游资源的开发》两篇文章中都谈到这个问题。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李白在池州——李白在皖南之五池州留下的李白的诗迹也很多。
大约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年),也有说是唐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李白漫游到池州,他到秋浦,登九华,游清溪,宿虾湖。
当地一直流传着李白“三上九华,五到秋浦”的说法。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古秋浦县也大致在现在贵池区这个位置。
秋浦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在这里写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都是五言诗。
其中有一首,也就是第十四首,非常有名。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在夜幕里望过去,天地都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李白到秋浦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在建功立业的理想方面,碰到了不少挫折,年龄也不小了,所以他的情绪并不很好。
比如他在《秋浦歌》第六首中,就表达过这样的心情。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连观看秋浦的秋色也要强打精神。
但李白的诗总有一种正面的、健康的精神贯穿其中。
既使在心境不佳的情况下,也能看到生命的的活力。
这首“炉火照天地”,正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农业文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十分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池州青阳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也和诗仙李白有关。
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也就是公元401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的景象,最兴盛时期据说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
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还有五六十座。
唐天宝八年冬,也就是公元749年,李白第一次到青阳。
他和前来迎接他的诗友,也是青阳县令韦权舆一起,到一个叫石门高的深山古村里,邀上隐居在那个村里的,一位叫高霁的诗友,一同上九子山游赏、采风。
从石门高到九子山,很近,直线距离只有三四华里。
三人从桃花坞出发,沿着古沙岭古道,从九子山后山来到山上,途中在一痊姓夏候的乡士家中休息,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李白与宣城的故事

李白与宣城的故事
宣城,是安徽的一个古名城,自古以来就以人文荟萃、山川秀丽而闻名。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
李白在宣城生活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据说,他常常在宣城的各个山川之间游走,寻找灵感。
他的诗才横溢,使他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有一次,李白在游览宣城的名胜古迹时,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
女子能歌善舞,且通晓诗词歌赋。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知己。
李白在这段友谊中得到了很多创作灵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然而,这段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
不久之后,李白因事离开宣城,与女子分别。
临别时,李白写下一首《赠汪伦》的诗篇,表达了对女子的感激和不舍。
这首诗后来成为了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尽管李白离开了宣城,但他的诗篇和故事却留在了那里。
宣城的人民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许多与李白相关的文化景点和纪念馆。
这些地方成为了游客们必去的打卡地,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李白与宣城的故事。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宣城的街头巷尾时,仍能感受到李白当年游历山川的美好诗情和浪漫气息。
这些故事和传说也成为了宣城独特的文化符号,传承着这座古城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
传奇:诗仙李白的皖地情缘

传奇:诗仙李白的皖地情缘编者按:在历史上,论及与安徽关系的密切、影响的巨大、知名度高的诗人文学家,非李白莫属。
而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在民间、学术界多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不同说法,但人们一致认为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
2012年,恰逢李白逝世1250周年之际,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汤华泉先生专门撰文,对李白在安徽留下的文化遗产、数量及其价值作出详细的考察。
对区域文化建设工作不乏启示。
诗文作品: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李白一生先后五次游历安徽,时间累计十余年,并且在这里走向人生终点。
在安徽东西南北各地游历中写下了诗歌192首,文9篇,这个数量占其一生创作总量近五分之一,远远多出他在他的家乡蜀中以及另两个寓居地安陆、兖州一带所写数量,也多出他在京洛、吴越、金陵、江夏一带写作数量。
可以说李白对安徽情有独钟,文思诗兴独多。
这些诗文作品中有许多是名篇,如《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赠汪伦》、《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秋浦歌十七首》等,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诗文是李白给予安徽一宗最丰厚的文化遗产,它们对安徽后来诗风文风的兴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李白题咏过的地方也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赏玩,如敬亭山、齐山、采石就成了三座诗山,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遗踪遗址:重要的文化遗产李白一生游历安徽大约五次:第一次是天宝元年前后寓居南陵,然后由此奉诏入京;第二次天宝六载由金陵来安徽,至九载,游历了皖东当涂、历阳和县,皖西潜山、霍山、寿春、庐江郡合肥等地,时间四年;第三次天宝十二载由梁园来宣城,至十五载,游历了皖南宣城、当涂、泾县、南陵(包括繁昌、铜陵)、秋浦(贵池,包括石台西部、东至北部)、青阳(包括九华山),时间四年;第四次至德二载避地卧病皖西的宿松、太湖(包括岳西),时间较短;第五次上元二年赦归,游历了宣城、泾县(包括太平、黄山、石台东北部一带),最后定居当涂,时间两年。
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

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1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在安徽的故事
李白在安徽
前言: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
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
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价值无比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安徽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对这份遗产安徽各地各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诗歌遗产价值效益
一.李白的足迹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漂流四方,其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其中安徽的山山水水也印满了诗人漫游的屐痕。
根据《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初步统计,李白游历安徽多达十余次。
从时间上看,自诗人二十几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江行初经安徽,到晚年六十多岁流寓当涂而仙逝,跨越了人生大半;从地域范围上看,其活动地点则集中在安徽的南半部分诗人先后到过唐时皖北的亳州,皖中的和州、庐州,皖西的舒州,皖南的宣州和歙州等地,涉及安徽的全境。
仅于李白诗文所见的就有五六十处之多,如天门山、采石矶、敬亭山、陵阳山、黄山、响山、青山(谢公山)、大楼山、江祖山、九子山(九华山)、五松山、铜官山、横江浦、琴溪、宛溪、鰕湖、清溪、秋浦河、白苛陂、泾溪、桃花潭、落星潭、谢朓楼、谢公亭、双桥、姑熟亭、灵源寺、隐静寺、水西寺、化城寺等等。
二、李白的创作
李白在安徽期间,肆志游遨、广泛交往,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有诗一百四十余首、文约十篇,约占现存作品总数的七分之一在网上查询到这些数字开列如下:当涂诗48首、文5篇,宣城诗39首、文4篇,泾县诗18首(其中2首应属太平、1首应属石台),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4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5首。
其中许多名篇佳构千古传诵,屡被后世唐诗选本所采撷,如《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赠汪伦》、《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赠张相镐二首》、《宣城见杜鹃花》、《哭宣城善酿纪叟》等等。
三、李白在皖的原因
李白后期活动的中心由北方转向南方,而安徽南半部分又恰好位于长江两岸,交通便利、山川秀丽、经济文化发达。
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大概就是李白多次游历安徽的主要原因。
而且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当然首先游山玩水意图很突出,由金陵来当涂就是当涂一带江天美景把他吸引来的,他的《自金陵泝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这首诗的题目就清楚的表现出来了,在宣传,他也有一
首似乎旅游宣言的诗,题目叫《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是敬亭山和陵阳山水引导他开始又一次安徽之旅。
安徽许多好山好水都被他游遍,有不少是他首次游览,还有的山名、景点名称是他命名的,主要有三座名山、两条山水旅游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其它景点。
三座名山就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两条山水旅游带就是泾川山水、清溪秋浦山水,两大风景名胜区就是宣城和当涂马鞍山。
其它景点就更多了,如五松山、司空山、八公山、长风沙等
其次是钦仰谢朓,谢朓是南齐诗人,以擅长山水诗而著名,并曾任宣城太守。
李白在宣州漫游期间,与这位数百年前的文学家结下了神交,对其心仪神往,经常游赏谢朓旧迹,吟诵其名篇佳句,并挥毫抒怀。
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等等。
李白暮年依归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当涂青山有谢朓故宅、谢公亭、谢公池等遗迹,诗人曾前往凭吊,作有《游谢氏山亭》一诗。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预卜的安息之地也正是“谢家青山”。
中唐人范传正《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晚年渡牛渚矶,至姑熟(当涂),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盘桓庀居,竟卒于此。
”范氏曾任宣歙池等州观察使,他曾亲至当涂寻访过李白后裔,诗人
的两位孙女告之曰:“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
”(同上)可见范氏的记叙可信。
四、李白给安徽带来了什么
1、诗文作品是李白留给安徽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
这是李白给予安徽一宗最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客籍诗人文学家在安徽写下这么多的文学作品,谢眺写了二三十首、的杜牧写了三四十首,超过百首的一时还找不到。
以李白这样的诗名,他的这些作品对安徽后来诗风文风的兴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李白题咏较多的地方往往是诗风文风最兴盛的地方,自唐之后皖南的姑孰、泾溪、清溪成长了、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敬亭山、齐山、采石成了三座诗山,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2、李白的遗踪遗址也是他留给安徽的重要文化遗产
李白的遗址最具历史价值、最真实可信的就是他的冢墓。
冢墓有两处,一在当涂的青山,是他的真身墓,一在采石,是他的衣冠冢。
这两处冢墓李白的当世就有文献记载,且世代延续。
地表上保存到现在、完好的、封志明确的唐人墓全国范围已很少了,安徽只李白一人。
联系到当前各地争抢名人、乱掘古墓,甚至以假乱真的现象,我们以李白的真墓在安徽感到自豪。
李白墓在安徽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概不至于在出现“李白故里之争”的滑稽剧后又出现李白墓之争吧?李白的遗址应包括他的寓居住所,他的诗记录了他在当涂、宣城敬亭山、南陵、秋浦都有寓所,当涂、南陵两处还见于地
志和其它诗文,这些建筑和处所在李白身后都废圯了。
还有李白经过的地点后代多有纪念建筑,但年代悬远,不能遽定为就是李白的遗址,可以认定为李白遗址的是九华山李白书堂,这处遗址宋初《太平寰宇记》有记载,谓已倾圯,据其描述,此处建筑不晚于晚唐,后代也不断复修。
此处应是李白当年活动的遗址。
还有两处石刻,可能是李白留下的遗迹。
一处在泾县桃花潭附近的放歌台,石壁刻有“天宝十五载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诸字题记。
一处在贵池秋浦白笴陂不远处的石门,据说即参与《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高霁的住处,其地有“桃花坞”大字石刻,其旁有小字题刻“同李太白在此游”、“高霁题”、“唐天宝庚寅岁”诸字。
3、安徽各地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纪念景点和传说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
李白的遗址及历代安徽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和景点多达100多处,见于唐宋文献记载的有30余处,在全国是最多的。
,除安徽外,其它地方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不过30处。
这也见出李白与安徽关系特别密切,安徽人士对他特别崇拜。
拥有这么多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对李白而言,他真是获得了“千秋万岁名”无论李白达到与否,后代产生的纪念建筑、景点和传说,都是因李白的大名、慕李白的诗章而产生的,是李白在安徽游踪的辐射和神奇化,也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安徽来说,是一笔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
李白虽不出生于安徽,但他以最终的人生选择、以在安徽创作的光芒万丈的诗篇成为安徽的文化伟人,成为安徽的江山之英,成为安徽的旅游之祖。
珍视李白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