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喜剧作品和悲剧作品

合集下载

《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喜剧》的对比与评析

《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喜剧》的对比与评析

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喜剧的对比与评析介绍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广泛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悲剧和喜剧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这两种戏剧类型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悲剧特点•悲剧是一种以令人难过和伤心为主题的戏剧形式。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人物的灾难结局为特点,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命运之残酷。

•悲剧中常常有复杂的情节、充满冲突的角色关系和深刻而引人思考的主题。

### 代表作品•《哈姆雷特》:这部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被父亲谋杀后复仇的故事。

它深入探讨了权力、犯罪、背叛等主题。

•《麦克白》:麦克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将军,他因欲望而导致自己的灭亡。

这部悲剧展现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和罪恶与良知之间的冲突。

喜剧特点•喜剧是一种以幽默和欢乐为主题的戏剧形式。

•莎士比亚的喜剧常常涉及爱情、误会、戏剧性变装等元素,带给观众欢乐和轻松愉快的氛围。

•在喜剧中,通常有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情节、喜剧角色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结局。

### 代表作品•《仲夏夜之梦》:这部喜剧讲述了四对年轻情侣周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拍案叫绝却又颇具幽默感的事件。

它揭示了爱情中的种种荒诞与迷惑。

•《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以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放贷人夏洛克为主线,探讨了金钱、爱情和信任的关系。

它着重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互相理解与和解的主题。

对比与评析•题材:悲剧往往涉及严肃而深刻的主题,例如权力、道德、命运等;而喜剧则更注重欢笑和幽默,常常围绕爱情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误会和戏剧性事件展开。

•情节:在悲剧中,角色通常经历挫折和灾难,故事走向令人遗憾和伤感;而在喜剧中,角色常常面临一系列曲折离奇但最终带来欢乐结局的情节发展。

•角色塑造:在悲剧中,莎士比亚创造了许多复杂而深入描绘人性弱点的角色;而在喜剧中,则有更多喜剧性角色,如愚蠢可笑或戏剧性装束等。

•主题探究:悲剧倾向于探索人性中的阴暗面和命运的无情;而喜剧则更注重对爱情、友谊和社会关系的探讨,强调人类相互理解与和解。

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比较分析

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比较分析

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比较分析
介绍
古希腊戏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戏剧形式之一,其中悲剧和喜剧是两种主要类型。

本文将对古希腊悲剧与喜剧进行比较分析,从角色、情节、主题等方面来探讨这两种戏剧形式的差异和共同点。

角色
1.悲剧:悲剧中的角色通常是英雄般的人物或权力者,如众神、国王、将军
等。

他们经历着命运不可抗拒的悲惨遭遇。

2.喜剧:喜剧中的角色则往往是普通人,包括市井小民、服务员、丑角等。

他们通过笑料和幽默展示出平凡生活中的荒诞与滑稽。

情节
1.悲剧:悲剧展现了英雄的崩溃和命运的无情。

故事情节常以英雄在追求自
己理念或目标时所经历的挫折和承受的痛苦为核心。

2.喜剧:喜剧则以生活中的荒诞情境和误会为基础,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出
人物之间的矛盾和笑料。

主题
1.悲剧:悲剧常涉及人类存在、命运、道德和人性等深刻主题。

悲剧作品通
过揭示英雄不可避免的灾难和挣扎,引发观众对生命和意义的思考。

2.喜剧:喜剧更注重轻松、愉悦的气氛,通常以嘲讽社会现象、揭示人类弱
点或推动爱情故事发展为主要主题。

总结
古希腊悲剧与喜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戏剧形式,它们在角色选择、情节发展和主题探讨上存在显著差异。

悲剧强调英雄式角色的命运与困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深刻问题;而喜剧则关注小人物生活中的喜闻乐见,并通过幽默手法带给观众欢笑。

这两种戏剧形式既有各自独特之处,又都对人类情感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喜剧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喜剧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喜剧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表达,也是情感、思想与人生体验的反映。

在这些作品中,悲剧与喜剧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模式。

悲剧以悲伤、痛苦和破灭为主题,而喜剧则以欢笑、幸福和团结为核心。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喜剧,并解释它们对于读者的意义。

一、悲剧的特点与意义悲剧是一种表达悲痛和破灭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以主角遭遇命运的不公和灾难为基础,揭示人生的抗争和人类的弱点。

悲剧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悲剧强调命运的无常和人类的无力。

无论主角多么努力,他们最终都会遇到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无助感使得读者深刻地反思人类的局限性。

其次,悲剧塑造了复杂的人物形象。

主角通常具有矛盾性格和复杂内心,他们既有缺点也有优点。

这种人物塑造使得读者对于悲剧中的主角能够怀有同情和共鸣,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冲突。

第三,悲剧通过悲伤和痛苦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悲剧中所描绘的痛苦和破灭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使其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悲剧对于读者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权衡不同的抉择和行为准则,以及理解并接纳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

悲剧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够帮助读者认识和反思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并从中汲取力量。

二、喜剧的特点与意义喜剧是一种以轻松、欢乐和幸福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与悲剧相比,喜剧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更倾向于幽默和乐观。

喜剧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喜剧通常描绘着人们在生活中发生的笑料和滑稽事件。

这些情节能够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方式调动读者的笑点,带给读者欢乐和愉悦。

其次,喜剧强调团结与和睦。

在许多喜剧作品中,主角通过协作、合作和友谊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幸福和团结。

这种人际关系的呈现给读者带来了乐观和希望。

第三,喜剧经常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的揭示,展现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这种揭示帮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对不同观点的思考和思辨。

喜剧对于读者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带给读者欢笑和喜悦,减轻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与喜剧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与喜剧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与喜剧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样,其中不乏悲剧与喜剧这两种戏剧性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描写悲伤与痛苦的悲剧,还是展示欢乐与笑声的喜剧,古代文学作品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与喜剧,并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悲剧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悲剧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严肃的主题吸引着读者。

其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是《红楼梦》。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揭示了家族衰落、人生无常和爱情的无奈。

小说中的角色多多少少都经历了悲剧性的命运,生活在阴郁的氛围中,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

此外,《哈姆雷特》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悲剧作品。

它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惨命运为线索,揭示了权力斗争、背叛和复仇的主题。

喜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喜剧以幽默、欢笑为特点,带给读者快乐与轻松。

《西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喜剧作品,以其夸张的形象、滑稽的情节和幽默的对白而闻名。

小说中四位主角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的冒险经历充满了欢乐和笑声。

此外,元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喜剧形式。

元曲以其轻松的节奏和滑稽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读者。

《拾玉镯》和《西华山》等作品以其幽默有趣的情节和诙谐的对白,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轻松的阅读体验。

悲剧与喜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共同展现了人类不同情感和命运的多样性。

虽然它们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但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古代文学作品都通过人物的命运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无奈。

其次,悲剧与喜剧都具有明确的主题和道德教育意义。

无论是通过揭示人性弱点还是通过展现善良与正义,这些作品都试图教育人们有关生活和价值观的重要问题。

最后,这些作品都以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文学技巧吸引了读者,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尽管悲剧与喜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悲剧注重揭示人性的悲剧性和命运的无常,强调人类的无力和悲伤;而喜剧则侧重于展现人性的善良和快乐,凸显欢乐与幽默。

悲剧还是喜剧更具有美感?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悲剧还是喜剧更具有美感?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悲剧还是喜剧更具有美感?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我代表反方团队,将为大家阐述悲剧更具有美感的观点。

首先,悲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通过展现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挣扎,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悲剧中的角色经历着命运的无情摧残,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却令人敬佩。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情感共鸣,使悲剧更具有触动人心的美感。

其次,悲剧作品往往通过对冲突和矛盾的展示,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常面临道德困境和人生选择,他们的抉择和付出代表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这种对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使悲剧更具有哲学性和思想性的美感。

最后,悲剧作品中的悲伤和痛苦,与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相呼应。

通过观看悲剧,人们可以在虚拟的舞台上体验到情感的释放和宣泄,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安慰。

这种情感共鸣和情感宣泄,使悲剧更具有情感上的美感。

综上所述,悲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通过对人类痛苦和挣扎的展示,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通过对冲突和矛盾的探讨,探寻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情感的宣泄,满足了人们情感上的需求。

这些特点使悲剧更具有美感。

谢谢!反方辩词二辩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我是反方团队的二辩,将继续为大家阐述悲剧更具有美感的观点。

我们认为,悲剧之所以更具有美感,是因为它能够深刻地揭示人类的弱点和缺陷,以及人类在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和坚韧。

首先,悲剧作品通过展现人类的弱点和缺陷,使观众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

悲剧中的角色常常面临着自身的欲望和道德的冲突,他们的错误和犯罪揭示了人类的脆弱性和错误的一面。

这种对人性的真实揭示,使悲剧更具有深度和真实感的美感。

其次,悲剧作品通过展示人类在逆境中的勇气和坚韧,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常面临着命运的无情摧残,但他们并不屈服于命运的压力,而是以勇敢和坚定的态度去面对。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喜剧的呈现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喜剧的呈现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喜剧的呈现方式悲剧和喜剧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表现方式。

悲剧以人物的悲哀遭遇和悲惨命运为主题,展现了人类的苦难和命运的无情;而喜剧则以幽默、讽刺和荒诞为手法,揭示人性的可笑和荒唐。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与喜剧的呈现方式。

一、人物塑造方面在悲剧作品中,主要人物往往是命运的受害者或者道德的受诱惑者,具有较为丰满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既是一个忧郁的王子,又是一个犹豫不决的行动者,他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悲剧命运和内心挣扎的强烈对比。

与此相对应,在喜剧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更加夸张和滑稽,用以嘲笑和调侃各种人性缺陷。

例如,在莫里哀的戏剧《加尔各答佬》中,主人公哈尔珀梅斯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喜剧人物形象:他贪婪、虚伪、自负,行为荒唐可笑,深受观众的喜爱。

二、情节发展方面悲剧作品往往以人物的悲剧遭遇为主线,通过情节的发展展现出人类命运的无情和不可抗拒。

例如,在苏格拉底的悲剧《安提戈涅》中,主人公安提戈涅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么违背家庭和宗族的利益,保护她的兄弟的尸体;要么遵循国王的命令,让尸体无人埋葬。

最终,她选择了义愤填膺地违抗国王,这个情节的发展既展示了她的英勇和坚决,也揭示了命运的无情和人性的悲剧。

而在喜剧作品中,情节常常以突发的事件和出人意料的发展为特点,通过荒诞和滑稽的情节安排来制造笑点。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由于妖精王子帕克被施了魔法,他和其他人物发生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爱情纠葛和误会。

情节的荒诞性和离奇性为喜剧的展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笑料。

三、语言运用方面悲剧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更加凝练有力,富含诗意和哲理。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和对情感的煞费苦心,悲剧作品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庄重的氛围。

例如,在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以细腻而含蓄的语言,描写了两位女主角的爱情遭遇和命运抉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悲剧与喜剧:作品中的情绪起伏

悲剧与喜剧:作品中的情绪起伏

悲剧与喜剧:作品中的情绪起伏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创作中,悲剧和喜剧是两种主要的戏剧类型,它们通过情绪起伏的展示来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悲剧通常呈现出人类的痛苦、不幸和悲伤,而喜剧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带给人们欢乐和快乐。

本文将探讨作品中情绪起伏的表现方式,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效果。

1.2 文章结构本篇研究将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悲剧与喜剧的定义、情绪起伏在悲剧中的表现、情绪起伏在喜剧中的表现以及结论。

首先,我们将对悲剧和喜剧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解释,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

然后,将重点关注情绪起伏在悲剧和喜剧中的具体展示方式,并深入分析导致这些情绪变化的原因和效果。

最后,我们将总结悲剧与喜剧中情绪起伏的共同特点和差异性,并讨论作品情感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解释作品中悲剧与喜剧所包含的情绪起伏,探讨其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悲剧和喜剧对读者或观众情绪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能够获得对人类情感经验更深刻的洞察力。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欣赏和体验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内容,并从中获取一定程度上的心灵启示。

2. 悲剧与喜剧的定义:2.1 悲剧的定义:悲剧是一种文学、戏剧或艺术形式,通过描绘主人公在面临命运压力和挑战时所经历的不幸遭遇以及其最终导致的悲惨结局来引发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悲剧通常探讨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严肃主题,如冲突、命运、道德困境和苦难。

角色经历着情感起伏,从幸福到不幸,从希望到绝望,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人类条件中某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2.2 喜剧的定义:喜剧是一种以幽默和欢乐为特点的艺术形式,旨在娱乐观众并带给他们愉快的体验。

与悲剧不同,喜剧主要通过夸张、反讽、滑稽的方式描绘生活中的笑料和荒诞情节。

它通常以轻松而愉快的方式诙谐地展示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日常困境的种种荒谬之处。

喜剧常常将人们从繁重和紧张的现实中解放出来,引发观众的欢笑和愉悦情绪。

作品中的悲剧和喜剧

作品中的悲剧和喜剧

作品中的悲剧和喜剧作品中的悲剧和喜剧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基本类型。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和沉重的主题闻名于世,而喜剧则以轻松幽默、欢乐温馨的情节让人愉悦。

本文将探讨作品中悲剧和喜剧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于读者的吸引力和文学价值。

一、悲剧悲剧作品常常反映了主人公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和失败。

悲剧情节通常携带着一种无法逃避的命运陷阱,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他因为复仇而陷入了自我毁灭的循环中。

悲剧的结局通常是主人公的死亡或灵魂的破裂和沉沦。

悲剧作品中的严重冲突和哲学思考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和困境。

悲剧作品中的主要情感常常是悲伤、哀悼和绝望。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悲剧作品引发人们对命运的反思,并产生共鸣。

悲剧所描绘的深刻人物形象和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二、喜剧相对于悲剧,喜剧作品通常以轻松愉快、活泼欢快的情节贯穿全文。

喜剧可以分为情景喜剧和人物喜剧两种形式。

情景喜剧通过荒谬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转折让人发笑,而人物喜剧则通过夸张和滑稽的性格塑造带来欢乐。

喜剧作品的主要情感是愉快、幸福和满足。

人们阅读喜剧作品能够得到解压和快乐,舒缓生活中的压力。

喜剧故事的基本特点是冲突的解决和完美的结局。

喜剧作品通常通过幽默的对白和滑稽的情节让读者开怀大笑,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愉悦的感觉。

三、悲喜并存的作品一些作品中同时融合了悲剧和喜剧的元素。

这些作品常常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生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这些作品中,悲剧和喜剧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悲喜并存的作品颠覆了传统悲剧和喜剧的定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悲喜并存的作品通过对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难的深度揭示,使读者既能感受到悲伤和沉重,又能感受到欢乐和轻松。

这种作品通过刻画出生活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引发读者对人生本质的思考。

它们既具备了悲剧的审美价值,又具备了喜剧的欢乐效果,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喜剧作品和悲剧作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整部影片都笼罩在暖暖的带着梦幻般的光中,每个镜头里都铺满缤纷的鲜花和色彩斑斓的事物,而主人公松子的人生却在一点一点走向幻灭。

梦那那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

她是个普通人,一生一无是处,被所有人嫌弃。

中国有句古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么说未免太残忍,在松子身上,我看到的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在松子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包括我们自己。

导演恐怕是把世间所有平凡的苦难、残忍都安排在了这个人身上,生之坚强对抗着生之艰辛,悲欣交集。

一个天真的小女孩,有着美妙的嗓子和善良的心,有着最平凡的公主梦——被人宠爱。

但是一直病的妹妹却似乎分走了家人对她的爱。

成长在一个极度缺乏关爱的家庭,松子穷其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爱。

为了让爸爸对她笑,她总是做鬼脸,以至于养成了一紧张就会变成斗鸡眼的习惯。

成年后,松子成了音乐教师,为了保护有偷窃行为的学生,她说是自己偷的钱,因此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正在进行时的恋爱。

她和作家同居,因为爱,哪怕被家暴也心甘情愿。

松子被伤害得越惨,镜头中的阳光就越是明媚,色彩就越是艳丽,中岛哲也实在是掌
握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诀窍。

在比约克主演的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中,也采用了这样的手法。

影片中的松子生于1948年,属于日本战后一代年轻人。

和她同居的作家自诩为太宰治转世——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太宰治的作品都书写着无聊的人生和冷酷的社会,主人公的生活极端另类,在滑稽搞笑的背后,又深深地隐藏着对美好的追求。

这和松子的形象十分接近。

松子的一生不断作死,尝试自杀、自暴自弃。

这和数次自杀的太宰治很相似,而且松子自杀的时候还专门去了太宰治的自杀地玉川上水。

影片中松子的遗言也出自太宰治的名著《人间失格》,书名意为“丧失了为人的资格”。

该书发出了生活在这个冷漠世界中的软弱者的心声:生而为人,对不起。

在太宰治的另一部名著《斜阳》中,描述了女主人公通过爱情去了解世界的悲情故事,是“为了弄不明白的爱恋,为了由此造成的悲哀而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人。

”这说的不就是松子吗?
她义无反顾地投入每一场爱情,拼命过好生活,但结局都是狗血淋头:先是作家自杀;
和作家的竞争对手偷情,被其妻发现而分手;
做舞女,终于成了头牌,但舞池不久就被时代淘汰;
离家出走,回家时爸爸已经去世,翻看他的日记才发现爸爸每天都在担忧她;
被小白脸辜负,杀了他,因而坐牢;
本来遇上憨厚的理发师,但出狱后发现她已经有了妻儿;
在监狱里相识的女伴,出狱后生活美满,松子却孤身一人;
和当年害她丢掉工作的学生同居,为了被爱,下地狱也愿意。

她的人生稀烂,但是总等着有人来爱他,她说:打我杀我也没关系也比孤单一个人好,他是我的全部,他是我的生存之道。

她就是这么纯粹地追求着被爱。

然而她总是阴差阳错地受到伤害,总是为别人付出,总是被侮辱与被损害,梦想没有一个能实现。

其实松子不知道,因为她的爱,那个混黑道的学生得到了拯救;因为她的爱,只见过一面的外甥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而且她一直耿耿于怀的父爱,其实一直都是属于她的,妹妹也很爱她。

但一步错、步步错,她本来憧憬白天鹅的却变成了黑乌鸦——而人生只有一次。

晚了。

当她知道爸爸爱她的时候就已经晚了,爸爸已经去世;
当她最后一次决定要鼓起生活的勇气的时候,也晚了,在绚烂星空下,她被小孩子打死。

她渴望被爱,但却没有接受爱的能力。

她热爱很多人,自己却孤独一生。

当然,松子的悲剧是她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但何尝又不是社会影响了她的性格。

松子迫于生计去当舞女的时候,那家舞池叫做“白夜”,这也是一部小说的名字,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主人公是个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幻想者,用丰富的精神生活来应对光怪陆离的世界。

影片中那些富于想象力的奇幻镜头,想必就是松子的精神世界吧。

她活得那样凄惨,梦境却是那么美好。

其实,在座的各位,不都是这样活着吗?平庸的生活消磨尽每一点光荣与梦想。

永远都不要指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更不要说爱。

“我装出一副早熟的样子,人们就谣传我早熟。

我假装懒汉的模样,人们就谣传我是懒汉。

我装做不会写小说,人们就谣传我不会写小说。

我假装爱撒谎,人们就谣传我是说谎的人。

我假装有钱的样子,人们就谣传我是富翁。

我假装冷漠,人们就谣传我是个冷漠的家伙。

可是当我真的痛苦呻吟时,人们却指责我无病呻吟。


活着,那是多么忍辱负重,奄奄一息的伟大事业。

纵贯线演唱会上,教父李宗盛再次唱起这首《给自己的歌》,看看台上四个老男人,很难不感叹时光易老,也只有那么多的经历后,才能唱起这样的歌,唏嘘过往种种。

这是不惑之后才能发出的声音。

只是不知道那个被嫌弃的松子要是早一些能听到教父的谆谆教导,是不是能早些释怀?
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该舍的舍不得,只顾着跟往事瞎扯
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蒋公的面子》:
蒋介石1943年出任南京大学(时称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军事统帅出任大学校长的,现代历史上大概也就蒋介石和艾森豪威尔两位。

二战时,欧洲盟军总司令、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但艾氏是在解除军职后才出任哥大校长的,而蒋氏是在任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期间出任校长。

这是蒋介石的「独创」,此事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

蒋公上任后,给中文系三位老师发去请柬,请客吃饭。

《蒋公的面子》就是围绕着这三名教授该不该给蒋介石「面子」赴约吃饭而展开的。

追求民主自由和学术独立的时任道教授,绝不与独裁者同流合污,却因抗日战争导致珍贵藏书留在桂林,想藉赴宴望老蒋协助。

长袍马褂的夏小山教授是中立派,好美食但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是为了一道火腿烧豆腐犹豫不决。

卞从周教授长期与体制合作,不支持学生游行,
又给党报撰稿,内心想赴宴,可被两位同僚喝斥是谄媚之举,为了面子,只好摆出不赴宴的姿态。

暂且不论三人最后争议结果如何,但在统治者发出邀请后,知识分子之间还会讨论要不要赴约一事,在当今社会恐怕是不多见了。

几十年前,国内某知名大学的教授在跟毛主席握手之后,激动地跟同事说:
我这手是不能洗了,这是毛主席握过的手!
知识分子如果不能在政治面前洁身自好,保持风骨,那么他们手中的纸笔就会沦为体制的殉葬品。

一个没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也不配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2005年,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临终之问」:
我们建国六十年了,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培养出最拨尖的学者、最拨尖的科学家?
我想吕效平教授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我们还在一个根本拒绝理性的状态,我们还在一个侏儒的状态,就是对于自己的感观、对于这种虚荣感观的需求,没有一个严肃的思考,从来没有过,要不然就屈服于这种文化专制。

钱老的问题在于,崇尚独立思辨的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是我们的大学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学生出了问题?
可最大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时代没有人认为「这是个问题」!丧失思考能力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已经蔓延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仿佛人云亦云才是人间正道,才是个人不被集体排挤的最保险方式,提出思考反倒变得可笑甚至可耻。

《蒋公的面子》就是把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掏出来,放在火上烤。

试问你在资源面前,是俯首称臣唯唯诺诺,还是保持清醒绝不妥协?你在政权面前,是两袖清风一片冰心,还是权衡利弊左右摇摆?
「臭老九」的固有清高会在残酷的社会面前败下阵来吗?很欣慰的是,这样的思考,被一个90年的女学生提出来了。

我们一方面在现实主义的泥潭里面依附于政权,为自己的名誉地位担惊受怕;一方面站在理想主义的高度,和政权保持距离的,仿佛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互对望,互相鄙夷也互相羡慕。

我们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中享受着为自身辩护的快感。

最后,我想用吕效平教授的一段话结尾:在有国王的地方,人民都是没有痛苦的,在国王讲话的地方,人民都是没有困惑的。

所有国王在的地方都没有悲喜剧,因为只要有国王在,人民都是幸福而高尚的。

我只想补充一句,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国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