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教案一:旅游地理的介绍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学习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重点:1.旅游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世界地图和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旅游地理的概念:旅游地理是研究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以及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科。
2.旅游地理研究内容:旅游地理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三、旅游地理的重要性(15分钟)1.旅游地理的经济作用:旅游业是新增长点和发展动力,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了很大的贡献。
2.旅游地理的社会作用:旅游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人们的认识和理解。
3.旅游地理的环境作用:旅游活动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都产生着影响,需要进行科学与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有哪些?2.请列举旅游地理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请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中国的旅游地理情况,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六、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旅游地理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旅游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实例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加深对旅游地理的理解。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篇一:教案___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第一章旅游和旅游地理学教学课题和课时:旅游和旅游地理学(4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及其为之服务的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际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和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旅游要素及其构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知识要点:(1)旅游及其要素构成;(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参考书目: [1]保继刚.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2).[2]保继刚.旅游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郭来喜.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李旭旦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第一节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活动,涉及到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又是伴随着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二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的科学概念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随着“旅游”一词在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广泛出现,关于其科学概念也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旅游(tourism)一词.最早以旅行和游览两层意思出现在英国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中。
但真正赋予其科学概念的是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hunzikerand krapf),他们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后改为不作主要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后改为主要不从事赚钱活动)”。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中国旅游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3. 了解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
4. 能够描述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3. 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的介绍。
2. 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的描述。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
2. 多媒体课件。
3. 中国旅游地图。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大致位置,并回顾一下中国的边界国家。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有什么样的影响。
Step 2 自然地理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等。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旅游资源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Step 3 重要旅游景点介绍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
例如:长城、故宫、兵马俑、西湖、九寨沟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景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旅游信息。
Step 4 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例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并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最想去旅游的地方,并给出理由。
Step 5 活动设计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旅游景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小组内互相分享。
要求学生在小组报告中包括景点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旅游注意事项等。
Step 6 总结和评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回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延伸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旅游地理特点,并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中国旅游的研究项目,例如攻读中国旅游地理文章、制作中国旅游宣传海报等。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案目的: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孩子们将能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主要旅游地点,同时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等。
3. 熟悉并能够描述中国的主要旅游地点。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主要旅游地点。
教学准备:1. 中国地图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中国的不同地貌和旅游地点。
3. 文字材料,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景点。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位置和边界,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接壤关系。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中国的地理位置。
第二步:地理特点(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和气候。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山脉、平原、河流等地貌特点,并交流讨论这些地貌特点对中国人民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步:主要旅游地点(30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中国的主要旅游地点,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知名度高的景点进行介绍,比如长城、故宫、天安门广场、西湖等。
教师可以讲解景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特色风景,并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第四步:小组活动(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旅游地点,在小组内合作,收集有关该地点的更多信息,并准备一个短暂的口头报告。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包括地理特点、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等。
第五步: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选择的旅游地点,并分享他们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在听取其他小组的报告后进行总结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中国地理和旅游的认识和感受。
扩展活动:1. 给学生布置写一篇关于中国一个旅游地点的短文的作业,要求他们使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该地点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个人体验。
2. 学生可以在课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旅游地点,通过网上搜索或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地点的地理和文化特点,并制作一份简单的展示材料。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3.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的知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1.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
教学难点:1.对中国旅游地地理位置的理解和记忆;2.对中国旅游资源特色的理解和领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去过的旅游地,介绍这些地方的特点和自然景观。
2.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旅游地吗?大家都听说过哪些?二、知识讲授(10分钟)1.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中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分布在全国各地;2.介绍中国旅游资源的特色:山水之美、历史古迹、民俗文化等。
三、探究互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著名旅游地,进行研究和介绍;2.每组介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特点;3.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总结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归纳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请学生自主查询一些未涉及到的中国著名旅游地,并进行简要介绍;2.学生自由发挥,讲述自己对旅游地的印象和心得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请学生回家整理自己查询的旅游地信息,写一份旅游攻略并提交;2.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图片等形式,丰富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注意事项:1.教学过程中可适量添加小游戏、图片展示等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2.为方便学生记忆,可以准备一些中国旅游地的图片和地理位置标注图;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中国旅游地理新教学设计

中国旅游地理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景点和旅游资源;3.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中国旅游地理的概念和定义;2.中国的四大旅游地理区域: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3.中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用图片和PPT展示一些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引发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中国旅游地理的概念和定义。
-通过讲解,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定义和范围,并解释旅游地理的重要性。
2.中国的四大旅游地理区域。
-分别介绍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点、景点以及旅游资源。
3.中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
-根据四大旅游地理区域的内容,介绍每个地区的著名景点和旅游资源,并用图片和地图等多媒体形式展示。
三、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些地区的旅游地理特点和旅游发展情况。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地区进行分析,并列举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景点、旅游业发展状况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分析的地区,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介绍,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参与旅游活动,增加对中国旅游地理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辅助手段:1.图片、PPT等多媒体工具;2.预先准备好的中国地图;3.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记录工具。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评价他们对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批改学生的小组报告,评价他们的文献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兴趣程度。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课程(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理论传授为主线,夯实理论基础;以思维能力、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提高管理素质;以开放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为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坚持“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实现“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
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方式,构建以提出“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内容编排。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安排课程内容,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内容编排,实现能力的递进。
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及地理成因,景点开发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旅游区和旅游景点及其旅游价值等。
教学目标:该课程的设置,旨在针对高职高专旅游学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能力1. 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并能正确解释其地理成因。
2. 系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去和旅游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相关的重要旅游线路。
(二)社会能力1帮助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方法能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理论深度以能被学生掌握为准,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内容编排上,将地理知识与中国旅游地理的实际紧密结合,简明实用。
在结构安排上,针对各旅游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特点分别进行阐述,以各省区的旅游概况、民风民俗、重点旅游景区、主要旅游线路为线索编写,逻辑严谨、清晰明了。
中国旅游地理绪论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绪论教案【篇一:中国旅游地理绪论教案】《中国旅游地理绪论》邵震球【课题】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时】1课时(45 分钟)【教材分析】中国旅游地理是中等职业学校轨道交道班专业拓展课,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旅游地理学形成、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学内容有大概的认识。
【学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轨道交道班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好于旅游类学生,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也应提升。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范畴及发展概况;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讲解能力与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认知素养及提问与回答问题的胆量。
3、情感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对旅游知识学习的兴趣,为专业素养打好基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化为简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学平台与资源】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教师备好课;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
【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让学生上课活起来,思维动起来,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有所感悟与启发,教师教学当中应该做好有效引导,并思考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紧密结合,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与活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让几位学生分别介绍一下你对旅游景区与景点的认识,或讲解一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地方,要求语言朴实,讲解清晰即可。
二、讲授新课:约 35 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简短的概述及要点的补充。
2、教师通过学生的介绍进一步说明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及阐述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3、通过播放江浙等旅游景区的多媒体视频,增强学生学习旅游知识的兴趣,进而说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第二章:我国水景旅游资源
第一节:海滨旅游资源
第二节:江河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三S景观概念、旅游价值,了解我国主要海滨旅游胜地。了解我国河流概况,掌握主要江河旅游线。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三S景观概念、长江和黄河基本状况。
教学难点: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历史与意义。
三、道教名山
(一)青城山(二)武当山
四、风景名山
(一)黄山
(二)庐山
讲授与讨论
多媒体教学
作业和思考题:
1、普陀山风景五绝
2、五台山五大禅处
3、什么是佛光
4、峨眉山为什么被称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小结:
小结:慎重处理相关佛教知识的讲解。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7 周 第1、2 节
课次
10
授课方式
授课题目:第三节:湖泊旅游资源
第四节:涌泉与瀑布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我国湖泊概况,掌握重点旅游湖泊,了解泉的类型,熟悉在我国分布、名泉与泉城。掌握三大瀑布、着名山岳瀑布名称位置。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旅游湖泊,名泉与泉城。三大瀑布、着名山岳瀑布名称位置。
教学难点:杭州西湖的背景知识。
教学基本内容
二、岩溶地貌.
(一)岩溶地貌成因及类型.
1、成因
2、主要类型:①峰林②溶洞
(二)岩溶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1、桂林山水
2、路南石林
3、主要溶洞.
讲授为主,
多媒体教学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岩溶地貌在我国有哪些典型分布
小结:
小结:结合图片直观教学对于掌握各种地貌特点很有效。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二章:我国水景旅游资源
第一节:海滨旅游资源
一、三S景观
(一)概念
(二)旅游价值分析
二、我国主要海滨旅游胜地
第二节:江河旅游资源
一、我国河流概况
(一)数量和主要水系
(二)内外流区差异
(三)南方与北方差异.
二、主要江河旅游线
(一)长江
(二)黄河
(三)京杭大运河
(四)漓江
讲授
多媒体教学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关于旅游地理学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概念
2、形成与发展
(二)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
2、主要内容
(三)旅游地理学学科性质
1、边缘性
2、应用性
讲授为主
多媒体
作业和思考题:
1、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小结:
小结:这是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入门知识,所以一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三S景观我国此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
2、我国有哪些江河旅游资源
3、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特点、流经省区
4、长江、黄河游览线各有哪些重要景区
小结:
小结:水景旅游资源填图练习很重要,多使用空白图。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7 周 第3、4 节
课次
11
授课方式
实践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第 5 周 第1、2节
课次
7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第三节:中国名山
一、五岳名山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五岳名山位置、特点、熟悉其主要风景名胜。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五岳名山位置、特点及其主要风景名胜。
教学难点:一些人文景观涉及的历史背景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三节:中国名山
一、五岳名山
2、谈谈山地实践的体会和收获。
小结:
小结:做导游或从事旅游业工作,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吃苦的精神是不行的,学习旅游地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也是不行的。实践课非常重要,但是课时和条件所限,只能在近处实习。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6 周 第1、2节
课次
9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二、四大佛山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评价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二、关于旅游资源
(五)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①自然旅游资源,②人文旅游资源
(六)旅游资源特点
1、地域性 2、综合性 3、永续利用性 4、无可代替性
(七)旅游资源评价
1、评价标准:①美学价值②历史价值③文化价值④科学价值⑤环境容量⑥组合状况⑦开发条件⑧适应范围
方法及手段
第三节:湖泊旅游资源
一、我国湖泊概况
(一)数量、类型
(二)主要分布
二、重点旅游湖泊
(一)青海湖
(二)五大淡水湖
(三)杭州西湖
第四节:涌泉与瀑布
一、涌泉
(一)泉的类型
(二)在我国分布
(三)名泉与泉城
二、瀑布
(一)三大瀑布
(二)着名山岳瀑布
讲授
多媒体授课
作业和思考题:1、青海湖、五大淡水湖的名称和位置。
2、具体评价方法:①定性评价②定量评价
(八)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五) 旅游资源赏析
1、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2、如何欣赏旅游资源
三、关于中国旅游地理
(一)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内容
(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意义
讲授
多媒体教学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对旅游资源应该如何进行评价
2、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意义
(一)东岳泰山
(二)西岳华山
(三)中岳嵩山
(四)南岳衡山
(五)北岳恒山
多媒体教学
讨论
讲授
作业和思考题:
1、列表对比五岳。
小结:
小结:一些名山的组合要求学生要做整体把握,要学会列表比较。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5 周 第3、4节
课次
8
授课方式
实践课
课时安排
学时
授课题目:山地的美感及其导游(以中国佛教名山和当地山地为例)
2、杭州西湖十景。
3、湖泊按成因如何分类
4、我国名泉有哪些我国温泉的主要分布地带
5、我国三大瀑布的名称、位置我国有哪些着名的山岳瀑布
小结:
小结:此部分内容重在填图,掌握空间位置。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9 周 第1、2节
课次
13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第三章:气象、气候和动植物旅游资源
授课题目:水景旅游资源的美感分析及导游内涵、技巧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实践,使学生对水景旅游资源的美感有直观认识,掌握水景导游技巧。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水景旅游资源的美感
教学难点:水景导游技巧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观看水景教学风光片
二、实地考察锦州笔架山海滨
(学生利用节假日自行游览)
三、集体组织参观水上公园
五、流纹岩地貌
(一)成因与分布
(二)主要景点
六、丹霞地貌
(一)成因与特点
(二)在我国的分布
七、其他地貌简介
讲授为主
多媒体教学
看风光片直观教学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熔岩地貌在我国有哪些典型分布
2、以武夷山为例,说说丹霞地貌的特点。
小结:
小结:注意各种地貌特点、成因的对比。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三、道教名山
四、风景名山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四大佛山的位置及主要名胜,熟悉道教名山的名称,掌握黄山四绝,熟悉庐山位置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四大佛山的位置及主要名胜,黄山四绝,道教名山的名称
教学难点:相关的宗教知识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二、四大佛山
(一)五台山(二)峨眉山(三)九华山(四)普陀山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1 周 第 1、2 节
课次
1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第一部分:绪论
一、关于旅游地理学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了解形成与发展。了解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旅游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地理学概念
教学难点:学科性质
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
作业和思考题:
一、我国地貌特点是什么对旅游有何影响
小结:
小结:此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中国地理基础,所以要督促学生复习中学的内容,更要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3 周 第 3、4 节
课次
5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第二节:我国地貌景观主要类型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实践要求学生领略山地的美感掌握山地导游内涵技巧。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对中国名山的直观理解,实习山地的具体了解
教学难点:掌握山地导游技巧,锻炼吃苦精神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看教学风光片《四大佛山》
二、游北普陀山或锦州南山
多媒体教学
实践教学
作业和思考题:
1、列表对比四大佛山。
教学难点:流纹岩地貌、丹霞地貌成因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三、熔岩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