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合集下载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教案一:旅游地理的介绍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学习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重点:1.旅游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世界地图和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旅游地理的概念:旅游地理是研究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以及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科。

2.旅游地理研究内容:旅游地理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三、旅游地理的重要性(15分钟)1.旅游地理的经济作用:旅游业是新增长点和发展动力,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了很大的贡献。

2.旅游地理的社会作用:旅游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人们的认识和理解。

3.旅游地理的环境作用:旅游活动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都产生着影响,需要进行科学与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有哪些?2.请列举旅游地理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

五、拓展延伸(10分钟)请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中国的旅游地理情况,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六、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旅游地理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旅游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实例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加深对旅游地理的理解。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篇一:教案___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第一章旅游和旅游地理学教学课题和课时:旅游和旅游地理学(4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及其为之服务的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际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和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旅游要素及其构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知识要点:(1)旅游及其要素构成;(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参考书目: [1]保继刚.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2).[2]保继刚.旅游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郭来喜.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李旭旦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第一节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活动,涉及到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又是伴随着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二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的科学概念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随着“旅游”一词在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广泛出现,关于其科学概念也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旅游(tourism)一词.最早以旅行和游览两层意思出现在英国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中。

但真正赋予其科学概念的是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hunzikerand krapf),他们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后改为不作主要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后改为主要不从事赚钱活动)”。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中国旅游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3. 了解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

4. 能够描述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3. 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的介绍。

2. 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的描述。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

2. 多媒体课件。

3. 中国旅游地图。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大致位置,并回顾一下中国的边界国家。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有什么样的影响。

Step 2 自然地理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等。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旅游资源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Step 3 重要旅游景点介绍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

例如:长城、故宫、兵马俑、西湖、九寨沟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景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旅游信息。

Step 4 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例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并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最想去旅游的地方,并给出理由。

Step 5 活动设计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旅游景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小组内互相分享。

要求学生在小组报告中包括景点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旅游注意事项等。

Step 6 总结和评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回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延伸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旅游地理特点,并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中国旅游的研究项目,例如攻读中国旅游地理文章、制作中国旅游宣传海报等。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案目的: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孩子们将能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主要旅游地点,同时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等。

3. 熟悉并能够描述中国的主要旅游地点。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主要旅游地点。

教学准备:1. 中国地图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中国的不同地貌和旅游地点。

3. 文字材料,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景点。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位置和边界,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接壤关系。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中国的地理位置。

第二步:地理特点(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和气候。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山脉、平原、河流等地貌特点,并交流讨论这些地貌特点对中国人民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步:主要旅游地点(30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中国的主要旅游地点,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知名度高的景点进行介绍,比如长城、故宫、天安门广场、西湖等。

教师可以讲解景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特色风景,并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第四步:小组活动(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旅游地点,在小组内合作,收集有关该地点的更多信息,并准备一个短暂的口头报告。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包括地理特点、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等。

第五步: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选择的旅游地点,并分享他们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在听取其他小组的报告后进行总结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中国地理和旅游的认识和感受。

扩展活动:1. 给学生布置写一篇关于中国一个旅游地点的短文的作业,要求他们使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该地点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个人体验。

2. 学生可以在课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旅游地点,通过网上搜索或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地点的地理和文化特点,并制作一份简单的展示材料。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设计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设计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国旅游地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旅游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

2.了解中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并能够分辨其所属的地理区域。

3.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旅游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中国的气候条件和影响。

3.中国的主要旅游地区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1.热身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向学生提问,中国的地理位置对旅游资源有什么影响?2.观察探究:教师将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观察中国的旅游地理特点。

3.学习知识:a.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背景。

例如,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陆地面积较大,南北跨度广,东西相对狭窄;中国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盆地、丘陵和台地等。

b.气候条件和影响: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的气候条件,包括季风气候、干湿气候、寒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例如,南方的雨季适宜观赏瀑布和溪流,北方的寒冷冬季适宜观赏冰雪景观。

c.主要旅游地区及其特点: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的主要旅游地区,包括北方的北京、西安、南方的上海、杭州、西南的成都、云南等,并结合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这些地区的美景和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这些旅游地区的地理特点,例如,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成都以美食和熊猫闻名等。

4.进一步发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的旅游资源如何与地理特点相互关联,并请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触动。

5.综合应用:教师设计旅游线路图,包括中国的北方、南方、西南三个地理区域,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将不同的旅游景点标记在地图上,并解释其所属地理区域。

6.总结回顾: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的旅游地理特点以及旅游资源与地理特点的关系。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3.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的知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1.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

教学难点:1.对中国旅游地地理位置的理解和记忆;2.对中国旅游资源特色的理解和领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去过的旅游地,介绍这些地方的特点和自然景观。

2.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旅游地吗?大家都听说过哪些?二、知识讲授(10分钟)1.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中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分布在全国各地;2.介绍中国旅游资源的特色:山水之美、历史古迹、民俗文化等。

三、探究互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著名旅游地,进行研究和介绍;2.每组介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特点;3.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总结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归纳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请学生自主查询一些未涉及到的中国著名旅游地,并进行简要介绍;2.学生自由发挥,讲述自己对旅游地的印象和心得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请学生回家整理自己查询的旅游地信息,写一份旅游攻略并提交;2.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图片等形式,丰富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注意事项:1.教学过程中可适量添加小游戏、图片展示等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2.为方便学生记忆,可以准备一些中国旅游地的图片和地理位置标注图;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中国旅游地理新教学设计

中国旅游地理新教学设计

中国旅游地理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景点和旅游资源;3.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中国旅游地理的概念和定义;2.中国的四大旅游地理区域: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3.中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用图片和PPT展示一些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引发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中国旅游地理的概念和定义。

-通过讲解,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定义和范围,并解释旅游地理的重要性。

2.中国的四大旅游地理区域。

-分别介绍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点、景点以及旅游资源。

3.中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

-根据四大旅游地理区域的内容,介绍每个地区的著名景点和旅游资源,并用图片和地图等多媒体形式展示。

三、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些地区的旅游地理特点和旅游发展情况。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地区进行分析,并列举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景点、旅游业发展状况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分析的地区,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介绍,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旅游地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参与旅游活动,增加对中国旅游地理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辅助手段:1.图片、PPT等多媒体工具;2.预先准备好的中国地图;3.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记录工具。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评价他们对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批改学生的小组报告,评价他们的文献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中国旅游地理的兴趣程度。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课程(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理论传授为主线,夯实理论基础;以思维能力、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提高管理素质;以开放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为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坚持“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实现“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

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方式,构建以提出“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内容编排。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安排课程内容,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内容编排,实现能力的递进。

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及地理成因,景点开发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旅游区和旅游景点及其旅游价值等。

教学目标:该课程的设置,旨在针对高职高专旅游学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能力1. 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并能正确解释其地理成因。

2. 系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去和旅游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相关的重要旅游线路。

(二)社会能力1帮助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方法能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理论深度以能被学生掌握为准,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内容编排上,将地理知识与中国旅游地理的实际紧密结合,简明实用。

在结构安排上,针对各旅游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特点分别进行阐述,以各省区的旅游概况、民风民俗、重点旅游景区、主要旅游线路为线索编写,逻辑严谨、清晰明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我国主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了解我国的古文化遗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主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
难点:我国主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
二、我国古文化遗存旅游资源
作业及课外训练:
5、冰川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4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六节 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的气候类资源,掌握四川主要的气候资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四川主要的气候资源
难点:四川主要的气候资源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江河
1、水系和流域
2、主要河流及景观特点
二、湖泊(旅游名湖)
杭州西湖、瘦西湖、大明湖、玄武湖、、镜泊湖、滇池、洱海、千岛湖、太湖
三、泉及矿泉旅游资源
1、泉及矿泉的分类
2、我国矿泉的地理分布特点
3、泉的旅游价值及其综合利用
章节名称
第二编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二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第二节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的评价 第三节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难点: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难点:都江堰、坎儿井、灵渠、京杭大运河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著名的水利工程
1、京杭大运河
2、都江堰水利工程
3、灵渠
4、坎儿井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7周,第2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五节我国古建筑旅游资源第六节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
教学内容:一、我国的风景名胜区
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保护
三、《世界遗产名录》
四、自然保护区及其建立
五、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5周,第2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二章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第一节人文类旅游资源的特点第二节万里长城第三节丝绸之路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
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人文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2、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3、有力的生命力
4、活跃性
二、万里长城
1、历史上长城修筑简况
二、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局: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前朝后寝
2、宫外陈设:华表、石狮(三王狮)、日晷、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炉、铜龟、铜鹤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8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七节古代园林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古代园林的构园方法、造园艺术、小品建筑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植被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分布规律。
二、我国的动物资源
三、动植物资源与旅游活动
四、四川典型动植物景观
(一)典型植物景观:竹、牡丹、杜鹃、珍稀植物(水杉、银杉、银杏)
(二)典型动物景观:大熊猫、峨眉山短尾猴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9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八节 我国古代墓葬第九节我国宗教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我国古代主要的墓葬、主要宗教建筑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古代主要的墓葬、主要宗教建筑
难点:我国古代主要的墓葬、主要宗教建筑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海岸带及其旅游
二、我国发展海岸带旅游的优越条件
三、我国主要海滨旅游资源
北戴河海滨风景区
大连——旅顺口海滨
青岛海滨风景区
海南三亚海滨风景区
厦门海滨
补充:四川的水景观旅游资源
1、江河景观
2、湖泊景观
3、瀑布
4、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国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明确发展旅游业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学
1、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二、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含义
2、旅游资源的类别
3、旅游资源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保护
作业及课外训练:作业:
论述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多寡、种类、赋存状况,影响着这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1、科学出版社
2、南开大学出版社
授课教师
李燕
职称
讲师
单位
管理系
授课时间
周次
第1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
第一章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学 第二章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旅游资源的含义及特点;了解旅游资源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旅游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难点:旅游资源的特点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2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三章 旅游开发 第四章旅游业规划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旅游业开发的措施、规划的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旅游开发的条件;旅游开发的原则
难点: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我国旅游开发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我国特种工艺品资源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5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八节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第九节 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
难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六大古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六大古都
难点: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六大古都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我国古建筑旅游资源
古建筑的特点
1、名楼伟阁
2、亭、水榭和游廊
3、古代石拱桥遗存
2、长城在旅游业中的价值及重点游览地段
三、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四、补充:茶马古道
作业及课外训练:补充:茶马古道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7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四节著名的水利工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都江堰、坎儿井、灵渠、京杭大运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都江堰、坎儿井、灵渠、京杭大运河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教师姓名李燕
所在系部管理系
授课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代码
总 学 时48学分
教材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2010年9月1 日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地理
授课专业
旅游管理
年级
08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难点: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古代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3、特色
4、组成要素
5、构景方法
作业及课外训练:补充:中西方园林的对比;园林的发展趋势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
1、我国的民族
2、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
二、我国的膳食和烹饪技艺
1、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2、小吃城
3、饮食流派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