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合集下载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篇一:教案___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第一章旅游和旅游地理学教学课题和课时:旅游和旅游地理学(4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及其为之服务的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际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和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旅游要素及其构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知识要点:(1)旅游及其要素构成;(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参考书目: [1]保继刚.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2).[2]保继刚.旅游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郭来喜.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李旭旦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第一节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活动,涉及到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又是伴随着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二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的科学概念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随着“旅游”一词在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广泛出现,关于其科学概念也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旅游(tourism)一词.最早以旅行和游览两层意思出现在英国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中。

但真正赋予其科学概念的是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hunzikerand krapf),他们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后改为不作主要居留),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后改为主要不从事赚钱活动)”。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中国旅游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3. 了解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

4. 能够描述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

3. 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的介绍。

2. 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的描述。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

2. 多媒体课件。

3. 中国旅游地图。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大致位置,并回顾一下中国的边界国家。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有什么样的影响。

Step 2 自然地理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等。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旅游资源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Step 3 重要旅游景点介绍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

例如:长城、故宫、兵马俑、西湖、九寨沟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景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旅游信息。

Step 4 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旅游特色和资源,例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并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最想去旅游的地方,并给出理由。

Step 5 活动设计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旅游景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小组内互相分享。

要求学生在小组报告中包括景点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旅游注意事项等。

Step 6 总结和评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回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延伸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旅游地理特点,并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中国旅游的研究项目,例如攻读中国旅游地理文章、制作中国旅游宣传海报等。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案目的: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孩子们将能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主要旅游地点,同时培养他们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等。

3. 熟悉并能够描述中国的主要旅游地点。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特点和主要旅游地点。

教学准备:1. 中国地图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中国的不同地貌和旅游地点。

3. 文字材料,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景点。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位置和边界,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接壤关系。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中国的地理位置。

第二步:地理特点(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和气候。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山脉、平原、河流等地貌特点,并交流讨论这些地貌特点对中国人民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步:主要旅游地点(30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中国的主要旅游地点,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知名度高的景点进行介绍,比如长城、故宫、天安门广场、西湖等。

教师可以讲解景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特色风景,并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第四步:小组活动(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旅游地点,在小组内合作,收集有关该地点的更多信息,并准备一个短暂的口头报告。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包括地理特点、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等。

第五步: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选择的旅游地点,并分享他们收集到的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在听取其他小组的报告后进行总结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中国地理和旅游的认识和感受。

扩展活动:1. 给学生布置写一篇关于中国一个旅游地点的短文的作业,要求他们使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该地点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个人体验。

2. 学生可以在课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旅游地点,通过网上搜索或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深入了解该地点的地理和文化特点,并制作一份简单的展示材料。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中国旅游地理教案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各种自然景观。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中国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们了解中国的旅游地理,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

中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接壤,包括俄罗斯、蒙古、朝鲜、越南等。

中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东亚的交通枢纽,也为旅游提供了便利。

二、自然景观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草原、沙漠等。

其中,中国的山脉是最著名的景观之一。

中国有五大山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和秦岭山脉。

这些山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壮丽的自然风景,也成为了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如长江、黄河和珠江。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沿着长江,有许多古老的城市和文化遗址,如三峡、峨眉山和九寨沟等。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还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如西湖、鄱阳湖和青海湖等。

西湖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位于杭州市,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三、人文景观除了自然景观,中国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中国有许多古老的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和成都等。

这些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故宫,以及著名的长城和天安门广场。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国际金融中心,有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购物街区。

西安是中国古代的首都,有着世界著名的兵马俑和古城墙。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以其美食和可爱的大熊猫而闻名。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古镇和古村落,如丽江、乌镇和周庄等。

这些地方保存着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设计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设计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国旅游地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旅游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

2.了解中国的主要旅游景点,并能够分辨其所属的地理区域。

3.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旅游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中国的气候条件和影响。

3.中国的主要旅游地区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1.热身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向学生提问,中国的地理位置对旅游资源有什么影响?2.观察探究:教师将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观察中国的旅游地理特点。

3.学习知识:a.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背景。

例如,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陆地面积较大,南北跨度广,东西相对狭窄;中国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盆地、丘陵和台地等。

b.气候条件和影响: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的气候条件,包括季风气候、干湿气候、寒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例如,南方的雨季适宜观赏瀑布和溪流,北方的寒冷冬季适宜观赏冰雪景观。

c.主要旅游地区及其特点:教师通过讲解中国的主要旅游地区,包括北方的北京、西安、南方的上海、杭州、西南的成都、云南等,并结合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这些地区的美景和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这些旅游地区的地理特点,例如,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成都以美食和熊猫闻名等。

4.进一步发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的旅游资源如何与地理特点相互关联,并请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触动。

5.综合应用:教师设计旅游线路图,包括中国的北方、南方、西南三个地理区域,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将不同的旅游景点标记在地图上,并解释其所属地理区域。

6.总结回顾: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的旅游地理特点以及旅游资源与地理特点的关系。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3.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的知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1.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

教学难点:1.对中国旅游地地理位置的理解和记忆;2.对中国旅游资源特色的理解和领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去过的旅游地,介绍这些地方的特点和自然景观。

2.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旅游地吗?大家都听说过哪些?二、知识讲授(10分钟)1.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中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分布在全国各地;2.介绍中国旅游资源的特色:山水之美、历史古迹、民俗文化等。

三、探究互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国著名旅游地,进行研究和介绍;2.每组介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特点;3.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总结中国著名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归纳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色。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请学生自主查询一些未涉及到的中国著名旅游地,并进行简要介绍;2.学生自由发挥,讲述自己对旅游地的印象和心得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请学生回家整理自己查询的旅游地信息,写一份旅游攻略并提交;2.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图片等形式,丰富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注意事项:1.教学过程中可适量添加小游戏、图片展示等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2.为方便学生记忆,可以准备一些中国旅游地的图片和地理位置标注图;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课程(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理论传授为主线,夯实理论基础;以思维能力、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提高管理素质;以开放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为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坚持“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实现“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目的。

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方式,构建以提出“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内容编排。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安排课程内容,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内容编排,实现能力的递进。

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及地理成因,景点开发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旅游区和旅游景点及其旅游价值等。

教学目标:该课程的设置,旨在针对高职高专旅游学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能力1. 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并能正确解释其地理成因。

2. 系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去和旅游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相关的重要旅游线路。

(二)社会能力1帮助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方法能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理论深度以能被学生掌握为准,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内容编排上,将地理知识与中国旅游地理的实际紧密结合,简明实用。

在结构安排上,针对各旅游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特点分别进行阐述,以各省区的旅游概况、民风民俗、重点旅游景区、主要旅游线路为线索编写,逻辑严谨、清晰明了。

中国旅游地理绪论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绪论教案

中国旅游地理绪论教案【篇一:中国旅游地理绪论教案】《中国旅游地理绪论》邵震球【课题】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课时】1课时(45 分钟)【教材分析】中国旅游地理是中等职业学校轨道交道班专业拓展课,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旅游地理学形成、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学内容有大概的认识。

【学情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轨道交道班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好于旅游类学生,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也应提升。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范畴及发展概况;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和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讲解能力与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认知素养及提问与回答问题的胆量。

3、情感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对旅游知识学习的兴趣,为专业素养打好基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化为简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学平台与资源】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教师备好课;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

【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让学生上课活起来,思维动起来,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有所感悟与启发,教师教学当中应该做好有效引导,并思考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紧密结合,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与活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让几位学生分别介绍一下你对旅游景区与景点的认识,或讲解一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地方,要求语言朴实,讲解清晰即可。

二、讲授新课:约 35 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简短的概述及要点的补充。

2、教师通过学生的介绍进一步说明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及阐述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3、通过播放江浙等旅游景区的多媒体视频,增强学生学习旅游知识的兴趣,进而说明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瀑布旅游资源
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吊水楼瀑布
作业及课外训练:列举出四川主要的水资源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3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五节 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我国主要的海岸带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北方与南方主要的海岸带资源
难点:我国北方与南方主要的海岸带资源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7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八节 我国古代墓葬第九节我国宗教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我国古代主要的墓葬、主要宗教建筑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古代主要的墓葬、主要宗教建筑
难点:我国古代主要的墓葬、主要宗教建筑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四)、我国山地旅游资源1、体育探险登山旅游地型2、风景观赏山岳旅游地型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2周,第2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四节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国主要水资源的分布,四川水资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国主要水资源,
难点:四川主要水资源
5、冰川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2周,第2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六节 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的气候类资源,掌握四川主要的气候资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四川主要的气候资源
难点:四川主要的气候资源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我国特种工艺品资源
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方针:纪念性、实用性、艺术性和中国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教学内容:一、旅游开发
1、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
2、旅游开发的历史发展
3、旅游开发的条件
4、旅游开发的原则
5、旅游开发的类型
6、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
7、我国旅游开发
二、旅游业规划
1、规划的目的
2、规划的步骤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2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
1、我国的民族
2、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
二、我国的膳食和烹饪技艺
1、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2、小吃城
3、饮食流派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4周,第12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八节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第九节 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
难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2、长城在旅游业中的价值及重点游览地段
三、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四、补充:茶马古道
作业及课外训练:补充:茶马古道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5周,第2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四节著名的水利工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都江堰、坎儿井、灵渠、京杭大运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都江堰、坎儿井、灵渠、京杭大运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难点: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古代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3、特色
4、组成要素
5、构景方法
作业及课外训练:补充:中西方园林的对比;园林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
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人文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2、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3、有力的生命力
4、活跃性
二、万里长城
1、历史上长城修筑简况
教学内容:一、我国的风景名胜区
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保护
三、《世界遗产名录》
四、自然保护区及其建立
五、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5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二章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第一节人文类旅游资源的特点第二节万里长城第三节丝绸之路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案
教师姓名
所在系部管理系
授课专业景区管理专业
课程代码
总 学 时60学时
教材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2013年9月1 日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地理
授课专业
景区管理
年级
2013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一、葬俗与灵魂观念
●万物有灵
●丧葬礼仪
二、葬俗与旅游
三、陵墓(陵寝)的演变
四、陵园的建筑布局
五、我国宗教旅游资源
1.宗教旅游资源的内容
2、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可以分类
作业及课外训练:补充:唐乾陵的赏析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7周,第2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十节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第十一节我国古文化遗存旅游资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国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明确发展旅游业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六大古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六大古都
难点: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六大古都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我国古建筑旅游资源
古建筑的特点
1、名楼伟阁
2、亭、水榭和游廊
3、古代石拱桥遗存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我国主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了解我国的古文化遗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主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
难点:我国主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
二、我国古文化遗存旅游资源
作业及课外训练:
章节名称
项目二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二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第二节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的评价 第三节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难点: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难点:都江堰、坎儿井、灵渠、京杭大运河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著名的水利工程
1、京杭大运河
2、都江堰水利工程
3、灵渠
4、坎儿井
作业及课外训练: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6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五节我国古建筑旅游资源第六节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周次
第8周,第2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十四节我国特种工艺品资源第十五节博物馆建设与旅游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主要工艺品资源,掌握四川主要的工艺品资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四川主要的工艺品资源
难点:四川主要的工艺品资源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教学内容:一、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学
1、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二、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含义
2、旅游资源的类别
3、旅游资源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保护
作业及课外训练:作业:
论述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多寡、种类、赋存状况,影响着这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内容:一、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地域分异明显;冬季南北温差大。
1、气温2、降水
二、气候与旅游的关系
三、大气构景及其观赏
四、我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1、自然美景:云、雾、雨奇景; 冰、雪、雾凇奇景; 日出、日落与霞之奇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