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为加强我院临床各科室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我院临床各科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临床各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妇科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熏蒸、穴位注射、足浴1、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是用中药材捣碎用纱布包扎,外敷腹部或切口等患处,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恢复和切口愈合,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特点;主要治疗疾病:盆腔炎、输卵管堵塞、宫外孕、切口愈合不良、痛经、月经不调;2、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门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即中药可通过直肠粘膜静脉丛的吸收使盆腔血循环得到改善,促使增生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清除局部充血水肿、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达到消除炎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肠壁的吸收,可利用肠壁的半透膜的渗透性被迅速吸收,而引起全身的治疗作用,特别对临近的器官如盆腔、腹腔等作用更为显著;操纵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少,而且中药灌肠方法简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主要治疗疾病:慢性盆腔炎、腹膜炎、盆腔淤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发热、大便秘结;3、熏洗法是将药物煎煮后先用蒸汽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润全身或局部患处;熏洗法操作简便、适用面广、取材容易、药简效捷、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主要治疗疾病: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外阴炎、前庭大腺炎等妇科疾病,带下量多、小便淋痛、子宫脱垂合并感染以及需要保健的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产后保健;4、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治疗范围广、收效快、疗效高、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5、耳穴是刺激耳甲廓、耳甲腔等处,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主要治疗疾病:痛经、产后腹痛、妊娠剧吐;6、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即水针疗法;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将绝不含任何激素药液注入相应穴位内,以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作用,从而快速彻底达到治疗目的;主要治疗疾病:慢性盆腔炎、腹膜炎、盆腔淤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发热、大便秘结;6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治疗疾病:痛经、产后腹痛、妇产科术后腹痛、不孕症、癥瘕、妊娠剧吐;儿科小儿推拿、小儿针刺、小儿灸疗、贴敷治疗、中药熏洗、雾化吸入、罐疗、药浴等中药特色服务项目;1、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主要适应症: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2、小儿针刺、小儿灸疗它是用各种针具或灸火的热力刺激人体的穴位,达到治疗疾病、强身保健目的的方法;小儿具有肌肤娇嫩,脏器清灵的特点,对经络腧穴刺激比较敏感;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小儿针灸适应症: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多动症、遗尿、尿频、脱肛、咳喘、腹痛、小儿面瘫面神经炎、脑性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腓/胫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脑发育不全、语言障碍等;3、贴敷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指对小儿进行药物贴敷,增加小儿身体抗病能力,防病治病;疗效确切,无创无痛;小儿贴敷治疗适应症:小儿腹泻、腹痛,小儿肺炎,小儿遗尿,小儿肛肠疾病等;4、中药熏洗治疗疗法又叫蒸汽治疗疗法、汽浴治疗疗法、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治疗疗法;小儿中药熏洗治疗疗法适应症:小儿肛肠疾病、小儿泄泻、小儿蛲虫病、小儿脑性瘫痪性疾病、小儿鼻炎、小儿肺炎、小儿支气管炎等;5、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小儿雾化吸入法适应症:小儿肺内感染、小儿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6、小儿罐疗具有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疏经通络、调和气血等作用;小儿罐疗适应症:根据所选部位及经络的不同,可以治疗多系统疾病;7、药浴是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依据,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儿科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浴适应症:伤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扭伤、风疹、麻疹、痘疹透发不畅、小儿麻痹后遗症、皮肤湿疹、体癣、头癣、瘙痒等;皮肤科药浴、擦药、湿敷、熏蒸、腧穴治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眼科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穴位贴敷、局部按摩等中医眼科特色治疗;耳鼻喉科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疗法、灸法、放血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穴治疗、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骨伤科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等医疗项目;针刀疗法,手术、理疗等治疗技术;针灸科针刺包括毫针、电针、三棱针、皮肤针、腕踝针等、灸法、放血疗法、罐疗包括火罐、走罐等、头皮针、耳针、舌针、梅花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针灸服务技术;推拿科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等特色服务项目;腿疗、药浴、熏蒸、罐疗、针灸、刮痧、穴位注射等服务项目;急诊科常见急诊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内科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穴位贴附、中药灌肠、耳穴治疗、穴位注射、推拿、足底按压、湿敷、理疗等特色服务项目,积极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等,并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外科贴敷、箍围、切开、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垫棉、熏洗、灌肠、挂线、熏洗、涂擦、针灸、耳穴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技术;康复科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疾病的中西医诊断、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手功能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等;并开展针法、灸法、练功、传统手法、物理疗法等;肛肠科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开展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等中医特色手术项目;。
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方案之建设任务

(一)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1.医院至少建设6个以上中医优势专科,并设有专病门诊,开设病房的中医优势专科病房数应≥60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
开设病房的中医优势专科应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每个中医综合治疗室业务用房面积应≥30平方米。
配备中医诊断、治疗、康复、理疗等设备,设备配置达到中医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室建设要求。
围绕改善中医特色科室设施条件,科学合理规划业务用房建设布局,确定功能分区,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
2.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总结诊疗经验,制定并推广应用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升中医诊疗能力。
注重疗效总结,关键疗效指标体现中医药的相对优势和特色。
每个优势专科应确定至少3个主攻优势病种,依据主攻优势病种建设需求,配备相应的场地、设备、人员等支撑条件,推动病种诊疗及经验总结,形成可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并不断优化。
3.建设中医医疗技术中心,包括针灸治疗室、推拿室等中医传统治疗室及其他辅助用房。
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研发推广中医特色鲜明的专科诊疗技术,加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推广,提高中医综合治疗水平。
中医医疗技术中心(含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其中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
4.医院应具备一定的综合服务能力,将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与现代技术更好结合,为中医特色优势发挥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满足基本设备配置的情况下,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按提供专科服务的需求选配设备。
5.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医院资源,为中医优势病种高危人群,提供治未病服务。
开展治未病中心建设,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健康宣教区域、健康管理区域等,组织架构、人员队伍、设备配置、项目技术等达到《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业务用房面积≥800平方米。
6.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医院资源,为中医优势病种患者提供优质康复服务。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中医病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点办事项目请求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按摩.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打针.砭石.钩活术.均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按摩.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均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打针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打针.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均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打针,针灸,穴位埋线,康复摄生等.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医手段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段.中药.功效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浚术.理疗等.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打针.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打针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针法(包含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含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打针.均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十.按摩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按摩手段.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打针.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十一.急诊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针灸.擦浴.刮痧.拔罐.头针.均衡针等.十二.肺病科:至少应8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熏蒸.中药泡洗.中药超声导入.穴位贴敷等.十三.脾胃病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穴位贴敷.拔罐.足浴.穴位打针.穴位埋线.均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十四.脑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穴位打针,针灸.火罐.理疗.中药外治疗法.摄生康复等.十五.血汗管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针灸.拔罐.中药熏洗.中药灌肠.摄生保健.十六.血液病科:至少应开展4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十七.肾病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熏洗.中药肠道灌洗.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打针等.十八.内排泄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针灸.耳穴埋豆.贴敷.按摩.足底按压.穴位打针.药浴.理疗等.十九.风湿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药熏洗.湿敷.贴敷.针灸.理疗等.二十.老年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足浴.穴位贴敷.脐疗.拔罐.穴位打针.穴位埋线.砭石等.二十一.神志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药治疗.针灸.点穴.按摩.贴敷.足浴.气功和太极拳等.二十二.肝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中药灌肠.熏洗.穴位贴敷.针灸.按摩等.二十三.外科:至少应开展18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贴敷.箍围.切开.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结扎.垫棉.熏洗.溻渍.灌注.灌肠.挂线.拖线.蚕食.缠缚.涂擦.针灸.耳穴.穴位贴敷及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二十四.沾染性疾病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点办事项目,如针灸.火罐.穴位贴敷.刮痧.穴位打针.雾化吸入.脐疗等.。
中医院开设中医药特色服务

中药饮片调剂是中医药特色服务的重要项目之一,旨在提供高质量的中药饮片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详细描述
中药饮片调剂师需根据医生开具的中药处方,准确调配各种中药饮片,确保药 物剂量、药物品种和药物配伍准确无误。此外,还需对中药饮片进行质量检查 ,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中药煎煮服务
总结词
中药煎煮是将中药饮片加工成汤剂的过程,是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 、运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指导,以促进 患者康复及预防疾病。
中医药特色服务人员培训
01
02
03
培训目标
提高中医药特色服务人员 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以满足患者需求和提高治 疗效果。
培训内容
包括中医药理论、治疗方 法、技术操作、患者沟通 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方式
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操作 、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 行培训,确保培训效果。
04
中医药特色服务的意义与价值
提高中医院整体服务水平
提升中医院在医疗卫 生机构中的竞争力
加强中医院中医药人 才队伍的建设
促进中医院各项业务 工作的稳步发展
弘扬中医药文化
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秀传统文 化
增强全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感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 药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提供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院开设中医药特色服务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中医药特色服务概述 • 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设置 • 中医药特色服务实施方案 • 中医药特色服务的意义与价值 • 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实践案例 • 中医药特色服务的未来展望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中医内科:
1.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通过中医体质辨识,为患者提供相应的中医
调理方案,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进行治疗。
2.中医养生保健:开展中医养生保健项目,帮助人们提高免疫力,预
防常见的慢性病。
二、中医外科:
1.中医创伤救治:利用中药和中医理疗手段,为创伤患者提供综合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和康复。
2.中医整形美容:结合中医经络学理论,开展中医美容项目,达到改
善面部皮肤状况的效果。
三、中医妇科:
1.中医妇科调理:针对妇科常见病症,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进
行调理,减少药物的使用。
2.中医月子保健:提供中医按摩、中药补益等服务,帮助产妇康复身体,增强免疫力。
四、中医儿科:
1.中医儿科常见病治疗:提供中医药治疗方案,针对儿童常见病症进
行治疗,例如感冒、咳嗽等。
2.中医儿童体质调理: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和调理,提供中医养生建议,提高儿童身体抵抗力。
五、中医骨伤科:
1.中医骨伤康复:利用中医推拿、艾灸等手法进行骨伤康复,加速骨折愈合和康复。
2.中医骨质疏松预防:结合中医养生理论,为中老年人提供骨质疏松预防服务,包括中医养生建议、草药调理等。
六、中医眼科:
1.中医眼科调理:针对不同眼病,开展中医治疗项目,例如青光眼、干眼症等。
2.中医眼保健:提供中医眼保健养生建议,增强眼部抵抗力,预防眼病。
以上仅为推荐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中医医院各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中医医院的竞争力。
中医院针灸特色专科科室建设标准

中医院针灸专科特色科室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针灸科加强中医针灸特色建设与管理,发挥科室中医针灸特色,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针灸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针灸科是中医特色治疗优势科室,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病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皮科、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应在中医理论和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针灸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
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针灸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开设独立的针灸门诊,根据就诊病源情况,可开设专病门诊或针灸特色疗法门诊,进行专病专法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针灸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针灸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应当设臵候诊区、针灸诊疗室。
其中二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4张,三级医院诊疗室治疗床应不少于10张。
针灸诊疗室内应设臵排烟设备,保证通风良好。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臵。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中医医院针灸科病房应当设臵操作治疗室,二级医院的针灸科病房床位数不少于10张,三级医院不少于15张。
有条件的可以设臵理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康复室应当通风良好,绝缘防雾防火,铺设防滑设施。
第九条中医医院针灸科应当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甲中医院评审细则解读

3.2.5评价指标
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 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检 未开展病例讨论,不得分; 查 方 病例讨论中无中医内容,每例扣 1 法 分。
3.3.1~3.3.4 评价指标及解读
评价指标: 3.3.1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 基础上,科室制定至少2个以上常见病及中医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体现医院本科室临 床实际和特色,诊疗方案基本要素齐全。 3.3.2医师掌握本专科诊疗方案。 3.3.3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3.3.4每年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优势 病种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 诊疗方案。
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 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 针 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 灸 科 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 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 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 等。
3.4.2、3.4.3检查方法 3.4.2现场访谈2名中医执业医师。 3.4.3查阅病志中有无临床路径单,是 否执行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3.5.1~3.5.4评价指标
3.5.1入院记录四诊资料完整。 3.5.2首次病程记录体现理法方药一致性。 3.5.3病程记录体现理法方药一致性。 3.5.4中医方药记录格式及书写符合《中药处方格 式及书写规范》要求。 3.5.1~3.5.4 检查方法 1.近1年10份归档病历 :住院记录四诊资料完整 性,首次病程、病程记录中理法方药一致性。 2.病历中中医方药记录格式。
方 案 解 读
基 本 格 式
中医病名(西医病名)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 液 证型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二)中医特色疗法 三、难点分析 四、疗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十、推拿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
十一、急诊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擦浴、刮痧、拔罐、头针、平衡针等。
十二、肺病科:至少应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熏蒸、
中药泡洗、中药超声导入、穴位贴敷等。
十三、脾胃病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穴位贴敷、拔罐、足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十四、脑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穴位注射,针灸、火罐、理疗、中药外治疗法、养生康复等。
十五、心血管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拔罐、中药熏洗、中药灌肠、养生保健。
十六、血液病科:至少应开展4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
十七、肾病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熏洗、中药肠道灌洗、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注射等。
十八、内分泌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耳穴埋豆、贴敷、推拿、足底按压、穴位注射、药浴、理疗等。
十九、风湿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熏洗、湿敷、贴敷、针灸、理疗等。
二十、老年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足浴、穴位贴敷、脐疗、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砭石等。
二十一、神志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治疗、针灸、点穴、按摩、贴敷、足浴、气功和太极拳等。
二十二、肝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灌肠、熏洗、穴位贴敷、针灸、推拿等。
二十三、外科:至少应开展1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贴敷、箍围、切开、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结扎、垫棉、熏洗、溻渍、灌注、灌肠、挂线、拖线、蚕食、缠缚、涂擦、针灸、耳穴、穴位贴敷及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
二十四、感染性疾病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火罐、穴位贴敷、刮痧、穴位注射、雾化吸入、脐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