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和中国汇率制度思考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和中国汇率制度思考【摘要】亚洲金融危机是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优势和局限性。
从中可以看到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提出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并探讨未来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
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案例的分析和对中国汇率制度的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汇率制度、经济影响、起因分析、发展过程、演变历程、优势、局限性、启示、改革方向、未来角色。
1. 引言1.1 什么是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以来一系列亚洲国家经济遭遇的金融危机,最初是由泰国的货币危机引发的。
这场危机表现为货币贬值、股市崩盘、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等多个方面的深刻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是由于亚洲许多国家过度依赖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外债规模过大、金融监管不严、金融体系脆弱、外汇储备不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这场危机的爆发不仅损害了亚洲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形象,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最重大的金融危机之一。
要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需要深入分析危机的起因、发展过程和影响,以及各国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1.2 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在危机爆发期间,许多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崩盘,经济成长速度急剧下滑。
许多企业破产,失业率直线上升,社会稳定受到了严重威胁。
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其他国际组织请求援助,推行紧缩政策和改革金融体制。
亚洲金融危机也暴露了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和依赖外资的问题。
许多国家主要依赖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而危机爆发时出口市场遭遇严重冲击,导致经济体系无法顺利运转。
经济史学习题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的历史案例分析

经济史学习题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的历史案例分析在经济史学习中,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是重要的研究议题。
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案例为基础,回顾并分析几个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的重要事件。
1.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是一个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重要事件。
当时,由于过度投机,股市泡沫破裂,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价暴跌。
随着投资者丧失信心,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整个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
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爆发了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
起初,泰国的货币暴跌,引发了整个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恐慌。
随后,国际投资者纷纷撤离亚洲国家,导致这些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危机暴露了亚洲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该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许多金融机构陷入巨大的问题。
由于这些金融机构的相互关联性,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许多国家的经济受到打击,失业率上升,股市暴跌。
4. 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2010年开始的希腊债务危机是欧洲面临的一场重大挑战。
希腊长期以来的财政不稳定和高额债务最终引发了危机。
欧洲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希腊提供了紧急贷款救助,但危机对希腊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导致了高失业率和社会动荡。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质疑。
5. 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导致许多国家实施封锁措施,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
旅游、酒店、航空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中断,许多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
疫情暴露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和对全球化的依赖。
通过分析以上历史案例,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对于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们不仅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案例 亚洲金融危机始末-马晓东

案例xx金融危机始末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投资于房地产)。
此外,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也没有考虑到汇率风险。
这些都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1994年以来,泰国经济出现疲软,出口能力减弱,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减少,房地产市场由繁荣走向衰退,这些因素使对泰国觊觎许久的国际投机资本蠢蠢欲动。
吃柿子挑软的拿,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1997年5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
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
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但此时兴奋未免为时过早,国际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
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
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
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
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然而他的黯然离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
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
泰央行奋起还击。
为了稳定军心,6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
”发誓归发誓,偏偏泰国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
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
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
当天,泰铢重挫20%。
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
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泰铢的大幅贬值,进一步的拖累了泰国的经济,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挽救经济上的无能,时任政府在强大的压力被迫下台,泰国的经济危机演化为政治危机。
亚洲金融风暴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风暴案例分析
三、攻击策略
泰国货币遭受攻击的一般途径
3、由于投机攻击一般会导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此时,若央行通过提 高利率增加投机者成本,在汇市保卫该国货币,将引起股市急剧下跌。这样, 投机发动者在攻击汇率时(前或后),同时在股市抛空、购人或在股指的期货 市场抛空,即使汇率因央行干预不变,投机者仍可从股市或股指的期货市场 中盈利,即: 股市上抛空一,投机攻击一利率上升一股市下跌一股市购人。 投机攻击一利率上升一股市下跌一股市购人一投机退却一利率下调一股价 上升一股市抛售。 期市上抛空股指期货合约一投机者攻击一利率上升一股市下跌一股指期货 合约下跌,平仓股指期货合约。
亚洲金融风暴案例分析
三、攻击策略 2、建立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上的空仓位 对冲基金在冲击区域性金融市场时,经常是在卖空当地货 币的同时谋求在相关联的证券市场上赢利,因此对冲基金 冲击当地货币市场的同时能够赚取关联市场利润。其具体 方法如下: (1)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市场上卖空当地货币; (2)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债券市场上卖空债券期货: (3)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上卖空主要成分股票 或期指。
亚洲金融风暴案例分析
二、第二次冲击
对冲基金不甘失败,它们卷土重来,发动了对泰锋的第二次 投机攻击。这次它们在泰株外汇远期市场上大量买入一种远期 合约,合约规定买方以一定数量的远期泰株与卖方的即期美元 兑换。随着这种合约交易量上升,形成了对远期泰株的强烈需 求,导致泰株远期利率的上升。 为了平抑利率的上升,泰国中央银行大量抛售这种远期合约, 这正中对冲基金的下怀。对冲基金手中集中了大量的合约后, 就在市场上抛售,形成了对远期泰株的挤压。 对冲基金的投机攻击在这个时候己经引起了市场的恐慌,外 资开始大量撤离,并大量沽空在泰国的资产,泰国的外汇储备 迅速流失,中央银行己经无力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来维护泰 株,终于在1997年7月2日,放弃实行13年之久的钉住美元汇率 制度,泰株危机全面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也被称为亚洲金融风暴,是指在1997年开始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波及了东南亚多个国家。
这次危机导致了许多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崩盘、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的触发因素之一是泰国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1997年之前,泰国的货币泰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一直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然而,在1997年上半年,泰铢面临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国内外的诸多因素,导致了投资者对泰国的失去信心,大量抛售泰铢,导致了汇率的大幅下降。
泰铢危机的爆发,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亚洲国家的金融体制不健全。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曾被称为“亚洲金融奇迹”,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
亚洲国家的金融机构在这一时期迅速扩张,放贷规模庞大,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不良贷款问题。
此外,亚洲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透明度也相对较弱,对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缺乏有效的预警和治理手段。
亚洲金融危机还暴露了亚洲国家的外债问题。
亚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借助大规模的外国借款来支持其经济增长,这导致这些国家累积了大量的外债。
一旦投资者对一些国家的信心降低,外债迅速变得不可偿还,导致了货币贬值和金融体系崩溃。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IMF向泰国、印尼和韩国等国提供了巨额的紧急援助贷款,帮助这些国家稳定了其金融体系并推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性。
然而,IMF的涉入也受到了许多争议,因为与贷款配套的结构性措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表明,这次危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使得亚洲国家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
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也揭示了亚洲国家金融体制不健全、外债问题严重等结构性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亚洲金融危机对远东贸易公司的影响

【国际金融案例作业】亚洲金融危机对远东贸易公司的影响1简·卡尔·卡尔森(Jan Karl Karlsen),远东贸易公司(The Far East Trading Company)的首席财务官,此刻正匆匆忙忙地穿过吉隆坡宾馆的走廊,去参加各地分公司财务主管的一个会议。
今天上午他的主要任务是亲自解释利润示警报告。
这份报告是公司上周五,也就是1997年11月21日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发布的。
这已经是今年第二份官方利润示警报告了,而且近来远东贸易公司股票价格在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Stockholm Stock Exchange)再一次下降。
来自股东、债权人和分析家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
从斯德哥尔摩飞回吉隆坡的飞机上,卡尔森的思绪一直围绕着远东贸易公司的管理面临的3个主要的问题:现金流、信心以及调控。
人们预测,远东贸易公司在这次的亚洲金融危机(Asian currency crisis)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它在整个东亚地区的业务部门纷纷卷入了于1997年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带来的货币风险、营运资本短缺以及整体经济滑坡的问题中。
损失的不断上升导致了对1997年下半年公司现金流预期的下调,并且这种局面将持续到1998年。
紧接着,由于远东贸易公司再次成为瑞典商业报纸的头条,也导致了管理层信心的下降。
与损失相伴而来的是对公司管理层批评的不断升级和对公司债权人影响的不断增加。
最终,如果管理层不采取行动,公司就有可能处于一种失控状态。
一、公司基本情况远东贸易公司是由H.N.约翰逊(H.N.Johansson)于1897年3月2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成立的。
约翰逊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曾经于1884年在泰国曼谷(Bangkok)建立了一家贸易公司。
他一直想在瑞典建立一家贸易公司,这样就可以为远东和欧洲之间进行连续的贸易提供金融支持。
在公司成立的最初阶段,远东贸易公司主要在大米、油籽、香料以及木材等市场开展业务。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
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
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
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
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
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
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
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
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
金融危机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市场,最终导致了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与雷曼兄弟破产为例,分析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分析1. 案件背景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正式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雷曼兄弟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信贷市场冻结,许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2. 案件起因(1)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次贷市场。
次贷是指向信用记录较差的借款人发放的贷款,这类贷款利率较高,风险较大。
在2000年代初期,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次贷产品,导致次贷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雷曼兄弟的投资策略雷曼兄弟在次贷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公司通过购买、打包和出售次贷资产,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然而,雷曼兄弟在投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控制,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
3. 法律问题分析(1)证券法问题雷曼兄弟在次贷市场中涉及大量证券发行和交易。
根据美国证券法,证券发行人必须向投资者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
然而,雷曼兄弟在发行次贷相关证券时,未能充分披露风险,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
(2)会计准则问题雷曼兄弟在会计处理上存在问题。
公司采用了一种名为“估值技术”的方法,对部分资产进行估值。
这种方法在市场低迷时导致资产价值被低估,从而掩盖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3)监管机构责任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疏忽,未能及时发现雷曼兄弟的财务问题,导致危机加剧。
4. 案件结果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美国政府介入,对雷曼兄弟进行破产清算,并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
此外,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加强金融监管,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三、启示1. 重视风险控制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应充分重视风险控制,避免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考核论文课程名称:风险管理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名:**学号:************成绩: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目录1.案例简介 (2)2.原因分析 (6)3.启示 (9)4.参考文献 (11)一、案例简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
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
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
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
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
截至12月11日,韩国已有14家商业银行和商人银行被政府宣布停业。
12月15日,韩国宣布韩圆自由浮动。
12月23日,韩国政府公布,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标准,截至9月底止,韩国外债总额已达1197亿美元,其中约800亿美元为1年内到期的短期货款,而外汇储备不足又超出预想,致使当天韩圆汇率又暴跌16.4%,较之7月1日,韩圆已经贬值了54.8%;当日韩国股票市场综合股票价格指数也下滑了7.5%,下浮幅度之大创下历史之最。
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进入11月,连续发生了日本第10大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和日本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公司倒闭事件。
大型金融机构的连续倒闭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日本经济的信心,日元与美元汇率由此跌破128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由于日本经济基础良好,外汇储备充裕,不会像泰国、韩国那样全面爆发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但是,日本金融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却因此再次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
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
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
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
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比较。
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韩圆、印尼盾和新元,分别贬值39%、36%、72%和61%。
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
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
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破产停业公司、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
另外,危机引起了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
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国和香港、韩国甚至日本经济都呈负增长。
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
巴西资金大量外逃,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二、原因分析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苏联解体导致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美国面临其他经济体和国际市场的加速发展感觉到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
经济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对外关系的核心目标。
另外,苏联解体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国际产业分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正从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跨国协作越来越广泛。
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和重要表现是国际金融市场也日益全球化。
首先,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跨国资本从1990年的4400亿美元增至1999年15700亿美元。
1996年西方主要国家的跨国股票和债券累计额占有GDP的比重超过了100%,美国就高达10万亿美元。
其次,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
最典型的是跨国外汇交易急剧增加。
1986——1995年,扣除重复计算,国际外汇交易的日交易额从1880亿美元猛增至12000亿美元,它占世界全部外汇储备的比重从37%增加到84%。
另外,金融市场波动更为剧烈。
集中表现于利率波动和汇率变动大。
1993——1996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动幅度高达3%。
1991至1999年3月,日元汇率变动幅度高达70%,美元、马克、加拿大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也达20%~3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在加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
表现之一是90年代以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猛增,而且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快、开放程度高的东亚和拉美国家。
1991至1996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引进的外资净额从1000亿美元增至3000亿美元,其中私人资本从440亿美元增至2400亿美元,东亚从190亿美元增至1100亿美元,占流入发展中国家总数的40%。
在危机爆发之前,泰国外资流入的规模是很大的,1996年9月外债余额771亿美元,占GDP 的45%,另有国际直接投资200亿美元。
外资的大量流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急需的发展建设资金,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大量的技术与资金流入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也为之后的金融危机买下了伏笔。
美国作为世界货币,许多国家的货币选择与之挂钩,它可以使本国的货币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贸易发展。
但是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区域性的货币集团纷纷成立,美元统治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为世界金融增加了许多的不稳定性,因此世界各国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通过市场来消化风险。
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泰国却一直保持着固定汇率,美元升值时它也随之升值,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
进口的快速增长与出口增长疲软导致进出口逆差大量积累。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必然导致本币和外币的频繁交易,采用中央银行控制汇率的方法与巨额外汇交易相矛盾,当资本外流增大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本币贬值受到压力。
为了捍卫联系汇率,泰国在一个月内就动用了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仍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给国际金融投机商炒作外汇以可乘之机。
之后的金融危机也说明了政府行为强行与市场对抗必将失败,采用浮动利率,适应市场规律才是可取的。
泰国货币危机的产生还需归因于以下几个原因:(1)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1995年流入泰国的6466亿泰铢外资中,直接投资仅占5.5%,商业银行贷款占51.1%,且大部分是短期贷款,投机性和流动性最大的非居民泰铢存款和证券投资占30.7%。
由于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外资抽逃,引发股价下跌,金融机构瘫痪,本币贬值,是不足为怪的。
(2)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逆差的大量积累不仅仅与利率有关,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暂,导致产业大多集中在中低端的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太弱,也同样限制了出口增长。
泰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外贸逆差占GDP的比例超过了8%,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5%,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推动因素。
同时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产业政策明显不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
发达国家占据着产业链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环节,从发展中国家低价进口原材料与初级工业品并垄断销售高价产品。
导致价值从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向发达国际流动。
(3)政局不稳定也推动了经济危机的产生,在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征兆,如外资大量抽逃,政府本应立即采取措施调整干预,但事实上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五月份,泰铢汇率已经跌至十几年来的历史低点,但政府仍然坚持对汇率的控制,对本应该倒闭的金融机构,政府仍然要注资挽救,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
危机发生后,政府背负着“亚洲四小虎”的美誉包袱,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计划犹豫不决,导致矛盾越积越多,最终迎来全面崩盘。
(4)错误的政策体制也是危机的幕后推手。
当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习惯于大量外资的涌入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他们便习惯于这样高的增长率,当经济增速下滑,政府就开始大举外债并制定大量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以刺激国内经济增速,当经济增长达不到预期,政府也就逐渐失去了偿还债务的能力,外资引入导致的房地产繁荣也就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