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金融案例分析

金融案例分析

金融案例分析引言:金融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金融领域中,各种各样的案例不断涌现,从成功的创新到灾难性的失败,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金融案例,探讨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与机遇,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和启示。

案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近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这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随后迅速蔓延到全球。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市场的风险暴露,以及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失职。

首先,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了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积聚。

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大量的次贷被发放出去,进一步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然而,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下滑时,很多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次贷债务的违约风险逐渐凸显。

其次,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失职也是这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金融机构没有对贷款申请者的信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相互借贷和拆借市场的松散监管使得风险在系统中快速传播。

监管机构在披露金融市场风险和监管金融机构方面也存在缺陷,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剧了危机的扩散。

通过分析这个金融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首先,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来减少风险的暴露。

其次,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确保贷款的合理性和还款能力。

最后,监管机构应该充分履行监管职责,密切关注市场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遏制风险蔓延。

案例二:比特币的崛起与泡沫破灭比特币是一种虚拟货币,自2009年诞生以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投资热潮。

然而,比特币市场也经历了几次剧烈的波动和风险暴露。

这个案例展示了金融市场中新兴市场和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和风险。

比特币的崛起与泡沫破灭是一个典型的金融市场周期。

在比特币刚被引入市场时,由于其创新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投资。

商业银行经典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经典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经典案例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经典的商业银行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这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一:美国次贷危机1.案例背景2007年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商业银行对高风险贷款的过度发放,导致大量不良贷款产生。

2.案例分析(1)风险管理失控:在追求高收益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放松了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查,大量高风险贷款得以发放。

(2)金融创新过度: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将高风险贷款打包出售,将风险转嫁给投资者,导致金融市场的风险不断累积。

(3)监管缺失:美国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风险隐患。

3.启示(1)强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查,合理控制信贷规模,防范信贷风险。

(2)规范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避免过度创新导致金融市场风险累积。

(3)加强监管:监管当局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三、案例二:德意志银行洗钱丑闻1.案例背景2015年,德意志银行因涉嫌洗钱被罚款超过20亿美元。

该银行在2007年至2011年期间,为俄罗斯客户转移了约1000亿美元的资金。

2.案例分析(1)合规意识不足:德意志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反洗钱法规,导致洗钱行为得以发生。

(2)内部控制缺失: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

(3)监管不力:德国监管当局对德意志银行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洗钱行为。

3.启示(1)加强合规意识: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合规意识,防范洗钱风险。

(2)完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业务的监督和管理。

(3)强化监管:监管当局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合规运行。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也被称为亚洲金融风暴,是指在1997年开始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波及了东南亚多个国家。

这次危机导致了许多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崩盘、企业倒闭和失业率上升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的触发因素之一是泰国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1997年之前,泰国的货币泰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一直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然而,在1997年上半年,泰铢面临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国内外的诸多因素,导致了投资者对泰国的失去信心,大量抛售泰铢,导致了汇率的大幅下降。

泰铢危机的爆发,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亚洲国家的金融体制不健全。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曾被称为“亚洲金融奇迹”,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

亚洲国家的金融机构在这一时期迅速扩张,放贷规模庞大,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不良贷款问题。

此外,亚洲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透明度也相对较弱,对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缺乏有效的预警和治理手段。

亚洲金融危机还暴露了亚洲国家的外债问题。

亚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借助大规模的外国借款来支持其经济增长,这导致这些国家累积了大量的外债。

一旦投资者对一些国家的信心降低,外债迅速变得不可偿还,导致了货币贬值和金融体系崩溃。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IMF向泰国、印尼和韩国等国提供了巨额的紧急援助贷款,帮助这些国家稳定了其金融体系并推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性。

然而,IMF的涉入也受到了许多争议,因为与贷款配套的结构性措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表明,这次危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使得亚洲国家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

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也揭示了亚洲国家金融体制不健全、外债问题严重等结构性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经典金融案例分析

经典金融案例分析

经典金融案例分析引言金融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经典金融案例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金融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通过对两个经典金融案例的分析,探讨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策略。

案例一:巴林岛投资基金(Barings Bank)破产概述巴林岛投资基金破产是金融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案例之一。

巴林岛投资基金担任英国女王夫人的御用银行,但由于交易员尼克李维(Nick Leeson)进行未经授权的高风险交易,导致该行损失超过10亿英镑,最终破产。

分析1. 风险管理失控:巴林岛投资基金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尼克李维通过将损失隐藏在“错误账户”中,成功掩盖了巨额亏损。

而基金高管对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这种高风险的交易。

2. 内控制度不完善:巴林岛投资基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

交易员拥有过大的交易权限,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

同时,审计和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不足,导致交易员能够继续进行高风险交易而不受制约。

3. 投资决策失误:巴林岛投资基金没有对投资决策进行充分的审慎分析和风险评估。

对于尼克李维的高杠杆交易策略,基金高管未能提出质疑并对其进行控制。

这导致了投资风险的积累和最终的巨额亏损。

案例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概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Great Depression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和经济萧条。

分析1. 金融创新引发风险: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金融创新推动了大量衍生品的出现,如次贷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

然而,这些创新产品的风险难以评估和控制,导致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处于脆弱的境地。

2. 对冲基金放大风险:全球金融危机中,许多对冲基金面临巨大的亏损。

这些对冲基金利用高风险投资策略,将金融市场的震荡加剧,推动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

3. 监管体系不完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监管体系的缺陷。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引言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和企业为了避免或控制潜在的经济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金融风险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案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

许多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因为过度参与高风险债务投资而出现巨额亏损。

这个案例说明了金融风险管理在监测、评估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的重要性。

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并量化潜在的市场风险。

同时,银行还需要严格控制自身资本充足率,确保能够承受不可预见的风险冲击。

案例二:巴林银行欺诈事件巴林银行欺诈事件是指该银行高管通过伪造账目和欺骗投资者,使得银行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情况要好。

这个案例突显了内部控制和道德风险管理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此外,银行还需建立一套职业道德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以防止欺诈行为发生并保护投资者利益。

案例三:中国股市暴跌中国股市暴跌是指2015年上半年中国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并引发连锁反应。

这个案例关注投资组合多元化和风险分散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要角色。

投资者应该通过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资产、股票、基金等,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此外,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市场交易活动的监管和法规制定,以保护投资者免受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

结论以上案例说明了金融风险管理在不同情境下的重要性。

无论是全球金融危机、欺诈事件还是股市暴跌,金融机构都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监测和评估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和道德风险管理以及实行投资组合多样化和风险分散策略。

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金融风险,并保持稳健发展。

注:以上文档内容为小助手根据题目进行编写,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并非从其他来源复制粘贴。

如需用于正式用途,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金融危机法律案例分析(3篇)

金融危机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市场,最终导致了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与雷曼兄弟破产为例,分析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分析1. 案件背景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正式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雷曼兄弟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信贷市场冻结,许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2. 案件起因(1)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次贷市场。

次贷是指向信用记录较差的借款人发放的贷款,这类贷款利率较高,风险较大。

在2000年代初期,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次贷产品,导致次贷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雷曼兄弟的投资策略雷曼兄弟在次贷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公司通过购买、打包和出售次贷资产,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然而,雷曼兄弟在投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控制,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

3. 法律问题分析(1)证券法问题雷曼兄弟在次贷市场中涉及大量证券发行和交易。

根据美国证券法,证券发行人必须向投资者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

然而,雷曼兄弟在发行次贷相关证券时,未能充分披露风险,导致投资者遭受损失。

(2)会计准则问题雷曼兄弟在会计处理上存在问题。

公司采用了一种名为“估值技术”的方法,对部分资产进行估值。

这种方法在市场低迷时导致资产价值被低估,从而掩盖了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3)监管机构责任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疏忽,未能及时发现雷曼兄弟的财务问题,导致危机加剧。

4. 案件结果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美国政府介入,对雷曼兄弟进行破产清算,并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

此外,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加强金融监管,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三、启示1. 重视风险控制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应充分重视风险控制,避免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引言: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波及多个亚洲国家,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亚洲金融危机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相关教训,以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一、背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1990年代初的一系列不良信贷和经济状况下的结构性问题。

东盟国家的高失业率和经济增速下滑,导致投资者开始对该地区的金融状况表示担忧。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也对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冲击。

二、原因分析1. 短期外债和不良信贷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盟国家在1990年代通过大量外借短期债务来融资,这些债务主要用于支撑当时高增长的金融和房地产市场。

然而,这种短期债务结构使得亚洲国家在面临资本流出压力时,无法有效应对,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2. 货币和汇率政策亚洲国家普遍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即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使得其货币供应相对不稳定。

当国际资本撤离时,亚洲国家无法快速调整汇率,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进而引发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3. 金融体系弱点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该地区金融体系的一些弱点,如银行监管不严格、商业银行经营不规范、金融市场缺乏透明度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信任危机,投资者失去了对亚洲金融市场的信心,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程度。

三、危机影响1. 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亚洲国家的经济衰退,很多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

不少亚洲国家的家庭陷入困境,经济社会稳定受到严重挑战。

2. 地区金融市场动荡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地区金融市场的动荡,股市崩盘,货币贬值,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亚洲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3. 国际金融市场连锁反应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

国际投资者纷纷撤离亚洲市场,导致全球金融体系受到冲击。

四、教训和启示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训和启示:1. 加强金融监管亚洲金融危机表明,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阿根廷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阿根廷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案例一:阿根廷金融危机(1970~1980年)A、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由来及前景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悲剧如今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

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

2001年初以来,阿金融形势不断恶化,数次出现金融动荡,7月份危机终于爆发。

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个国家信贷风险度的国家风险指数狂升不止,资金大量外逃,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不断下降,同时,政府财政形势极端恶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危机的过程2001年7月,由于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面临丧失对外支付能力的危险,酝酿已久的债务危机终于一触即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梅尔瓦指数与公债价格屡创新低,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国内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达到250%~350%。

①几天来,各商业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

8月份阿外汇储备与银行存款开始严重下降,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

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星期内,阿根廷人已从银行提走了大约80亿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250%~300%的天文数字。

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2500点。

12月,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

同时,阿政府与IMF有关12亿美元贷款到位的谈判陷入僵局。

有关阿陷入债务支付困境和货币贬值的谣言四起,银行存款继续流失。

2002年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

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应建立起包括衍生工具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
巴林银行破产的翻版
中航油事件 :2004年12月1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 司发布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 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 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法国法兴银行:2008年1月20日 ,巴黎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杰 洛米·科维尔,擅自投资欧洲股指期货,造成该行税前损失49亿 欧元。这次的欺诈事件是银行史上造成损失数额最大的一次。 受此影响,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创下23年以来最大的单 次降息幅度。 中信泰富事件 :2008年11月 ,中信集团披露 :财务总监张立 宪等人与多家银行签下澳元外汇累计期权合同,但由于汇市巨幅 波动、澳元暴跌,目前已经累计遭受186亿港元的损失。这是今 年爆出的中国企业最大外汇交易亏损案。
海发行关闭的背景:
1 90蓄率吸纳存款。
2 90年代中期,海南房价泡沫破裂,许多信用社都出现了大量的不良 资产,而对储户承诺的高利息也加剧了这些信用社经营困境。
3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海南省5家已经实质破 产的信用社,其债权债务关系由海发行托管,其余29家海南省境内的 信用社,有28家被并入海发行。 4 海发行兼并信用社后,其中一件事就是宣布,只保证给付原信用社 储户本金及合法的利息。因此,许多在原信用社可以收取20%以上利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2)
2 金融衍生品的双刃剑特性: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 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李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 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产品并不会增加市场风险,若能恰当地 运用,比如利用它套期保值,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降低 风险的对冲方法。但在其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其致命的 危险,即在特定的交易过程中,投资者纯粹以买卖图利为目的 ,垫付少量的保证金炒买炒卖大额合约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 往往无视交易潜在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那么这种投机行为 就会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新加坡巴林公司的李森,正是对衍 生产品操作无度才毁灭了巴林集团。李森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一 味盼望赚钱,在已遭受重大亏损时仍孤注一掷,增加购买量, 对于交易中潜在的风险熟视无睹,结果使巴林银行成为衍生金 融产品的牺牲品。
默顿等人的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从1988年起,这个新的 领域被命名为“金融工程”。“金融工程”主要是要求在日常 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上是有定量的理论可以运用的,这是20 世纪经济科学中最大的一个进展。
LTCM的交易策略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以"不同市场证券间不合理价差生灭自然性" 为基础,制定了"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发现不正常市场价格差, 资金杠杆放大,入市图利"的投资策略。舒尔茨和默顿将金融 市场历史交易资料,已有的市场理论、学术研究报告和市场信 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 型。他们利用计算机处理大量历史数据,通过连续而精密的计 算得到两种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正常历史价格差,然后结合市场 信息分析它们之间的最新价格差。如果两者出现偏差,并且该 偏差正在放大,电脑立即建立起庞大的债券和衍生工具组合, 大举套利入市投资;经过市场一段时间调节,放大的偏差会自 动恢复到正常轨迹上,此时电脑指令平仓离场,获取偏差的差 值。
现实:由于俄罗斯危机和新兴市场的动荡,大量避险资金流入 美国国债市场,使得美国国债债息不断降低,债券价格不断攀 升。
LTCM的影响
1 该公司在世界各地所建立的头寸高达125亿美元,远远高过 自身48亿元的资本,如果破产,将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及其不利 的影响。 2 为此,联邦准备理事会(FED)被迫出面拯救该公司,并协 调15家欧美大银行共同注资37亿美元给LTCM解困。欧美同时 降低利率,并加强对金融衍生物的监管。 3 被波及的机构包括 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美林、高 盛、贝尔斯登遭受巨额损失,并惨遭信用的降级。并一度造成 各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LTCM基金在1994年3月至1997年12月的三年多中,资金增长高 达300%。最后 ,LTCM基金的运用资金与资本之比竟高达25:1。
LTCM的倒闭-小概率酿成大危机
LTCM犯了两个用他们的经典模型所谓的小概率错误,而导致了 最后的破产。
错误1 LTCM 经过专业的分析认为: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 1998年,发展中国家,包括东欧、俄罗斯、亚洲、拉丁美洲的 短期公债债息会升高。于是大量做多俄罗斯短期债券。
操作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
巴林银行(Barings Bank) 创建于1793年,创始人是英国人弗朗西 斯巴林爵士,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 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巴林银行集团的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 和投资管理。尽管是一家老牌银行,但巴林一直积极进取,在20世纪 初进一步拓展公司财务业务,获利甚丰。90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在 新兴市场开展广泛的投资活动 。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其 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
舒尔茨(Myron Schols),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已故的布莱克 (Fisher Black)于1973年创立期权定价公式(B-S);它可以对以往所 没有的新型证券进行定价,这一特性扩大了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为企 业新型债务及交易证券如保险合约进行定价提供了方法。
默顿(Robert Merton):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理金融之父, 首次将随机数学引入金融。 于1973年布莱克-舒尔茨发表BS公式后,对 B-S公式的假设进行拓宽,使其更加符合实际。
梦幻组合团队 :
LTCM掌门人是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被誉为能“点石 成金”的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所罗门公司(Salomon Brothers)前副总裁,债券部主管。
莫里斯(David Mullis):曾经担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联邦储备 管理局副局长 。 罗森菲尔德(Rosenfeld):哈佛教授,所罗门公司债券部主管。
1 他在来巴林银行之前,曾经担任摩根斯坦利的清算部工作。 同时尼克里森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 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因此,很快成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 面的专家。富有工作经验和智慧使得他颇受上级信任。派他担 任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清算部经理和期权交易经理。
2 隐瞒错误的88888的“错误帐户”,在三年间,为里森隐瞒 了高达5000万的财务损失。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
1 在巴林银行倒闭的过程中,暴露出的是巴林银行所蕴含的 一系列的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的漏洞。 (1)尼克•李森既是清算部经理又是期货交易经理,职业的定 位存在道德风险。 (2)财务监管漏洞,账号“88888”没有及时的发现和清除。 (3)巴林银行的责任归属与责任划分不清。 (4)巴林高层过度的信赖尼克•李森,而认为他是明星交易员 而大开绿灯,没有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加以阻止。 (5) 巴林银行不够重视自身的内部控制结果,没能及时对内 部审计报告的结果进行自我督察。 “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 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 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 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现实 : 无秩序的金融动荡使得俄罗斯濒临破产 ,1998年8月17 日,俄罗斯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和延期偿付3个月偿还到期债务。 使得许多投资者被迫清掉手持的俄国证券,去欧美寻找避风港 。 俄罗斯的短期债券价格狂跌并丧失流动性。
错误2 LTCM根据历史数据发现,美国公司债 比美国国债的息 差维持在1%左右收敛。因此认为两者的息差在长期看必然维持 在1%。于是大量做多美国公司债市场,做空美国国债市场。进 行一个对冲(hedge)交易。
市场风险-LTCM长期资本投资公司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 LTCM)成立于1994年2月,总部设在离纽约市不远的格林威治, 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它与量子 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被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
3 为了弥补5000万的损失,使得尼克里森产生道德风险,对赌 东京日经指数股指期货。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 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李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 失,另一方面购买更庞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来企图弥补 之前的亏损,但最终造成股指期货穿仓。巴林银行最终亏损6 亿英镑,这远远超出了该行的资本总额(3.5亿英镑)。
息的储户在兼并后只能收取7%的利息。
5 兼并后的利息率减少,造成储户的不满,海发行各营业网点 前开始排队取钱,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兑。最终导致海发行资不 抵债而破产
海南发展银行事件的启示
1 中国第一家倒闭的银行。给银行的发展敲响警钟,中国的银 行如果经营不善,也是有可能会倒闭。而不会因为大到不能倒 (too big to collapse) 2 高息纳储的不可持续性。 3 银行的信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4 银行并购需要更加的审慎。
然而,这一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 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竟毁于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毛头小子 尼克李森(Nick Leeson)之手。李森未经授权在新加坡国际 货币交易所(SIMEX)从事东京证券交易所日经225股票指 数期货合约交易失败,致使巴林银行亏损6亿英镑,这远远超 出了该行的资本总额(3.5亿英镑)。
1987年股灾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市场刮起 了股票暴跌的风潮,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 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自1941年 以来单曰跌幅最高纪录。6.5小时之内,纽约股指损失5000亿美 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次股市暴 跌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 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 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股票跌幅多达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 再西方各国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 贫民,数以千计的人精神崩溃,跳楼自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