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思考题(1)

合集下载

(完整版)复习思考题

(完整版)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1.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为什么要保持相对稳定?2. 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

3. 体内的控制系统有哪几类?并比较其异同。

4. 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5. 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6.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可从哪些水平研究?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2.Na+-K+泵的作用意义?3.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1. 细胞间通讯有哪些方式?各种方式之间有何不同?2. 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有哪几种方式?比较各种方式之间的异同。

3. 试述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特征。

4. 试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几种信号通路之间的异同。

5. 概述受体酪氨酸介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1.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证明?2.动作电位是怎么发生的?如何证明动作电位是钠的平衡电位?3.发生兴奋过程中,如何证明有兴奋性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4.兴奋是如何传导的?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有哪些?5.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6.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7.绝对不应期是否指潜伏期?潜伏期是否等于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刺激作用时间?8.神经干上某点发生兴奋后,除向前传导外能否逆传?为什么?9.试比较改变刺激强度,单一神经纤维与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变化?为什么?10.血K+浓度对兴奋性、RP和AP有何影响?11、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在静息状态下,Na、K离子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B.细胞受刺激刚开始去极化时,钠离子通道就大量开放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钾离子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D.钠离子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E.钠、钾离子通道被称为化学依从性通道12、刺激阈指的是( b )A.刺激强度不变,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C.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1. 为何将神经肌肉接头ACh的释放成为量子释放?有何实验证据?2. 为何终板电位无超射现象?3. 试述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

《生物化学实验1》理论考查复习思考题

《生物化学实验1》理论考查复习思考题

《生物化学实验1》理论考查复习思考题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生物化学实验Ⅰ》总复习思考题1. 请掌握下列生物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正确操作使用方法,并能回答以下问题:(1)离心机使用时为什么要平衡普通离心机与高速离心机在平衡时有什么不同要求(2)为什么用高速组织捣碎机进行动、植物组织捣碎时,需采用间歇式方式进行操作?(3)用真空泵进行减压抽滤时,为什么要连接缓冲瓶?2. 为什么肝糖元只能从刚宰杀的动物肝脏中获取在提取肝糖元过程中,三氯乙酸、95%乙醇各起什么作用糖元水解产物中如果存在提取中残留蛋白质时,在用班氏试剂检测水解产物,有什么影响!3. 请阐述分光光度仪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阐述紫外与可见光的光波长范围;在紫外与可见光范围内测定物质吸光度时,对光源与吸收池有何要求光电管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说光电管是分光光度仪最脆弱和最易损的部件4. 请阐述Beer-Lamber定律,并用该定律阐述分光光度仪工作原理用分光光度仪定制某物质标准曲线时,需将OD值测定范围确定在0.2~0.8区域内,为什么5. 可以用来进行分析测定用的标准品应具备哪些特性?6. 请阐述移液管与比色皿的正确清洗方法和放置方法;阐述移液管取样与比色皿加样的正确操作方式和操作注意事项。

7. 请阐述“黑体”与“参比”在分光光度仪校正中的作用,以及正确的校正操作方法;(以7200型可见光分光光度仪,用DNS法测定还原糖为例,说明如何进行“黑体”与“参比”的校正操作?)8.请阐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的基本操作步骤;并请阐述“两表一图”的含义。

9. 用分光光度仪定制标准曲线时,需用一对比色皿,一只用于盛参比液,另一只用于盛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使用时,这两只比色皿之间需要进行校正吗为什么如何校正10. 什么叫物质的特征吸收波长?用分光光度法定制实测物质标准曲线时,如何确定被测物质的特征吸收波长?11. 用微机绘制标准曲线,确定回归方程、判断线性关系好坏时,需用到三个统计学函数。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答:细菌按其个体形态,基本上可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球菌大小以其直径表示, 大多数球菌的直径为0.5 1μ m;杆菌大小以其宽度和长度表示, 多数杆菌的宽度与球菌直径相近,其长度则为宽度的 1 倍至几倍(约0.5~5μ m);螺旋菌大小也以其宽度和长度表示, 但长度一般是指菌体两端点间的距离, 并非真正的长度。

多数螺旋菌大小为0.3 1 1 50μ m。

细菌一般进行无性繁殖, 最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是裂殖,即一个细胞通过分裂(二分分裂或折断分裂),结果由一个母细胞形成大小基本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有少数芽生细菌能象酵母菌一样进行芽殖, 即在母细胞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 待其长大后再与母细胞分离的一种繁殖方式。

此外,还有极少数细菌种类(主要是大肠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能通过性菌毛进行有性接合。

2.试述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化学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答:一般结构是指一般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核质体和细胞质等。

(1)细胞壁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较厚(20 ~ 80 nm), 机械强度较高, 化学组成较简单, 主要含肽聚糖和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较薄, 机械强度较低, 但层次较多, 成分较复杂, 主要成分除蛋白质、肽聚糖和脂多糖外, 还有磷脂质、脂蛋白等。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①维持细胞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机械性或渗透压)的损伤;②作为鞭毛运动的支点;③为细胞的正常分裂增殖所必需;④具有一定屏障作用,对大分子或有害物质起阻拦作用;⑤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2)细胞质膜细胞质膜的结构可表述为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即由具有高度定向性的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膜蛋白构成。

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占50%~70% )和脂类(占20%~30%),还有少量的核酸和糖类。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1)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1)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第1章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原始人类形成的既客观现实、朴素又带有神秘而愚昧色彩的观念(如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所形成的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例如,赫拉克利特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主张自然界不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变化和发展着的。

他的思想被列宁称赞“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他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分别被近代的哥白尼、道尔顿和达尔文等人的科学发现所证实,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1)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1)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

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机械论方面: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一)A型选择题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研究()A.工业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B.产业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C.职业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D.环境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E.工作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2.我国最早发现采石人所患肺部疾病病因是由于“石末伤肺”的人是()A.孙思邈B.张仲景C.孔平仲D.李时珍E.宋应星3.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和工艺流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A.一氧化碳B.噪声C.矽尘D.厂房建设或布置不合理E.低气压4.非电离辐射不包括()A.X射线B.紫外线C.红外线D.射频辐射E.激光5.哪项不是职业病特点()A.病因明确B.病因多可识别C.一般有剂量-反应关系D.控制病因可控制发病E.都有特效治疗方法6.我国法定职业病种类包括()A.8种98项B.10种115项C.10种99项D.11种115项E.9种98项7.哪项不是与工作有关疾病特点()A.职业因素是致病因素之一B.职业因素不是唯一因素C.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D.改善条件可使疾病缓解E.一般预后较差8.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区别在于()A.与职业因素有明确因果关系B.是否出现临床症状C.是否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D.都是职业性疾患E.是否群体发病9.决定机体接受危害剂量的主要因素是()A.接触机会B.接触方式C.接触水平D.接触时间E.接触强度10.因职业有害因素而形成的高危易感人群主要是因为()A.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环境条件恶劣B.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C.平日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方式D.具有较强的个体感受性条件E.职业卫生服务工作较差11.根据三级预防原则职业卫生及职业病工作的第二级预防应进行的工作有()A.就业前的健康检查B.早期识别判断职业病损的人群C.控制相关潜在影响因素D.对可疑及确诊病人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E.对受损者作劳动能力鉴定1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B.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C.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D.避免使用有毒物质E.密闭、隔离、通风、车间整洁、安全贮运1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个()A.三级学科B.分支学科C.子学科D.部分学科E.学派14.下列关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论述正确的是()A.研究生产环境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B.研究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学科C.研究改善生产环境,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学科D.研究生产工艺过程对劳动者健康影响,改善生产环境的学科E.研究工作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和改善工作条件的学科15.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是()A.提高劳动卫生科学水平B.积极防治职业病C.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工作条件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D.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E.提高劳动生产率16.欧洲16世纪最早报道职业病被誉为工业医学之父的拉马兹尼较之我国宋朝孔平仲指出采石人“石末伤肺”的职业病因晚几个世纪()A.3个世纪B.4个世纪C.5个世纪D.6个世纪E.7个世纪17.职业性危害因素不包括()A.机器的噪声B.生产性粉尘C.水中的高氟D.长时间处于不良劳动体位E.厂房布局不合理18.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过程的有害因素是()A.有毒物质B.生产性粉尘C.电离辐射D.非电离辐射E.精神(心理)紧张19.职业病属于()A.工伤B.职业性疾患C.职业性健康影响D.健康效应E.职业中毒20.下列关于职业病论述错误的是()A.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引起的疾病B.职业有害因素引起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和器质性损害出现的疾病C.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健康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D.政府规定,职业病享有劳保待遇E.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均称为职业病21.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A.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各种职业因素B.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所有职业因素C.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职业因素D.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E.劳动过程中所有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二)X型选择题1.下列属于我国职业性肿瘤的是()()()()()A.石棉所致间皮瘤B.苯所致白血病C.二甲苯所致肺癌D.联苯胺所致膀胱癌E.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2.下列属于工作有关疾病的是()()()()()A.矿工的消化性溃疡B.矿工的关节炎C.建筑工的腰背痛D.焦炉工人的肺癌E.教师的神经衰弱3.职业病的职业史包括()()()()()A.所在什么车间B.从事什么工种和工龄C.接触什么有害因素D.受教育程度E.接触有害物质时间4.下列哪些项不属于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A.不合理工具的使用B.视力紧张C.射频辐射D.蹲式劳动姿势E.长时间手持风钻5.职业卫生安全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包括()()()()()A.职业卫生队伍的培训和建设B.职业卫生服务C.职业卫生监督D.职业健康监护E.职业卫生安全立法和执法6.下列哪几项属于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A.生产性毒物B.生产性粉尘C.射频辐射D.铅烟E.工作时视力紧张7.下列哪些人属于高危人群()()()()()A.长期在紧张的职业生活中的人B.具有遗传缺陷的人C.未成年人和老年人D.长期营养缺乏或吸烟、饮酒者E.从事过大劳动强度的人(三)名词解释1.职业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2.职业特征(occupational stigma)3.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4.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5.职业性病损6.职业性疾患(occupational disorders)7.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8.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四)问答题1.简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

爆破工程

爆破工程

爆破工程总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 铵梯炸药的主要成份为__硝酸铵__、_梯恩梯___和___木粉_。

2. 炸药的感度主要有_撞击感度___、__摩擦感度___、_起爆感度__等。

3. 导爆管起爆系统主要包括__击发元件__、__连接元件_、_传爆元件_、__起爆__元件。

4. 炸药爆炸的类型有___物理爆炸___、_核爆炸___和___化学爆炸____。

5. 炸药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__放热性____、__高速度___和___生成大量的气体__。

6. 按照作用特性和用途,炸药可以分为___起爆药______、___猛炸药______、__发射药_______、_烟火剂________四类。

7. 常用工业导火索的燃速为100 s/m;普通导爆索的爆速不低于6000 m/s。

8. 炸药的氧平衡可分为三种情况,即正氧平衡、负氧平衡、零氧平衡。

9. 含水炸药是指浆状炸药、水胶炸药、乳化炸药的总称。

10. 采用电雷管爆破网路时,流经每个电雷管的电流:一般爆破交流电流不小于2.5 A,直流电不小于 2 A;大爆破时交流电不小于4 A,直流电不小于 2.5 A。

11. 露天台阶爆破多排孔布孔方式有方形、矩形和三角形(梅花形)三种。

12. 隧道/井巷掘进爆破的掏槽眼可分为倾斜眼掏槽、平行空眼直线掏槽和混合式形式。

13. 工程中使用电爆网路时规定:必须使用专用的爆破测量仪表逐个测定每个电雷管的阻值。

14. 《爆破安全规程》规定:当选择用于同一爆破网路的电雷管时应遵循同厂同批同型号。

15. 爆破药包的最小抵抗线是指自药包重心到最近自由面的最短距离。

16. 根据爆破作用指数n值的不同,可将爆破作用分为标准抛掷爆破、加强抛掷爆破、减弱抛掷爆破、松动爆破。

17. 炸药爆炸性能的主要指标有爆速、威力、猛度、聚能效应。

18. 国产电雷管最高安全电流:康铜丝为,镍铬丝为。

19. 爆破危害包括早爆与拒爆、爆破地震、有毒气体、空气冲击波与噪音、爆破飞石、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为什么一般都需要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为什么一般都需要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1.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 为什么一般都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制作细菌染色标本片时,为什么必须先对涂在载玻片上的细菌样品进行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答:由于细菌细胞小且无色透明, 直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 菌体和背景反差很小,难以看清细菌的形态, 更不易识别某些细胞结构, 因此,一般都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 借助于颜色的反衬作用, 以提高观察样品不同部位的反差, 能更清楚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此外,某些染色法还可用于鉴别不同类群的细菌, 故细菌的染色是工业微生物学实验中重要的基本技术。

染色前必须先对涂在载玻片上的细菌样品进行固定,固定的作用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 一是增加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

一般常用酒精灯火焰加热固定的方法,但应注意防止细胞膨胀和收缩,尽量保持细胞原形。

2. 革兰氏染色法包括哪几个基本步骤?你认为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正确性的关键环节是什么?答: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 先用初染剂草酸铵结晶紫进行初染, 再用媒染剂碘液媒染,然后用脱色剂乙醇处理, 最后用复染剂石炭酸复红或番红进行复染。

经此法染色后, 若细菌不被酒精脱色,能保持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呈现蓝紫色,则该菌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反之,若细菌能被酒精脱色,而被复红或番红复染成红色, 则称之为革兰氏阴性细菌(G-)。

被普遍采用的经Hucker氏改良的革兰氏染色法, 其操作步骤为:制片→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干燥→观察。

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正确性的关键环节是用脱色剂乙醇处理, 为了保证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 必须控制乙醇脱色时间, 尽量采用规范的染色方法。

3. 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显微标本片的制作分别可采用哪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答:放线菌与细菌的单染色一样,可用石炭酸复红或吕氏美兰等染料着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但为了观察放线菌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特征, 可应用各种培养、制片和观察方法, 其中印片法、插片法和玻璃纸法是三种常用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
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3.教育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
成某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
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2)教师个人成为这个专业的成员的专业成长过程。

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5.教师发展学校:
(1)教师发展学校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功能性建设,是使学校本身具有教师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

(2)教师发展学校是大学与中小学的
合作建设
(3)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合作研究的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4)教师发展学校
——凝聚教育生命的绿色建设
6.道德: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
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和行为规范。

7.学校德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

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8.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
格等人创建的一种教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从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的一个阶段道德的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二、简答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第二凯洛夫等教育学的影响
第三教育学的多元化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3.教育的属性有哪些?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任何上活动的根本所在。

即:
1).教育是一种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

3.)在具体的培养人的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3).教育自身的历史发展与继承
4.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者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核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受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理论假设。

(一)道德发展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二)道德教育论
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2.)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6.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系统授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敏感性。

2).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通过课程和学科教学渗透道德影响。

3).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

4).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从方法上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德育。

三、论述
1.结合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教育故事。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学校中运用认知性道德发
展模式实施德育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3.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2)教师个人成为这个专业的成员的专业成长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