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基坑监测周围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3.基坑周边环境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监测。
4.地下水位变化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主要承重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3个点,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建筑物四角及主要受力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2个点,共计不少于8个观测点。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点:根据支护结构形式及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4.地下水位观测点:在基坑周围均匀布置,数量根据基坑大小及设计要求确定。
七、观测周期及频率
1.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2.倾斜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1.掌握建筑物及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2.分析沉降原因,为调整施工方案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3.为建筑物后期使用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2.全站仪测量法: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倾斜观测。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观测。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观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3个,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在建筑物四角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2个,共计不少于观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形成观测总结报告。
本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物使用安全,观测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方案。在观测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观测工作的合法合规。
基坑监测周围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基坑监测周围建筑沉降观测方案为了监测基坑周围建筑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一个观测方案,下面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观测方案,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1.监测区域划分:根据基坑周围建筑的布局和相关要求,确定监测区域的边界和重点监测区域。
2.建立测点网格:确定监测区域内合适的测点位置,按照规定的间距建立测点网格。
网格的密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
3.建立参考基准:确立监测的参考基准,可以选择周围没有重大建筑活动且地质条件稳定的区域作为参考。
4.安装测点设备:在确定的测点位置上,安装测点设备。
测点设备可以包括传感器仪器、测量杆、标尺等。
5.测点设备校准:在安装设备前,对测点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精度和稳定性。
6.监测频率和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的频率和时间,可以选择每天、每周、每月进行观测,以及白天或夜间进行观测。
7.数据采集和记录:在每次观测时,对测点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记录下来。
可以使用数据采集仪器和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记录。
8.数据分析和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使用专业的软件或算法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到沉降情况的具体数值和变化趋势。
9.报告和沟通:根据观测数据,及时撰写监测报告,并向相关部门和设计、施工方进行沟通和汇报,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10.监测措施:根据观测数据的结果,确定基坑周围建筑的沉降情况是否达到安全限值,如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监测措施,如加固、支护等。
11.回顾和总结:在工程结束后,进行观测方案的回顾和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以上是一个基坑监测周围建筑沉降观测方案的大致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方案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人员的资质和相关设备的质量,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坑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方案

基坑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方案1.概况1.1 工程概况这个项目是一项大型的建筑工程,旨在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楼。
该建筑将包括商业和住宅用途,是当地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基坑概况该项目需要进行基坑开挖,以便为建筑物的地基做好准备工作。
基坑的深度将达到20米左右,需要进行支护工作以确保工人的安全。
1.3 工程地质概况该项目的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软,需要采取特殊的施工方法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4 环境概况该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周围有许多居民和商业企业,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进行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工作,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基坑支护及施工方案为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采取了多种支护措施,包括钢支撑、混凝土墙和土钉墙等。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挖孔桩、土钉墙和钻孔灌注桩等,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还将采取噪音、粉尘和污水处理等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监测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3.1 监测目的:本次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3.2 监测范围:本次监测的范围包括公司生产厂区及周边区域,主要监测点包括废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噪声等。
3.3 监测依据:本次监测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公司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等。
3.4 编制原则:本次监测的编制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可比性等原则。
同时,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
以上是本次监测的目的、范围、依据、原则及监测内容的简要介绍。
我们将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进行监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5 监测内容64、基坑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要求汇总表75、监测方法5.1 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是指对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等进行水平位移监测。
内容详细基坑沉降监测方案

基坑沉降监测方案篇一:基坑沉降监测方案(2495字)一、监测意义:在基坑开挖期间,随着取土的深入,支护结构由于受到土压力和道路动载的作用,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形,如果超过一定范围,甚至会出现失稳情况,引起周围道路和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应配备高精度的施工监测队伍,及时提供变形数据,指导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施工的安全。
二、监测内容:几何变形监测部分: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2)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3)支护桩桩体位移(倾斜)监测应力监测部分:4)支护桩桩体应力监测5)人字梁(3-3、4-4、4’-4’剖面)应力监测6)水平支撑5-5剖面轴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部分:7)水位监测三、监测实施方案:1)周围管线位移监测:在基坑北侧的蒸汽凝水管和蒸汽管上,每隔约12米布设一个监测点,进行水平位移和沉降(竖向位移)监测。
自基坑开挖时起,每隔1~2天监测一次,在挖土高峰期,若位移速率变化异常或位移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
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位移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位移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
沉降监测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其基本思想为:在施工区域外建立基准点,基准点必须牢固稳定,基准点布设以三个点为宜,且构成一个基准网,通过对基准网的定期检测可得知各基准点的稳定情况,从而对不稳定的基准点剔除或进行修正。
每次监测时,通过精密水准测量将基准点的高程采用闭合水准测量引测到各监测点上,从而得到各监测点的绝对高程,根据监测点两次所测得高程之差即可得知监测点在这两次期间的沉降量。
监测过程中的限差要求、测量步骤、手簿记录和计算均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进行。
在基坑开挖前布设监测点并进行首次监测,挖土期每隔1~2天监测一次,若沉降速率变化异常或沉降量过大可适当加密周期,增加监测次数。
当大规模取土期过后且沉降基本稳定,则监测周期可视沉降速率的大小合理安排,直至主体施工至±0为止,监测约20次。
基坑边坡沉降观测方案

基坑边坡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项目不断涌现,而基坑边坡沉降是这些工程项目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基坑边坡沉降的观测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
本文针对基坑边坡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于工程师们在实际项目中能够合理、准确地进行观测工作。
1.观测方法基坑边坡沉降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定点法、集中法和连续法。
其中,定点法是指选取特定位置的标志物进行测量,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基坑工程;集中法是指在基坑周边设置多个观测点,进行统一的监测管理,适用于中等规模的基坑工程;连续法是指通过连续监测系统对基坑周边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适用于大型基坑工程。
在实际项目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2.观测设备基坑边坡沉降的观测设备主要包括测距仪、水准仪、GPS等。
其中,测距仪用于测量标志物的位移变化;水准仪用于测量地面高程变化;GPS用于实现定位和测量控制点的坐标。
在采购观测设备时,需要选择品质优良、准确可靠的产品,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频率4.观测内容基坑边坡沉降的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地面高程变化、标志物位移变化等。
具体来说,观测应包括基坑周边的固定点和控制点,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测量,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观测数据应进行分析比对,及时掌握基坑边坡的沉降情况。
5.数据处理基坑边坡沉降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在确保数据准确的前提下,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校核、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基坑边坡沉降的具体情况,为工程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6.报告编制三、总结基坑边坡沉降观测是工程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观测工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预防事故,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
本文对基坑边坡沉降观测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可以为工程师们在实际项目中提供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观测方法和设备,严格执行观测方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终达到确保工程项目安全的目的。
基坑监测监控方案

基坑监测监控方案土方开挖施工期间,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周边建筑物、重要道路及地下管线等保护对象进行系统的监测。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实际状态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报,为基坑边坡和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提供监控数据,防患于未然;通过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对比,可以分析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地安排下一步工序,必要时及时修改设计,使设计更加合理,施工更加安全。
一.监测频率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前3步深度在5m以内,可每2d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5m以下及基坑开挖完成后一周内,每天观测一次。
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后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每5~IOd 观测一次。
2、坡顶垂直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在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
混凝土底板浇完IO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
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2)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线出现泄漏;(3)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4)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二、监控报警1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控报警值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
2、本基坑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设为25mm,水平位移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2mm∕d o3、周围建筑物报警值以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差异变形量并结合裂缝观测确定。
4、本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报警值设为15mm,倾斜报警值设为IOmm,倾斜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Imm/55、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报警:6、周围建筑物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15mm的变形裂缝;7、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IOmm的裂缝;三、紧急预案1基坑开挖和喷锚支护施工过程中,由于破坏了土层中的原有的应力平衡,坡面肯定会发生变形,直到达到新的平衡。
深基坑监测方案

深基坑监测方案深基坑监测是建设工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目的是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下面给出了一个深基坑监测方案的示例,以供参考。
一、监测目标:1. 监测基坑变形和沉降情况,包括水平位移、垂直变形和沉降速度等参数。
2. 监测基坑周边的地面沉降情况,包括径向沉降和破坏区域的扩展情况。
3. 监测基坑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变形情况,确保安全运营。
二、监测方法:1. 使用水平位移监测仪器对基坑周边的地面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任何异常变化。
2. 使用测斜仪对基坑内部的土体进行定期监测,分析土体的变形和沉降情况。
3. 使用沉降观测点和标高测量方法来监测基坑和周边地面的沉降情况。
4. 使用全站仪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物进行定期监测,记录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5. 使用地下雷达和超声波探测仪对基坑周边地下管线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管线的完整性。
三、监测频率:1. 地面监测:每日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2. 测斜监测:每周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3. 沉降监测:每周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4. 建筑物监测:每月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5. 管线监测:每季度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四、监测报告:1. 每次监测后,需要生成监测报告,记录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2. 每周整理一次监测报告,总结监测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五、紧急预警和应急响应:1. 如果监测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2. 监测人员需要有相应的培训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应急响应。
六、监测人员:1. 由专业的监测公司派遣监测人员进行监测工作。
2.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监测仪器设备,并能准确分析监测数据。
七、监测费用:1. 监测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包括监测仪器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以及监测人员的人力成本。
2. 监测费用应计入工程造价。
以上是一个深基坑监测方案的示例,具体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基坑工程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常见项目,为了保证基坑的稳定和安全,进行沉降观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沉降观测旨在监测基坑四周地面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沉降异常,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二、观测目标1.监测基坑施工前后地面的沉降情况。
2.发现并记录基坑施工期间可能导致沉降的因素。
3.提供数据参考,评估和优化基坑工程设计。
三、观测内容1.建立观测控制点:在基坑周边区域设置稳定的观测控制点,定期进行高程、平面测量,并记录与基准点的变化。
2.监测沉降井:沉降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沉降的设备,沉降井设置在基坑地面周围固定位置,通过观察沉降井插入的测量管与地面之间的高差变化,得出沉降情况。
3.监测测量管:在基坑边缘设置多个钢筋混凝土立管,通过测量管内的测点位置变化,监测周围土体的沉降情况。
4.观测地下水位:设置地下水位观测点,定期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基坑周围土体的沉降有一定的关联,能够辅助评估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变化情况。
四、观测方法1.建立起点:在基坑周边选择适宜的点位,进行高程测量,建立起点控制标志物,将其作为测量的基准点。
2.定期测量:根据工期安排,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不同阶段,定期进行测量观测。
观测频率视基坑施工情况而定,通常为每两周至一个月测量一次。
3.测量方法:使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与平面测量,使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下水位测量。
4.数据记录: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观测记录表中,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位、测量数值等信息。
5.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测得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计算出各个观测点的沉降量,并绘制沉降曲线图。
五、观测异常处理1.对于出现异常的观测点,及时停止施工并进行检查,找出产生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检查施工工艺和材料,排除施工因素导致的异常。
3.如发现地下水位异常变化,应及时对水源进行调查,是否与近期的污水排放、地下管道施工等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后勤综合用房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该场地整平标高为5.80m,设计±0.00=6.40m。
拟建两层地下停车场,基坑总面积约为3748㎡,周长约253m。
地下一层底板板面标高为-3.85m,二层底板板面标高-7.85m,开挖面标高为-9.05m,基坑实际挖深为8.45m左右。
本工程采用排桩加一道支撑的挡土形式,止水结构采用双排深搅桩,坑内布置8口管井进行降水。
二、监测目的及监测项目一)、监测目的:1.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和安全;2.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周边建筑物、道路管线等)根据设计要求监测项目如下:1.基坑周边水平垂直位移监测2.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管线、道路沉降监测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4.水位监测5.支撑轴力量测二)、点位布设:1.沿圈梁顶每15m左右设位移监测点,共布设15个;2.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管线、道路共布设约30个沉降监测点;3.基坑周边共布设8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管,孔深15.0m;4.支撑轴力监测,布设4个断面,每个断面4个应变计;5.设4个水位监测管,孔深8.0m。
具体监测点点位见后附平面位置示意图。
三、监测依据的技术标准及监测方法(一)、监测依据的技术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基坑设计规范》(JGJ120-99)《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二)、监测方法:表面变形观测:包括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使用精密经纬仪和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
水平位移采用测小角法,角度观测一测回,距离按1/2000的精度测量,测小角法是利用精密经纬仪精确地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所夹地微小角度αi(如图所示),并按下式计算偏移值:l i=αi.S i/ρ式中S i为端点A到观测点P i的距离,ρ’’=206265’’;2)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按二级变形等级或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执行;支撑轴力监测:支撑轴力监测采用阵弦式频率测定仪,这种仪器的传感器是利用钢弦的振动频率将物理量转变为电量,实施远距离电子测量。
在传感器内有一块电磁铁,通过激振使钢弦振动。
因钢弦的自振频率和钢弦应力值的平方根成正比,传感器所受压力值与钢弦频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ΔP=K(f2-f20)式中 K——传感器常数;f——传感器变形后钢弦自振频率;f0——传感器变形前钢弦自振频率。
地下水位测量:地下水位测量是采用水位计测量地下水和测水管管口的距离,即水深;水位计一端接有探头,另一端接有指示表,两者通过钢尺连接,钢尺上有长度尺寸,当探头接触到水时指示表会有变化,可以从钢尺上可以读出尺寸,即水深。
四、监测测点的埋设1. 基本水准点在远离本基坑(40m外)的地方设置基本水准点BM1~BM3;基本方位控制点,设置PG1~PG4。
2.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点测点布置沿支护结构体延伸方向每15米左右布置一个观测点。
在水平位移布设时建立初始读数,在基坑开挖当日起实施监测。
3. 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管道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标志为长度12cm,直径16mm膨胀螺栓,采用冲击电钻钻孔,将膨胀螺栓埋入其中。
4. 支撑轴力监测点支撑轴力监测采用钢弦式钢筋应力计并配合频率巡检仪进行监测。
在绑扎支撑钢筋时将应力计埋设在其中浇筑支撑混凝土时将其覆盖并将其上电线拉出。
5. 水位观测点在埋设点上用钻机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逐段安放水位观测管,顶底密封,接头处用自攻螺丝拧紧,并用胶布密封。
安放完毕后用粗沙和碎石子回填,直到钻孔孔隙密实为止并用混凝土封口。
水位观测管采用外径50mm,内径8mmPVC管。
孔深8m。
水位观测点共布设4个,用水位计观测。
6深层位移监测点在埋设点逐段安放测斜管,顶底密封,接头处用自攻螺丝拧紧,并用胶布密封。
测斜管采用外径60mm,内径8mmPVC测斜管。
孔深为15m。
五、监测精度及所采取的措施基准点观测及沉降观测点采用DSZ2(编号CS001)精密水准仪及配套的2M因瓦水准尺,水平位移观测点采用Leica Tc402型全站仪(编号CQZ001),支撑轴力监测采用WW-1型振弦读数仪(CPL001),水位观测点采用SWJ型钢尺水位计(编号CSW001),深层水平位移采用ZW2000电阻式位移计。
1.监测精度本次监测精度按二级变形测量等级要求执行,其精度为:a.水准测量每站观测高差中误差M0=±0.5㎜b.水准闭合路线,闭合差f w=±1.0n(n为测站数)c.垂直变形监测精度(最弱点中误差):M弱=±2.0㎜2.技术措施(1)为了确保各项监测项目的精度,投产的仪器必须按规定内容检查标定其主要技术指标,仪器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记录归档。
遇特殊情况(如受震、受损)随时检查、标定。
不合格仪器坚决不能投产使用。
(2)水准测量采用闭合环或往返闭合观测方法。
(3)观测数据不能随意涂改。
(4)各监测项目变形量或测量值接近报警值时,及时报警,并提醒业主及有关单位注意。
六、监测频率及监测预警1.监测频率基坑安全监测时间为,开挖前一周至地下室建成土体回填后一周止。
监测时间间隔要求:1开挖过程开挖深度至第二层支撑底面,即设置第二层支撑时,监测时间间隔为3d;开挖深度至基坑底面时,监测时间间隔为1d~2d;1.开挖完成以后小于15d,监测时间间隔为1~2d;15~30d,监测时间间隔为2~3d;大于30d,监测时间间隔为3d遇超过警戒值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时间间隔直至跟踪监测,以保证及时反馈信息。
2.预警值a支护桩变形预警值:变形速率2mm/d,位移总量小于0.5%挖深;b支撑立柱及建筑沉降速度不超过1mm/d,沉降总量小于15mm;支撑立柱沉降总量小于10mm;房屋差异沉降不超过1/1000。
c立柱桩差异隆沉:立柱桩隆起或沉降量10mm,速率10mm/d。
d支撑轴力:不超过设计值的80%。
七、监测人员安排及数据传递方式及时提交观测数据, 如有特殊情况需召开现场办公会,全体人员参加。
试题1、某沉降观测记录手簿,补全相关的内容。
往测测站编号后尺上丝下丝前尺上丝下丝方向及尺号标尺读数基加K减辅(一减二)观测顺序后距前距基本分划(一次)辅助分划(二次)视距差d ∑d(1)(5)后(3)(8)(14)(2)(6)前(4)(7)(13)(9)(10)后—前(15)(11)(12)h1 1556 1928 后145 49 145 48 +1后前前后1353 1723 前182 55 182 56 -1203205后—前-37 06 -37 08 +2-0.2 -0.2 h -0.3707 m2 1412 1499 后125 91 125 92 -1前后后前1106 1192 前134 55 134 54 +1306 307 后—前-8 64 -8 62 -2-0.1 -0.3 h -0.0863 m2、某基坑开挖需作降水处理,在其周围有一砖混丙级建筑,长53 m,宽23 m,需对其作沉降监测,问需要布置多少个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并在该建筑平面图上画出工作基点布置图。
答:需要3个基准点和10个工作基点。
3、试根据某建筑物的最终沉降观测数据平面图绘制建筑等沉降曲线示意图(单位:mm)答案:4、某二级基坑,采用桩径800 mm 灌注桩作支护结构,若监测采用测小角法进行视准线测量监测点的水平位移线,若两次测得观测点偏离视准线的偏角分别51'',02''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为1天,P 到A 点的距离为100米,问是否发出预警。
解:D d •=ρα/mm D d 3.71000100206265/15/11=⨯⨯=•=ρα mm D d 1.121000*********/25/22=⨯⨯=•=ρα天/8.43.71.12mm d =-=∆,应预警。
5、某二级基坑,采用桩径800 mm 灌注桩作支护结构,受场地条件制约,采用前方交会法进行监测点的水平位移测量,若两次测得的角度分别为51532501'''=α,51214501'''=β50532502'''=α,50214502'''=β,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为1天,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500.000,500.000)、(600.000,600.000),问是否发出预警。
解:由前方交会公式:βααβctg ctg y y ctg x ctg x x A B B A p +-++=βααβctg ctg x x ctg y ctg y y B A B Ap +-++= 2305.6001=+-++=βααβctg ctg y y ctg x ctg x x AB B A p3213.5351=+-++=βααβctg ctg x x ctg y ctg y y BA B A p2273.6002=+-++=βααβctg ctg y y ctg x ctg x x AB B A p3257.5352=+-++=βααβctg ctg x x ctg y ctg y y BA B A pmm m y x s 4.50054.022==∆+∆=∆,应预警。
6、某建筑沉降观测,布设6个工作基点形成一闭合环,采用二级水准观测路线,计算环线闭合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假定1号点的高程为5.0000m,推算其它各点的高程。
解:闭合差:mm 5.20025.02664.01930.01378.02362.01458.01523.0-=-=+---+=ω限差mm n 2.3100.10.1=±=±=,没有超限。
改正数mm i 4.05.2122=⨯=υ1527.50004.01523.00000.51112=++=++=υh H H ;2989.50004.01458.01527.52223=++=++=υh H H0631.50004.02362.02989.53334=+-=++=υh H H 9257.40004.01378.00631.54445=+-=++=υh H H 7331.40004.01930.09257.45556=+-=++=υh H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