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文化与环境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社会文化环境

名词解释社会文化环境

名词解释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生活和互动的背景和条件,包括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法律法规、教育体系、艺术文化、传媒娱乐等方面的因素。

它是人们行为和思维的重要影响因素,塑造了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认知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首先,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

社会制度是指社会组织和运作的规则和机制,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等。

而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好与坏、重要与无关的看法和评价,它们对于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产生指导作用。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还包括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

道德规范是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它们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互动,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宗教信仰则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和宇宙意义的信仰和追求,它们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还包括法律法规和教育体系。

法律法规是社会对于行为的明确规定和约束,它们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教育体系则是社会对于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承的组织和机制,它们培养和影响了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最后,社会文化环境还涵盖了艺术文化和传媒娱乐。

艺术文化是人们创造和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的方式,它们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征。

传媒娱乐则是社会传播和消费的重要形式,它们对于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念产生广泛影响。

总结起来,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生活和互动的背景和条件,包括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法律法规、教育体系、艺术文化、传媒娱乐等方面的因素。

它对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认知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百日捷进提升系列)2014年中考历史备考 专题25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百日捷进提升系列)2014年中考历史备考 专题25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专题25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解析版)考点归纳1.科技成就2.教育事业3.文学艺术4.社会生活5.就业6.社会保障考情分析本专题在中考中占有的比重和分值较大,多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近几年来的全国各地中考考查重点是“两弹一星”、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863 计划、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

复习时重点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关注课本相关的重要图片。

考点分解考点一: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1.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二)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三)“863计划”“863计划”是在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的科研计划。

它涉及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863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0 世纪末,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

在网上可以浏览新闻,查阅信息资料,发送电子邮件等。

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

不健康上网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带来危害考点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二)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三)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一、(23-24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甲】诗选自,【乙】文作者的字是。

2.翻译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甲】诗中“悠”是指忧思的样子,【乙】文中“问津”在文中是指访求、探求。

C.【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处处写其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较为内、含。

D.【乙】文极力表现桃花源的似有似无,见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甲】诗中的“”字是全诗的中心;【乙】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

二、(23-24八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

班级就三单元古诗文开展了“品经典养性情”整合阅读活动。

请你阅读并完成一下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25论述类文本阅读__学术论文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25论述类文本阅读__学术论文含解析

专题25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启迪思想、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多重文化意义之下重叠的生活世界里架起不同解释之间共同认识的桥梁。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价值融通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关于文化与民族、国家、世界关系的真理性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打造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屋顶”,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建设更具包容性、普惠性的国际秩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具有天下意义的共同发展平台。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对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哲学的贡献是以文明对话论突破和超越文明等级论。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方法论互学作用。

只有当哲学社会科学拥有有效接受对象、其价值得以传递时,才意味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现。

文化交流的方法论需要把“什么是”和“怎么样”结合起来,构建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在“时间同质化、空间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哲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文化各个层面展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存智慧、精神特质、文化血脉;另一方面要融入并丰富世界价值共识,及时地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从而有利于推动营造中国当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关于文明本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多彩、平等、包容”的中国思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概念范畴;关于文明关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交流、互鉴、共存”的中国主张,为跨文化交流丰富了内容范畴;关于文明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建构“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为跨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性目标。

历史一轮复习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

历史一轮复习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含解析

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以中国古代四火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呈现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从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来看,古代中国的科技侧重于以非选择题的形式综合考查,注重对中外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社会环境及科学精神的理解运用。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则侧重于考查文学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学艺术成就。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融会贯通知识,打通中外关联是备考的关键所在。

一、四大发明成就发明过程外传对世界的影响二、书法艺术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书法的字体特点三、绘画艺术1.类型:按题材分:错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按表现技法分:2.代表四、文学成就1.《诗经》(1)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错误!风》(2,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

(3)影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错误!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1)特点句式较为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2)影响:楚辞体被称为“错误!骚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3.汉赋(1)特点:散文和韵文并用,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反映了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

(2)代表:张衡.4.唐诗(1)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错误!诗仙”,诗风体现了盛唐的气象.(2)杜甫:诗风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后人称其诗作为“诗史”,称其人为“错误!诗圣”.5.宋词(1)概念:词是由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2)代表:宋代豪放派代表错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柳永、错误!李清照.6.元曲(1)散曲: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错误!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2)元杂剧①艺术特点: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文化与环境》教学设计

《文化与环境》教学设计

《文化与环境》教学设计上课学校:南汇中学高一(1)班上课时间:2011年4月7日下午第一节执教教师:孟秀蓉(新场中学)教材分析:“地域文化”篇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文环境部分的后续篇章,文化的形成既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也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紧密联系,本篇内容承接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其他篇章,紧密联系前面已学篇章的相关知识以及区域地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领域广,综合性强。

而专题25“文化与环境”是本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帮助学生领会文化概念及其分类,而且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分布,重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为专题26“世界地域文化”和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作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南汇中学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多,知识面广,对“地域文化”中的主要地理事实了解多,综合实践和分析能力强。

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对乡土地理和乡土历史文化的了解较少,缺乏弘扬和保护本土文化的意识,需要进行相关的乡土文化教育。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能正确区分文化事象及其类别。

2、能从自然地理角度解析某一地域的生产、建筑、服饰、饮食、习俗、文艺、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形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重要影响,认识重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重要意义。

3、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提高汲取地域文化的自觉性,树立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不同地域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2、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教学设计思路: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结合乡土实际,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场的丰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究本土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逐渐形成对文化的理性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从民居、服饰、饮食、文艺、习俗等方面了解我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并尝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探究其成因。

教学过程:一、阅读“新场古镇历史文化”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领会文化的定义和类别,初步认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25 世界地理-美洲地区、大洋洲及南极洲地区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25 世界地理-美洲地区、大洋洲及南极洲地区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25-世界地理-美洲地区、大洋洲及南极洲地区美洲地区(湖南省重点中学12012届高三月考试卷一)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下图所示地区由于土色深黑和曾经大规模使用黑奴从事农业劳动而被称为“黑带”,是历史上著名的棉花地带。

但近年来,该地区植棉业已经衰落,转而大量种植一种根深叶茂的野草,成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

(1)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3分)(2)该地沿海地区沼泽广布,试分析其成因。

(4分)(3)简述该地区有利于植棉的气候条件,并分析植棉业衰落的原因。

(4分)28.(1)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

(1分)地形:西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阿巴拉契亚山脉),起伏较和缓;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势低平,面积较大。

(2分)(2)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夏季多飓风和风暴潮,带来大量降水和海水,;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网密布,水流缓慢,经常溢洪。

(4分)(3)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春夏降水多,利于棉花生长,秋季降水少,适宜棉花成熟和采摘。

(2分)衰落原因:年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开发历史悠久(不合理开垦),土壤肥力下降。

(2分)(白鹭洲中2011-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29.(7分)结合有关材料,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为世界某区域及其相关降水资料。

材料二图中的主要国家是加勒比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国,是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中国目前在该国有水利建设、矿产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投资。

(1)说明M、N两地的降水月份分配情况,并分析原因。

(4分)(2)分析中国积极投资该国工业的主要原因。

(3分)29. (8分)(1)M地11月至次年4月期间,降水少;5月到10月期间,降水多。

N地全年多雨。

(1分)M地11月至次年4月期间,主要受东北信风影响,且地势低平,故降水少(1分);N地地势较高,且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整理人:小才啥都有1.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新的科学理论何方法论(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发展趋向: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面向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另一个趋向是应用方向,它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地区资源的开发评价、地区综合发展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3.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

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4.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内涵;知道民族文化的内涵;理解影响和制约文化形成、发展的因素;知道中国十大地域文化景观及各自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典型文化特色的案例分析,能概括出影响文化形成的因素以及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内涵的认识;通过学生对各类民族歌曲和文化的介绍,进一步理解中国地域文化景观;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分析,理解影响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唤起学生尊重民族文化、倡导民族文化的信念,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民族只有生产力水平和文化上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分,从而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现各民族平等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形成的环境因素;中国地域文化。

教学难点:影响文化形成的因素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
三、教材分析:本篇由“文化与环境”“世界地域文化”和“中国地域文化“三个专题组成。

本专题由“文化”和“环境对文化的影响”2个知识点组成。

教材一开始对文化的概念作了界定,并举实例对文化进行分类,为后面讲述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作知识准备;接着以大量实例从各方面阐述环境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影响,最后对文化与环境这一专题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总结,又为后面2个专题的相关内容作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四、学情分析:本专题内容颇具趣味性,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图片和视频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导入】:以陕西的虎头鞋及歌曲《唱脸谱》引发对课题的思考
提问:虎头鞋和《唱脸谱》分别反映了哪个地方的特色?
中原地区的一岁左右的儿童盛行穿虎头鞋。

此时的儿童跃跃欲试,想要走路,但又离不开大人的搀扶。

这时父母给孩子穿双虎头鞋,利于孩子脚踏实地。

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人。

它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人民的一种物质财富。

《唱脸谱》是反映北京地区盛行的地方文艺——京剧,它不仅在北京地区广为流传,同时它也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长期筛选、积淀而形成的,它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它是一种精神财富。

总结:无论是虎头鞋这种物质财富,还是京剧这种精神财富,它们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完善和壮大,进而广为流传的财富。

像这种由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是文化。

提问:你是否还能列举出其他的文化特色?
总结:刚才大家所列举的文化中,有的是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它为物质文化;有的是以非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称之为非物质文化。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地区,他们的文化特色会有所不同。

过渡:为什么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呢?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部分内容。

一、文化与环境(案例分析)
提问: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建筑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同学们看图片:这些建筑分别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原材料是什么?
总结: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沿海的高脚木屋,具有防海潮的作用;
主要原料是木头;
极地附近的冰屋就是由冰雪建造而成;
在北极圈内,有取之不尽的冰,又有用之不竭的水。

每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

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快规则的长方体,这就是“砖”;用水作为“泥”。

材料准备好以后,他们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快,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快;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
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

这种房屋很结实,被誉为爱斯基摩人的令人羡慕的艺术杰作。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首先,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

其次,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

再次,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

正因为如此,冰屋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几度到十几度,这相对于零下50多度的屋外,要暖和多了。

爱斯基摩人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

当然,冰屋里的温度比起我们冬天的室内温度要低得多,而且冰屋里也不允许生火取暖,因为冰在0℃以上就会融解成水。

黄土高原的窑洞,是由黄土作为主要的原材料;
黄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而窑洞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

中国西南地区的竹楼是为适应潮湿的气候建造的。

过渡:不仅仅是建筑,其他物质文化也打上了深深的环境烙印。

介绍服饰、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结论1:
环境影响物质文化
环境影响产业分布
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过渡:既然物质文化对环境有强烈的依赖性,那么非物质文化呢?(展示图片)反映的是哪种非物质文化,它受哪个自然地理事物的影响?
图片:印度的圣河——恒河沐浴
生答:宗教……
总结:宗教这种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

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恒河之水可以洗涤罪过,因而去恒河之中来个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痛快不过的事情。

最盛大的洗浴应当说是印度教的甘露庙会,每回参加洗浴的人数以千万计,遗憾的是每十二年轮流在各个圣地举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

不过,整个恒河,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

【PPT】妈祖娘娘介绍。

【PPT】照片上拍的分别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什么节日活动?它们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

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主要包括射箭、骑马、摔跤。

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

(祭敖包:用土、石堆积起来的土堆、石堆。

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

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

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完之后通常是开展节庆活动。


提问:原始宗教中,还有对哪些自然地理事物的崇拜?
生答:山…水等…
总结: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础。

先民们认为藏区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

这些神祗和精灵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

这是由于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结论2:除了宗教这种非物质文化受环境影响之外,婚姻制度、价值观、道德伦理、民族性格、科学理论、文学艺术同样也有环境的烙印。

如草原地区产生的艺术多具有豪放、粗犷的风格,而我国的江南水乡的艺
术则具有细腻、柔美的特征。

过渡:那么文化的形成是否只与自然环境有关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自然环境只是产生某种文化景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文化景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自然环境外,还有经济、政治、历史等。

如上海的海派文化与上海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总结一:环境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就是由这些因素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

作业:练习册专题25
教学反思:本专题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可在课后找一些相关视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