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基础知识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雷基础知识

一、雷电的基本知识

1、雷电的基本概念

大气的运动形成了云层。云层在运动过程中因为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就逐步积聚电荷。雷电是带电云层与另一带电云层,或者云层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在雷雨云下部的负电荷逐步积聚,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其电场场度一般在超过25Kv/㎝时,就会开始电离并向下梯级式放电,与地面上的物体(建筑物等)形成的向上先导感应形成雷电通路,并随之开始主放电,发出明亮的闪电和隆隆雷声。这种雷击称为负极性下行先导雷击,约占全部对地雷击中的90﹪以上,其余还有正极性下行先导雷击、负极性上行先导雷击两种。只有先导没有主放电的就是闪电。通常的雷击灾害一般是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造成的。

一般认为,当先导从雷云向下发展的时候,它的梯级式跳跃只受到周围大气的影响,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袭击对象,但它的最后一次跳跃既最后一个梯级就不同了,它必须在这最终阶段选择被击对象。此时,地面上可能有不止一个的物体(比如树木、建筑物等)在它的电场影响下产生向上先导,趋向与下行先导会合。

最后一次跳跃的距离称为闪击距离。从接闪器来说,它可以在这个距离内把雷电吸引到自己身上,而对于此距离之外的下行先导,接闪器将无能为力。闪击距离是一个变量,它和雷电流幅值有关,幅值大相应闪击距离大,反之,闪击距离小。因此,防雷装置的接闪器可以把较远的强的闪电引向自身,但对较弱的闪电则有可能失去对建筑物的有效保护。

2、雷电的主要特性和活动规律

雷电有如下几个特点:

冲击电流大我国所测得的雷电流最大幅值达200KA,一般的雷电流也有几十KA。一次雷电流为200KA的雷击,能使在2Km远处感应产生大于0.6GS的电磁场。而对计算机而言,电磁场干扰能量≥0.3GS则可使计算机数据混乱或丢失;≥0.75GS则可使计算机造成假性损坏;≥2.4GS则可使计算机瘫痪。

时间短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一次放电过程一般是40-100μs。

变化梯度大雷电流变化梯度有的可达10KA/μs。雷电流波型是一种冲击脉冲波形。试验用的8∕20μs波型的雷电流放电器,能将10KA的电流传导出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要求使用10/350μs波型的放电器,它的电荷量相当于8/20μs脉冲情况下电荷量的约20倍。既波头时间10μs,半值时间350μs。

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雷电的活动规律:

我国的雷电活动,夏季最活跃,冬季最少。全球分布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分别向北向南减少,极地最少。一般来说湿热地区比干燥地区、山区比平原雷电活动多。

雷电活动还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来说土壤电阻率较小或土壤电阻率突变的地区;山坡

的迎风面;湖边、空旷地区的孤立建筑物;城市中的较高建筑物;高大的烟囱和工厂的排气管;金属屋顶;屋顶旗杆、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等相对容易遭受直接雷击。

3、雷击的主要危害形式

雷击危害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直击雷直击雷就是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大地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

感应雷感应雷是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雷电流在空气中产生大的磁场,使金属物体产生静电感应或金属管线上产生电磁感应;或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高电压,形成电涌现象,这种电流可能向周围物体放电,如附近有可燃物就会引发火灾和爆炸,或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而损坏设备。

感应雷又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

静电感应雷:雷击时带有大量负电荷的雷云所产生的电场在金属导线上感应出被电场束缚的正电荷,当雷云对地放电或云间放电时,云层中的负电荷在一瞬间消失了(严格说是大大减弱),那么在线路上感应出的这些被束缚的正电荷也就在一瞬间失去了束缚,在电势能的作用下,这些正电荷将沿着线路产生大电流冲击,形成静电感应雷。因此,应把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就近泻入地中,以免产生高电位。因此,易燃易爆场所、计算机及其场地的防静电,是十分重要的。

电磁感应雷:雷击发生在供电线路附近,或击在避雷针上其周围空间会产生瞬变强电磁场,此交变电磁场的能量将感应于线路产生很高的电动势通过线路最终作用到设备上。由于避雷针的存在,建筑物上落雷机会反倒增加,内部设备遭感应雷危害的机会和程度一般来说是增加了,对用电设备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防雷装置要求通体要有良好的导电性,接地体一定要处于低阻抗状态,接地电阻应满足相应的国家技术规范要求,使其在雷击发生时能迅速地、有效地泻流雷击及感应电流,以确保防雷安全。

雷电波浸入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形成电涌电流,通过正在联机的导线对设备产生强烈的破坏。

当雷电接近架空管线或金属管道时,高压冲击波会沿架空管线侵入室内,造成高电流引入,这样可能引起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事故。如果附近有可燃物,容易酿成火灾。

二、名词解析

直击雷: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电效应:因为雷电流非常强大(最大可达200KVA),如果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接闪器上,电流就沿引下线向大地泻放,这时对地电位升高,产生电效应。强大的电流有可能向临近的物体跳击,称为雷电“反击”,从而造成火灾或人身伤亡。

热力效应:强大的雷电流在短时间流过地面物体,产生大量热能使物体融化、起火等。

机械力作用:雷击时压缩空气的冲击力量,向四周扩散,其冲击波将物体击垮,或者,强大的雷电流使建(构)筑物局部水份受热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很大的机械力,导致建筑物损坏、燃烧或爆炸。

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雷击电磁脉冲: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磁辐射干扰。

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统称。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internal lighting protection system:由等电位连接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系统、合理布线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在需防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浪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按照浪涌保护器在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电源浪涌保护器、天馈浪涌保护器和信号浪涌保护器。

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 voltage switching type SPD:采用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晶闸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开关型浪涌保护器。

电压限制型浪涌保护器 voltage limiting type SPD:采用压敏电阻器和抑制二极管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雷电防护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需要规定和控制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

综合防雷系统synthelical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system:建筑物采用外部和内部防雷措施构成的防雷系统。

雷电电磁脉冲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作为干扰源的雷电流及雷电电磁场产生的电磁场效应。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g system: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 bonding(EB):设备和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等电位连接带equipotent bonding bar(EBB):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