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动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 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 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 长的限制因素。 (3)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 增长。 2.实验方法与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 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样方法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 [例3]金榜P144T2、3、5 4、年龄组成的种类和特点
[例4]种群年龄组成图示解读 1.模式图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表示老年个体)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了70年代初期人 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 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A 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 该种群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C 所示类型。
2.柱形图 下图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 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A )
B C D 表示幼年个体, 表示成年个体, 表示老年个体 3.坐标曲线 下图中的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 虑其它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B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B ①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 点,CD段表示鼠群数 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 设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 B 草场退化 。 ________ 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
种群的特征

3.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 捕获并标志48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 志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D A.46 C.12 B.25 D.100 )
4、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CH
)
A· 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C· 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B· 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D· 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四、年龄组成
如果要你预测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种群数量3 年后是增加还是减少,你还需获取什么数据? 藏羚羊2岁左右性成熟,2至3岁产第一胎, 1年产1胎,最长寿命为8岁。
科学家对三个不同藏羚羊种群进行调查,对 各年龄段个体 数进行统计,绘制成如下三个图, 请思考:A、B、C三个藏羚羊种群中,3年后哪个 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个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哪个种群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都是一个种群,此话对吗?
高原精灵——藏羚羊
上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初,在可可西里和 羌塘地区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藏羚羊! 由于藏羚羊的羊绒可做成非常昂贵的“戒指 披肩”,所以遭到了盗猎者疯狂的捕杀!1996年, 可可西里地区的藏羚羊种群数量下降到了不足两 万只,这种珍贵的野生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1997年可可西里列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多年过去了,美丽的藏羚羊现在生活的怎样 呢……?
A
老年个体数
B
成年个体数
C
幼年个体数
A 增长型
老年个体数
B
C 稳定型
成年个体数
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 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 群呢?
五、性别比例
盗猎者为了更容易打到藏羚羊,常把枪口 对准一只只、集中待产(奔跑较慢)的母羊! 这会对藏羚羊种群数量产生什么影响? 概念: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原理是否 可应用于生产实际?请举例说明。
生态学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每一个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如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昆虫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个体的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其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如大多数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
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自然种群的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种群大小population size: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样方法quadrat method:在所研究种群区域范围内随机取若干大小一定的样方,计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讲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标记重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N:M=n:m,式中N-样地上个体总数,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样中标记数种群的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方差/平均数的比率,即S²/ m 。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总结]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615d5a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8.png)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3.1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
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
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
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
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
种群的基本特征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 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 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 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 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
2.均匀分布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 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 (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 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 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 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 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 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 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叫种群。
注意:
① 一定的自然区域 ② 同种生物 ③ 全部个体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eg: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非洲鲫鱼的数量, 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计 数
计算种 群密度
②12 ④11
种群的特征课件

种群的特征课件一、引言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所构成的总体。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种群的分布规律,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生存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
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资源、栖息地质量、环境条件等。
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种群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中不同年龄、性别、大小等个体组成的比例和分布。
种群结构对于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生殖力和生存力。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变化、资源利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结构,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生殖策略、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
四、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种群动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
种群动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移率等。
种群动态的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动态,我们可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种群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资源分布、种群密度等。
种群分布的变化可能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分布,我们可以了解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位。
种群分布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种群的特征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种群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等方面都是种群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种群的特征,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生存状况、数量变化趋势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二)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三)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四)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面粉中黄粉虫 的分布与森林地被层 中一些蜘蛛的分布, 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 自然散布于新的地区 时也经常体现为随机 分布。
六、种群的存活曲线
存 活 数 量 的 对 数 Ⅲ
Ⅰ
类型Ⅰ(凸型)
人
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低,达 到后死亡率高。
类型Ⅱ (对角线型) 各年龄段死亡率相同
Ⅱ
水螅
牡蛎
类型Ⅲ (凹型)
自我检查 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
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ACF 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 C、一个池塘中全部鲫鱼
。
D、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E、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杂草
F、一窝蚂蚁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个体特征
年龄
种群特征
年龄结构
出生
死亡 性别 ……
一则笑话
疯子:“让所有的人都死光,就留我一个!” 旁人:“如果你自己种粮食,谁给你织布?” 疯子:“那就再留个织布的吧。” 旁人:“你会做木工吗?会打铁吗?” 疯子:“再留一个木工和一个铁匠吧。” 旁人:“你们会炼铁吗?会开矿吗?还有, 会看病吗?会制药吗?……” 疯子:“哎呀,那就全留下罢!” 看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 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 生物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
什么是种群?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数量变(第2节 种 群的增长方式. )化规 律。
种群有哪些特征?
种群的概念
概念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叫种群。
• • • •
例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它是由鱼苗、小鱼和 种群概念的三大要点: 大 鱼组成;
⑴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一定的区域) 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 ⑵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⑶个体的总和(所有个体)
种群密度
决定种群的 大小和密度
影响数 量变动
性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均匀分布 种内竞争 人为保持
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由于种内竞争。 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 争阳光和土壤中营养,沙漠 中植物为竞争水分都能导致 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 其罕见,而人工栽培的种群 (如农田、人工林),由于 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 则常呈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0
年龄
最大寿命
低龄死亡率高,度过危 险期后死亡率低且稳定
小结
•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 是 种群密度 •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 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结构
•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 特征是 性比率
种群特征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年龄结构
预测变 化方向
性比率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 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四、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 2、调查方法
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标志重捕法 (常用于动物的种
捕捉 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A条
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 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 标记 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 放回 其中已标记的为15只,该地 段总数有多少?
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为 39 X 34/15=88只
求种群数量?
重捕 B条,其中被标记的C条
如何调查一片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1)样方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 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 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 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估计值 ②举例:选取1m2山地,计算蒲公英为10 棵,则该样方的蒲公英密度为 仅一个样方 误差太大 2 10/1=10(棵/m ) ③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
五、种群分布型
集群分布(最常见)
集群分布的特征是,种群个 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 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 其形成原因是: 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 富与贫乏镶嵌; 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 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 成群。 集群分布是最广泛存在的一 种分布格局,在大多数自然情况 下,种群个体常是成群分布,如 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 菌落的分布,另外,人类的分布 也符合这一特性。
三、性比率:
影响种群密度
①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比率基本保持 1 :1
请思考: 如果这个比率被破坏了,会有什么影响?
②雌少雄多型:特点是
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 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 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 的动物。
③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 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
蜂群中几百只 雄蜂,一只蜂王和 几十万只工蜂都是 雌蜂,但只有蜂王有 生育能力
出生率
死亡率 性比率 密度和 分布型
一、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种群密度 出生率: 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 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 死亡率: 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 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
- =
自然增长率
二、年龄结构:
预测种群密度
♂ ♀
生殖后年龄 生殖年龄 生殖前年龄
增长型
♂ ♀ ♂ ♀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金字塔
思考: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 群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 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 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 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 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 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